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不是货币战争,而是殖民地化的金融投降 -- hwd99
用兑换券換大家手上的外汇、就因為土共手上缺国際貿易使用的硬通貨。
今日、人民幣成為国際通貨之前、土共又愁手上的外汇太多、不是我不明白、世界変化快。
在北京东路附近。不但东西要用兑换券。88年左右进去要看护照,中国护照也可以(因为出国人员才有护照)。没有护照也可以,顶上有个咖啡厅,5块钱,大门口付钱,就可以进去连同逛店。
但是88年那时候,5块钱不是小数目。吃到的咖啡点心是放大镜级别的。就是宰没有护照(或者忘记带)要进去的。
女朋友花5块钱喫咖啡、梧(打不出提手傍)包、那里安全。
你爱人民币,我倒是看到街头贩子又在收美元了
印象中,您总是强调美元就是欠条,美国人免费拿走了中国生产的产品。
既然如此,读者很容易产生美元就是废纸的推论的。
如果有人将欠条等同废纸,那恐怕是智商问题了。
第二,美元是不兑换欠条,这是经济学教科书上的常识,而且美元不仅是欠条,而且还不承诺兑现的欠条。我列举过多本国内流通的,西方主流的银行学教科书。在主楼文章中也再次强调这点。
唯一的原因,我所说的东西,虽然是科学的真理,却不符合某些人的幻想,或者说打破了很多人幻想。
这种欠条,如果不是废纸,是什么
现代货币是不兑换欠条,是教科书上的内容。
在美国经济学家米什金所著《货币金融学》一书中,清楚地写道:“联邦储备银行券(就是美元)是美联储向持有人开具的借据,也是一项负债。但是,和大多数债务不同,这些借据承诺用联邦储备银行券偿还持有人。” (米什金,中文第6版第368页,英文第七版第358页)也就是说,货币的本质是政府开出的欠条,但是,美国政府只承诺用另一个美元来偿还你手里的一美元,不在拿黄金来偿还你手里的美元了。米什金所著《货币金融学》是美国著名货币学教科书,国内也翻译出版了。
现代货币的这种特性,就是货币的不可兑换性。绝大部分讲述货币理论的教科书都会给你介绍,现在的货币,包括美元都是不可兑换的。例如,斯蒂芬切凯蒂(Stephen G. Cecchetti)著教科书《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在第20页说:“尽管我们仍然使用纸币,但是这种纸币叫做不兑换纸币”(郑振龙翻译,中文版,2007)。央行副行长易纲先生在其所著教科书《货币经济学》中指出,现在的货币不能换成贵金属了(第27页)。
你手里的美元是你本来拿黄金换的吗?如果不是那你就没亏,是吧?再说人民币能保证换成黄金吗?
举例来说,我们直接出口钢仅0.5亿吨,占总产量6.8亿吨很少一部分。问题是我们出口的机电产品,家用电器等等,它们的主要重量来自钢材,而售出的价格很便宜,基本就是成本加微薄利润。2012年机电产品出口1.18万亿美元为例,约为人民币7万亿,钢材价格仅3000元,加工后成本约6000元每吨,考虑其他材料,即使按2万元每吨计算,也达到3.5亿吨。也就是说,在出口机电产品同时,我们就出口了3.5亿吨钢材。也就是说,我国生产的钢材一半以上出口了。所以,虽然我们进口铁矿石达到7.3亿吨,可是我们自己挖了国内铁矿石14亿吨,还是在消耗自己的资源为西方服务。
现在西方基本不搞工业消费品生产,基础工业也很小,而中国的基础工业和工业消费品生产占世界一半以上,大部分终端工业产品或者说工业消费品,都是免费送给西方了。正如中科院最近报告,2011年奉送3.66万亿美元。奉送途径可以参考:链接出处
对你的第二个批评,你错误的理解“我们生产了世界一半的商品,物价却不断上涨,而西方不搞工业消费品生产,物价反而趋向下降。”。这句话不是否认美国的物价一直在上涨,而是指出其上涨率在下降。这句话是美联储主席伯克南先生搞量化宽松政策的理由,他认为量化宽松改善了美国的经济状况,消除了通货紧缩的担忧。美国物价曾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上涨速度降低到自越战以来最低点。
就用钢量来说,机电产品的价格按重量计绝不可能只有2万元一吨。
一辆2.0排量的小轿车大概自重一吨半上下,售价20万左右。即使整车的重量全部按钢材算,每吨的价格也相当于你估计的五倍以上。
网上查到的CJK-6136型经济型数控车床,自重一吨半,最便宜的报价是三万五千元,也超过了你两万元一吨的重量价格。车床需要一个很重的底座,同样价格的产品,机床差不多是最重的。比车床单位重量价格还低的恐怕只有锤子了。而且这种车床还是同类产品中的低档货。稍微高档一点的床子,价格恐怕要翻倍不止,而且重量还会轻。
还有iphone,ipad呢?就算按成本价,两万块一吨绝对连二手货都买不来。
具体有多少钢材最后消耗在中国很难估计。但是建筑不可能出口,所以中国消耗的建筑用钢肯定留在国内了。
“中国产业信息网讯:2011年:计划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1000万套,其建设投资将超过1.3万亿元,达到全国房地产投资规模的1/5左右。业内人士称,要实现这一规模,所需要的建筑钢材至少要达到3000万吨。”
这样算来,全国房地产所需钢材就达到了1.5亿吨。同一篇文章还提到“房地产建设用钢又占整个建筑用钢的60%以上”。这样2011年中国消耗的建筑用钢就要消耗2亿到2.5亿吨。这些钢材都是百分之百消耗在国内的。还有在国内销售的将近2000万辆汽车,高铁,机车,机床,这些都要消耗大量钢材。
基于这些数字,中国出口产品所消耗的钢材很难超过进口铁矿石中蕴含的钢铁量。也就是说,就钢铁资源来说,中国至少没吃什么亏。
其实最说明问题的是GDP与出口的比例。47万亿的GDP里出口额才相当于14万亿人民币,如果算贸易逆差的话(也就是说真正换成美元欠条的部分)更是零头都不到。可见中国生产出来的大多数产品就是被中国人自己消耗掉了。
就第二点来说,感情上涨率在下降就算没涨价?而且美国最近二十年的通货膨胀率主要的波动范围在2.5%到3.5%之间。最低到-0.34%(2009年,明显是2008年经济危机的后果——大家全破产,商品打折到跳楼价也没人买),最高到4.25%。说老实话,我完全看不出美国的通货膨胀率有稳步下降的趋势。
而且更重要的还不是美国的价格涨了没有。关键是中国涨价的主力商品都不是出口的大宗。真正大批量出口的反倒没怎么涨价。也就是说,落实到个别商品上,出口量和价格是负相关。如果国内涨价的原因是产品都出口到美国去了,那这算怎么回事?
从香港付的港币,后来房价(以美元计)有折让,退回二万多美元,俺们拿回这笔美元就想着按官价换成人民币交上去,老板派来的会计也同意,说这样好入帐。可大家就是凑不出这十万多人民币,当时是真穷啊!
小汽车出口很少,可以忽略。
车床不是大批量生产,你给的例子已经接近我说的价格了。
主要看大批量生产的出口产品,它们的价格低。例如,家电类产品比较说明问题,你可以举例来分析。
关于物价,如果看统计局资料,国内物价与美国没有太大差别,如果在国内亲身体验,恐怕就差别大了。生活用品翻两番都不止。原因很简单,依据美元增发货币,基础货币现在已经达到26万亿,等于超过4万亿美元。更荒谬的是增发模式,政府依据外汇储备增发货币,商品出口,导致国内市场商品减少,反而增发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