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了不起的盖茨比--先读原著再看电影 -- 逝者不死

共:💬39 🌺246 🌵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了不起的盖茨比--先读原著再看电影

菲茨杰拉德的这部名著比预想中的短得多,就一口气读完了。电影嘛,只看了三个版本的预告片。正片先等TC再等DVD,以后有机会再看。

在看了电影预告片没看小说简介的时候,我以为小说主要描述一个公子哥腐化堕落的生活以此来警示大家珍惜平凡的生活。

在看了小说简介,没看小说的时候,我以为这是一个美国版的基督山伯爵。

在读完了小说之后,心理落差大。感觉作者没把这个故事讲完整。美国最伟大的小说之一?真是有些搞不明白啊。美国小说中,可能比较喜欢的就是霍桑的红字吧。

大概情节我贴出来。

小说以尼克的口吻叙说了盖茨比的故事。尼克是个厌倦家乡(美国中西部)的生活而来到纽约。并在市郊长岛西卵租了一套小房子。他是黛西的表哥。而盖茨比是他的邻居,住在豪华的盖茨比公馆。盖茨比年轻时曾与黛西相恋,但因家境不好而分手,后来他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黛西则嫁给了富家公子汤姆,并生下一个女儿。 五年后,黛西一家由芝加哥搬到西部。尼克开始和他们往来密切。五年内盖茨比用非法手段积聚大量财富。追随黛西来到纽约。在黛西家对面买下豪华别墅—盖茨比公馆。而且每周六在别墅举行大型就会。就是为吸引已婚的黛西相会。从而复活他们之间已失去的感情。 一次偶然机会盖茨比知道尼克是黛西的表兄。请求他安排与黛西的会面。之后他们频繁幽会。他渐渐发现黛西的虚荣与俗气。盖茨比的美丽旧梦终于被打碎了,但他还在做最后的挣扎,仍对黛西抱有一丝幻想,以至遭遇了更加凄惨可悲的结局。后来黛西在一次酒后驾驶盖茨比的车时轧死了汤姆的情妇,却与汤姆一道密谋并残忍地嫁祸于盖茨比,导致死者的丈夫突然闯入盖茨比家中并开枪打死了盖茨比,然后自杀身亡。而黛西则和汤姆去欧洲旅行了。在葬礼上盖茨比可怜的父亲和你可两人。使盖茨比最终彻底成为自私而残忍的黛西的牺牲品。

盖茨比的美丽旧梦终于被打碎了,但他还在做最后的挣扎,仍对黛西抱有一丝幻想,以至遭遇了更加凄惨可悲的结局。

找一个简介不容易,里面多半都有一些不符合小说内容的地方。比如这一句,按小说中的话:

“她的声音很不谨慎,”我说,“它充满了……”我犹疑了一下。

“她的声音充满了金钱。”他忽然说。

正是这样。我以前从来没有领悟过。它是充满了金钱——这正是她声音里抑扬起伏的无穷无尽的魅力的源泉,金钱了当的声音,铙钹齐鸣的歌声……高高的在一座白色的宫殿里,国王的女儿,黄金女郎……

但盖茨比的“美梦”并没有破碎,他的美梦是想和黛西重新在一起,也谈不上“最后的挣扎”,在这段文字之后两个人的感情才逐渐火热起来,可以看出盖茨比对这一点并不是很介意,毕竟他很有钱嘛。而这段文字也很难说是纯粹的贬义;如果说他对黛西的想法是幻想,那么也是一直坚定不移的幻想,一丝也是不恰当的。而盖茨比的死亡也令我感觉不够戏剧性,纯粹是无妄之灾的感觉。

后来黛西在一次酒后驾驶盖茨比的车时轧死了汤姆的情妇,却与汤姆一道密谋并残忍地嫁祸于盖茨比

这一段更加是扯淡,这是盖茨比,黛西,汤姆摊派之后发生的事情,当时黛西开盖茨比的跑车回家,盖茨比坐在她身边。而且他们也没有喝酒---

“请你不要说!”她无可奈何地打断了他的话,“咱们都回家吧。咱们都回家不好吗?”

“这是个好主意。”我站了起来,“走吧,汤姆。没有人要喝酒。”

“我想知道盖茨比光生有什么话要告诉我。”

他们俩走掉了,一句话也没说,一转眼就消失了,变得无足轻重,孤零零的,像一对鬼影,甚至和我们的怜悯都隔绝了。

过了一会汤姆站了起来,开始用毛巾把那瓶没打开的威士忌包起来。

“来点儿这玩意吗?乔丹?尼克?”

中间在吵架根本没机会喝。而出车祸的原因是因为黛西心情很激动飙车回家,正巧另外一对儿威尔逊夫妇也闹情绪呢,那女人冲到大马路上--惨剧就发生了。黛西和盖茨比都不知道被撞死那个女人是汤姆的情妇,以为是路人甲呢。所以根本没有密谋,汤姆似乎暗示了威尔逊先生撞死他的人是盖茨比,一半出于害怕一半出于报复。文中没有写得太清楚。但是黛西完全不知--这女主角小说后面就消失了。

“那是一辆黄色的车子,”他说,“大型的黄色汽车,新的。”

“看到事故发生了吗?”警察问。

“没有,但是那辆车子在路上从我旁边开过,速度不止四十英里,有五六十英里。”

“过来,让我们把你名字记下来。让开点。我要记下他的名字。”

这段对话一定有几个字传到了在办公室门日摇晃的威尔逊耳朵里,因为忽然间一个新的题目出现在他的哀号中:

“你不用告诉我那是一辆什么样的车!我知道那是辆什么样的车!”

我注视着汤姆,看见他肩膀后面那团肌肉在上衣下面紧张起来。他急忙朝威尔逊走过去,然后站在他面前,一把抓住他的上臂。

(汤姆曾经和盖茨比换车开,在汤姆去接他情妇也就是威尔逊夫人的时候,被威尔逊看到过)

“怎么啦,尼克?你不愿意跟我握手吗?”

“对啦。你知道我对你的看法。”

“你发疯了,尼克,”他急忙说,“疯得够呛。我不明白你是怎么回事。”

“汤姆,”我质问道,“那天下午你对威尔逊说了什么?”

他一言不发地瞪着我,于是我知道我当时对于不明底细的那几个小时的猜测果然是猜对了。我掉头就走,可是他紧跟上一步,抓住了我的胳臂。

“我对他说了实话,”他说,“他来到我家门口,这时我们正准备出去,后来我让人传话下来说我们不在家,他就想冲上楼来。他已经疯狂到可以杀死我的地步,要是我没告诉他那辆车子是谁的。到了我家里他的手每一分钟都放在他口袋里的一把手枪上……”他突然停住了,态度强硬起来,“就算我告诉他又该怎样?那家伙自己找死。他把你迷惑了,就像他迷惑了黛西一样,其实他是个心肠狠毒的家伙。他撞死了茉特尔就像撞死了一条狗一样,连车子都不停一下。”

我无话可说,除了这个说不出来的事实:事情并不是这样的。

(汤姆不知道当时开车的是黛西)

所以最后一句,“使盖茨比最终彻底成为自私而残忍的黛西的牺牲品。”也是不成立的--在摊派阶段,汤姆也指出了盖茨比是贩卖私酒发家的,震惊了黛西,导致形势逆转,黛西对盖茨比的态度冷淡了下来。我实在看不出来自私和残忍。自私或许有一些吧。

关于情节就先说到这里,冲突的高潮--车祸这一事件,巧合性有但是戏剧性不强,盖茨比顶包之后立刻莫名其妙的惨死然后就进入尾声阶段了,戛然而止。而小说很多地方都不尽人意,明明是很重要的地方也就一两句带过了。高潮摊派那一部分,写得还不如开头尼克和狐朋狗友聚会详细,很是莫名其妙。

先写这一段,第二部分准备写一写人物分析。

家园 本来就是描写20年代上层社会生活方式才出名,情节合理次要

中心人物死得突然和无意义是小说被好评的原因。不然几个非常单薄平面的故事人物根本撑不起一个长篇。本来盖茨比的背景故事应该很精彩,暗示一下就完了. 主角也是军人出身,但也就是开头提了一下儿然后就没存在感了. 说实话就一群富二代吹牛乱搞,最后出事嫁祸个他们都看不起的混混暴发户就是上流生活了. 当然用这种平淡角度描述上流腐败的当时也算标新立异,就成经典了.

家园 缩水版完全看不出来有趣的地。没有阴谋诡计,所以才有意思

黛西和汤姆面对面坐在厨房的桌子两边,两人中间放着一盘冷的炸鸡,还有两瓶啤酒。他正在隔着桌子聚精会神地跟她说话,说得那么热切,他用手盖住了她的手。她不时抬起头来看看他,并且点头表示同意。

  他们并不是快乐的,两人都没动鸡和啤酒——然而他们也不是不快乐的。这幅图画清清楚楚有一种很自然的亲密气氛,任何人也都会说他们俩在一同阴谋策划。

家园 啊,对了炸鸡密谋

从汤姆的话和尼克当时反映来看尼克相信汤姆不知道事实真相,但是他又觉得没必要讲给汤姆听,因为讲了也没什么用,“他们是粗心大意的人”--文章中反映出尼克的性格是尽量保持中立低调,但同时又很倔强,可以从他拒绝盖茨比为了报答他给他提供“生意”的态度,和贝克谈恋爱又果断分手两件事看出。

那天晚上,黛西没有告诉汤姆是他在驾车,汤姆认定盖茨比,黛西默认了。汤姆于是借机恢复夫妻关系,让黛西忘却盖茨比。威尔逊这位免费的杀手,他准备杀人不仅是因为妻子被撞死了更重要在于他认为撞死她的是她的情人(这个情节完全理解不能,感觉很生硬啊),文中并没有表现出汤姆一定想要借威尔逊的手杀死盖茨比,他自己躲还不来不及呢。

他突然停住了,态度强硬起来,“就算我告诉他又该怎样?那家伙自己找死。

如果汤姆有明确的想法要杀死盖茨比,是不会有“态度强硬起来”这样的变化,“就算”这样找理由的词语。从文中也无法看出汤姆是城府有多么深。

所以尼克接下来的心理描写就很顺其自然了。

我不能宽恕他,也不能喜欢他,但是我看到,他所做的事情在他自己看来完全是有理的。一切都是粗心大意、混乱不堪的。汤姆和黛西,他们是粗心大意的人——他们砸碎了东西,毁灭了人,然后就退缩到自己的金钱或者麻木不仁或者不管什么使他们留在一起的东西之中,让别人去收拾他们的烂摊子……

与其说是密谋,不如说是逃避责任。

盖茨比死于这种“意外”,颇有黑色幽默冷笑话的感觉。

家园 我觉得本书精彩的部分都集中在前面了

那种看似客观却略带讽刺意味的描写和巧妙的比喻很符合我的胃口。后面没什么,真的没什么了。

家园 中国人尤其应该在现在这个时代,读这本伟大的书。

美国20年代被称为“Roaring 20's”,咆哮腾飞的20年代。那个时候美国的工业经济泡沫达到顶峰,贫富差距极大。穷人非常穷的同时,中上层社会又非常亢奋浮躁。对于他们来说,四处流淌的是金钱的河流。

主角盖茨比是一个生活在这种时期的年轻人,因为向往着机遇和美梦,从而来到了纽约。之后发生的所有事情,每个中国人今天都可以在身边看到。

比如盖茨比,和那些成千上万带着梦想来到城市而挣扎奋斗的中国蚁族们;比如黛西,和“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比如黛西的车祸,和那些层出不穷的车祸顶包案;比如汤姆和情妇之间的关系,和如今国内那些官员或者是富人的二奶、干女儿们;物欲横流、亢奋浮躁。。。等等等等。

这本书之所以被看作是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并不是因为它的描写多么生动,辞藻多么优美,文笔多么流畅,或者是情节多么婉转吸引人。一部文学作品,描述是皮肤,辞藻是肌肉,文笔是血脉,情节是骨骼。但是,一部作品所想表达的精神,则是它的灵魂。一个作品如果有了伟大的灵魂,那么就算是描述、辞藻、文笔和情节不太完美,都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反之,则只是一阵技巧娴熟的空虚呻吟。

《伟大的盖茨比》,其伟大之处就在于作者用了并不伟大的技巧,但是非常伟大的灵魂,将大家带入了一个“伟大”的时代。这个才是“伟大”的盖茨书名中比中“伟大”的真意。美国在那个云端之上伟大的年代之后,接踵而至的是29年的股灾,之后的大萧条。无数人从黄金时代的天堂跌到了地狱,失去了所有的财产,而跳楼自杀。社会灰暗毫无生机,人们的梦想都破灭掉了。这种毫无生气和希望的恐怖灰暗,直到二战之后才真正结束。美国社会也是从二战结束后,才重新成为一个拥有梦想的社会。中国现在也处于云端的位置。不久的将来会是什么样子?

这本书,在美国所有的中学都是规定必读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是经历过这一切,而且已经逝去的美国祖辈们,在咽气之前给子孙后代留下的他们认为最值得留下的财富。时间,是会磨平所有的记忆和痕迹的。随着老一代人的凋零,和新一代人的到来,之前所有痛彻灵魂、人人都认为自己不可能忘怀的教训,都会如过眼云烟一般消散。而遗忘掉这些血泪的教训,所带来的结果,就是错误会重犯,祖辈付出过的血和泪,子孙又得付出一遍。

我所见过的美国人,从二战老兵的一代到小年青一代,各种年龄段都有。给我的感觉就是这些人都是一代比一代遗忘的要多。所导致的结果呢?看看美国90年代的虚浮繁荣,2000年代的亢奋,之后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和满地鸡毛。这就是结果。别人父母提前100年吃了亏,长了智,然后给孩子留下如此好的教育,我们中国人如果能够借来,岂不是能够少走好多弯路,少付出多少血泪?看看现在的中国父母大多努力着试图给孩子留下的是什么?大多是金钱,地位,之类的东西。难道美国的祖辈们就没有试图过留这些给孩子们么?当然不是。但是能够留下的这些浮财,早就被败光了。

为什么这部小说重新拍的电影,在这个时候出来?去看看这部小说每次翻拍成电影的年代,除了首部出于1926,之后1949,1974,2000,2013。每次都是在废墟上的反思和追忆。这部小说是伟大的祖辈们,在临死之前向轮回宿命发起挑战,而试图给子孙们种下的一颗光明的种子。这种努力也许是徒劳,看看之后近100年的世界历史就知道了。但是这才更能反映出那些悲壮努力的伟大。人类这个物种本身,就是一直依靠着一代又一代先辈们在千万年中的这种悲壮而又徒劳的努力,从非洲弱小而被捕食的一群猴子,扩散到了这个星球的每个角落,点燃了文明的火种。如今我们可以利用工具离开这个星球的大气层,登上这个星球的卫星,发射带着我们问候的航天器到太阳系之外。将来,我们一定能够将文明的火种播撒向寒冷黑暗的整个宇宙。而这些,都是建立在我们的祖辈为我们,以及我们为我们的子孙,所付出的这些呕心沥血、看起来徒劳无功、而且让后人觉得枯燥乏味毫无生趣的一层层堆砌起来的努力上的。这就是文明的坚实根基。

通宝推:逐水而行,曲道自然,普鲁托,三笑,虎王2006,坐言起行,donghan,海底鼠拨土,冰冻三尺,山海马甲,赵沐浴,
家园 看懂这本书的核心要义,是老毛的那句话:

以阶级斗争为纲

这实际上是有关阶级的小说。尼克、黛西、汤姆,包括乔丹,是上层社会的人。他们的生活和盖茨比这个伪上层是完全不同的,而且对盖茨比是拒绝的。这个阶级是固化的。

盖茨比有钱,舍得花钱,并想以此来进入上层阶级(黛西只是上层阶级的一个符号,娶得黛西是被上层阶级认可的象征)。终其一生,其奋斗的目标就是成为上层阶级的一员。但这注定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因此也符合古希腊伟大悲剧的定义,让这本书历来高居英语文学经典前列。

在城里,盖茨比气势汹汹地发起了一次也是小说中唯一一次正面攻击,却被汤姆以文凭、经济来源合法性等几个问题,几句话就轻易拒绝,而且让盖茨比一败涂地。而盖茨比的悲惨结局也由此确定。而盖茨比死前死后,他人对他的态度,也可以清晰地看到阶级的分野。

一开头,尼克的老爸就说:

“Whenever you feel like criticizing any one,” he told me, “just remember that all the people in this world haven’t had the advantages that you’ve had.”

不是世界上每个人都是上层啊。尼克并不相信,所以才有了这个故事。

在结束时,作者又说:

Gatsby believed in the green light, the orgastic future that year by year recedes before us . It eluded us then, but that’s no matter — tomorrow we will run faster, stretch out our arms farther…… And one fine morning ——

So we beat on, 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 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

绿灯似乎一直亮着,激励着你去做得更好,和现实斗争(,去争取向上层流动)。但是,最终只能回到你那悲惨的过去(仍然是下层)。

通宝推:冰冻三尺,
家园 我觉得要么是你没读过这部小说要么是审美观差异太大

主角盖茨比是一个生活在这种时期的年轻人,因为向往着机遇和美梦,从而来到了纽约。

小说不是讲这个的。或许是前传?

比如盖茨比,和那些成千上万带着梦想来到城市而挣扎奋斗的中国蚁族们;比如黛西,和“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比如黛西的车祸,和那些层出不穷的车祸顶包案;比如汤姆和情妇之间的关系,和如今国内那些官员或者是富人的二奶、干女儿们;物欲横流、亢奋浮躁。。。等等等等。

盖茨比和蚁族也根本不沾边好不好,黛西也不是马诺那种土鸡好不好?黛西出了车祸不是找个小混混来抗,而是盖茨比主动要顶包的好不好?你这书是怎么读的?

至于说文章内容嘛,我觉得文字的感觉倒是不错,灵魂倒是有些缺乏。

好电影不断翻拍主要还是因为日新月异的摄影技术和一代更胜一代的俊男美女,而这部电影从预告片里来看明显是以小李子和绚丽的画面为卖点的--配乐听起来蛮有现代感的,稍微有些别扭。很明显不是冲着各种学院奖而是冲着票房去的。难道对于坐在电影院里嚼着爆米花的一班人来说,淫靡奢华比朴素温馨更有教育意义?

这种高中生读后感类文章还是贴到微博或者博客上吧。

家园 呵呵,被你一眼就看穿了,我还真是当年高中的时候读的。

那门课叫"American Humanities",是门必修课,通过各个年代的文学和艺术作品来讲解美国历史。而且当时班上的美国同学的读后感,以及老师的讲解,都是按这个套路来的。也许你可以说这是洗脑,按套路灌输。但是人家灌输的内容就是如此,就犹如中国高中政治灌输马列一样。所以我这不自然而然的露馅了么。

你的回帖通篇都是些莫名其妙如无根之木的论断,比如什么“至于说文章内容嘛,我觉得文字的感觉倒是不错,灵魂倒是有些缺乏。”,和“这种高中生读后感类文章还是贴到微博或者博客上吧。”,我感觉不知道你到底在和谁说话。你要说“灵魂倒有些缺乏”,起码得写写怎么个缺乏法,哪里缺了吧?你要说这种高中生的读后感不应该贴在这里,起码也得写什么样的东西是高中生水平,为什么这个读后感是高中生水平,以及为什么高中生水平的读后感就不应该贴在这里,而应该贴在微博或者是博客上吧。

而且你对于我对几个人物联想的回应,怎么像是在自言自语,自说自话?完全搞不懂你在说什么。说别人哪里错了,至少得有点论证吧。哪有一听完别人的话就跳将起来大呼三声“你错了”,然后大眼瞪小眼一言不发的?所以你至少也得说说盖茨比与广大凤凰男蚁族们区别在哪里,黛西又如何比马诺不土鸡,出了车祸让小混混或者是雇佣的司机顶包与玩弄感情让一个凤凰男顶包的本质性区别在哪里,等等等等。这才是正儿八经的说话吧。

这篇读后感,本来就来自于我高中10年级读完之此书后的印象,因为之后我也没有再去读过它。很有可能我当时的阅历就只能给我这么点可怜的感想。所谓一千个人读红楼梦,就有一千个红楼梦。有的人可能读了就对依附于封建时代政权的大世家的金粉缥缈和起伏跌宕感慨不已,而有的人读了会觉得这就TMD是一本黄书,没有其他。这很正常啊。退一步说,如果我这篇高中水平的读后感太浅薄荒谬,我想大家也更是会欢迎你指正那些荒谬的地方。这样我的境界提高了,大家也有机会学到些东西,岂不是皆大欢喜?你现在暴跳如雷,糊这么一大坨东西到我脸上,然后又轻飘飘的几句空话,是不是有点太欺负人了?

家园 所以说后来就有针对WASP顶层的一系列阶级斗争了

高潮在麦卡锡反共和肯尼迪登基以及美国民权运动。

家园 也许阅读中文译本的感觉和您阅读原文的感觉不同

没感觉这部小说能拔高到你说的那个程度,至少“中国人尤其现在这个时代”是看不出这个高度的。

我觉得上面scanning网友说得更一针见血一些,这就是个屌丝暴发户(因为贩卖私酒而暴富?)逆袭白富美的悲剧,悲剧的根源无外乎阶级的鸿沟不可跨越。你写了很多,但最关键的一点没说,就是美国的老师到底将盖茨比的悲剧归咎于什么,也就是说将所谓的美国的“周期律”归咎于什么?

这部小说是伟大的祖辈们,在临死之前向轮回宿命发起挑战,而试图给子孙们种下的一颗光明的种子。

光明的种子到底是什么?清心寡欲?无欲则刚?

我看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姚乃强翻译的那一版,不知道他是不是借鉴了美国文学评论家的解读。总之前言中他把盖茨比的悲剧归结为“古典的”、“那个在农业社会里培育的梦想”、“富兰克林、杰弗逊、爱迪生、卡内基等人的教诲和梦想”的美国梦在工业时代破灭所造成的:“杰弗逊精心设计的伊甸园也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展而成了菲氏笔下的灰土谷。”于是“……感受到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时代的开始,美国传统信念的沦丧,最后不可避免地导致“美国梦”的破灭。”你文中所提的

社会灰暗毫无生机,人们的梦想都破灭掉了。这种毫无生气和希望的恐怖灰暗,直到二战之后才真正结束。美国社会也是从二战结束后,才重新成为一个拥有梦想的社会。

不知道“梦想”指的是什么?杰弗逊古典的田园牧歌?还是战争中生产力被消灭、生产过剩不复存在后,涌现的新的市场与购买力?

至于中国,路径不太一样。属于“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落后挨打是常态,饿殍遍野也不少见。所以现在动员过度,官僚体系庞大。这本书可以借鉴,但不至于就是历史在中国的再次重复。

通宝推:shinji,
家园 很久没见了,欢迎回来!

可惜的是,你认识到的东西,O8不一定认识到。即使O8认识到了,也仍然不能改变什么。美国的衰败,几乎已经是注定的了——因为它不能克服自己已有的问题:

黑翼天使:等于没说。公开演讲可以这么讲讲,但实际这样做就完蛋了

家园 说得好,赞。任何一本书,每个人看完都会有完全不同的感想。

最重要的就是大家把自己的感想都表达出来,能让所有人看到。这种各式各样的解读,以及各式各样的人看到这些各式各样的解读,所产生的思维冲撞,才会让我们大家所有人有机会接触平时自己思维里没有机会想到的东西。这就是进步所在。所以应该支持和赞赏每个人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实在是不喜欢那种自己写的东西怎么样不说,先急着跳将起来攻击抹黑别人、巴不得所有人只能顺着自己说话、不能允许别人表达任何自己思想的迂腐酸气。天天把功夫放在斗倒别人、推翻别人、抹黑别人上面,那么哪里还有精力去建立点自己的东西?最后所有的人都在你拆我台我挑你刺,这些人不落后谁会落后?

家园 是啊。不管怎么样,这本书给美国社会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当年高中的那门课,20世纪初期的小说被要求读了两个。一个是这个盖茨比,另一个就是《The Jungle》。The Jungle那本书太恶心,让老罗斯福都受不了,所有读过的人都受不了,所以之后就有了FDA。

这些东西,都是推动社会一小步一小步进步的动力。

家园 是啊。并不是所有祖辈的努力,子孙都可以懂得理解的。

多谢欢迎。

如果人类的后代都会非常遵从前辈的教导,那么就不会有破灭的世家了。但是同样的,如果后代都一直遵从前辈的教导而不脱轨,估计人类社会也不会进步到今天的样子了。

所以这种现象和其双刃的结果,是自然规律。这其实也是一件好事。比方说,如果美国人循规蹈矩,那么哪里会有在20世纪如此伟大的美国呢?同样的,如果美国不衰落,那么哪里会有下一个更伟大的文明崛起的机会和空间呢?人类的发展,总是会有更伟大的成就在前面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