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腊肠 -- 燕人
兄台,你看:
香港一家小店就彻底打败了中国腊肠四大名产“广州皇上黄,广州饭店,东莞腊肠和如皋腊肠”,这还不是上了天了?
我自己做广式腊肠,想做成红色,除了放些红曲米,我还真不知道还有其他的什么办法。
我认为中国四大名产香肠都不如这家香港小店,就是
我原来不知道天地之间是如此的接近啊。
更原来是你个人独创的红曲米染香肠法啊,佩服。老兄的创造力非同小可。别介意,我是抱着学习的目的而问你的。因为我从书本上学到的腊肠上色方法只有硝盐。
江浙一带好像都叫香肠,广东好像叫腊肠,北方感觉也叫香肠,感觉的来源是小时候看雷锋战友回忆录。
应该是华南地区保留古汉语习惯较多的地方用“腊肠”这个名字,因为是腊月灌制的香肠。在华东地区的江苏如皋与广东腊肠同类的产品却叫“香肠”.
广东对腊肠的另一个正式叫法是“豉肠”。现在主要是年纪大的人在用,显然要失传的。我不知名字的由来。腊肉豉肠。
我并没有听说管腊肉叫香肉啥的,叫咸肉的倒是有,但那个不是同一种东西。
腊鱼也有。
到底是先有腊月,还是先有腊肉?譬如我看到腊梅的腊字,脑海里第一意象不是寒冷,而是腊鱼腊肉。有没有可能因为十二月经常做腊肉,所以叫腊月?
尤其是,这个腊字,跟油脂有关,话说蜡烛工业化以前也是跟油脂有关。腊鱼腊肉表面那个光泽,确实就是蜡感,油脂感。
第一段里有。
腊本身就是一种食物保存工艺。这个工艺需要特定的温度,湿度风力,紫外线。在中原地区,十二月才能满足,我们这边,则是冬至。而在深山区,则由于气候原因,无法有足够的时间来自然晒腊,则用烟熏工艺,由于传统烟熏工艺干燥速度不如传统自然晒腊快,其发酵种度更深,形成其独特的风味,香味浊而肉质绵,咸鲜清香爽全面不如自风干的味道。这个吃起来有点象咸鱼的咸香型和霉香型的差异。
目前我吃过的腊味,以粤桂北部较大平垌地形海拨较低地区的最好。腊肉就是加盐,腊肠则盐,酒,也有再加一点点糖的,腊肠由于肠衣的存在,干燥速度较慢,所以肉要切粒,搅拌的品质要差很多。肠衣一定要扎孔。目前较有名的是连县东陂腊肉。这和腊味也有明显的缺点:硬。所以东陂腊肉在获得地理标志后,也开始偿试制作多糖加酱油的广式腊味,以迎合市场需求。
其次是粤北非平垌地区湖南四川的烟熏肉。我总是觉得福建江西的熏肉比湘川的差点香味,不知道为什么,按现说不应该。
珠三角广式腊肠,跟上面的比差多了。包括步之名的东莞腊肉。简直就没味道。 @燕人 河友曾经提到过在香港买到过好腊肠。要不就是本家大哥没吃过好腊肠,这个不应该;要不就是这个肠不是香港产的。珠三角的气候,真做不出好腊肠。东莞原来都是山,现在搞成大片的平地,其实已经失去了制作好腊肠的资源。工业烘道制作的蜡肠,其实都不行,我想可能是干燥/发酵的问题,可能还有光照紫外线的作用?空气中细菌的作用?
总的来说,腊肠的确是美味,我总是说广式腊肠是垃圾,这仅仅是我个人的感观。广式腊肠欢迎度还有很高的。如果单纯的从肉本身的味道来说,粤北腊肠碾压其他制法。总的来说,南岭区域的腊肉我觉得是最适官制作腊肉痛。
至于有河友提到腊肉生吃,多大个事,啥不能生吃?什么腊肉没益生菌?喜欢的肠胃受得了就生呗。 @懒厨 河友提到的“大菌食细菌,细菌当补品”,不就是疫苗的路径么,汉朝吗?中医就发现了种痘。懒厨兄,你科学素养高,逻辑性好,是不是写篇《论中医屎尿入药的科学性》?
习惯性的越跑越偏。我又犯错误了。
今年立冬当天,我们这里最高26度,然后几天从20多度到10几度来回乱跳。
如果还是看农历做腊肉,肯定会糟~,搞不好今后大家冬天只能做熏肉了😉。
我父母的老家,就是你说的那种山高林密的地方,又地处南方,湿冷入骨。80年代以前气温偏低,每年从冬到春,农村家家木柴堆积如山,室内要烤小半年的火,从而催生出一种熏腊肉,声名远扬。整整半片的猪肉挂在火盆上方,慢慢一熏熏半年,外表黑如碳,切开艳如霞,那味道真是好极了,至今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