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巴黎游记(一) -- 火候
来欧洲快两年了,终于趁着耶稣升天节的机会离开了日耳曼国家。我去过的日耳曼国家包括:欧洲的超级大农庄---荷兰,热爱森林的蛮人(forest fetish)之国---德国,低地国家里的低国家---比利时(农舍的风格和中国北方惊人的相似,砖饰都一个风格),披着日耳曼皮的马扎尔国家---匈牙利)。
先说交通
国际交通
因为是前一个周三才知道5月17日耶稣升天节放假,提前量不够的结果就是机票火车都不打折,不得已坐的eurolines的红眼班车往返巴黎。班车单程六个小时,每一个小时休息一次(车里的厕所都是锁着的),貌似欧洲的休息站也都是旱厕,味道很大。每路过一个国家都换个司机,我半睡半醒只发现出发和到站的司机不一样。就个人感受而言不推荐这种旅行方式。eurolines大巴在荷兰的中途车站都设在城市中心,荷兰的小街道很不适合这种大车行动,加上各种红灯,不停的刹车转弯,差点就把我胃里的东西倒出来了,上了直奔巴黎的高速了我才睡着。这种班车腿部空间很小(比飞机的经济舱还小很多),睡觉也太不舒服(没有靠枕,调整角度有限,还有大巴车惯有的气味),如果不是实在买不到廉价机票和火车票的,还是不要在荷兰遭这种罪了。
不过要是实在没辙坐这种车,还是需要注意一下登车事宜。一,要带好打印的车票不是行程单,二,登车时间要求提前十五分钟,巴黎的车站有点类似咱国内的公路客运站,要凭票排队领登车卡,稍微费事一些。
我坐的就是这种车
巴黎市内交通
巴黎很大,对于我这种曾经的“走”族来说,步行逛巴黎的难度不亚于步行逛北京。好在巴黎的轨道交通的覆盖面还是值得称赞的。我在巴黎前三天买的是三天的paris pass,一个人是21欧元,一到三区的各种公交地铁三天内随便坐,部分地铁换乘需要重新买票(咋就不学学咱帝都地铁呢),总的说来还是比单买车票便宜。有个黑人妇女在我进站的时候蹭票,吓我一跳,不知道巴黎地铁对逃票的怎么处理,我在这三天时间里碰到了一次查票,不知道算不算走运。巴黎的地铁车票三站以内都是1.7欧元,貌似没有那种论次数的通票。需要注意的是,凡尔赛宫和迪斯尼都不在三区以内,需要在行程三区边缘以内的地方买车票。
地铁堪称是法国脸的荟萃,有不少长得像萨科齐的,
印象最深的是下面这张脸
我在地铁上看到过一模一样的,不过略瘦,发色也是金黄,不知道这算不算标准的法国脸。感觉法国佬的皮肤比荷兰人好得多,感觉不那么粗糙,而且脸色和肤色配合看起来很亲切,不像日耳曼人那么冷峻。
下面吐嘈一下巴黎的地铁
一,除了一号线以外都是半自动的车门,不按按钮或者拨动手柄,车门是不会自己开的,TNND第一天差一点就没下去车。
上图是法国的小把手,法兰西的小JJ
虽然荷兰也是类似的半自动,可是按钮的标示和设计比法国佬的强多了。
这个是荷兰城际列车车门,这种车快被淘汰了,门旁边那个小白圈就是开门按钮,现在多数列车都是蓝色按钮,是触摸式的。
二,狭小的横向座位:车座都是朝向车头或者车尾的,进出很别扭。地铁座位空间狭小,纯硬座,时刻提醒你赶紧下车。谁再跟我说在巴黎地铁车厢里看一整天的书是享受的话,我就把它被定性为考试铅笔青年。
门把手和座位看的很清楚
三 开放的车厢
法国人对地铁里的环境非常的有自信,列车在隧道运行时是居然是通过车窗来进行换气的。列车的传动系统上面都是灰尘,橡胶车轮也是埋埋汰汰的,车站也没有换气系统,只有c线是半开放隧道。尼玛,在这种充满粉尘弥漫着机油和铁屑味(好比原来帝都一号线)的环境中,巴黎人怎么就能忍受呢。
语言问题
法国人真的很不愿意说英语,英语流利的很少,口音很重。不过好在重要景点都有英文指示牌,不会迷路。坐地铁时,不要过于期待站名的发音会和英语一样,反而是汉语的音译更有帮助,香榭丽舍大街的法语发音和汉语简直是一模一样(佩服一下创造出这个地名的翻译家,信,达,雅三面都到了极致啊)。在巴黎呆了四天,就学会了说merci。
世人都说法国人浪漫,更确切地说是法国人善于把那种植根于血液中的浪漫表现出来,而巴黎就是法国人对浪漫最好的诠释。
在到达巴黎之前,我更喜欢德国的城市。德国的城市里总有一种森林的味道,空气弥漫着自然的气息,第一口沉入肺中感觉是沉静安详的,第二口入心却有种野性的感觉。我很喜欢在德国莱茵河边散步,江面上吹来的清风夹杂着冷冽的树木散发的清香,在心底不曾被注意到的野性瞬间就被点燃了。心随风动,那种突然之间灵肉分离的感觉真的妙不可言。德国市政设计人员也似乎刻意模糊了了市区和自然之间的界线,建筑和自然环境之间的过渡非常自然,无论是色彩还是线条方面,即便是市区中有一座山也不让人感觉突兀。那种顺从自然敬畏自然的天人合一总让我想起黑森林原始部落里的那种图腾崇拜:一群长满络腮胡的大长脸(德国脸)跪拜在阴森的橡树前作揖叩头。
巴黎之行则让我见识到了另外的一种欧洲风骨。如果说德国的城市让人跪倒在自然脚下,让人敬畏自然,那么在巴黎就可以感受到身为人的自豪,一种身为万物之灵与自然平起平坐的自豪。巴黎就像一块画在画布上的平面规划图,仔细规划的街道和塞纳河将城市分割成一个个独立却又相互关联的街区。
徜徉在巴黎的街道,视线总被这些线条引领,从一个地标到另一个地标。巴黎虽然地处平原,街边建筑颇为相似,但是站在哪个角度都不觉得单调,(可是还是容易迷路)
德国那些图腾式的仿罗马的建筑如德意志之角,莱比锡会战纪念碑,与巴黎的凯旋门相比,可以被看作是“超级家庙”。巴黎的建筑不仅有那种宏大的气魄,还加入了更多的人文气息。凯旋门气势宏大,却身处闹市,并没有刻意去营造崇拜的氛围。浮雕和装饰体量巨大,有赖于雕刻和设计水平,站在凯旋门下并不让人感到压抑,反而会感到放松。参观的人在观赏浮雕和装饰的时候,不由自主的被带入了建筑师设计好的氛围:游人反而成为了主体,或者说成为了浮雕装饰故事的一部分,游人自己好像参加了拿破仑打败俄奥联军的战役,受人追捧。人文让平等和互动取代了机械式的慑服,来让观者的自身的感受得到升华,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不过貌似也只有法国人的凯旋门可以做到。
登顶的楼梯,还好不算高,不算挤,比巴黎圣母院的楼梯好得多
不知道这个头像摆在凯旋门内的展览厅有何用意。
塞纳河边也有莱茵河边那种自然的气息,不过市井气或者说人味重了一些,也可能是因为塞纳河是一条小河的缘故吧。千年的城市,千年的河堤,也许是那些河堤限制了水面,从而限制了想象,或者说抑制了野性和多余的想象,让人学会了控制。因为学会了控制,所以人更像人。
这就是巴黎给我的第一印象,改天我再来侃侃凡尔赛或者卢浮宫抑或埃菲尔铁塔。。。。。。
没有留下照片
在订好车票之后,我稍微做了一下功课,找了一下距离巴黎的eurolines终点站galleni最近的景点,完全可以赶过去看日出。但是事不随人愿,一出车站的门,我就被钢筋水泥从里困住了,转眼之间就失去了东南西北。绕着车站,这看看,那看看,忙乎了半个多小时,不得不钻进了地铁站,那么早公交车还都没有头班车呢。不过我在问路的时候学了一个法语词Père Lachaise ,我的读法是“破.辣茄子”。。。。。
这个茄子园就是我第一天的第一个目的地拉雪兹神父公墓。
这个公墓得名于拉雪兹神父,它是路易十四的忏悔牧师,原来在这有座房产,后来巴黎政府买下了这座房产把这里变成了公墓。拿破仑时代公墓开始扩张,据说是为了避免死尸留在城内(茄子园所在地原来是郊区)导致传染病扩散。现在随着城市的扩张,这座曾经的郊区公墓也成为了巴黎市内的著名的旅游景点。
注:到了墓园门口发现事前功课根本就不及格,墓园平时8点开门,节假日9点,(我说门口怎么连个人都没有呢)。碰上耶稣升天节的我只好在茄子院门口再等上一个小时。
对已经逝去的人来说,每天的日升日落有什么意义呢?
门柱特写
开门以后可以从门卫处免费领取拉雪兹的地图,需要注意一点的是,地图上有两种数字,一种标示街区(无圆圈包围)另外一种标示名人墓所在位置,无圆圈。
这墓道上却有很浓重的死人的味道,那种尸蜡的气味让人有些作呕
逝者无贵贱,但是鸿毛泰山之别还是有的。茄子园里,有的墓碑简陋却鲜花不绝,有的墓装饰辉煌却乏人问津。
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的墓,他是《塞维利亚理发师》的作者,客死巴黎。棺木早已于1887年迁回傅罗伦撒,可是仍然鲜花不绝。
这是罗西尼墓旁一座相似规格的墓葬,早已破败不堪。
虽说逝者无贵贱,但是墓碑有价格,有钱人装饰自己的墓也是不遗余力,管他是否流芳百世,装饰一下自己最后的归宿还是无可厚非的。
歌剧导演维斯康迪,死后也不停止思考
他们静静的躺在这里,渐渐的被时光遗忘
这个中国人是什么来头,她的墓前献花最多
拉.封丹寓言的作者
布加迪的墓,非常简单却很霸气,就像是布加迪的跑车一样
王尔德的斯芬克斯,周围已被玻璃幕墙保护起来了
自由引导人民的作者,德拉克罗瓦的墓
乔治,比才,《卡门》的作者
詹姆斯,莫里森
死与新生。
很可惜,我居然没注意肖邦的墓也在这个墓园,我本人对肖邦的音乐不甚了解,自然也没什么兴趣了。
除了这些不世出的大才,墓园里还是各色政治人物死后想见的地方。
越南傀儡王朝最后一任宰相
西班牙国际纵队的法国烈士
某个亚美尼亚将军,这里也是个额表达西方价值观的地方,亚美尼亚,库尔德人和伊斯兰世界流亡者的墓很是不少(当然都很简陋了)。我居然没找到巴黎公社社员墙。。。。。太失败了。。。。。地图上面没标。。。。。。万恶的资本主义啊
墓碑上的雕刻也是参观的重点
花是最常见的主题,这些可能是玻璃的
娇艳的花,能永远伴随逝者
人物像也不少
书真是西方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
下面再来说一下我发现的几宗最
最年轻的居民
这个孩子应当算是夭折,在化骨堂,与玛利亚卡拉斯的墓相距不远
最漂亮的逝者
最大的乌鸦
很明显它已经飞不动了,很少注意到,乌鸦的喙也是弯曲的
最新住户
最老的住户
这对夫妇的墓可追疏到12世纪
最可怜的女儿们
来自港台地区的一家五口,一夫一妇三女,女儿只好当儿子用了,还被老爹呼来喝去。生在传统冲过家庭,对女孩却是有些不公啊。
我在巴黎前三天买的是三天的paris pass,一个人是21欧元,一到三区的各种公交地铁三天内随便坐,部分地铁换乘需要重新买票(咋就不学学咱帝都地铁呢),总的说来还是比单买车票便宜。有个黑人妇女在我进站的时候蹭票,吓我一跳,不知道巴黎地铁对逃票的怎么处理,我在这三天时间里碰到了一次查票,不知道算不算走运。巴黎的地铁车票三站以内都是1.7欧元,貌似没有那种论次数的通票。需要注意的是,凡尔赛宫和迪斯尼都不在三区以内,需要在行程三区边缘以内的地方买车票。
可以买10张的一个carnet地铁票,只要12块。查票不定时不定点,逮住会挨罚,逃地铁票的罚45欧,逃RER票的罚67欧。地铁公司的人靠这个创收。
14号线直接就是无人全自动的,另外还有有轨电车 tramway的T1 T2 T3都是那种触摸的按钮开门。RER ABCDE全部都是按钮开的。最近越来越多新型号的车厢还有空调。
1 3 9 13 14等等线都有侧面坐的座位,1 3 13 14还是有不少很宽敞的大座位的,但是巴黎的李铁都是小车厢,大座位就只能一排2+1,小座位就可以2+2。 进出别扭是肯定的,我上个月就是因为挤地铁门被偷走了钱包身份证神马的。
地铁里面的环境比你描述的还差,因为很多车站是不通风的,有很多流浪汉在里面过冬,味道相当纯正(茅厕味)。 隧道开放不开放跟线没关系,跟巴黎地势有关系,你肯定是去的铁塔那站 champs de mars那里是开的,大部分时候巴黎地铁都是在地铁下的,少数,比如2号6号等等会有一段是在地面上面的,用高架桥。出了小巴黎的RER线基本都在地面上了,那一部分都归铁路公司运营,巴黎市内的部分归地铁公司运营。一趟车穿过巴黎还要换两次司机。
标准发音是 伤塞离sei,能把champ发成香音的多半是湖南人吧
carnet 10张的地铁票没注意,早知道买那个就好了。巴黎城铁网站上面好像也没怎么提。。。。地铁公司刻意引导我买的天票。。。。。有天票优惠的那几个景点,我都没时间去
14号线没坐。车门按钮也有不少,我没否认按钮的存在,吐槽的是半自动的开关门,我在匈牙利坐工人党时代的地铁都是自动开关门。即便有按钮按钮也都是脏兮兮的。。。。放在那个环境里感觉就好像网吧里的鼠标一样
荷兰只有鹿特丹有地铁,也是那种小车厢,不过巨大的荷兰人站在里面我并不感觉憋屈,可能是座椅数量和布置的原因。巴黎地铁设在门边的那个折叠座椅,在人多的时候必须收起还是要靠乘客的公德心来提供更多的站立空间?
香榭丽舍这个翻译表意还是不错的,兼顾音意,我自己就翻译成“上舍里塞”。。。
巴黎的地铁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那种脚踏的气动开关门,真想在上面使劲跳两下
去巴黎一定要去埃菲尔铁塔的,只因为它是我认识世界的开端。小时候父母给我买过世界名胜的拼图,在一片宗教建筑和政治建筑中,唯有铁塔和悉尼歌剧院卓尔不群,让人印象深刻(可能因为哈尔滨的建筑风格让我对那种古典主义免疫吧).悉尼的大贝壳太现代主义,远不如铁塔的蒸汽风格来的有质感和亲切。
出了地铁(不是RER,貌似是7号线),我感觉走了很远才走到铁塔前面那个大草坪。和铁塔西侧的战神广场相对,我把这片走不到尽头的大草坪叫和平广场,因为靠近军事学院的地方有个宣示和平的雕塑---就是几块玻璃上写满了地球村各种方言的“和平”。
转过头来第一眼看到铁塔,我擦,这是什么颜色啊
回到宿舍,放狗得知,这叫tower Brown,灵感来自于巧克力.说实话这种甜甜的,粘粘的感觉不太适合我这种单身背包客。(鄙视一下自己)。
步行穿过不短的草坪之后,铁塔突然变得好大,自己突然变得好小,
我在想如果只有我一个人的话再来点闪电什么的,爬铁塔就得两股战战,几不能行了。不知道有没有人编过铁塔魅影什么的。
尽管我到的时候是傍晚了,人还是很多,貌似只有北脚的电梯时可供使用,其他的电梯都不载客登塔,仅仅向下运人和空载向上,可能是为了限制客流吧。
我是从南脚入口拾级而上,仅到一二层(我原以为可以爬到塔顶),学生票5欧挺合算,我可不想为了等电梯在楼下白白浪费几个小时。门票的形状也很特别,长方形的票面上印着夜景的铁塔,上方有两个可以被剪掉的角,上楼剪去一个角 下楼没有人管。
原来电梯是这么开的,开电梯的工人那个时候也是高级技工了吧
一个劲地往上爬,感觉也就一首歌的时间就爬到了第一层,傍晚铁塔里面黑乎乎的,网上标价昂贵的餐厅,咖啡馆什么的看起来一点也不高级。第一层没什么风景,那就继续向上爬
。楼梯间有很多介绍铁塔历史的宣传板,从古斯塔夫埃菲尔的设计历程开始,中间夹杂着钢结构的发展历史,直到埃菲尔去世。和最初版本相比,现在的铁塔模样算是很朴素了。
第二层和第一层距离也不远,很快就能到达,很奇怪的一点是居然没有人从楼梯上下来
爬到二楼发现人真多,老印一家一家的,叽里呱啦的印度英语。上楼下楼的像苍蝇一样挤成一堆,我差一点就随大流下去了,幸亏人多,给了我思考的时间。二楼的平台的外层护栏上都贴有介绍巴黎名胜的宣传板,配合铁塔上的视野,非常的直观。
想混上到顶的电梯,未能如愿只能乖乖的重新买票登顶,好像是9欧元。电梯里面人挤人,需要很多人疏导,不过conductor态度很好,不免怒容但是仍然彬彬有礼的把游人推来推去。
除了电梯速度让耳膜有点疼以外,没有任何高速电梯的不适,当然速度比哈尔滨的龙塔慢多了,副作用也小很多。
走出阳台,一下子就冻成冰棍了。狂风阵阵,伴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整个一小荷兰啊。看着身边牛高马大的白人都裹在羽绒服里面,包在单层冲锋衣里的我感觉更冷了。
冷归冷,塔上的视野真是不错,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要不是有护栏,真有种君临天下的感觉。
这拍拍 ,那拍拍,身边的游人换了一茬又一茬,终于等到了重头戏----日落。
日落巴黎
时间与空间是这个世界上永远无法摆脱的两个概念,他们看不见,摸不着却处处左右着这个世界。空间给了我们存在感,时间让文哦们感受了变化,空间时间的变换---运动,就是我们这个世界
太阳给予了人类一切,包括时间与空间。日出日落,天作为一个时间概念不言自明,世界的相对与绝对又在太阳的东升西落中一展无余。
日落时分,我认为是感受这种时空交汇的最佳时间。夜幕仿佛有一条前锋线,由东向西逐渐袭来,那条线远时感觉十分清晰,靠近了看却又模糊在触手可及的地方。夜幕由浅到深,缓缓引领人们进入那种时空相交的境界。那种昼夜更替的变幻须得一览全局才能感受到那种壮阔且神秘的美感,埃菲尔铁塔则是欣赏这种美景的绝佳地点。
随着锋线的迁移,巴黎不断变换着颜色,先是由灰变紫。
继而染上晚霞的绚丽
天边的那一抹亮色逐渐消散
华灯初上,将巴黎笼罩在一片神秘的气氛中。
铁塔也时不时的给我们惊喜,星光闪耀,给这巴黎的夜色又加上了一分。
走下铁塔,这钢铁的怪兽显出了狰狞的一面,这时反而觉得有些可爱。
巴黎吾爱,铁塔吾爱。
如果天公的晚霞再配合的好一点,就更好了。
我每次出去玩总是阴天,返程的那天却总是晴天
我和拿破仑有个约会
插曲:
第三天的早晨,我指着地图问室友(青年旅舍)-----一个说法语的加拿大人:巴黎的军事博物馆是哪个?这个大(家)拿跟我说:Orsay。结果一个下午,我就坐在Orsay博物馆的的沙发上,听着不伦不类的华侨腔解说词,完成了从19世纪到20世纪的西方美术史的穿越。虽然讲解器(ipod)需要付费使用,不能拍照,且只有少数展品有解说词,但是那么多的无与伦比的展品不要钱就能近距离观赏(25岁以下的欧盟居民,很多博物馆都免票,心中暗爽:年轻真好),也算是因祸得福了,嘎嘎。
下面进入正题:
出了orsay,两脚酸痛,雨中赏塞纳河就免了吧。乖乖的坐地铁去看invalides吧,上地铁之前我还以为invalides 是个宾馆或者王宫什么的。结果大出所料,这个博物馆之夜让我非常满意。
这就是invalides的全景,中文名字叫荣军院(事前不好好做功课,到了只知荣军院不知invalides的地步)。1670年路易十四下令建造一座医治和收留伤病的医院,工程在1676年竣工。
路易十四视察荣军院
因为地处市中心,这座法军总医院见证了很多历史事件: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从这座医院里拉出了大炮,轰开了巴士底狱,轰开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
攻占巴士底狱
1894年,德弗雷斯上尉因间谍罪蒙冤(实际是反犹主义作祟)在荣军院前的院子里被一种极不名誉的方式剥夺了军衔。1906年真相大白后,上尉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法国精神的象征。平反100周时,希拉克总统也站在这里宣示法国精神
德弗雷斯中校(上尉以中校军衔退役)估计不会想到,她的孙女最后没能逃脱反犹主义的魔掌,死在了奥斯维辛。
现在的荣军院是法国的军史博物馆,陈列了从中世纪到阿尔及利亚战争时期的很多文物。
进了大门才发现这是个军事博物馆,我说怎么门口摆了一圈大炮。当天是博物馆开放夜,人很多,门口还有身着拿破仑军装的工作人员,对我爱理不理的。tnnd法国鸡.
进了馆以后,不辨方位,跟着指示牌先去看的拿破仑墓。
拿破仑1821年去世,1860年移入荣军院大教堂的穹顶下的石棺中。尽管是拿破仑帝国最终覆灭了,法国人还是对这个给法国尤其是法军带来无限荣誉的小个子皇帝给予了无限的荣耀。
墓室的地点荣军院教堂穹顶正下方,穹顶装饰精美
壁画美轮美奂
法国的皇帝百年后,众将拱卫
那不勒斯国王,约瑟夫波拿巴
杜伦尼亲王,现代军事工程学奠基人,他的墓在大革命时期被毁,拿破仑收集残片将其葬于此处
首任摩洛哥“节度使”,利奥泰元帅的石棺,他在生前开创了保护国制度,(这能算是殖民主义的最后的余波么?)
死在印度支那的法军将领
皇帝的墓的回廊入口在正厅后侧,礼拜堂前。装饰异常精美
墓道佣,随时等候皇帝从沉睡中醒来,带上皇冠为法国创造新的荣耀(法国人心中还是有个不灭的大国梦)
皇帝的归宿。
在穹顶下,石棺就像一颗被贵金属围绕的宝石,不言不语却无法动摇焦点的地位。这也许就是法国人对拿破仑所能给予的最高的评价了。
从拿破仑墓室中走出,我先看的是近现代军事史陈列。展览从普法战争结束之后开始,法国人对普法战争的失败感觉不像是耿耿于怀,反倒有点悲怆的意味,艺术作品和陈列品多表现将士用命,很主旋律,但感觉上没有那种豁达的反思,不知道为啥失败,或者不愿意说,看着有些别扭。
普法战争开始前配发的多管武器,保密做的太好,把法国将领都给蒙了。本来是步兵屠夫,结果配到炮兵中,被克虏伯大炮优先照顾了。
某种原始机枪
法国版加特林的供弹很有特色
普法战争到一战之间,法国最值得骄傲的军事成就,施耐德的无敌75,m1897。这种19世纪的老爷火炮在二战时期仍然对装甲目标具有非常大的威胁(500米穿甲65毫米),真是让人佩服。
八国联军侵华,留下的照片。北京的城门最早就是法国鬼子用75毫米炮轰开的。
一战开始了
法国对一战还是比较自豪的,陆军如何英勇奋战,牺牲。全国上下如何同仇敌忾,最后取得胜利,毫不吝啬笔墨和展示空间
缴获的mg08
bs75 河里有文章提到过他
那个时代的星形发动机
发动机的换气机构
缴获的德国77野炮,对面摆着法国的75意思是,不服来试试。
然后二战,法兰西再次悲剧,这部分一小部分讲述那悲剧的3个月。其他都来描述各个战场上的盟国如何从失利走向胜利,再由胜利走向胜利,(貌似没提到伟大领袖花生米)然后解放巴黎,灭亡了法西斯。中间穿插的说了一下自由法国部队在各地的应用表现,法共游击队也只是在解放巴黎的时候说了一下。
马奇诺防线的潜望镜,阻滞线在媒体口中成为了决胜线,最后成为了绞索
洛林装甲车,世界第一种全履带装甲通用底盘。
鬼子的92式重机枪也出现在了这里
除了这几样,其他就都是美援装备了,没啥好说的了。
戴高乐戴过的高帽
近代史之后,我才去看的中世纪,有点倒叙的感觉。各种盔甲让人大开眼界
不要忘了从颐和园抢去的乾隆宝甲
我进展厅前几个法国人还在那议论,看到我之后就不吱声了。我很像跟他们说,乾隆就是中国的路易十四,超级败家子,希望这件宝物永远留在这警示我们的子孙。
这就是国王的火枪手,远没有想象中的潇洒倜傥。
拿破仑.波拿巴将军(刚出道时期)的速写。
invalides的地下室现在被改造成了戴高乐将军的纪念馆,声光电效果配合出色,生动的讲述了将军的一生。让每一位听者都感受到了将军的魅力。中国的博物馆在这方面还差得远,不知是因为技术原因,还是刻意的去回避,不去宣传曾经的英雄人物呢
英雄的事迹不灭,英雄的精神永存。
圣母院
先忏悔一下:我从来没看过巴黎圣母院,改编的电影也从来没看完过。埃斯梅拉达和卡西莫多的故事也只是听别人转述,我很惭愧的具备了快餐一代的某些特质:很少阅读经典,视觉动物,etc......
1250年,巴黎发生了两件大事:1,中世纪最伟大的圣经插话出现在了巴黎,插画由圣路易国王赞助完成。插画本身的完成有赖于当时巴黎繁荣的大学 2 巴黎圣母院的施工进入了收尾阶段,距离最终完成还有80多年哈。和国王与教士不同,巴黎的市民不认为这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不过是把自己口袋里的钱给建筑书,雕刻匠人弄走了罢了。
这两件事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宗教,王权和新兴的商人阶级相互利用,相互妥协。知识作为其中的纽带,部分缓和了三者之间的矛盾:欧洲的知识界被宗教界把持,宗教界本身却没有资源把知识转化成更多的影响力;世俗政权有权利号令百姓,但国王本身也受到宗教的压制,同时其建立在封建土地上的权威也受到新兴的商品经济的挑战;商人作为三角关系中的弱势群体,经常受到另外两方排挤,但是作为社会的胃,商人们却有足够的钱来调动更多的资源来为自己服务。国王带头,商人出钱来投资知识界以此来换取教廷的承认,看起来是个不错的买卖。
圣母院本身确是异常宏伟,黄金比例的长宽比,看起来真的很舒服
我去的当天,教堂并没有什么宗教活动是开放参观的。幸好去的早,还没到要排长队的地步。教堂大厅随便进,不收门票。礼拜堂周围绘有圣经的绘画,配有令人捧腹的中文讲解,有一句是:耶稣复了活以后...,翻译的人中学没毕业
教堂内部光线昏暗,让人感觉有些压抑。高耸的石柱和拱顶确实极富哥特气息
感觉这个环境用黑白的效果更好一点
中间的礼拜堂前摆放着圣母的雕像
十字架下,圣母的背影
周围的步道上分裂着圣人的雕像
这个好像是贞德,为啥没有洛林十字呢?
某主教
教堂的彩窗也是亮点之一
不知道这些是原件还是大革命后的复制品
大厅南侧还有个收费的珍宝馆,是教士们开会的地方,现在陈列了不少宗教用品。如礼服,各式法器
这是同性恋的旗帜吧
藏品的质量不如科隆大教堂地下室的教宗保藏展览,而且都没有英文说明。当然门票也便宜很多(2欧元对8欧元 记录可能有些错误),不能奢求太高
虽然没看过小说,但是钟楼是一定要去看的。钟楼的入口在圣母院的北侧,出门左转。
为了限制流量,每次只放进入20余人。为了看钟楼,我排了1个小时的队,幸好有这些雕刻精美的小怪兽排水口陪着我
这个难道是幽灵怪兽?
如果下雨天,这不就成了天然喷头了么
进馆以后才能买票。学生票5欧,正常8欧还是10欧记不得了。巴黎圣母院的旋转楼梯转的我有点恶心,本来狭小闭塞的楼梯间,楼梯宽度还由下至上逐渐减小,在我前面的白人大叔,歇了好几气
从楼梯间出来第一个看到的就是大钟,不知道是不是卡西莫多敲过的。
这一段最关键的是怪兽走廊,中世纪欧洲人也很萌,这些怪兽好像都有个专有的名称,没用心去记
思考者
看这吃相,我都有点饿了
在走廊看铁塔和荣军院
从怪兽走廊出去就是直奔南塔塔顶,也就是游客圣母院的制高点,上面走廊狭小,绝对的人挤人,几乎没有自由活动的空间,人挤人,随大流走
凡尔纳的环游世界的气球
圣象
北塔的排水小怪兽
远眺圣心堂,相比圣母院,那个20世纪完工的圣心堂的宗教气氛还更浓一些
塞纳河上的游船,白天真的没啥气氛
下面送几张我前一天晚上去踩点时候拍的夜景照片
有护栏的是南塔
圣母院广场当天还有农产品展销会
面包师父干的热火朝天
法国人也玩雕花
法兰西特产
棍式面包的前世
我在离开圣母院前还干了一件蠢事,在圣母院旁边的小饭馆要了大杯啤酒,我以为平时喝的250毫升都是中号的,没成想大杯的居然有一升。。。14欧元,赔惨了。。。。午餐省下的钱一下子就不见了
就着超市里买的杏仁,我还是用了40多分钟就把这杯酒消灭了个干净,然后晕晕乎乎的直奔orsay....
第一段中的“不能拍照”,是指ipod本身不能拍照还是指奥赛现在不能拍照了?以前是可以的。
如果再去巴黎,我倒愿意再去一趟奥赛美术馆,楼上展出的那些梵高、莫奈等大师们的画很吸引我。
里面拍照的人很少,拿出相机也有人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