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生存还是死亡 —— 读《三体》有感 -- diamond
宇宙是上百亿年的历史,如果黑暗森林存在,那么存在的时间跨度肯定不小于一亿年。我们难道还不能观察到1亿年前发生的星际战争么?
而能对宇宙深处进行观测的射电天文望远镜出现才几十年,哈勃太空望远镜送上天才一二十年,这点时间对于宇宙来说只是一瞬间。在这一瞬间时间试图发现星际战争的时间可能性太低。一只昆虫的一生中能发现人类战争的概率是多少?
银河系就有千亿个星球,宇宙中有千亿个银河系。如果智慧生物发展到一个阶段,任何星球都是可以居住的。
你说,星际战争的频率有多大?
另:
对于蚂蚁来讲,如果他有射电望远镜这样超级工具从月球上来观察地球的话,恐怕它的一生能看到若干次人类战争——今年就好几起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与此相类,科幻小说的意境也可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昨夜西风凋碧树。回首地球,望尽星辰路”,第二重是“上天入地终不悔,为伊争得人憔悴”,第三重是“众里寻星千百度,蓦然回首,攻击来自,宇宙黑暗处”。
先说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回首地球,望尽星辰路”。在这层境界中,人类以宇宙征服者的面目出现,对自己的文明和技术拥有近乎无限的信心和期望。典型如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其中人类殖民了整个银河系,宇宙里的问题不过是地球上的放大版,人们甚至需要在浩瀚星海中重新寻找地球。这种思路源自人类文明和技术的傲慢和自负,特别是伴随着西方殖民者对地球的探索和征服,他们把这种征服的欲望和技术的信心很自然地延伸向宇宙,并反映在了同时代的科幻小说中。中国作为工业化的后来者,在技术上和经济上的追赶过程中,也有与此类似的思路和小说出现,刘慈欣的《中国太阳》便是其中的一部。
随着人类对宇宙的深入探索,逐渐发现了自身的渺小和技术的有限,也意识到了我们不仅可能是征服者,也可能是外星人的征服对象,需要为保卫地球而战,这就进入了第二层境界,“上天入地终不悔,为伊争得人憔悴”。在这层境界中,人类仍然对自己和地球表现出某种程度上的傲慢和自负。这种表现类似于《庄子》里的那只猫头鹰,它好不容易搞到一只死老鼠,正准备享用,忽见空中飞过一只凤凰,于是紧紧抓住死老鼠,对着凤凰大喊:“快些飞开,别想来抢我的食物!”在这些科幻小说中,外星人入侵地球总是为了夺走什么——某种资源或者人类本身,其中反映出的深层心理其实和猫头鹰类似,只不过死老鼠换成了别的东西而已,本质上还是对自身的信心,以为手里的东西是外星人求之不得的。从小说设定的角度来看,如此描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按照我们地球人的思路和作风,外星人入侵地球总是需要理由的,正如当年西班牙人跨越万里怒涛是为了抢夺印第安人的金银。如此设定下小说才能取得张力,才能在入侵和保卫的矛盾对立中展开情节。
在这一点上,《地球往事之一——三体》也未能免俗,不过其创意之处在于,外星人抢夺的是地球人习以为常并坚信不移的“太阳每天照常升起”。但在三体世界,三体人每天都需要担心太阳是否照常升起、会从哪个方向升起、一次会升起几个……,于是三体人们满怀着对恒纪元的渴望,义无返顾地冲向生在福中不知福的地球人,一不抢金银财宝,二不希罕地球的技术,也不屑于抓人类当奴隶,而是要得到“太阳照常升起”。刘慈欣的另一部小说《吞食者》中也有类似的设定。然而,从第三者的角度去看,外星人掌握了星际航行的技术、能跨越光年的距离,人类在它们面前恐怕只是虫子,连猫头鹰都算不上,大可不必为自己手中的那只死老鼠忧心忡忡。就三体人而言,如果他们能在三个太阳的种种灾难中生存,实际上可以在宇宙中任何一个星系中找到存身之地,大可不必非来太阳系不可,对其它外星人也一样。
如果《三体》的创意仅限于此,也不过是另一部换汤不换药科幻小说而已。然而在续集《黑暗森林》中,刘慈欣更上一层楼,提出了黑暗宇宙的假设,“毁灭你,与你何干?”。比三体文明的入侵更加令人惊悚的是,歌者文明毁灭太阳系,不图钱,不图人,也不图太阳,只为黑暗法则的存在。这个创意使得整部小说完全跳出了以往的窠臼,开创出一片全新的视野,进入了第三个境界,“众里寻星千百度,蓦然回首,攻击来自,宇宙黑暗处”。站在这个境界上看待宇宙,人类终于放弃了最后一丝傲慢,实实在在地承认我们不过是宇宙中的普通一员,没有任何值得骄傲和凭借的资本,外星人不是救世主,不是土著人,也不是征服者,他们甚至都不屑于多看地球一眼,随手放个二相箔而已。面对浩瀚星空,我们的唯一出路在于为自己脆弱的生存而奋斗,“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除非正好看到恒星毁灭的那个瞬间,你怎么知道现在观察到的那束粒子的老家已经没了?或者啥都没观察到是因为这个方向上的那个恒星已经被二维了?人类目前的望远镜技术观察宇宙连管中窥豹都谈不上,目睹星际战争直播的概率无穷小.如果人类全方位盯上宇宙几百年或盯某个小区域上万年,还没发现,那你的结论才成立
我们只关心有没有战争变色这件事情存在,由于我们在观察各时间点上所有恒星是否有变化,如果真有这种事情存在,虽然观察时间很短,但是由于观察的星星足够多,也有一定概率发现的
因为到现在还没有观察到,至少能说,发生概率很低
好像最近几年才证实有太阳系之外的行星存在?如果外星生命不毁灭恒星,那我们怎么能看得到呢?
比如说,假如在一个星球上演化出来的高级生命,对他们来说的1秒钟相当与地球上的一年,那我们用射电望远镜观察星空才不到1分钟的时间。在这个时间尺度里,高级生命的战争才进行了一点点,那我们怎么能观察到他们毁灭了一个恒星呢。
换个例子,比如说在我们身体里, 每个原子是个恒星系,每个原子核是个太阳,每个电子是个地球,那么在7000万年前的一个恐龙身体里的一根排骨上的一个磷原子上的一个电子上的一个小生命从它的位置往外看,它发现宇宙如此浩瀚,一切都似乎永恒,离它的太阳最近的有4个恒星(那是4个氧原子核),它们如此遥远,(与它所在的恒星系不同,那4个恒星系各有10个行星,但是目前它还没有能力观测到它们,对他而言,自己这个恒星系里有18个行星,这是它们所知道的唯一可能有生命存在的地方)。恒星系之间的距离令它感到无法逾越,那么他怎么能知道在无数个电子年之后,它的行星系,恒星系,宇宙,宇宙外的宇宙会突然改变运动规律?虽然它的这个星系似乎特别稳定,也许会在宇宙外的宇宙,在无数的宇宙纷纷分崩离析之后继续存在几千万个地球年。。。
俺个人感觉:三体三部曲,使得中国科幻有了抬头屹立于世界科幻之林的本钱、裤衩。在这之前有类似地位的吗?赶紧推荐给俺看看。
和自己的前人比的话,儒勒·凡尔纳《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系列和《从地球到月球》、H.G.威尔斯的《世界之战》、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和《机器人》系列,都是有地位的,但现在恐怕要排在《三体》系列之下了。
软硬都算上,《三体》系列是我这么多年以来读过的最好的长篇科幻小说,没有之一。《基地》系列和《深渊上的火》这些也都不错,但是和大刘的东西一比就色彩尽失。
当时看到这句话,觉得很有味道。
这篇读后感也是看到过最好的读后感。 转载一下 到个人空间·
思考地球群落与其他群落的关系也只是科幻小说的一个主题而已。
并非所有科幻小说只能写一种主题,但是这种主题在当前得到如此高的关注,就意味着太空时代,从思想上开始准备了。
当智慧生物拥有星际旅行的能力,可以利用核聚变获得能源,可以运用原子直接制造物质,我不明白还要抢什么?
这时共产主义就在咫尺之间,迈过去不就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