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治乱七百年——从开始崩溃到完成重建的艰难历程 -- 江南水

共:💬67 🌺647 🌵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治乱七百年——从开始崩溃到完成重建的艰难历程

公元前841年~公元前87年,这七百多年是中国历史上相当重要的一段时期。在这期间,农耕人完成了一次社会重组。

这是一次全方位的社会重组,几乎涉及到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大到治国平天下的意识形态,政权的组织架构,各种经济政策……;小到人和人该怎么相处,是“独善其身”(道家),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儒家),是“兼爱”(墨家),还是纯粹的视相互利害而定(法家)?

经过此次社会重组,农耕社会体系稳定了两千多年,其后续影响,有的绵延至今日。

钱不是万能的,没钱却是万万不能的

公元前84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份,甚至可以说是第一重要年份。从这一年开始,中国历史有了确切的纪年。

公元前841年,对周天子来说,也是极其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之前,周天子相当的牛,他想打谁就打谁,他说谁不普世谁就不普世,因为他老人家手里掌握着全天下唯一的动武权,嘴里掌握着普世价值的解释权,所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是也;在这一年之后,周天子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直到在某一天,无声无息的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

嗨,这事儿啊,都是钱闹的。

在公元前841年前后,周天子是周厉王,周厉王是个财迷,一上台就抓紧一切机会捞钱,宣布山、川、林、泽等地的资源归周王室专营。

从此,镐京的人要是再砍柴、捕鱼、打猎,就得向周王室交钱喽。相对于普通人的这点儿损失,另一种人可是亏到姥姥家去喽,盐铁业者。这些盐铁业者就是靠山川林泽中的资源来发财呢,周厉王断了这些人的财路,他们能善罢甘休才怪呢。

果不其然,某一天,镐京城里终于爆发了“茉莉花革命”,愤怒的人群冲进王宫,赶跑了周厉王,史称“国人暴动”。

中国的传统史观,有一个很有趣的特点:谁要是捞钱,谁就甭想落个好名声。作为群体的商人得到了如此待遇,作为个体的政治人物亦是得到了如此待遇。不用查《谥法解》,也能看出周厉王的“厉”,肯定不是啥好的评价。

在镐京人眼里,周厉王不是个好东西,在楚国人眼里,周厉王更不是东西。

当时楚国的国君叫熊渠,在周厉王他爹周夷王做天子的时候,熊渠就已经做了楚国的国君。

熊渠绝对不是一般人,他不但擅自兴兵吞并周边的小国,而且还压根儿不鸟中原的普世价值。(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

等到拼命捞钱的周厉王上台后,熊渠忽然怂了。(及周厉王之时,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

熊渠为啥见了周厉王就怂了,怕有了钱的周厉王来揍他呗;熊渠为啥敢冲周夷王那么嚣张,不就是欺负周夷王兜里没钱嘛。交代一句,周夷王绝不是软蛋,他老人家曾经把齐国的国君齐哀公给活活的煮了(三年,王致诸侯,烹齐哀公于鼎。)。齐国可不是软柿子,而是一个大国,一个可以随时征讨其他诸侯的大国。((周成王)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

手里的大棒也罢,嘴里的普世价值也好,兜里没钱,那些玩意儿连狗屁都不如。

个人认为,要不是周厉王抓紧时间捞了点儿钱,周王室当时就东周化了,哪还用等到70年后啊。不知道,70年后被戎人劫掠的镐京人,是不是怀念那个贪财的周厉王?

在周王室还坐拥镐京、雒邑东西两京的财政收入的时候,周天子就已经hold不住各路诸侯了。迁都雒邑后,靠雒邑一京的财政收入,周天子还能干啥呢,可不就眼睁睁的看着诸侯们纷纷坐大,相互折腾嘛。

周王室的财政收入出问题后,周天子hold不住各路诸侯,诸侯的财政收入出问题后,他们也一样hold不住手下的卿大夫。个人认为,这跟是不是分封没多大关系。东汉末年,汉灵帝穷得一个劲儿的卖官后,把持一方的地方军阀,谁又真的把中央政府当回事儿呢;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也拿各藩镇没辙,反而还得向藩镇化缘,才能勉强维持中央政府的开销;至于《东南互保条约》,不说也罢……

诸侯们竭尽全力增加自己的财政收入,以阻止手下的卿大夫坐大,卿大夫们不甘心被诸侯随意摆布,也玩儿了命的扩充自己的财政来源,这几乎就是春秋时期各大国的内政主旋律。诸侯有诸侯成功的典型,齐国;卿大夫也有卿大夫成功的典型,晋国。

齐国,耕地面积少且质量不高,榨不出多少油水来,但是,伟大的管仲推出了一项伟大的财政措施,官山海,国家垄断经营境内的矿山、盐业等资源性行业,这就保证了齐国政府始终有一个稳定且丰厚的财政来源。

晋国,自晋文公后,国君就hold不住国内的卿大夫啦,最终,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了事。

最有趣的是楚国那个半吊子,楚王摆不平国内的卿大夫,卿大夫也收拾不了楚王,双方只好互相扯皮,结果,把好端端的一个大国愣是扯皮成了一个废物点心。

最恐怖的是秦国那个魔兽,他的财政政策是以战养战,通过发动战争来攫取财富,用攫取来的财富,发动更大规模的战争,攫取更多的财富,……

天下一统后,秦国这个“以战养战”的美妙正循环,终于顶到了天花板上。可惜,没等到中央政府调整财政政策,秦帝国就歇菜了。该给帝国制定一个什么样的财政政策呢,这个崭新的课题留给了后来人。

汉武帝时期,在桑弘羊等人的帮助下,汉武帝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财政政策:正常的税收一分不能少,同时,帝国还亲自经营盐、铁等资源性行业,学名,盐铁官营。周厉王的“盐铁官营”梦,终于在七百多年后,让汉武帝变成了现实。

此政策一出,中国历史上(也许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家国营企业诞生了。

国营企业有国营企业的好处,汉帝国是一个地域庞大、地形复杂、气候多样的帝国,不定啥时候就会发生大灾难(黄河啊黄河),国营企业的收入,能够保证中央政府迅速的集中资金进行赈灾。国营企业也有国营企业的毛病,他生产的产品往往脱离实际需要,且质量不怎么靠谱(县官鼓铸铁器,大抵多为大器,务应员程,不给民用。民用钝弊,割草不痛,是以农夫作剧,得获者少,百姓苦之矣。)。

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虽然盐铁官营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是,后世基本上都继承了这种专营精神,把能够稳定提供财政收入的物品(如茶叶),统统列为国家专营。

别扯啥利啊害啦的了,就这么凑合着混吧。

通宝推:empire2007,大山猫,白浪滔天,GWA,老老狐狸,医言堂,文化体制,履虎尾,澹泊敬诚,浣花岛主,钓者任公子,普罗丁,上古神兵,朝雨,南风,云意不知沧海,益者三友,
家园 诸侯对周天子的进贡都包括什么?

只是象征性的物品呢,还是也有金属布帛之类的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呢?

家园 不知道,猜测一下的话,应该是土特产之类的象征性物品

当时,周王室占据了关中和洛阳这两块黄河流域的风水宝地,其他的诸侯只是占了些边角料,要是让他们进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挺难为他们的。

齐桓公征讨楚国的一个借口就是“楚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具,是以来责。”,既然楚国进贡的是当地特产,其他诸侯应该也是差不多吧。

家园 我估计是象征性的。包茅不供典故里面,没有说别的。
家园 包茅是滤酒用的,没它周天子只能喝醪糟了,绝对高档消费品
家园 周厉王下手的就是国人

按现在的说法其实是中产阶级,不敢对大贵族下手,只能榨取国人,他不下台谁下台。

家园 大贵族都有自己地盘,加起来比周天子大十倍,怎么下手

到了西汉靠战争中央才收回权力,西周天子没掌握汉文帝那样的实力,动手早了几百年

家园 呵呵,看到一半忽然想到黑龙江宣布风能太阳能国有
家园 当时的中产阶级是国人,国人可不一定都是中产阶级哦

如果那些盐铁业制造者、经营者是中产阶级的话,那么洛克菲勒、梅隆、杜邦等家族也应该算是中产阶级。

当时盐铁业者的背后,未尝就没有大贵族的影子,周厉王宣布盐铁官营的时候,大夫芮良夫就提出了反对意见。后来,周厉王用高压手段防止国人信谣传谣的时候,召公又提出了反对意见。这二位难道是纯洁无暇的毫不利己的圣人?

至于“国人暴动”,兄台真的相信,在没有动员、没有组织的情况下,普通的中产阶级就自发的攻陷王宫?

这些组织、动员的能量从何而来呢?

家园 齐国可不仅仅有盐铁

从姜太公开始就有意识的种植桑树发展当地已有的丝织业,山东一带的丝织品一直到汉朝的丝绸之路开通时候都是出口的重要高技术商品。

家园 失败的雍正

厉王的儿子宣王,出兵作战基本没有胜迹,但是历史评价还不错,应该是捡了他老子的便宜:老子把社会的中间层清理了一遍,这个社会留给儿子治理起来余地就相对宽松一些。

厉王是吃力不讨好的那种,想挽回历史的颓势,但是没成功,不然就是雍正。

家园 治乱七百年——从开始崩溃到完成重建的艰难历程(2)

人生而平等,社会却有等级

周武王成功突袭朝歌后,中原大地上出现了两大人群,国人和野人。简单说,国人住在高墙壁垒的城里,野人住在啥遮蔽物都没有的城外。

除了居住地不同,国人和野人还有多大的差别,得需要一篇正经的学术论文,才能说清楚。在下没有写这种学术论文的水平,只好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差别:国人不爽周厉王了,可以冲进王宫,赶走那个王八蛋;野人再怎么不爽周厉王,也只能在城外骂娘,或者,画个圈圈诅咒他。

很不平等吧,还有更不平等的呢。国人,世世代代都是国人,野人,世世代代都是野人。这已经不是拼爹了,而是直接拼祖宗了,堪比某国的种姓制。

别急着生气,野人的政治权利虽然没多少(几乎没有),但是,他们流血牺牲的机会也不多。在打仗的时候,冲锋在第一线、抛头颅洒热血的是国人(这也是国人们的权利),野人只是负责后勤保障(野人们没权利上前线,只能在后方打杂儿),基本上没啥性命之忧。

交代一句,从周初到春秋,还没有发展出攻击对方后勤线的战略战术,所以,负责后勤保障的野人很安全。不是当时的人笨,而是,当时各国能上战场的国人的数量,能不能应付正面战场都不好说,谁还能拿出多余的国人去攻击对方的后勤线呢?

其实,就是在正面战场上,交战双方也都是彬彬有礼,也没多少血腥。能不抓俘虏的时候就不抓俘虏(如不追逃兵、不抓花白头发的人等),能不杀人的时候就不杀人(极端的例子是,见了对方的国君要停止战斗,并且还得下车行礼)等等。我称之为“颇有绅士风度的集体决斗”。

原因嘛,也很简单,谁家都没有多余的国人,得饶人处且饶人。你要是不遵守既定规则(学术的说法是“礼”),做了初一,大肆俘获、杀戮对方,对方就会做十五,也会依样画葫芦,谁比谁傻啊。结果是,整个国人、野人组成的社会体系将会走向崩溃,受损的是整个中原地区的国人。

怕啥来啥,周礼规定的那套乱七八糟的玩意儿,随着历史的滚滚车轮进入战国时代后,就成为笑柄啦。不抓俘虏、不砍人头,俺们野人怎么发家致富?!

——————————————————————————————————————

在春秋时期,大多都是大国打小国,中原地区的大国一下子就能摆出几百乘战车(相当于今天的几百两坦克),小国拼了命也拿不出几十乘战车,这仗还有悬念吗?那种彬彬有礼的打法,是对谁更有利呢?

到了战国时代,都是大国之间硬碰硬的死磕,由于武器装备没有代差,交战方只好拼数量了,人的数量。

既然是拼“人的数量”,那还管啥国人、野人啊,只要是国境内的人,统统都有上前线的义务,同时,人人也都有封赏拜爵的权利。

春秋时期的战争是贵族之间的战争,彼此都是有产阶级,可以点到为止,犯不上玩儿命;战国时期的战争是平民之间的战争,为了更好的生活条件、更高的政治待遇,平民们不玩儿命也不行。于是,战争就残酷了,甚至残酷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战争规模(主要是需要的人数)不可避免的逐渐扩大。在战争规模扩大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被吸纳进主流社会。与此同时,一批又一批没战功的人,也逐渐被淘汰出主流社会,成为不受待见的人。

每当面对历史上的战争,我都处于精神分裂状态,感性告诉我,杀人不好,理性告诉我,杀人也是人类进步的一部分。

当看到因为战争而消弭了“国人”和“野人”的差别,理性最终战胜了感性,我不得不承认,战争有时候也是个好东西。

在战国时代,至少秦国做到了“人生而平等”,剩下的事儿,就看你自己的本事了,干不好,第一次上战场就over,干好了,就是白起、王翦。

——————————————————————————————————————

说实话,靠打仗来提高生活条件和政治待遇,的确是让人无话可说:虚的层面上是指挥能力啥的,实的层面上是人头数目。都是可以用数字量化的。

问题是,哪有那么多的仗可打啊?!再者说了,打来打去,社会成本也很高啊。

当不打仗的时候,怎么才能做到“人生而平等”呢?

读书。

在汉武帝时期,中国就确定了,以读书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和提高自己政治待遇,这一基本国策。这一国策,直到今天还是很适用。

通宝推:白浪滔天,铁手,笑一笑十年,浣花岛主,年青是福,东方射日,西安笨老虎,雨落田园,
家园 坐个沙发

送花成功。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家园 送花支持填坑
家园 宝推支持填坑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