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化土为器-古朴的陶器 -- 大西洋14
古时候玩制陶的肯定找得起。
还有俺记得古代有一种制作陶器的方法,是先把泥搓成长条,再一圈一圈摆成罐,盘的型状制成毛坯。这样截面圆形的器皿也是最容易做的。
我家离三星堆很近的。
让我这个学习博物馆学的小白,感到很受启发,如何解答参观博物馆的观众诸如此类的疑问,值得思考。
陶器,一路发展起来应该是手工捏塑-泥条盘筑-慢轮-快轮这么发展过来的(记得可能不准确,好久没看考古学的东西了),三星堆这种复杂社会,肯定是快轮这个阶段了。
至于豆,我想铁手老大体验一次在日式坐席吃饭,多半就会觉得这个柄长的有道理。
说的未必准确,候教于河里方家。
猪好啊,牛羊鸡猪都是外部传入的,只有猪是华夏原产,想吃肉找猪猪,人爱吃,神当然也爱...原先陪葬的是整猪,后来变成猪头,然后变成陶像,体现了我华夏文化勤俭持家的好传统...
狗头?貌似没见过啊...猫头鹰,妇好墓有咢鸟尊,看来是很尊贵的鸟..
受到夏商文化的重大影响。六千年前仰韶文化陶器就是慢轮制陶了,五千年前山东龙山文化就已经很熟练的用快轮制蛋壳陶了,比三星堆的这些东东先进的多。为啥这么先进,主要是一个重视,那是礼器,不是贵乡用的家常坛坛罐罐,二来是常折腾,没事分个版分来分去折腾个两千年,啥都会了,对吧。
到现在西方人还是这么吃啊,哈哈
'鸱龟曳衔,鲧何听之?',天问里这句,据王小盾考证,说的是战国后湮没的一则上古的商-楚-东夷系的信仰:猫头鹰和龟在夜间把太阳从西搬运到东。猫头鹰在上古可是神鸟,与龟一样,助太阳死而复生,本身也是不死和永生的象征。
从上周来每日晚饭都在youtube上看《国宝档案》关于青铜的节目,有一集专门介绍了妇好鸮尊,节目里说到在殷商时期,鸱鸮为战神,但没有详细解释当时的鸱鸮崇拜。但我记得《诗经·豳风·鸱鸮》里头,鸱鸮却并非“好鸟”,因此去“中国知网”上做了点检索,读了两篇文章,对这也略略有些了解了。
1. 《鸱鸮崇拜与华夏历史文明》
作者:孙新周;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页31-37。
按该文摘要:这篇文章认为殷商族的图腾“玄鸟”,不是燕子,而是鸱鸮。高祖夔(帝俊、帝喾、舜)的原型是鸱鸮图腾。鸱鸮,是商民族的生殖神、农业保护神和太阳神。作者还认为昴星即猫头鹰星,为远古冬至的天文标志点;猫头鹰是古物候历法的标志物,鸱鸮崇拜文化现象的实质是古物候历法与天文历法的统一。
作者以各地发现的鸱鸮壁画及鸱鸮型文物为证明,并从甲骨文、金文中的“商”字、“夔”字、“夋”字、“辛”字、“鸟妇”合文的形变入手予以辨析,还是有一定说服力的。其关于猫头鹰即昴星的证明,受自己的知识所限,无法评价。
但这篇文章没有提及鸱鸮的战神象征。
2. 《经典的误读与知识考古----以<诗经·鸱鸮>为例》
作者:叶舒宪;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7期,页56-64。
这篇文章使用的材料比上篇丰富,关于鸱鸮崇拜的部分,是作为既定的结论加以介绍,而不是予以证明,所以读来更有概括性。
作者认为从商周到两汉,古人对待猫头鹰的态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好恶转化,曾经源远流长的鸱鸮女神崇拜在父权社会中逐渐中断并完全失传,而正是这种转变/失传导致了后世对《诗经·豳风·鸱鸮》一诗的各种误读。
这篇文章认为《鸱鸮》一诗其实是祝祷仪式上的人神对话,
“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作者认为这句是人对神的请求。我在想可能是在某次自然灾害(大雨导致的水灾?)后的祷告。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
这句是鸱鸮神的回答。读来好似在责备下民渎神。
这篇文章还就鸱鸮崇拜和凤鸟崇拜的关系做了论述,可惜作者对这首诗只就这两句进行了辨析,我看得非常不过瘾,若周末有时间自己来好好读读这首诗。
只是没有那么好用而已!毕竟那时候是有车的!
,很有意思。谢谢你引荐了这份资料。不过我觉得他把玄鸟和凤凰都解为猫头鹰有点过头了.
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星堆文物在这一点上很奇怪,已经进入铜器时代,而陶器水平还是在新石器早期的水平。这个文明确实谜很多。
从人类进步的意义讲冶金比制陶重要多了,也许三星人对吃喝不讲究,喜欢钻研一些更有深度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