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茗谈(106):800吨海巡舰 -- 本嘉明

共:💬88 🌺393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看四龙归一以后吧

海警有千吨级舰艇

家园 茗谈(106)-2

谢谢大家的鼓励,我不是专业军迷,不能跟晨大比,只是提出一些另类的想法。这些想法当然是不可操作的居多,大家就当“脑筋急转弯”,看着解闷儿就差不多了。

(一)

“京斯顿”级排水量970吨,长度才55米,它本身并不考虑直升机机坪。我们在800多吨级的海巡舰方案里,还要新增一个直升机机坪(Helicopter Landing Pad/Helideck),是不大容易。在海船上,一个供直升机用的Pad的长宽,基本上至少要各自为两个D(D是专用术语,一个D为11.5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里我建议一个方案,就是把Pad设在船艏上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种布局,在海洋钻探作业船上很常见,因为后甲板要用于海上作业,腾不出地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上图这艘是挪威Simon Mkster 公司新订购的 Subsea Vessel作业船,长85米,宽18米,现在在建,2014年交船。由于这种布局,两个Deck (Shelter and main deck) 的总面积,达到1175平方米,以这艘船的长宽尺寸,算是很惊人的了,纯粹的“小船大甲板”。

这种布局的第二个好处,是海况平稳时,直升机起降比较安全。首先是飞行员视野开阔不被遮挡;其次是周围没有高大人工物件,起降过程中飞行员比较安心------因为海上经常有侧风,船也在运动,一不留神可能旋翼就擦到啥了;第三是起降比较安全。

其实在地面上,稳健的飞行员,都尽可能“向前起飞”,而不是直接向上“旱地拔葱”。此时的特征,就是机鼻下倾,飞机一边向前,一边上升。这样起飞,一旦失去动力坠落,由于有向前的惯性,整架直升机会以抛物线坠落,坠落动能比起笔直下坠要小得多,落地后向前擦行,不容易出大事故。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海船上,如果机坪在船中部,那就无法“向前起飞”,而机坪在船艏,就有可能。如果此时船也匀速向同一方向行驶,飞行员就会感觉机坪始终在自己的下方“跟着走”,像如来神掌,随时准备托住你。同理,飞机降落时,如果能让飞行员一边前行,一边慢慢下降,心理上也会舒服得多。

第三个好处,是整船的重力布局比较均衡。一般海船的艏部主要是锚舱,都比较轻,所以整条船前轻后重。机坪前置后,船的重心更加稳定,能压浪;就算突然停上一架飞机5吨,比起全船近千吨,那还是影响不大。

第四,是遮荫。南海的日照强烈,机坪可以为舰桥(其实是上层建筑的整个正面)和前甲板(以及前甲板上的主炮塔等设备)遮荫,从而既节省空调能耗(从而节省燃油,延长海上自持力),又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水兵执勤在岗时体能消耗也小。

第五,是机坪的尺寸不受舰体大小的束缚,可以适当加大。

第六,后甲板的作业,不再受任何干扰,以1000吨级船的尺寸而言,后甲板可以有约20米长,11米宽的完整一片“小广场”。我建议后甲板的尺寸,以能并排容纳2艘724气垫船为好。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724气垫登陆艇1994年开始入役,目前全军装备了50艘以上。它长12.4米,宽4.7米,排水量6吨,能载8名士兵(一个班),航速40节,续航力100海里。气垫船的优点,是可以自主上下海巡舰,而且一个班在南海登礁作战正好,人太多礁盘挤不下。它的续航力太短,需要一个母船驮着行军。

(二)

当然,这样的布局,在军用船舶上,从没有见过,我想缺点可能是这几个:

第一,影响舰桥上人员的视野。

第二,影响前主炮的射界。

第三,影响多处防空火力(不单是前甲板)的射击通道。

第四,海况不好时,船身摇动,在高处的机坪晃动更剧烈,飞机无法起降。这在民船,就歇工不干了,军队打仗就耽误事了。

第五,等于戴了顶噌亮的钢盔,正前方敌人的雷达照过来,机坪的雷达波反射强烈,破坏全舰的隐形。

第六,海战中一旦梁柱受损,机坪垮塌,会影响舰桥。当然反过来说,机坪其实也是一个“盾牌”,能抵挡由前上方射来的导弹/炮弹,保护舰桥和主炮。

第七,全舰重心抬高,加上本身吨位小,不利于在恶劣海况下出动。

所以,这个布局能否尝试着引入我们的海巡舰,还是要专家来评定。当然我们要看到,海巡舰这个1000吨级,不是主力,所以TG也一直没上过心,这一级别真的开发,可以一个平台,做成甲乙丙丁不同的款,验证不同的设想。比如机坪前置,机坪中置,这就两个款了。

家园 搞错了海巡的用途了吧?

海巡,用途就是巡逻啊,赶赶非法捕捞,越界捕捞,完全低烈度冲突,要的是自持时间长。瞧瞧我国的海监船,基本无水炮,机枪以上武器,速度很屁,20节多点,已经几千吨了,还嫌自持力不够。

1个800吨的小船,要个军舰速度,能有多大自持能力?还去南海,到了没几天也该回家了。而且海巡这样的打杂船,要什么大炮,超视距能力呢?况且这么个小,注定船上设备没有远距离定位目标的能力,无人机,一个能有效侦察的无人机,也不是这样的小船能回收的。总之要大船配合。

近距离作战,因为船小,小快炮也对这类船只有致命威胁,因此对殴中122毫米这样的慢射速大炮还不如高速机关炮(57毫米,40毫米,37毫米炮),例子就是西沙海战,南越的1000多吨级军舰戴127毫米炮被我军的57,37毫米炮灭了。

况且,陆炮上舰就便宜吗?所有部件都要防腐处理。。。(德国的PZH2000上舰的项目别取消了。还是败给了正经127舰炮。)

制导炮弹也不便宜啊,自待调整航行的弹翼,本身也是阻力源,天生就要比普通炮弹航程远,要40公里射程,基本要自戴火箭发动机,活托一小导弹,还要能承受发射时几千到上万G的加速度。

家园 有理有理

1)“京斯顿”级最高航速15节,经济航速时最大航程9300公里。那么我们的海巡舰在加大主机功率的前提下,把1000吨级海巡舰最高跑到22节,全速时最大航程3000公里(中途不加油),可能不可能?东海舰队从宁波出发,到宫古海峡的距离,不足1000公里,海巡船只要“伴驾”到编队出宫古海峡,进入太平洋深处,日本舰只不再跟踪为止,然后脱离编队,结伴缓速返航,可以不可以?

2)南海的状况,明天跟今天就不一样了,中国有一批岛礁要塞,以岛礁为基地,海巡船需要多大的自持力?难道让武装到牙齿的056去蹲守?特种兵去当片警?

3)海巡舰为什么要有“超视距能力”?022艇有吗?这两种舰艇,都是体系中的节点,负责扛大杀器的近视眼。叫他往哪儿打了,匡,扔出去,然后下班回家。至于面对装备小口径快炮的近距离敌舰,办法有两个,一,我方炮艇伴随,给122MM炮或100MM舰炮争取开火的时间。二,海巡舰加装107MM多管火箭炮,不用一次齐射,分开慢慢打。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个,装一拨就够了吧?

4)陆炮上舰未必贵。任何工业品,成本主要是“工+料”。122MM炮上舰前,要防腐,但100MM舰炮生产前,部件也要防腐吧?这一块的总费用,没有增加。但停了舰炮生产线,合并为一条陆炮生产线,无论造价还是今后联勤,还是节约了,省了“工”嘛。何况不是每门陆炮都要防腐,有那么棒槌的吗?给海军供货的那批次才防腐好不好?

5)制导炮弹当然也不便宜,但一艘军舰能装几枚巡航导弹?能装几枚炮弹?我也不是每炮都打制导弹嘛。

这海巡舰就是一个通用平台,装小炮涂“装萌蓝”了,就是海警船。装大炮涂灰色了,就是正规海军,火力覆盖沿岸40公里纵深。这跟“悍马”车是一样的:一个底盘,两种制度嘛。

家园 普通弹小船大炮就没精度了

陆炮都有个铲车铲似的东西开炮时固定车身啊,小船在海上,摇晃厉害远程曲射,根本就没精度了。我军似乎实验过把大炮放大民船上,都不行,别说这小船了。

022本来就是近海作战,不去远洋的。火力小船就老实呆在近海吧。

巡航型导弹装药可是上百公斤,122炮弹装药不过2,3公斤。能比吗。

家园 那么日本的“隼”级导弹艇为什么装76炮?

自重才200吨就装76MM炮,我1000吨的装100MM舰炮不过分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Hayabusa-class patrol boat

隼级艇第一艘“隼”号艇于2002年下水服役。它采用轻质合金船体,上层建筑采用全封闭结构。从外观上看“隼”,它的各个外结构面都向内倾斜,尽量避免垂直结构出现。为了追求隐形效果和电子兼容效果,支柱截面也均被设计为菱形。它艇长50.1米,宽8.4米,高4.2米,吃水1.7米,排水量200吨。隼级艇的长宽比较大,艇体相对狭长。艇艏部分船体使用深V形线型设计。它采用这些措施,有利于降低雷达截面积和提高适航性。

采用无人机舱和大功率动力系统是隼级艇的一大特色。它采用3台LM500-G07型燃气轮机,单台功率3.97兆瓦。安装的MWJ-900A型喷水推进装置可以根据喷水方向来调节船体机动。一年四季,它接到任务后就能立即以全速出航,最大航速达44节。

艇上主要武器是90式反舰导弹,有两座发射装置。90式反舰导弹最大马赫数0.9,最大射程150公里,采用惯性制导+主动雷达制导,另配有一门奥托·布莱达76毫米炮和两挺12.7毫米机枪。它装备有较先进电子侦察、控制或传感系统。舰桥两侧有火箭箔条发射装置,还备有一条综合作业艇。艇员编额21人,其中艇员18人。隼级艇的缺点也不少,如消耗燃料多,导致使用成本增加,烟囱的体积偏大等

家园 这和任务需求有关系

如果是专用的反舰导弹艇舰炮一般就两种选择,一种是紧凑型的中小口径炮,57,76为主.这种呢任务环境里一般就是准备炮战的.意大利\德国\日本这些国家的导弹艇多这样搞.

日本还有个情况,遭遇过北朝鲜的快艇,尽管一般都是海保出动对付的,但是日本人凡事好走极端的特点就在海自担心如果自己出动也半天打不沉小艇的想象里多少给了个例子.因此,

"海保那些愚蠢的八嘎,全是废物.诸君,海自的快艇,一定要装备一炮就能打沉快艇的大炮,拜托了."

另外一种潮流就是只装备小口径的防空火炮(主流30毫米多管),这种思路要是直白的说,就是明白小艇真正的成色。打了就跑,炮战,无论观瞄、精度、威力、火力持续力,小艇扛大炮都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中国的022就是其中之一。打完了导弹您就开足了马力溜吧。

小艇装火箭弹的效果也不好。老式火箭弹的射弹散布比较大,如果加上海上纵倾横摇的效果,风浪稍微大点时候打出去,失踪的可能性比命中的可能性都大(加火控难度大成本高)。如果是舰载火箭弹对陆地目标,那从平台的稳定性,准确性,火力持续性都是大船扛比较好。

如果是海巡专用,扛大炮的海巡船吨位相对都比较大。一般都几千吨以上。这其实也是大型船带来的一个便利。大型的海巡船需要航程远、适应恶劣海况,动力强,任务种类多,带来的结果就是吨位不可避免的大。吨位一大,装个大炮也就方便得多。有的还有给翻舰导弹留了位置。

家园 呼呼,小船抗大炮还有个很严重的问题

后座力

现代战舰轻易不上大口径舰炮,一来是导弹承担了主攻,二来是小吨位的船装大口径炮后座力不好处理。陆炮都是有大地做支撑的,大口径自行火炮都要撑好了才能发射。主战坦克的120炮倒是可以边走边打,但精度很难得到保证。我不知道你见过坦克炮发射没?那后座力几乎能将50吨以上全重的车身给震退。如果是在行走中90度侧向发射,分分钟会把车子震翻。而海上,后座力的效果更惊人,海湾战争中曾有依阿华级主炮齐射的录像,在开炮后,巨大的后坐力将船身都推向了一边,在舰艏部分形成了一道目视可见的横向水线,舰身整体平移至少在3米以上。对于小吨位船只,一发就有可能翻船的大炮,又或者只能向有限角度射击(例如前向),而且一次射击后需要长时间恢复稳定的陆炮有何意义?

家园 那是近距离作战用的

你用大炮是想打远。

近战对小船来说,因为小口径炮已经足够摧毁,高射速小口径炮反而占优。

家园 你这也太夸张了

海湾战争中曾有依阿华级主炮齐射的录像,在开炮后,巨大的后坐力将船身都推向了一边,在舰艏部分形成了一道目视可见的横向水线,舰身整体平移至少在3米以上。

不可能的事。。。看这照片,发炮一侧是炮口火焰影响,另一边完全没变化。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小艇大炮之现代典范

小艇大炮要看什么炮,瑞典人在满排20t的 Combat boat CB90 试验性地装了 双联AMOS 120mm 先进迫击炮系统,炮重4.5t,射速>20/min,射程10km,直射1.5km,支持制导炮弹。颇有巨舰大炮遗风,试验结果系统基本满足要求,计划开发CB-2010,将船放大到57t,炮塔前置。

PLAN可以在022基础上,拆除反舰弹,安装类似先进迫击炮系统和红箭-8级别导弹 (CB90也可装Hellfire),用于岛礁争夺控制。就是形象不好,太暴力了,不能给海警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船用来内河,海岸巡逻也不错,美帝Navy也买了几艘,武装的像个刺猬,(Riverine Combat Boat RCB-X)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可以空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2010升级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再小的船也能装大炮(Finland Patria NEMO)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车载AMOS Fin AMV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关键词(Tags): #AMOS#CB90通宝推:本嘉明,
家园 这种事情在静态图片上是不明显的

后坐力效果的体现是在发射后,而不是炮口闪现火光的瞬间。去年的电影超级战舰BattleShip中对此现象有一个专门的特写回放镜头,可以供参照。话说早期的无畏舰为了在舰体上安装尽可能多地大口径主炮,曾经尝试过在甲板两侧全部安装上主炮塔,同一侧最多时有14门大口径主炮(7炮塔)可以射击,但在实际使用中人们发现,由于巨大的后座力造成舰体有倾覆的危险,实际上这些主炮并不能同时射击,而且在射击时相互之间会严重影响精度,并且由于后坐力造成舰身的不稳定,难以保证持续的射速,最终到了二战时期所有的战列舰都选择了前后纵列式主炮塔设计,主炮数量最多不超过10门(威尔士亲王级的424布局)。而在卑斯麦号(6门380主炮)单挑威尔士亲王+胡德号(共计14门主炮)的经典海战中,德国人更证明了主炮数量不需要多,同时口径也没必要最大,只要命中精度高,一发就能送你下海底的实用主义理论。而世界的另一边,日本人号称世界最强的大和号,9门460(465?)口径主炮在莱特湾追着货船改装的轻型护航航母和几艘驱逐舰打了老半天也没揍沉几条船。

话题扯远了,回到后坐力的问题上。在影视剧作品中还有另外一部不那么出名的电影叫做天龙特工队(AceTeam),这片子里的主角们可够牛B了,劫持了一架装载了M1A1的C130运输机(C130可以装M1A1么?我不是太确定),然后被追击的捕食者无人机发射空空导弹(?)击落,主角们居然钻进坦克里避过运输机的爆炸和碎片,还在自由落体的过程中使用坦克炮向周围发射利用后坐力调整坦克坠落的方向和位置,最后还用坦克炮向湖面射击减缓下落速度直到坦克掉进湖里再游水脱身……虽然说这扯得没边儿了,只好拿来作喜剧片看,但也可以说明大口径炮的后坐力确实足以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家园 所谓“陆炮上舰”

是指利用陆军炮在役数量大,后勤保障完备的优势,来解决舰炮又贵又少,后勤服务不便的劣势。德国人最后不选择155MM炮,一个原因是德国陆军规模小,走精兵路线,所以装备的155MM自走炮数量既少,技术指标要求又高。这样规模上不能压低成本,指标上又不能短斤缺两,成本上体现不出对舰炮的落差。

但中国很不同,陆军规模大,炮兵在陆军的地位高,因此现役的各类炮,指标也不低,数量又很“壮观”,后勤保障有力。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上图:TG出口科威特的155MM自走炮,性能优于美国货。

所以陆炮如果能“入侵”舰炮领域,原先轮不到装高档猛炮的小舰,就很有机会吃上猪肉粉条了。

而“陆炮”,并不仅限于加榴炮,迫击炮也很好嘛。这里“西江城”兄打开了我们的思路。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比如说俄国的“VENA加农迫击炮”,集加农炮、榴弹炮和迫击炮于一身,既能直瞄射击,作为反装甲火炮;又能间接射击,作为远程压制火炮;还保留迫击炮高度弯曲的弹道,躲在保护地形(比如岛的一侧)打击掩蔽之敌。俄罗斯号称Vena的弹道性能和威力已经超过传统的D30型122毫米加榴炮。这可以取代122毫米加榴炮,减少火炮口径的种类。

由于曲射和低膛压,迫击炮的初速很低,不适于直射,也无法利用弹头的动能增加穿甲的效能。但在水面上,问题不大,因为军舰不像坦克,没有装甲护身。而低膛压低后坐力,正好符合小舰的要求。

“陆炮上舰”,并不是灭掉原有的舰炮,而是把近似规格的舰炮作为正规军,再把陆炮作为“民兵”,把购买和维护成本较低的“陆炮”大量地,补充装备在比较不重要的二线军舰上,从而和现有的舰炮军工部门良性竞争,互相促进。同时,陆炮军工部门获得海上防腐的技术积累,哪天舰炮来不及生产了,也可以用陆炮在055上将就将就。

家园 录像上也没有啊

IOWA级开炮的录像也不少见,哪有能推舰体的。而且海湾战争时IOWA级的主炮开火时不同炮有较大延时了,后座推力就更小了。

7炮塔的是英国的 AGINCOURT,原本为巴西造,巴西没钱了,土耳其买了,交付前一战开始了,英国没收了。她就是全部炮塔列中线的布置,全部炮塔指向同一边射击也没问题的。AGINCOURT 参加了日德兰海战,7炮塔一向同时开炮造成翻船或结构损坏完全是人们的想象。

BISMARK是8门380毫米炮,对手HOOD 加威尔氏亲王是8门381毫米加10门356毫米等于18门主炮。

那电影里应该是个可以伞降的自行火炮,不是M1A1。另外电影吗,纯粹为视觉效果的烂片,不说明问题。

家园 去wiki查USS Iowa (BB-61)开头的照片明

显可以看到船头侧移的波纹。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