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报纸里的文革1966 -- 天天向上A

共:💬1143 🌺16076 🌵22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7
下页 末页
家园 现在我担心的不是清算,是眼前的分公产。朝着前苏联那样搞,

是要出大问题的。

家园 是啊,矛盾总是得爆发的

遮着就会导致总爆发。至于毛泽东旗帜,左派和体制派都得举着,这是真正的政权基础。至于是不是打着红旗反红旗,就看力量对比了。

至于未来的清算,我现在的看法是,可能得到帝国后了。目前的民族主义是个相对有影响力的号召,也是很好的遮丑布,帝国后的一地鸡毛是免不了的,因此总爆发也是免不了的,但帝国口号的生命力,我感觉被不少人低估了。

帝国的崛起,是对19世纪以来中国被压制的总爆发。中国人体内的帝国基因是非常强的,每个人都有,而且中国也具备了一切帝国该有的基因。之后,才轮到阶级清算,不管是谁清算谁,都得来,但首先轮到的是民族主义的胜利。

家园 你看的东西是客观实际的吗?

整天形势一片大好,沉醉在自己丰富的宣传吹嘘中,这样的报纸除了了解一下当局的思想动向外,对实际情况有什么了解

家园 文革期间的文艺文化批判确实有扩大化的一面

不过对《两家人》的批判其实主要集中在我认为的文革爆发前,即文革纲领出台前,因此阴暗地想,也不排除批判扩大化有其他原因。

我没看过这个电影,有机会找来看看,你可以给个链接不?不过我现在在美国,可能很多国内资源看不了

从你讲的情节,我想里面是不是有合作化内容?我看过浩然的《金光大道》,觉得写得非常好,特别是对刚刚分到土地的农民怎样很快地就出现贫富分化方面。那时很多翻身农民认为土改就是为了给他们一个新的公平起点,让他们有资格和以前的富农、中农竞争,但最后的结果,依然是少数贫农(如你举的例子老高)富了,但大部分人重新堕入贫困。富的人,主要是家庭劳动力比较多,负担小,且没有遭遇病痛灾害的农民。

在美国一所大学的图书馆里,我看过一个瑞士(还是瑞典,汗,忘了)作家写的陕北农村合作化的故事,非常详细,还配了很多图,不过是很久前看的,忘了书名了。

我记得以前看过网友数学写的一篇文章,讲的是为什么两极化非常容易发生且一定会发生的数学分析,似乎用的是赌博做例子,可惜找不到了。

我想这个也是合作化的理由。

实际上,在合作化开始大规模推行前,不少分到土地的翻身农民,已经再度失地了,很显然,这违背了毛泽东等人当初搞土改的愿望。

家园 我不知道是不是客观实际的

但这是非常有益的资料,我只是想提供迥异于目前主流的另一方面的资料。

如果你觉得我摘录的资料有问题,可以提出你的证据,这对我理解文革也有帮助。

但我反对一味地否定当时的资料,特别是一手资料。

还有,我一向认为对历史的研究要全面地看。那种以个例否定整体的做法显然是不对的。也不是历史研究者应该持有的态度,不管是专业研究,还是业余研究。

由于我选择的资料可能有的倾向性(呵呵,如你所言),我能做的,就是提供非官方观点,至于历史真相到底是什么,我觉得没法确定!

就像我在这个回复说的那样链接出处,我从来不相信搞历史研究的人没有立场——所有的人文类研究必然有立场,也必须有立场。至于立场会不会影响客观性,这个就见仁见智了。在研究时,每个争议话题,肯定会有相反的甚至3个以上的观点,哪个更符合历史真相,也是由读者的立场,而不是所谓的历史事实来决定的——人文科学的事实是有阶级性的,历史事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测者的位置,而每个研究者,无论是专业还是业余,都是摸象的盲人,都不可能提供所谓的客观事实。

历史事实取决于观测者!所谓的客观,是有立场的,有屁股的,有阶级的,而不是全民普适的。

之所以历史研究不是普适的,也因为无论我还是别人,无论业余还是专业,在文章成型后,端给大家的都不是没有摘过、洗过、烹过的原材料,而是口味不一的成品。即是成品,就不可能有中性的客观,只会有有屁股的客观。

家园 如果你看到从1959年的人民日报和画报就会得出人民很幸福

什么三年自然灾害都是浮云,看不到人民吃不饱肚子的情景。

虽然有人否认饿死多少万人,退一万步讲,全国人民挨饿是事实,你在人民日报上,人民画报上找找,能找到吗

家园 我现在只有目录

准备开个专题写当时的纪录片,当然,依然只是1966年的,但那时的纪录片,准确地说是科教片已经非常非常多了,主要是农业的。

感觉那时的科教片,就是那个年代的纪录片频道+农业频道。

家园 地址在这里

外链出处

另外他那个列表里头都是老电影。

回过头来说两极分化。我也认为非常容易发生而且一定会发生。事实上如果按照数学理论来说,两极分化其实是最自然的状态,在土地上肯定也是如此。但是合作化我觉得不完全是为了这个,也是为了发展工业,因为土地一旦事实私有化、分化了之后,一个是作为集体来说消费实际上是降低了(也就是电影里头说的,一户好,千家穷),这就导致对工业的需求会降低;第二个是不容易积累工业化所需要的利润。前三十年的做法就是用农村积累的资本和需求供给到工业当中。

我还有个疑问,就是和那位9411004先生一样,就是下面究竟是什么样子?可能一个村和一个村的情况都不一样。能拿到最底层的数据,那就是最好的了,可惜现在看来很难。

家园 此外我还有一个疑问

外链出处

像这里头的事情,到底真实性有多少?因为我从小到大没见过一个这么做的老师,更别说在整个学校这样搞的老师了。此外这篇文章里头还有血统论的痕迹。有次我又想,既然TG是带有阶级性的政党,那么是不是稍微歪曲一下就会变成血统论?毕竟,既然工农优先,那么我作为工农的儿女,是不是理所当然的也要优先一下呢?否则,如何体现工农的“优先”?你总不能说,我工农在这方面优先,在另外一方面就不优先吧?我这么想是阴暗了点,但是弄不好也就是搞血统论那批人的思维。

家园 对,从毛泽东数次的讲话可以看出

他不仅把农业合作化看成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化学化的基础,也看成中国建成工业国的基础。

在那时的报道里,把中国建成工业国一直是那代人的梦想或者说理想,急切之心溢于纸上。

合作化也确实是农业四化的基础,就像葡萄兄说的那样,解除农业合作化后,农业机械化也受阻甚至解除了,而目前我们也看到了去水利化的结果。

在报纸上也可以看到部分基层情况,当然,也许是筛选过的,但我认为依然非常有参考性。

后面也准备写农业,实际上,写到现在,才刚刚进入最难写的部分,我一直在拖延。

家园 呵呵,这篇文章我本来想在写高考改革章节时用的

这篇文章里表现的东西还不算最过分的,还有一位前志愿军战士也受到刁难。这个志愿军以前不识字,扫盲后学了小学初中文化就进了大学,其实在大学里学得也不算差,就是俄文和古文不及格(我觉得很可以理解的了),最后被勒令退学。

在那个时候,大学里工农学生非常少,有个农民的文章里用了“17比0”这样的提法。

这种情况在中学里也非常明显,在北京四中、清华附中,就是只有“红二代”和成绩好的非工农子弟可以上预科,而清华预科是可以全部直升清华的。

那时的大学教育问题多多,文科占主要比例,理科生也不是毛泽东等人想要的,其研究方法要么唯心唯西方,要么机械化,所以毛泽东才下决心打破瓶瓶罐罐。至于这个打破对不对,现在否定的多,不过从那时的资料,确实可以看出毛泽东有其他理由这么做,比如说当时已经有相当多的工农自学人才冒出来了,这些资料很不幸,现在都被屏蔽了,所以现在的人才会觉得毛泽东的决定是头脑发热。

另外,取消高考其实是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提议并决定的,但从毛泽东回到北京主持工作后并没有恢复高考,可以得知此决定毛泽东是赞成的。

家园 三年自然灾害的资料报纸里有

也有非常难得的气象资料,我以后会贴出来的,贴出全文。

还有,那时提到那三年,也一定会讲“由于自身的工作失误”等话语,并没有饰过。至于饿死多少人,呵呵,或者我贴个河南林县红旗渠的报道?

66年4月21日《人民日报》的报道。

最艰难的是一九六一年。由于一九六○年大旱,全县粮食歉收,一九六一年留在渠道工地上继续施工的几百名青年,生活相当艰苦。但是,他们为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精神所鼓舞,坚持在工地上为革命修渠。晚上映着窑洞的煤油灯光,读毛主席的书,学习黄继光、董存瑞的英雄事迹。早起傍晚上山去采集野菜,掺上公社送来的粮食吃;白天就挺起腰杆,抡起十几磅重的大锤打钎,爆破岩石,开凿山洞。

从这个报道可以看出,那时候他们必须吃野菜再灿上公社送来的粮食。粮食不够吃有歉收原因,也有体力活吃得多的原因。真要是家里全饿死玩玩儿了,这些人也没可能修水渠。

当然,我信有饿死人的,我只是不信有超过120万以上的死亡数字。

看看59年、60年、61年和62年完成的水利工程,就知道饥饿有,但必然不是现在描述的。

至于出生率下降,也很好理解。男的都去修水利了,女的自己也生不了孩子啊。

家园 我也觉得“不真实”。
家园 从这篇文章也可以看出

水利建设的不完备,也是造成当年饥荒的原因之一。

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当年大家自觉地参与到水利建设中去,这对他们自身显然是有看得到的好处。

由于水利建设的网络化,在66年,相当一部分地区的抗旱能力就达到几百天了,而之前可能一点也没有,也可能只有十几二十天。

家园 那你不相信就算了

什么叫河南信阳,什么叫安徽曾希圣,四川李井泉,中国那么大,有执行力度大的,如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饿死多少人就不用说了,执行力度小的,如江苏,饿死的人比较少。你说不相信超过120万,新出版的中共党史只说1960年比上一年减少1000万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