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了不起的盖茨比--先读原著再看电影 -- 逝者不死

共:💬39 🌺246 🌵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世界上不存在这个东西

教育是州里管。

家园 嗯,对的。各州教育部分管各州的教育。而且学区自己也有

很大的决定空间。

不过貌似最近要搞什么Common Core。看起来各地抵触情绪很大。

家园 刚看了俄语ts版,补完人物分析

说实话,估计是我对这部小说和电影给予了过高的期望,又是美国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又是小李子主演,再加上强势的宣传美轮美奂的海报,剧照,定装照,我没看之前已经默认它为我近两年来最为喜爱的电影了。读完了小说,又看了电影(虽然是TS版,而且俄语一窍不通,但电影情节和画面依稀可见),突然感觉有些索然无味了。首先的失望自然来自小说本身--之后我会简单写一下我的不满之处,而在一个我看来有残缺的故事之上拍摄的电影为了票房,要考虑到演员,片长,制作等因素时,对情节取舍之后必然容易出问题,不过这也算是所有小说改编电影的通病。相比恐怖惊悚类小说,一般的文学作品是比较难以改编的,一些微妙的环境描写人物性格描写是无法通过影像或者演员的表演表现出来的,“原著党”一直所困扰的就在于此。而恐怖惊悚类小说中的恐惧紧张情绪是相对容易通过环境和演员的表演来营造,可以说爱情故事总是各不相同的,而恐怖故事总是相似的。所以我最喜欢的几部小说改编的电影我是一点儿也不想看,更不敢看。必然是改得面目全非了。

我头一次接触菲茨杰拉德的名字是通过另一部电影--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挺有意思的文艺穿越电影,尤其对于我这种西方近代艺术小学生而言,是一次很生动有趣的科普。里面提到了菲茨杰拉德和他老婆之间比较别扭的关系,相互之间有些讨厌而又难以摆脱对方,过着十分放荡而奢侈的生活,菲茨杰拉德江郎才尽之后靠抄他老婆的日记来卖钱,他老婆精神压力很大等等。并且我看了豆瓣上某评论说这部作品是菲茨杰拉德根据自身的经历改编而来的,也不难想象嘛。不过我觉得并不像这篇影评中所说的那样,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自我的化身。因为在小说中盖茨比从尼克的角度来看也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下面我就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逐一进行简单的分析--小说的篇幅过短,除了讲述者尼克之外其他主要任务哪怕侧面描写和对白都不是很多。

尼克,乔丹,汤姆,黛西,盖茨比。

家园 一点讨论

《了不起的盖茨比》这个小说不长,不复杂,但是很典型,所以很经典。

这就是上世纪二十年代西方现代文学大爆发时期的一个重要著作,菲茨杰拉德,海明威,艾略特,乔伊斯,福克纳等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其中,我个人最欣赏的是乔伊斯。

菲茨杰拉德的《盖茨比》的故事,可以参照艾略特的《荒原》。

《盖茨比》讲的是一个穷光蛋暴富、求爱、寻梦、身死的长篇悲剧故事。

《荒原》这部只有四百多行的诗歌中讲了好几个同时代的典型故事:有个贵妇精神极度空虚,有个女打字员和她的男朋友之间的无味也无意义的性交,有个四个孩子的母亲吃药打胎,三十一岁已未老先衰......

《盖茨比》的故事和《荒原》中的故事表面上并无相同之处,但它们都是同一个时代的不同侧面,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用莎士比亚的语言可以说是“喧哗与骚动”(the sound and the fury),用佛陀的语言可以说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现实,如果你用现实的眼光去看,会发现现实极为难看!如果再入木三分,就很自然地会多少同意马克思。如果再入木几分,就恐怕又会同意某些印度思想了。三观如何,取决于你在什么深度去“观”。

从莎士比亚跳入印度思想,表面上不搭界,其实是符合西方人文主义发展脉络的。莎士比亚代表的是人文主意发端和开始兴起的时期,但莎士比亚本身的卓绝决定他不是一个幼稚的理想主义者,他对人性和人世的认识是最深刻的。自但丁、莎士比亚以来,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资本主义发展到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如此阶段,文人对世界的认识、批评、失望、幻灭都从单纯的人文主义引向印度思想:印度思想博大精深!

《盖茨比》里面充满了灯火辉煌、光彩眩目的豪宅宴会,充满了纸醉金迷,充满了金钱与美女,然而这一切突然就象泡影一样破灭了,盖茨比的梦突然就象一个真正的梦一样梦断了。不需多去计较小说中谁是谁非,故事的核心内容就在于此。

人世间的忙碌都是为了什么,都是什么,这是文学的永恒话题。富人,穷人,旧贵,新富,都在折腾什么?菲茨杰拉德说大家都在作梦,艾略特则直接说大家都是死人,他引用但丁的话说: “人群漫过伦敦桥,真多, 我没有想到死亡毁灭了这么多。”

菲茨杰拉德只不过讲了一个令人深省的故事,艾略特的《荒原》,篇幅极短,内容却极为复杂。其中有一段雷语,便是他认为的代表出路的方向。雷语:一曰舍己、二曰同情、三曰克制。这些思想在后来的《四个四重奏》里有进一步的发挥,但是思想的起源都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印度哲学。

西方的资本主义的确是极为暴虐、喧嚣、泯灭人性的一种人为系统,其结果只能是制造人间的荒原,这在1920年代可以说是达到高峰。如今身处西方国家似乎并不觉得有多糟糕,相反,貌似比某些国家更具有吸引力,但这只不过是因为西方国家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历了共产主义革命的冲击和对抗,他们不得不做反思和调整。当然,能对人世做深入体谙和分析的,都是极少数,所以不论什么世道,大多数人永远都觉得日子倒也不坏,都是文学家瞎想。

《盖茨比》的最后,尼克和汤姆握手告别时想到:“......我突然觉得仿佛我是在跟一个小孩子说话。”这就象佛陀看世人:都是糊涂蛋;就象耶稣看世人:都是迷失的羔羊。

家园 方便介绍一下基本的大纲吗

我怀疑美国的应该很伟光正,除了西方主流文化,什么都是异端。

家园 任何完美的东西都经不起考验,如下面所呼吁快公布“大纲”吧

保证被批的一无是处。

家园 我初读《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感觉是一片茫然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对《了不起的盖茨比》也是推崇备至,以至于在自己的《挪威的森林》里都毫不掩饰对这本书的热爱,因着这个原因我找了《盖茨比》来读,发现读完是一片茫然,一方面,90年代末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远远没有达到今日的规模,我以一名穷学生的身份无缘见识灯红酒绿的人生,当时穷奢极欲的程度恐怕也无法与现在相提并论,另一方面,大部分人都从1979年改革开放带来的、相对持续提升的经济红利中获益,物质环境不断改善,社会的整体心理是积极的、正面的,同样缺乏类似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后,社会整体性失落甚至绝望的体验,于是在这种背景下,缺少了现实体验的阅读经验就变成了茫然和代沟。

今天,我们站在史无前例、随时可能破裂的金融泡沫之上,心理盘算着未知的后果及规模,做好各种可能的准备应对冲击,心情同样复杂和茫然,如果说我们自己正在经历最后的黄金时代,那么留给儿孙的,他们要面对的将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是否有足够的智慧和力量解决这个时代所不能承受之重?

家园 这片子我是因为小李去看的,看后才特想看原著

原著确实是部伟大的作品,电影根本没表现出原著精神啊,小李表演的也很一般。据说原来拍的那部比这部好很多,打算找来看看

家园 赞。送花啊

觉得美国规定此书必读就跟中国每朝不断修史一样,都想从前朝历史中学习规律避免本朝走向覆灭,可惜永远逃不出毁灭重生的历史规律

本朝能逃脱此规律吗??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