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敌强我弱古今同,世世长策何其多——读《后出师表》后 -- 飞鸣镝

共:💬31 🌺240 🌵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敌强我弱古今同,世世长策何其多——读《后出师表》后

提到诸葛亮的《出师表》,一般容易想到他的《前出师表》。不过,在下认为,《后出师表》可能更有现实意义。

《后出师表》说了什么呢?如果去掉那些特殊的时代背景,去掉那些诸葛亮的自我辩解之词的话,就会发现,这是一篇非常好的战略文献,就是在今天也没有失去现实意义。

这篇文章一开头就已经点出了当时政治军事形势的残酷性:“汉、贼不两立”。当然这句话是站在蜀汉的立场上说的。但是也准确揭示出了古往今来的一个简单但是往往被很多当局者忽视的事实:但凡想要成就王业的势力,绝对不可能容许一支势力势力和他“两立”。这就是博弈学中的“零和博弈”。其实,中国的古人还有一句更加直白的话来描述这个事实:“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不过,在一部中国历史中,在每个时代都会出现这样的傻瓜。比如,隋末唐初的王世充就曾经傻乎乎地问李世民他王世充到底有什么地方的罪过他了搞得李世民今天要来打他呢,李世民并没有正面回答;宋朝初期南唐的那位著名的词人皇帝也曾经问过赵匡胤相似的问题,赵匡胤的回答就是那个著名的“卧榻”。殊不知,你的存在就是罪过,对手绝对不可能因为你是个傻瓜就放过你,因为一旦傻瓜可能会变聪明,更何况,鬼才知道你是不是在装傻。最后,这两个傻瓜都死在自己的政治对手手中。其他的傻瓜结局也类似。

“王业不偏安”说的想要称霸天下的人绝对不能够呆在一个角落里,绝对不能只是看到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而是要注意到天下局势的变化,在必要的时候,就要投身于群雄逐鹿的战斗之中。中国古代列国纷争时代中,只要是只知道闭关自守的政治势力的命运都很类似:一开始的小日子过得都不错,因为别人都在打仗而自己没有;然后呢就开始不太妙了,有些人开始“关照”自己了,这个时候就开始送钱保平安了;最终大boss来了,呜呼完蛋了。这篇文章给出了王朗和刘繇两个例子。其实有个例子更加合适,那就是后来的两宋王朝。宋朝出了开头一段之外,奉行的基本是“送钱保平安”的“偏安”政策。效果一开始也很不错:宋朝的经济文化都达到了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最高峰,陈寅恪先生就说过中国文化“造极于赵宋一代”(可能有误)。不过后来的结果就是众所周知了:一开始是辽朝、后来加上了西夏,再后来是更加要命的金朝,最后就是整个世界古代世界的大boss——蒙古帝国。如果查一查地图就知道,当时蒙古帝国几乎是集中了大半个欧亚大陆的力量来打南宋(想想看西北和云南的回族怎么来的),南宋毫无悬念地挂掉了。

其实想一想也很简单,你既然不去打别人,那别人的势力当然会越来越大。最后肯定会出现一个能够让你再也不能“偏安”的人物。这个人就算不是今天的张三,也会是明天的李四,终究这个人打到你的家门口。要想改变这种命运,除非你自己变成这个人。

当然,王朗刘繇都不是傻瓜,这两个都是当年的“名士”,有名的文化人,说起大道理来一套一套的,所谓“论安言计,动引圣人”;至于两宋的文化成就,指出一点就够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三个都是出在宋代。要说这样聪明的人不懂得“偏安”的下场那可是冤枉他们了,还记得苏洵的《六国论》吗?苏洵很形象地描述了“送钱保平安”的下场——“薪不尽,火不灭”。

既然这样,为什么这些人还是选择了“偏安”呢?这篇《后出师表》也给出了答案:“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 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明白一点讲就是:道理我当然懂了,不过老兄啊,打仗好累的啊,最最最最关键的是,打仗要死人、要花钱的。让我算一算,哎呀,一座金山都未必够啊,我家里一共只有五十座,这下可就要少掉一座了。这样好了,不跟他比军事、玩政治,跟他比经济,玩消耗。看看谁先完蛋。这多省事、多安全。何必去拼命呢?

世界上有没有这样的事情呢?有没有这样根本就没有经过残酷的军事政治斗争就做成了大boss或者是在大boss的眼皮子底下保住了平安呢?《后出师表》给出了两个古代的例子:一个是汉高祖刘邦,他是“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一个是当时的曹操,他是“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那古今中外有没有别的例子呢?据笔者记忆所及,结果是——根本没有!中国古代史就不列了,看看外国的:

古希腊——马拉松战役;

古罗马——被汉尼拔搞得差点亡国(执政官死了五个);

英国——和西班牙打到死去活来;

法国——八次宗教战争,有名的“三亨利”全都死于暗杀;

俄国——和瑞典打了二十年(大北方战争);

普鲁士——菲特烈大帝差点被奥、法、俄联军给逼死,后来普鲁士军队被拿破仑彻底打败;

日本——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

美国——说起来,美国的条件最好,但是也经过了残酷的太平洋战争(欧洲战争有点捡便宜的嫌疑)。

这个表说明了一个简单的事实:任何一个国家或政权,不论你的条件多么好,不论你多么有钱,要想变成大boss,要想生存下去(对于大国来说这是一回事),必须经过残酷的军事政治斗争修罗场的磨炼,没有例外。

《后出师表》还提到了一种更加残酷和难以选择的情况:假如你的实力比不上对手,该怎么办呢?

作者同样给出了答案:“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现在老百姓和军队都很穷困,但是激烈的军事、政治斗争又不可能避免,那样的话回避斗争和奋起斗争的的代价其实是一样的。以自己的居于劣势的经济势力任凭敌人攻击,那是样的话肯定会失败,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和敌人战斗,决不能退缩不战。作者在这段话中特别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回避敌人和与敌人抗争的代价问题。作者的回答是,代价相同。他是在针对什么人呢?毫无疑问,即使那些认为打仗会影响经济、会造成损失的那些人。

在抗日战争中也有这种人,那就是“亡国论”者。这种人在1931年之前其实一直占据着主流观点,他们认为中国的实力远远弱于日本,所以绝对不能和日本对抗。结果是,从918开始到八一三,中国政府对日本的侵略行为就没有做出什么真心实意的反击。最终的结果是,日本的实力随着侵略中国步伐的加过越来越强,最终日本用于中国战场的弹药都是产于东北。话句话说,日本在使用从中国获得的资源侵略中国。所以,《后出师表》的作者其实还少说了一点,那就是居于强势的一方可以从对手的退缩中获得战略、战术、物资、心理等等各方面的优势,从而使得对手更加不可能击败自己。因此,想要竭力和对手避免冲突埋头发展经济,企图最后用经济力量击败对手的人,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被敌人彻底击败。

《后出师表》的核心其实只有四个字“敢于战斗”,无论自己处于优势和劣势都要这样。特别是自己处于劣势的时候,更要这样,因为对于弱者来说,这是有效削弱强大对手的唯一办法。倘若不敢这样做,而是把希望寄托在将来一个不可知的时刻不经战斗变得强大起来,这样的国家这能失败。抗战时期的蒋介石政权已经用自己的历史准确无误证明了这一点。

后出师表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通宝推:五峰,nvda,特里托格内亚,里海虎,履虎尾,发了胖的罗密欧,梦想的秋天,野芹,知非,瀚海黄沙,mingong,被明月兮佩宝璐,潇潇夜雨,红军迷,hwd99,大胖子,diamond,云意不知沧海,积吉,奥森,箫十一郎,agenda21,西行的风,caoban,鹦鹉螺,李根,
家园 鲜花欢迎

敢问楼主,名字里可有一个非字?

家园 写得真好!不经严峻考验,没有可能生存,更别提发展、称霸
家园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是放翁对当时苟息偏安的

赵构秦桧之流的无奈叹息吧。

家园 这是在指导钓鱼岛吗?
家园 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诸葛号称“智绝”,其实不亮。曹操统一北方,即将一统华夏,诸葛偏要三分,致使中华分裂,不能有力打击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汉末政治黑暗腐败,豪门氏族把持社会资源而不尽本分,曹魏启用寒门士子,但诸葛几次三番的进攻,终于迫使曹魏重用司马,开启了两晋悲剧的大门。治理巴蜀,不能培养本地人才,只是重用从外面带来的那几个人,搞到最后无人可用。所有这些,都被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给掩盖了。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所以冲盟友下手。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既然敌强我弱,要么持久战熬死对手,要么出奇兵一战定胜负,却偏偏要稳扎稳打,不是明摆着必败无疑吗?

其实诸葛明知必败,仍北伐不已的真正原因是,不北伐,则不能树立汉统的大旗;一旦和平,外来势力必然让位本地势力。争权而以,何必装蒜。

日本一战甲午,二战沙俄,都是冒奇险,出奇招,获奇功。后来虑日美不两立,霸业不偏安,向美国开战,终于把以前得到的全部输回去。金太阳虑社资不两立,家业不偏安,发兵向南,结果一败涂地,差点身死国灭。

英国称霸之前,辛辛苦苦地替西班牙生产纺织品挣钱,偷偷摸摸地拉拢海盗骚扰航线,攒起来家底,最后才冒险一战定胜负。美国在称霸之前,关起门来发展,即使一战救了英法,也没能得到应有的地位,又缩回去关门过日子。最后才在二战一举奠定几十年的霸业。

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千古兵圣,诚,不欺我。

家园 是啊。诸葛亮就是故事中抢眼些,战术上还行

战略上就是二、三流角色了。

家园 读资治通鉴孔明死后

每隔那么一段时间,就记录了群臣谏止魏明帝起亭台楼阁的想法.孔明死之前是绝对没有这种纪录的.我想司马光这样写是有目的的.

家园 嘎好,看以后哪个彪锤子再出来瞎逼逼和谐世界
家园 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

蜀国中人口100万,是魏国的四分之一,人才也不多。在相等的军事装备的条件下,以漫长薄弱的后勤运输线支援下,去攻击关中以逸待劳的精锐魏军,一而再,再而三地以头破血流而告终。

当时,蜀汉在魏、蜀、吴三国中国土最小,人口最少,其经济实力也最弱。特别是刘备夺取益州之战中,由于刘备与原益州的统治者刘璋进行了将近三年的战争,致使益州百姓“饥膏草野”。刘备攻占成都后又纵兵抢掠且“置酒大飨士卒,取蜀城中金银分赐将土”,使原本充裕的府库为之一空,以至日常军费开支都成了问题。为此刘备不得不采纳刘巴的建议,“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市”,以充实府库。刘备采用发行大面额货币的办法是一种转嫁经济危机的手段,虽然可以聚敛财富解决暂时的困难,但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问题,且必然要对益州社会经济造成一定的破坏。而且,随后魏、蜀、吴三国间的争战又一直不断,这些战争,大量地耗费了蜀汉的人力、物力、财力,严重地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对蜀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诸葛亮在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所面临的是一个危机四伏、经济凋敝、民心不安、社会动荡的局面。以至于诸葛亮在南征时,命令兵士种蔓青于山中,“以济军食”,这是当时蜀汉经济困难,军粮难以供给,不得不靠种植蔓青来接济军粮的真实情况的写照。 为解决蜀汉建国后尤其是刘备讨伐东吴之战失败后面临的经济困难,诸葛亮在恢复经济方面下了很大力气。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始终是农业社会的头等大事,也是中国古代支撑战争的重要物资资料。所以诸葛亮在恢复和发展经济中特别注重刘备军控制地区的农业生产,以保障百姓温饱和军粮供应。他为此专门设置了督农官,主管农业生产。

而蜀汉的收入有田租,但暂未有实例;盐铁对蜀汉有不错的利润;而南中金、银、丹、漆、耕牛、战马、蜀锦等贡品,令蜀汉军费有所供给,国家富裕,为诸葛亮北伐提供物资;另有其他收入没有记录。另一方面,支出包官俸、军粮、赏赐等,至蜀汉亡时,官府仍有金、银各二千斤。

蜀国人物

偏居西南一隅的蜀汉版图最小,主要地区仅巴蜀汉中等地,直到蜀亡时,只有户28万,人口94万,军队约10万, 可见国力之弱。诸葛亮也承认,他是在“益州疲弊”的情况下率师北伐的。而当时魏国,有人口440万,军队约60万,力量对比差距明显。

蜀汉地方,易守难攻,若能真正联合吴国,协调一致地对付强魏,则蜀汉偏安西南还是有可能的。而四川地区优越的经济环境也可以为蜀国稳固防守提供条件。如果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的资源能够真正被开发,蜀汉的经济实力必将大增,逐鹿中原的机会自然大了不少。

过早的北伐让蜀汉耗尽了财力,影响了蜀汉的经济发展,使其相对弱小的军事经济实力更加弱小。由于蜀汉经济基础薄弱,经不起连年战争,浩大的军事开支,加上币材紧缺,使蜀汉不得不实行通货膨胀政策,所铸行的多是大面值钱币。没有相应的社会物质基础作为后盾而铸行大面值减重钱币,必然会引起物价飞涨。同时蜀汉国民对长期的战争也极为厌恶,千方百计逃避兵役。有资料表明,由于诸葛亮连年出兵北伐,兵员不足,遂调各郡兵补充北伐部队,然而各郡大约是以各种借口为由而拒不发兵,形成了“多不相救”的局面。诸葛亮死后,军队中大量的士兵和职业兵户更是纷纷逃亡,做为地方长官的吕乂,数年中仅在一个蜀郡就查出了万余名逃避兵役者。至蜀汉后期姜维北伐期间,蜀汉已经出现了“经其野民皆菜色”的景象,可见连年北伐对蜀汉经济造成的伤害之大。

政治上,蜀国已经无法以复汉为旗号作为师出有名;经济上靠印钱发纸币造成通货膨胀,农业生产不能提供足够粮草;军事上以10万对魏国60万,不可能有胜算。

孙子兵法云:“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蜀国以六分之一的魏国的军事实力,要攻击魏国是挑战不可能。

那是为什么诸葛亮连续不停地北伐呢?

诸葛亮的蜀国代表了一种来自中原的败落势力,类似于现代败退于台湾的蒋氏集团-----不能击败更为薄弱的吴国,何来成功地击败更为强大的魏国?

诸葛亮为首的中原士族在蜀国只有穷兵赎武才能有继续摄政执政的合理性,不然将面对被益州当地士族取而代之的危险。

这才是诸葛亮不顾蜀国的虚弱条件,连续不停实施“北伐”的背景---其实根本没有军事意义,而是维护其利益集团继续存在的需要。

家园 再好的长策,逆历史大势而动也是白搭。

在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以四川盆地为基地统一全国的例子,那个地方天生就是个偏安之地嘛。

另外,我不认同暴力解决问题的思路。不是因为我心善或怕事,而是无数的事例证明,暴力压迫已经不是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和平与发展才是当今世界的大势所趋,这绝不是空洞的口号。如果有人或国家现在还抱着暴力思维不放,只能是把自己孤立成孤家寡人。

家园 我认为恰恰相反,孔明在大局上是个牛人,但是在战术上较为欠

缺。所谓,“治术为长,奇谋为短”。

家园 种田流
家园 就是孟子那句话拉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没有强大的外部压力君主很容易陷入安逸的,遗憾的是北宋也没能逃过这个规律。

家园 这个就扯了

如果让蜀中那些本地官员掌权,蜀汉亡得只会更快,因为他们没有和曹魏对抗的死生矛盾,只要曹魏保全他们的财产,他们才不会在乎主子是谁,就像赤壁时候孙吴的文官阵营和刘表死后的荆州派一样,那些经历过蜀汉前期创业的能让他们这么糟蹋基业么。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