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春秋左传注读后14左传与礼 一、从豊到禮 -- 桥上

共:💬43 🌺17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春秋左传注读后14左传与礼 八、礼与今日

那么两千多年前的《左传》中的“礼”还有没有对于我们今天有意义的东西呢?我觉得还是有的,下面我就做一点尝试,提出一些可能的分析,请各位河友批评:

好比,就拿“礼”的一个侧面“顺”来说,我们今天不是还在说“名正言顺”吗?再更进一步说,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若干年来一直在打倒的东西,但我觉得其中也有所谓“合理的内核”,就像恩格斯举的一个精彩的例子:

不论哪一个哲学命题都没有像黑格尔的一个著名命题那样引起近视的政府的感激和同样近视的自由派的愤怒,这个命题就是:“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这显然是把现存的一切神圣化,是在哲学上替专制制度、警察国家、专断司法、书报检查制度祝福。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是这样认为的,他的臣民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是,在黑格尔看来,决不是一切现存的都无条件地也是现实的。在他看来,现实性这种属性仅仅属于那同时是必然的东西;“现实性在其展开过程中表明为必然性”; 所以,他决不认为政府的任何一个措施——黑格尔本人举“某种税制”为例——都已经无条件地是现实的。但是必然的东西归根到底会表明自己也是合乎理性的。因此,黑格尔的这个命题应用于当时的普鲁士国家,只是意味着:这个国家只在它是必然的时候是合乎理性的,是同理性相符合的。如果说它在我们看来终究是恶劣的,而它尽管恶劣却继续存在,那么,政府的恶劣可以从臣民的相应的恶劣中找到理由和解释。当时的普鲁士人有他们所应得的政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二))。

这里黑格尔那句话固然可以用来为旧制度辩护,但同时也包含了旧制度必然会被新制度取代的内在逻辑。而以上恩格斯解析黑格尔那句话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用于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句话进行解析:

在我看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句话是说君的行为要符合君的身份,臣的行为要符合臣的身份,父的行为要符合父的身份,子的行为要符合子的身份。例如在《宣二年传》中有“晋灵公不君”((p 0655)(07020301)),说的就是晋灵公干出了不符合他君主身份的事,在《昭二年传》中韩宣子说子旗:“非保家之主也,不臣。”((p 1228)(10020102)),意思也是说通过子旗现在的表现,韩宣子认为他将会干出不符合臣下身份的事。在《襄二十八年传》中子产说蔡侯“淫而不父”((p 1142)(09280601)),说得也是这位蔡景公竟然与儿媳通奸,干出了不符合父亲身份的事。

而根据《左传》的叙述,凡是干出了严重不符合其身份的事,也就不能再保持其身份地位,而且还会有杀身之祸,上面这三位“不君”、“不臣”、“不父”的人,也都没能寿终正寝。因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句话实际上为限制在上者的行为提供了依据。

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个说法推广一下,就是“所有人的行为都要符合其身份”,也就是从这个角度说,我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个说法有其“合理的内核”。而且对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要求正反映了古人实事求是的智慧,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行性:对所有人都用高标准来要求,无法实现;对所有人都用低标准来要求,对群体不利。

因此,我认为“所有人的行为都要符合其身份”就像“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那句话一样,是有其内在的与时俱进的逻辑的。当然,《左传》作者的这个理念没有抽象到两千年以后黑格尔的话那样的哲学高度。

既然“所有人的行为都要符合其身份”,那么做了“君子”,就得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至于“小人”,则不应该用“君子”的标准来要求。而有些人身处“君子”之位,却鼓吹要作“真小人”,我看,这种人还是当“小人”比较合理。

当然在新的时代,就要对不同人的身份及其责任有新的定位,但不等于上下无别,也不等于上下固定,我还认为在今日应该规定那几个身份最高的人其后代不得取得高位,这有周总理的榜样在前。而《左传》作者其实也认为:“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纵)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襄十四年传》(p 1016)(09140601)),还有:“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昭三十二年传》(p 1519)(10320402))。这也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内在逻辑所导出的必然结论。

从“所有人的行为都要符合其身份”的原则出发,我认为先贤有句话“做官即不得发财”就是既符合古训又有现实意义的。老百姓发财,责无旁贷,做官的,尤其是大官,还是不要以为自己发财也是天经地义的。我认为这符合新时代个人身份及其责任的新的定位。

也从“所有人的行为都要符合其身份”的原则出发,对于一般老百姓,就不宜有太多的道德要求,甚至复杂得让人记都记不住。

还有,对政府官员和企业领导者,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对执政党内外的政府官员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

我想,从可行性的角度说,只能对少数人提严格的要求,对地位崇高的人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不是总盯着老百姓。所以虽然要提雷锋,但还得多提焦裕禄,更要有的人时刻不忘周总理,这样才比较容易有可行性。例如:你最高领导人总不能“望之不似人君”吧,你那么几个人总不能把子女送到国外作质子吧,你那几十个人总不能……

————————————————————

————————————————————

又至今日,我的“《春秋左传注》读后”就完篇了,谢谢各位捧场,后面还有些补充修正,慢慢搞吧。

通宝推:松阿察,南方有嘉木,
家园 宝推以示祝贺!

对桥上兄是真心服膺,这份踏实是我远所不及。

虽则到现在桥上兄的这个系列我还未能读完,但必以你的书写为自勉。

家园 嗯,我理解,守礼、或有礼,

其实就是做在给定情境、身份、条件下应当做的事情。而具体什么是应当做的,及应该怎么做,构成“礼”的内容体系,有成文法则也有习惯法则,也有根据先例所进行的推衍。你这文里头提到的几处例子,我觉得都可以对应现代语境下,我们说政府官员“失职”或“失态”。

家园 有时真难说仪式的好坏,

看你说这冠礼,近乎繁文缛节,多一个人出席,少一个人,会有什么根本性区别么?为什么要这样郑重其事,一丝不苟?但另一面,严格的仪式确实能增加“敬”感。我看元旦升旗仪式,就觉比平日更有爱国热忱。现代人重个人自由,喜欢“不拘礼”,活得没分寸感,也不好。

家园 以前读《左传》,关于子忽拒婚,写过一点笔记:

这一章还记载了“齐大非偶”的故事,里头君子对郑太子忽的言行的评价很有意思,说是“善自为谋”,意思是说他只为自己的名声或为人考虑,却不能为国家考虑,因为当时郑国的大臣祭仲劝他说“必取之。君多内宠,子无大援,将不立。三公子皆君也。”(也就是说:你必须得娶齐国的公主啊。你老爸的小老婆们太多。你没个强有力的岳丈,估计这王位保不住,你那三个弟弟可都能够当国王的啊。)。郑太子忽感觉应该是比较耿介清高的人,很爱惜羽毛的样子。后来果然给自己埋下了祸根,他即位之后,他弟弟子突(是个一等一的军事家)借助宋国的力量夺取了政权。子忽(郑昭公)逃亡到卫国。

但是子突(郑厉王)是借宋国的军力夺取的政权,即位之后,宋国就一直向郑国需索无度,宋国在郑国培养的代理人就是祭仲。九年以后(桓公十五年),子突无法忍受宋国的需索,决定派祭仲的女婿雍纠杀祭仲。但是这件事被祭仲的女儿知道了,于是她女儿问母亲:

“父与夫孰亲?”

她母亲回答说:“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于是祭仲的女儿就告诉了祭仲其丈夫的阴谋。结果祭仲杀了女婿雍纠,郑厉公逃亡到蔡国,子忽又回到郑国做国君。

从厉王的遭遇也可以见出子忽“齐大非偶”的合理性。如果子忽是仰赖齐国的力量稳固了王位,那郑国就很可能受齐国的需索和胁迫,他这个国君肯定当得很不自在。

在外援和自立两者之间取得或维护一种平衡需要极高的政治智慧,从子忽据婚这件事上就能看出子忽做事情少了点圆融和通达,缺少转圜的余地。这样的人,做体制外人或许可以,但是介入政治之中则常难得善终。果然,他重新做回郑国国君才一年,就被当年他坚决反对/厌恶的大臣高渠弥所杀。高渠弥为其父亲所宠幸,子忽就一直劝阻其父亲任用高渠弥。他回郑国之后,高渠弥就担心子忽会杀他,于是先下手为强,杀了子忽,立子亹(读:伪)为君。历史的记载非常简略,我们可以想见在子忽回国的一年之间,在子忽和高渠弥之间肯定发生了很多不快,或子忽不肯委屈自己的喜恶去做拉拢郑国朝堂来稳固王位的努力,才会令高渠弥最终动了杀机。

而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最后为子忽复仇地还是齐国人。子忽死后两年(桓公十八年),齐襄公杀子亹,并车裂高渠弥。而齐襄公诸儿就是当初要嫁给子忽的文姜的哥哥。(文姜后来嫁给了鲁桓公,并和其兄襄公私通乱伦。)

“齐大非偶”可能只是子忽给出的官方拒婚理由,也许子忽和诸儿认识,知道诸儿和文姜的情事,因此出于情和出于礼都不愿娶文姜;又或者诸儿和文姜的八卦当时早在诸侯间悄悄流传,以子忽的骄傲自然不能接受迎娶这样一位妻子。说老实话,子忽、文姜、诸儿的故事,怎么读怎么吊诡,历史的烟尘里不知隐瞒着怎样的本事。

家园 “请墠听命”,其实只是个谈判策略,

甲开出的初始要价是A+,

乙对应的初始要价就必须是A-,

在A-和A+之间综合各种约束条件进行试探和谈判,才能到达A。

子产走第一步时(派子羽做使者传话),已经备好了第二步(加强守备),算好了第三步(双方的bottom line)。在他的位置,维护郑国国家安危为第一职责,他做了其该做的事情,是为有礼,最后的结果也并没有破坏婚礼的礼仪,这不仅仅是懂礼,而且懂权。

另外,子羽说“小国无罪,恃实其罪”,你解释为“小国最大的罪过就是有恃无恐(而非失仪)”,我觉得可以再商榷,我理解是说,“小国本身没什么过错,错就错在(把国家安危都)依赖于大国(的庇护,自己却不做任何防备)。”隐含的就是我们不会犯这种错,这恐怕也是伍举推知郑国有备的主要原因。

家园 忽然想起《银河系漫游指南》

一开始,地球就因为银河系修航道被强拆了。

家园 我的感觉是,

仁,是礼的内在精神和外在表现随时代的发展,开始发生背离后被发展提炼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并经孔子的阐释和传播,慢慢成为了“礼”的上位概念。

家园 党外的官员与党内的官员有多少区别呢

多一点点思想上的独立性同时多一点点对于权力中枢的距离?结果是所占比例是很小的

家园 我的想法是国有企业的老板或一些技术性官员

没必要都是党员,即使部长副部长,也可以多点非党员,在要求上就可以不一样,倒是没想您说的两个距离。主要的不同要求我觉得应该是清廉和服务方面,当官只能是党员,对党的自身建设没好处。

家园 我是手滑了,用成语顺手
家园 可以看017蛇斗门中

我是把此二人争斗的是都收进这里了,正好还有一个有代表性的神异事件,就作了题目。我感觉其实忽也比较善于打仗,二人有点世民建成关系的味道。

家园 《史记》对礼的看法比较特殊,我觉得类似经济学

礼由人起。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忿,忿而无度量则争,争则乱。先王恶其乱,故制礼义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於物,物不屈於欲。二者相待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稻粱五味,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茝。所以养鼻也;钟鼓管弦,所以养耳也;刻镂文章,所以养目也;疏房床笫几席,所以养体也。故礼者养也。

以财物为用,以贵贱为文,以多少为异,以隆杀为要。文貌繁,情欲省,礼之隆也;文貌省,情欲繁,礼之杀也;文貌情欲相为内外表里,并行而杂,礼之中流也。君子上致其隆,下尽其杀,而中处其中。

看前面那段的时候,我想到的是,工作优秀,老板不给涨工资,发个奖状,或者给个看起来比较酷的 title 什么的,呵呵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