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连载】南京大屠杀新挖掘出的史实和鲜为人知的英雄事迹 -- 春秋的老胡

共:💬56 🌺55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兄台放心呀,一定会继续写的

也是期望各位网友多协助转发这些史实,让更多的国人知晓,让更多的国人记得

家园 多谢支持,大家一起努力

萨苏兄是民间实施这方面工作的先导之一,也是很期望如他那样,可以多一些贡献

家园 应该的,大家一起努力,留住民族的记忆

也期望各位网友多协助转发,让更多学生熟悉史实

家园 很多当时从南京逃出的军民都是先到了徐州

于是在回忆文章里面也会常出现“徐州”

这本书搜得到封面,兄台看一看是不是——

外链出处

家园 兄台,你记忆里这本书的出版年代是否记得?

封面大概是什么颜色的?

家园 今年我们单位

中层人手一本,还有青春之歌。

家园 是不是有人去了滁州

反正字很像

家园 2、邹韬奋先生的记录:《首都惨象》

《首都惨象》发表于1938年3月9日出版的汉口《抗战》三日刊第52号,署名是“韬奋”。该文曾选入1938年编的《再厉集》,现可在《韬奋全集8》之中查到。

文章实是依据刊物出版前2天邹韬奋先生“一个朋友的朋友”,“刚由南京逃到汉口”一个营长刚口述的南京见闻而迅速写成的报道——

首都惨象

本月七日有一个前在首都南京参加抗敌的营长某君刚由南京逃到汉口,这营长某君是记者的一个朋友的朋友,到了汉口之后,就把南京的最近惨象告诉我的这位朋友。这营长某君在南京陷落时,来不及逃出来,改装村民,躲避在难民中,亲眼看到不少的惨象,这惨象直到现在还是继续存在着。

他说南京的老百姓,最怕四件事:一是敌兵随处放火烧屋;二是残杀;三是奸淫;四是强[抢]夺村民的耕牛。最近虽由汉奸们组织的所谓维持会,对敌军司令部哀求,敌军司令部虽在口头上答应设法阻止烧屋和残杀,但却公然地说日本士兵来的很多,为供给他们的实际需要,对于奸淫和强[抢]夺耕牛却不能阻止。

在事实上,敌军司令部对于敌兵的奸淫不但不阻止而且是有组织地实行奸淫,每晚轮流派若干士兵分别到各乡去奸淫,各居民的房屋在晚间不许关门,一切妇女要给他们随意进来奸淫!乡民饮泣吞声,无可如何!

此外各难民收容所常有卡车放到门口把数十数百的妇女运去各队部供敌兵发泄兽欲,二三日后把原来运去的送回来再换运一批新的去!妇女受蹂躏的太惨酷了,有好些妇女假装男子逃出了南京,但是因为生计关系,逃出后又往往无以为生,这惨苦的情形是难于形容的。这营长某君诉说所目睹的种种惨状时不禁下泪。

全中国的同胞们!我们应该勿忘被占领区的同胞所受的惨酷蹂躏,我们应该怎样努力巩固团结,收回失地,拯救水深火热中的同胞!

————————————————————

笔者注:这一篇口述写成的报道,不仅揭露了已为国人们熟知的日军屠杀、奸淫、放火的罪行,值得注意的是,实际上还是一篇有揭露南京郊区村民的耕牛遭日军掠夺内容的报道。

这内容与当时的史料记载形成了互照——

时任德国驻华大使馆政务秘书的罗森(Rosen),1938年3月4日于南京发出的给德国外交部的报告里提到:

“龙潭一汤山一南京三角地(带)的负责人说,这一地区原有3000头牛,目前只还剩300头”。

在耕作依赖于耕牛的时代,当然可以想见,耕牛损失百分之九十于南京郊区的农民究竟意味着什么……

日寇也留下过自供状。1938年4月5日,日本驻南京总领事花轮义敬在递交给日本外务大臣广田弘毅的报告《南京市内概况》(船山书记生调查)里也提到:

“在近郊农村,大部分耕牛被屠杀,缺乏种子,农具亦多破损,又无法引进蚕种,农民处境非常困难。”

通宝推:老醋花生,旧时月色,strain2,南京老萝卜,njyd,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那时的散兵逃跑路线都是出挹江门过江,其他方向都被围住了。

  我一位表舅,守南京时在五台山高炮部队当一小官,上司不见以后,他往北逃的比较早,挹江门还有宪兵把守不让过,他找根绳吊下城墙,找到一个轮胎漂过江逃出生天,后来参加过远征军。

  写到这里想起一个对比:

  俺家(包括我知道的远亲)当兵参加过抗战的,国军方面有两个半,除了上面说的还有俺二伯,远征军时是汽车兵;俺爹,上军医大学毕业分到五十三军没几天就胜利了。共军方面有三个,两个姑父,一个远房表姐夫,他们的具体经历不清楚,但六十年代初时已经是团级,可以肯定是在45年以前参的军。

  抗战中大约一千万参军的人中,与我沾亲的有五个半,反观那“三千万”人中一个也没有。

家园 兄台可否多说一说您表舅的回忆,这也是难得的口述史

比方说“找根绳吊下城墙”,很多南京军民确实也是这样出城的,现在已搜集有多种记录了

家园 这是口述的口述了。

这位表舅远在云南,远征军回国后就退役不干了,在保山找了个地主小姐安了家,大部分内容俺爹转述的。前些年到南京来过一次,在高炮部队就是那次对我说的。他本人也是富家子弟,上军校毕业后第一仗(没实际参战)就在南京。那次说的也很少,我能记得的就这点。

  这些老人往往记忆不清,典型的如我二伯,问他远征军的事一问三不知,哪支部队,长官是谁都不知道了,只知道打一仗胜一仗,说明是第二次入缅的。他到过朝鲜,不算现在的旅游他是俺家近亲中唯一出过国的,问他番号、首长也是不知道。只知道一见照明弹就借光猛开,等敌机转回来已经开到暗处了。

家园 反正是朝北过江再转西,

到徐州是因为坐火车必经,滁州往西只有步行了,好像还得翻大别山。

家园 看了图片又觉得有点不对,封面好像是'报道'而不是'史料.

的字眼,莫非是时间太长真的记错了?里面的版式就像是摘抄记者的报道.有一个故事里说记者走在南京周边的乡村,看到树上挂着一具尸体,好像是农村的保长之类的人物.

家园 我外婆是六合竹镇人

住在江边,回忆说那时候天天在江边捞死人扒衣服。

另外说江水都是红的---这个我估计是小姑娘的夸张或者老年后记忆的混淆。

家园 从部分历史记录看,江水确实有可能短暂看上去已是红的

史料等各种记录展示出的当时场景常常会超出了想像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