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东山顶上的酥油茶】之血色金川:康乾盛世的重要拐点(上) -- 京华烟云AMIP
莎罗奔年轻时曾是老岳手下的小头目,估计岳比莎年长起码十五岁左右,金川战争时莎大概四十五六岁,岳已年过花甲,而阿扣正当妙龄,争个儿一国父泡国母的前身啊!
当然了,也不是说完全没可能,乾隆八十多还能生娃,杨振宁八十二还能泡二十八,人的能力是无止境滴…
第五次围剿的蒋介石不知道算不算碉堡群战术
另外,在英格兰征服威尔士过程中,也大量建造了城堡
古今同一
注意金川是碉楼而不是碉堡,前者瘦高后者矮胖,形状差别相当大,后者无论表面积还是体积都远远大于前者,因此需要的材料也比前者多得多。
金川碉楼的主要建筑材料是石头,底部用坚固的石块,越往上石块越薄,最上面已经接近石片,因此重量分布相当合理,石块或石片之间交错压叠,结构相当密实坚固,而金川所在的山区遍地都是石头,自然可以随缺随补。
由于碉楼本身又高又瘦,里面开几个窗口向下放箭即可,并不需要太大的视野,如果镇需要的话,可以在碉楼最上方向下放箭,那里视野最广阔。
和鬼子碉堡多建在平原不一样,碉楼都建在山坡的制高点或险要处,人本身都很难过去,大炮什么的重武器就更难运到,加之碉楼底部都是坚固的石块,很难深挖爆破点,如果把炸药放在表面基本造不成什么损伤,因此清军只能靠人肉推进,每攻到碉楼下面都需要付出相当惨重的代价。
对于碉楼的坚固程度,举个例子吧,文革时这个偏远的山区也被殃及,红卫兵为了破四旧,用现代军用炸药在碉楼里埋设爆破点,但硝烟过后,古老的碉楼竟然还剩下一半,最后革命小将们没有办法,只好动员当地人们上去靠人工把石头一片片拆除,才总算拔掉了这个钉子。
最近的例子是,汶川大地震后金川的多数碉楼都保存了下来,而那里离地震中心映秀和卧龙仅几个小时的路程,这两个地方震前我也不只一次去过,风景相当优美,可惜了。
另外,清军主帅的报告肯定有强调困难的因素在内,碉楼固然比碉楼容易修建,但也不是几天就能建好,所以也不能全信他的话。
就仰慕岳钟琪,因为莎罗奔在老岳手下混得时候,还没有她呢。相比之下,二月河写的书,虽然胡说的也不少,但还没有妖姬志这么恶心。
老岳在出征金川的时候,应该是比较低调的,一是他还是戴罪立功阶段,二是张广泗比他官大,又和他不合。不过他最后看准时机,阴了张广泗一把,算是报仇了(估计最后要了张广泗命的,就是老岳的折子)
堂堂的宁远大将军啊,威风在雍正朝也就仅次于自己当年的上司年大将军了,而张广泗那时还只是副手,现在自己却不得不在人家手下陪笑脸了,开始只是总兵,后来才提了提督。
当初正是张广泗向朝廷弹劾,他才锒铛入狱,最后反告了一状,也是一报还一报吧。不过,老岳的告状可能还不是主要的,乾隆更可能痛恨的是张广泗身为一名宿将,竟然不识大体与讷亲互相倾轧:
上谕曰:“金川用兵,张广泗、讷亲前后贻误。广泗初至军,妄为大言,既久无成效,则诿过於部将。及讷亲往,乃复观望推诿,见讷亲种种失宜,无一语相告。见其必败,讪笑非议,备极险忮。盖恐此时奏闻,犹或谴责,不若坐视决裂为得计也。朕详悉推勘,如见肺肝。讷亲且在其术中而不觉矣。广泗熟娴军旅,与讷亲并为练达政事之大臣,乃自逞其私,罔恤国事。今朕明正其罪,以彰国宪。”
除了传统的大臣不合,还有满汉之分。
汉族的重臣,岳、曾、李似乎都有谋反之心。哈哈。
所以皇帝用宗室似乎是没办法的选择。但是宗室就放心么?
按常理推论,似乎福彭不应该这么郁闷。
至少能做到败而不馁,就有继续培养的可能,岳钟琪可是汉人,雍正既要用他也猜忌他。
但是雍正的个性,容不下真正的帅才。年羹尧就是因此悲剧的。但是雍正运气不算太坏,摔跟头捡到宝,额驸策凌脱颖而出,顶住了准噶尔人对喀尔喀蒙古的侵略
康熙因为小时受重臣的压力太大,所以最重用至亲宗室和家奴,不太信任亲贵大臣——康熙成年的两个兄弟二哥福全、五弟常宁都做过大将军,这在非开国君主中差不多是独一无二的
雍正呢,对亲兄弟防的多一些了,但还是重用宗室,所以福彭才有机会。等到乾隆时期,心态就和汉人君主比较类似了,军事任用传统的开国亲贵之后,行政用儒臣,宗室贵族就机会很少了
否则绿营影响力就压过八旗了。
乾隆时期,互相拆台脚的故事层出不穷,比小说还精彩。
岳钟琪算是难得的帅才,可惜很倒霉;混得最悲催的一点是,居然要赔偿七十万两白银,这不是要饿死老岳吗
乾隆时期兆惠、富康安、海兰察、阿桂都长期掌兵。在三藩之乱以后,曾国藩之前,岳钟琪是唯一的特例。
把自己看中的人肆意塞到官僚体系中去,干扰皇帝的用人权,就凭这点哪怕他是皇帝亲戚都没用,更别说他在雍正前多次行动逾轨,也足以让雍正产生拿掉他的想法了。而且年毕竟是汉人,他对满族将领的提拔肯定不如满族出身的统帅,以朝廷的赋税来养大异族将领,这不是满清统治者愿意看到的,岳钟琪的情况证明这种忧虑不是多余的,他自己不反也有人打算劝他反。你说的那几个将领都是货真价实的满人,不清理掉年羹尧岳钟琪这帮子人,那些人怎么能出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