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浅谈日本刀(一)前言 -- 時千峰

共:💬128 🌺557 🌵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家园 三百多人民币的古董,也不算很贵吧?
家园 那个刀不大可能是用的,估计是陈设用的吧

不过有一点,沈阳故宫摆出来的满清早起的弓箭盔甲,说实话,盔甲给我感觉是小孩子穿的。但是那弓箭可是非常大,箭头分好几种,有一个跟着小铲子一样的箭头,至少一巴掌那么大。估计一箭过去胳膊就能给卸下来。

还有个箭头是五齿叉子那样的,还有巨大的倒勾型的箭头。所以说古人有时候确实很让人震惊。古代军人体魄应该比我们强。那样沉的箭头。弓的力道我估计大的惊人。

家园 古人体格总体应该不如现代人

记得我有一次参观一个种植园,一两百年前黑奴时期的。庄园里面的家具都是原来的,都比现在的小一号。导游说,这些东西不是小孩用的,那个时候的人,个子就是那么点。这一两百年来科技的进步对人体格的影响是巨大的。那把吴三桂的剑应该是仪仗用的。

家园 关于日本刀的强度网上可以找到很多现代人测试的视频

日本刀走到今天,都是从实战里炼出来的。

日本武士的地位是世袭的,所以有很多刀都是祖上传下来的。现在民间依然有大量收藏。

家园 嗯,那等着看后续大作
家园 《罗生门》里那个强盗佩的是一把中国剑,很有意思

记得那应该是应仁之乱时候的事情,以前只知道有日本刀剑出口中国的,没想到还有反过来的……

家园 锋两刃造和笑傲江湖

金庸说某岳剑派的剑只有剑尖开刃,原以为他是凭空想象,看来还是有根据的。

家园 除了弯直,还有件很有意思的是为何日本少有双面开刃的刀剑

到后世几乎看不见了,双手的双面开刃剑更为稀少,跟苏格兰、西班牙等同样重视步兵的国家不同,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按说日本的骑兵并不多,单面开刃的刀是跟随骑兵而兴起的(比如汉的环首刀),不知道日本为何死抱着单面开刃不放

家园 西洋的刺剑就是剑尖开刃,老金更可能是受此启发

剑尖开刃的剑多半是出于破甲的需要,用于对付穿重甲的敌人。而对于不穿甲的敌人则砍杀比较好。

家园 关于西洋剑有两篇文章值得看一下

《敏捷的大汉》和《最强的剑》

前者引用某个收藏家的话说:“实战兵器其实比大多数人所想象的要轻多了……拿我们的藏品作例子,中世纪晚期的十字柄剑平均重3磅,而后来的雇佣兵所使用的双手大剑则在7-8磅之间。是的,仪式上用的双手大剑要更重一些,但也很少超过10磅。我们收藏中最大最重的剑也只不过重14磅,而且很有可能是仪仗用具。”

家园 两面开刃似乎有点浪费

积累不够,以下完全是个人推测。

刺击时,只要剑尖锋利就行了。劈砍时,也只要有一面锋利也够了。反手劈砍的时候不能说没有,可也是几乎没有。

在后面的日本刀制作过程中可以看到,要开一个刀刃不容易,不但锻打时要多敲很多锤,研磨时也要多花一倍的功夫。

中国最早的青铜剑是铸造出来的,劈砍的强度不够,只能以刺击为主,而直剑是刺击时的最佳形式。而且,左右对称的造型有助于控制冷却时的变形量,保持剑身挺直。

到了后来,实战兵器逐渐让位给了刀和枪,剑退化成文人和高官装饰,不用举着它天天去砍人,所以只要样子好看就行了,没人关心其作战效能。

西洋剑更没有研究过。最早看到西洋剑是在电影“佐罗”和“三剑客”里,里面的剑细到以为是拿铁丝敲出来的。感觉西方人斗剑就像现在的奥运会击剑比赛一样,跨步、前刺,退步、横挡,没了。

家园 可惜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太少了

只有几件博物馆留下来的东西,还有很多没有考证、不知真假。那些刀剑真的是吴三桂自己用的?还是仪仗队举着吓人的?或者根本就是后人的伪作?估计博物馆馆长自己都说不清楚。

家园 西洋的剑很长时间内一直有劈砍和刺击两类

两面开刃比较灵活,缺点就是不好用于格挡(刀的话反手一背就可以格挡,剑的话会先割掉你的肉……呵呵)。

专门的刺剑是后来发展起来,我估计跟甲胄的发展很有关系。这个你看时代剧就能看出来,日本刀也就能对付足轻、割取大将首级,或者武士决斗,对付全副盔甲的人都是用长枪的。

欧洲也有很多流派的斗剑术,砍杀类的比如德国双手剑法,也一直流传到现在的说,刺击类的主要是法国比较厉害。

家园 对西洋剑完全是外行看热闹

你说得对,对全副盔甲的目标,劈砍不如刺击效果好。

刘兰芳说过,枪是百兵之王。从力学上来讲,把所有力量集中到一点上,更容易洞穿铠甲。从杀伤效果来说,前胸扎一个洞和砍掉半边身体结果是一样的。

日本也有长枪保留下来,我看过有3、4米长的,不过数量比日本刀少得多。可能保存不易吧。

战场上,足轻们也大量使用长枪,不过,日本山多平地少,很难排开严整的阵形,打着打着就成了混战。这个时候,长枪的灵活性就不够了,所以即使是长枪兵,腰里都要插一把刀的。

家园 浅谈日本刀(四)由直到弯(下)

从奈良时代之后的平安时代(公元8世纪—12世纪,大约是宋朝时代)后期开始,弯刀开始出现了。而且,名称也变成了“大刀”或者“太刀”。虽然在日语里,这两个词的发音是一样的,所以出现两种相似的写法,估计是古人的笔误。

最早出现的弯刀是“毛拔形太刀”。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之所以有这么个怪名字,是因为其刀柄镂空部分的造型与古代拔毛的镊子形状相似。没见过古代的镊子,大家都这么叫,姑且直接搬过来用吧。从下面的图可以看出,刀身和刀柄是整体打造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从其造型来看,刀身基本还是直的,就是从刀柄处开始出现了弯曲。这种弯曲的形式被称为“腰反”,是早期弯刀的特点之一。据说是由于热处理时发生变形,将错就错的结果。估计是这个形状复杂的刀柄惹的祸吧。不过,歪打正着,让武士们体验到弯刀比直剑砍起来更顺手。以后,刀匠们有意识地利用这种现象,制造出各种弧度的弯刀。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早期的毛拔形太刀的刀柄使不用木头的,只用铜皮包裹。这是装饰后的刀柄。可以想象,这么个又窄又硬的刀柄握在手里肯定不舒服。

在随后的镰仓时代(公元12世纪末到14世纪,南宋到元末),武士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日本刀也随之从体现身份的装饰品开始向真砍实杀的兵器转变。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就是“兵库锁太刀”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个名字不是一把,而是一类刀的统称。首先,这些刀都是由位于兵库县的国营兵工厂----“兵库寮”制造。第二,它们都采用了相对简单的“锁”(日语,链条的意思)形的悬挂结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就是“锁”形“足金物”。虽然其制作也很精细,可是和以前庞大复杂的“足金物”比起来,实在是简朴得太多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不过,毕竟是高级武士才可以佩戴的东西,所以最低限度的装饰还是必须的。

到了镰仓时代,战事更加频繁,兵器的需要量逐渐增大。于是,“太刀”向更简朴,更实用的方向发展。出现了“黑漆太刀”。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把“黑漆丝卷太刀”由东京历史博物馆所藏,传说是镰仓幕府源氏家族的大佬源赖政(?--1180年)所用。

整把刀的弧度流畅自然。刀柄采用木柄加“鲛皮”包裹,增大了握持的舒适度和稳定性。刀鞘涂黑漆,没有描金刻花的装饰,仅在中段用丝绦缠裹,便于拔刀时握稳刀鞘。悬挂部分也不用“锁”,而是丝绦。整把刀朴实无华,可是其作为兵器的实用性却是耀然在目。到了这个时候,可以说日本刀基本定型了。

镰仓时代载入史册的战斗是“元寇来袭”。蒙古人占领了中国后,派兵入侵日本,登陆以后节节胜利,就在日本快要支撑不住的时候,某一天晚上突然刮起了台风,蒙古舰队一夜之间灰飞烟灭。这就是传说中的“神风”。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画像上的这名武士挎着的就是“黑漆太刀”。

黑漆太刀标志着日本刀的基本形制的确立,即“镐造”加弯曲。而且,完成了日本刀从装饰为主向实战为主的转变。

未完 待续

通宝推:王敏,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