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MBA和中国里应外合联手搞垮北美制造业 -- 脑袋
除了产品设计有点不友好外,其余的很多应该也不是移动自己能改变的。
希望在TD-Lte这块能一马当先,不负众望吧
这个想法有前面的世界历史在那里摆着,有人这样去想甚至去实践不算奇怪。但是关键的问题在于自己的素质,与人之间的竞争类似,国与国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还在与效率,勤劳这些基本素质。
记得看上一个007电影里的一个对话印象很深,就是他的MI6派来的助手被人全身灌满石油处死的那部。在从一个party出来上车的时候,007女郎与他对话中说到007看起来总是那么效率很高的样子,触动了我心中的一个感觉,的确007表现的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他所代表的英国文化那种优雅的外在中强烈的不浪费一丝感情与时间的效率感。德国人也具备这样的效率感,但是在圆滑与优雅方面欠缺,因此显得生硬。西北欧的文艺作品主要的吸引人之处在于这种处处透出来的强烈效率感,与南方热带地区文化有着显著的不同之处。
东亚国家文化普遍具备这种强烈的效率感,而且是与生俱来的,但是热带地区的文化则普遍表现的是懒惰,取巧,图省事的思维哲学。这些在中国人身上也有很多反映,但是在领导层上看不到,说明民族气质的普遍基础主要还是看重效率。
说会印度人的特点上,包括近代史上大部分的被殖民的地区,都存在着比欧洲殖民国家巨大的效率上的个人素质差别。中国与东亚国家没有完全殖民不只是个时间上的恰合,其中也存在着效率素质上与欧洲人不相上下,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因素。
印度人的三百年殖民地,既是印度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包括楼上所提到的,是印度之所以成为一个完整国家民族的基础,而且让印度接触了现代文明,但同时殖民地统治的本身也在印度民族精神中留下了深深的奴化与刺激的烙印。外来文化的统治在一个有着辉煌自豪的过去的民族身上,比如中国,波斯,法国等身上可以引发很长时间的对外部强大势力的过激反应,敏感于一切有关民族自尊心的话题,但是对于印度这样的本来是无数个部落所组成的松散盟邦的地区,类似阿拉伯地区一样,是没有这个强烈自尊心的问题的,除了一些原来的上层统治者的后裔之外,大部分普通民众是没有主人翁精神的。
人做CEO,到现在十年了,还在给他以前留下的烂摊子收拾。
不得不说,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复辟了,比印度稍强点,但之前N座山又回来几座?
抓主要的谈谈吧。
最主要的问题是,移动是一家传统的通信企业。2008年以前以2G和2.5G网络为主导的时代,移动通信运营商的主要业务就是把网络部好,开营业厅,做做营销活动发展客户。在这种市场环境下,移动从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维护和优化这条建设线路和大集团客户、个人服务,投诉受理等这一整条的业务线路都做的十分完备,甚至比所有的欧美运营商做的都要出色。
这其中在网络覆盖、网络质量、客服和投诉处理、套餐设计、飞信139邮箱等方面颇有出彩之处。
但是2008年以后3G起步,同时市场逐步趋于饱和,竞争加剧,同时还面临着互联网行业的竞争。在这个市场环境下很多东西就跟不上了,因为这个体制还是为原先的市场格局设计的,包括人事、财务、公司文化都显得陈旧而且效率低下,无法应付互联网行业灵活、反应快、低成本高效率的组织模式的竞争。
当然也做了一些改善,比如基地模式。但人事、财务、考核体制等等还是旧制度下的产物,想要做一些事情就必须忍受低效率。反映到市场层面来看,就是产品毫无新意特点,纯属跟风,也无法吸引年轻的移动互联网用户。而反方面,互联网行业对于传统通信业务的不断渗透让传统运营商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因为反正他挂了你的电话,马上还要处理别的客诉。
所以从客服的角度来讲,他还乐得和你这么慢慢磨蹭呢,至少省脑子不是?
往往越是烂的公司,客服越是耐心。
我上下文都说的是移动的服务好,全国覆盖。
“业界良心”
至于你说的是产品、公司体制建设等等
见谅。
不过从单纯的网络状况、服务质量来说,这也不能说全是移动的功劳,相当多的功劳也应该是国内通信行业的崛起带来的国产设备技术进步和价格下降引起的综合效应。
此外,还有运营商是国企,因此网络覆盖实际上是某种程度上的政治任务等等其他因素共同造成的。
哈哈哈,
政治任务,也需要拿钱砸的,求因得因。
老一辈通信人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现在某大省公司的一把手当年就是从荒郊拉线路埋电线杆做上来的。
不过现在上市了,更多的也是要对投资者负责。
MBA教育本身算不上很大的问题。从课程设立来说,包括了基本企业和商业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一些有名或者无名的案例,有啥毛病可挑。但相信不会有任何一个有头脑的人会认为照着课程的内容就能够成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也不会有任何一个MBA学院敢承诺能够将学生教育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业领袖(虽然都会这么暗示)。
我的感受是首先现在的企业发展的短期目标被大幅强化了,而这种强化通过股市,市场,金融,媒体等各种渠道又被进一步的放大了。现实也是,几乎没有哪个大型企业的职业经理人们身上没有背负着收入,成本,利润,股价(另一个股东收入来源)等等指标。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的通过各种手段来实现这些短期目标,达成自身目标利益最大化显然是职业经理人的最佳选择,这不取决于是否接受过MBA教育。MBA教育只是让他们了解了更多的手段和方法,所以可以做的更好,更大。而短期与长期的目标和结果的矛盾,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哲理。
其次则是西方精英教育中必然存在的糟粕的部分,上层管理者与下层执行者的脱节。这种脱节在印度文化中得到了最好的发扬光大。所以自然印度精英们对于适应这种脱节有了如鱼得水的感觉。但这只是一种适应,根本的环境跟印度精英们关系其实不大。
中国的MBA教育在中国人的文化影响下,其实变化不是一般的大。人脉与关系而非课程知识,变成了MBA的核心内容。无权威质疑一切的文化态度,使得讨论过程而非结果得到了更多的重视。这应该说都是好的一面。不过隐患就是MBA类型的教育还是强化了精英意识,这可能会在长期产生不好的影响。
这也是MBA的原本定位(仅仅是一般而不是优秀。优秀的中层管理需要的更多)。这里要注意几点:
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Master是硕士,不是博士,离领袖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其教育定位在中层。把MBA暗示成培养商业领袖应该说MBA学校成功了通过忽悠推销了其产品而已。
Administration 是管理,不是经营。 所谓管理指的主要是在外部条件已知的条件下的内部组织和执行。 MBA的教育重点其实就在于中层的执行和中层的内部组织和调整(企业的架构调整和长期战略调整已经超出了MBA教育的实际能力范围-受MBA教育内容、方式、时间的限制)。而所谓经营主要指如何把握企业以适应外部变化的市场和世界。而这个经营,就是MBA的弱点。
经营不同于管理的关键区别就在于对充满未知的外部市场和世界的理解和把握,在于对人性、对价值的深刻理解。而这些都是MBA教育所欠缺的。 时间有限,先简说:
MBA的案例:过于简单和二手,关注点基本都在中短期。深刻理解一个行业需要的知识准备不是MBA那两三年能够积累的。所以,MBA教育在案例等教育方面也只能是蜻蜓点水了。 就这样,MBA还打算把其纲纲条条放诸四海,应用于所有行业。
对市场、世界、人性、价值的理解,要远超经济领域的范畴,特别是西方经济学领域的范畴。 充分的历史(包括经济史、技术史、行业史、公司史,还有更广阔的国家史、世界史、人类史等)教育、充分的人文知识、政治经济学知识、相应的技术知识和经验、对人性和价值正确理解基础上的长期实践,良好的哲学修养,才是应对外部不确定市场和世界的良好基础。而这些都远超MBA的教育范畴。 当然,中国的MBA会好点,起码在中国MBA在其教育内容之外,受到更多的历史、人文、政治经济学熏陶。
说的难听点,MBA教育喜欢用大词来抬高自己,其教授的所谓“企业战略",充其量不过有五到十年的视野,离打造百年老店的成功大企业所要求的相差太远了。 这个MBA教育啊,应该说从一开始的学校教育就开始偏差了。学校为了赚钱,就不恰当的拔高MBA教育的定位,喜欢用“大词”来教课,从教育的初期就种下了不良的种子。 另外,所谓MBA收获在课堂外,重在人际关系和圈子。这个在一定程度上没错,的确降低了交流成本,加强了不同行业和企业间的沟通,拓展了一些视野。 但是,没有长远追求和新鲜思想注入的人际关系最后都会走向沉闷和腐朽。
搞关系?中国的历史给了我们生动的教育。基本每个王朝没落和腐朽的那些年,都是关系盛行的年代。 当降低组织成本和交流成本、促进组合创新的优势被无原则关系的弊端秒杀以后,走向解体就是正常的了。
中国MBA的精髓不在课堂,而在课堂之外。所谓人脉就是,认识了些其他行业的朋友,了解其他行业是怎么“玩”的,拓宽了思路,对工作和生活都有启发。
每次跟各个行业的同学一起吃饭,特别是酒过三巡,开始胡侃的时候,学到的知识可比课堂上多多了。
功夫在课外,学好课程是最不重要的事情。
整个风气浮夸,都是近视眼,都想着快速见到效益,对谁都好交代,捞两票走人。
高层管理短视?他们不是那水平的人,为啥短视?想踏踏实实先扎根下来稳步发展?两年不见效益的话,谁还会信你?没人信,那高层也就做不了高层了。
似乎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漩涡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