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关于冲锋的战术问题--看布列斯特要塞的疑问 -- 冰山雪莲
最近据各位河友的推荐,看了布列斯特要塞,对于老毛子顽强的抵抗精神还是很赞叹的,但是影片中有次表现在白天要塞的守军对于德军的进攻进行反冲锋时的具体战术,我却有些疑惑,不知哪位河友可以解惑。
具体情节记得不是非常清楚,大致是防御到了第2天,德军久攻不下出动了坦克,德军步兵跟随在坦克之后进攻。这时,苏军指挥员首先命令部队准备,士兵们都纷纷跳出大楼,匍匐在楼前的空地上,手中紧握这武器注视着德军。随着德军的逼近,苏军指挥官下达了冲锋的命令,他站起身,挥舞这手枪(注意没有射击),招呼着士兵向前冲去,而苏军士兵也响应着指挥员的命令,端枪向前冲(注意士兵也没有射击)。当双方接近时,德军士兵首先开枪,进而苏军士兵才开始开枪,随着双方接触开始了肉搏。当然最后苏军成功地打退了德军的进攻。
我的疑问是为什么苏军在冲锋前不首先进行一轮射击?首先射击一可以消灭敌人,二可以打乱敌人的队形,待敌人阵形混乱后再冲锋也可以减少我方冲锋危险,扩大战果。不利用德军进攻士兵无法隐蔽,而苏军士兵匍匐在地相对安全的优势射击后再冲锋,难道是苏军进攻战术条例有规定还是电影为了艺术表现的故意改编?
日军冲锋拼刺刀首先退下子弹是为了减少走火误伤的可能还有一定理由可以理解,而上述苏军冲锋时一枪不发,直着身子向前冲,是否有什么理由吗?为了表现出战斗的勇气?
记得看国内老电影中,共军好像都是猛烈射击后,待敌人混乱再发起冲锋的。
而且,正面比较小的情况下,开枪,只有前面几个人可以发扬火力。
有人能看看苏军条例就好了。
冲锋之前,应该是大家都打不到的地方,否则相互对射就可以,用不着冲锋。冲锋起来,人员消耗是很大的,毕竟是站着的很明显的目标。所以冲锋起来,得先往前跑一阵子。为节省弹药,也不能一开跑就开枪。而且我觉得冲锋的时候,自己的人重叠在一起,开起枪来,可能更容易把在自己前面跑的友军给放倒了。
这段情节好歹还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呢。当事人都已经作古了,所以没人知道当年要塞里的苏军是如何兼顾合理性和英雄气概的了。说实在话,布列斯特的英雄们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在于他们的顽强不屈、宁死不降,这种导演指挥的冲锋您就不要在乎了吧。
边跑边打只能是壮胆而已(手枪的射程是不够的),那个命中率是很低的,此时应该是加大冲击速度,尽量减少在敌火下停留的时间,加大对方的难度和命中精度。运动目标可比固定目标难打多了
估计这部片子没法看的。
德军坦克引导步兵冲锋,苏军指挥员率所部(单一步兵)弃防御“堡垒”而出反冲锋???
这这这,莫非是想嘲笑巴甫洛夫中士不够生猛?
冲锋之前为什么不干灭德军的探照灯?
担心没了德军探照灯的指引,会踩到地上的狗屎?
以前在二零三高地这部日本电影中也曾看到过类似的情节,冲锋前日军指挥官特别严格要求,不得中途停下射击。冲锋前不射击应该是近代步兵冲锋的标准战术。
苏军当时使用的是老式步枪,射击后必须重新拉枪栓才能上膛。先射击再冲锋就变成拎着上了刺刀的木棍上阵了,如果停下来重新上膛的话,冲锋也就失去了冲击力。当苏军冲到德军面前等德军先开枪时,由于当时德军也是使用老式步枪,就变成拿着枪的苏军对拿着木棍的德军,这种战术当然是有利的。
共军的战术是另一个打法。共军在防守或伏击时,会把敌人放得非常近,先开枪杀伤打乱敌人后,马上就要近距离冲上去拼命肉搏,这时手里的步枪就是当扎枪用的。而且共军的战术原则是以多打少,肉搏时非常有利。
机枪发明后步兵冲锋就很少了,所以了解的人应该也很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