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美国求学执教的见闻和感受(0) -- changshou

共:💬678 🌺7361 🌵2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6
下页 末页
家园 的确,我是绝对赞同一万小时定律的

成为大师要看运气和天赋,成才主要就看时间。实际上我觉得两千小时就有显著成果了——设想一下每天三小时看一年微积分和线代,这得学的多少溜?再花一千小时看数分,妥妥的学霸,再傻逼的人喂他一千小时证明题,怎么也能看到题就有思路了。

家园 老印不止是因为挣钱的问题

来米国的老印一般都是婆罗门出身,鄙视体力劳动,所以实验比重大的专业都没啥人学。EE这边他们主要都在搞电路设计等方面。

家园 “题海战术”戕害“孩子的身心发育”?这个结论有什么根据?

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填鸭式教育”的作用是:增加人脑中记忆的基础知识量

“题海战术”的作用是:对人脑中所记忆知识量进行“验证、归纳、推理、运用”

而按照人脑的发展规律,当人脑的基础知识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开始发展出抽象思维能力,这种抽象思维能力就是“验证、归纳、推理、运用”,从6岁左右就开始发展了,既然如此,中学时加强用于煅炼抽象思维能力的“题海战术”,何来“戕害孩子的身心发育”?

另外,你的观点:“学术性人才中国落后的原因是因为教育的差异”,我倒觉得,这个是因为社会对待技术性人才的态度上的差异而造成的,在美国,像“谢耳朵”这种完全不能人情事故的情商白痴,可以凭借他在学术上的成就获取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同样也获得了社会的尊重。而在中国,只懂学术不懂人情事故的人,是无法生存的,在走上社会之后,他很可能连搞学术的机会都不会有,因为中国的人才实在是太多了,“从来都不缺做事的人”嘛。

另外,北美在研发的领先,与其说是教育上的差距,不如说是整个社会在知识积累上的差距,别的不说,在美国的电视节目上,自然、科普、探索类的热门节目随处可见,而在中国,电视节目上的热门节目是选秀、神侃(他们自称之为战略分析),除了教你怎么玩就是教你怎么与人斗,至于科普类节目是没人感兴趣的,因为技术在中国不值钱。

一句话,中美的差距,不是某个技术层面上的问题,比如教育什么之类的,而是人情社会与技术社会的差距。我个人对这种差距的前景很悲观,因为如果要说人情社会,中国和非洲的某些部落的人情关系是非常非常相似的,在非洲那些人情化的部落里,他们会全村人凑钱供一个人读书或偷渡,然后这个人再赚钱给全村人花。在中国的人情社会里,聪明人都奉行“匹夫以自能为能,官者以官人为能”,控制他人才有最好的收益,于是大家都你控我我控你,技术人才、学术人才?在那些“聪明”的中国人眼中,他们注定是匹夫的命运。

通宝推:赵沐浴,
家园 我学得,用机械来管理人,或许是一个好的方法
家园 美国求学执教的见闻和感受(6)我的一些思考(中)

美国体制的一些具体举措有可借鉴之处(举例)

我举例讲一个我觉得值得借鉴的东西:tenure track 体系(终身教职轨道体系)。 研究性大学选择自己认为比较有前途的 做了一段时间博士后的青年学者 将其置于此终身教职轨道上考察数年。 期间较好地保障其研究条件。数年后若发现此人确实不错则委任为终身教授 若觉得没有那么优秀则让其走人(即所谓的“不升即走”)。这是一种竞争性很强的制度,对最强者很有利(快速上升 有效地避免论资排辈),对次强者有一定风险但也可以强烈激发其动力。

对中国来说 这种制度不仅有利于增强国内学术环境里 一直偏弱的学者的斗志, 而且也是中国在有钱后同美国抢夺一流人才的需要(毕竟绝大多数海外华人科学人才是在美国)。10年前我就听说过有引进此种制度的传言 但可能因为客观条件所限(钱少?)没有施行。最近几年,几所国内最好大学开始在基础科学院系 逐步开始使用这套 高门槛高风险高回报的制度。 据我所知 这在海外一流青年学者中引起了很大关注 很多人都动心了,不少已决定回国或正在筹划回国。。。对这种“高门槛高风险高回报”而且显然对非海龟不利的制度 当然有不少不同意见(科学网前不久曾集中讨论过这话题)但看来上层下了决心要和美国正面直接竞争。

美国理科基础教育质量差而且积重难返

我前面的几篇已描述了 我认为美国理科基础教育质量差的理由 这里就不再多说了。那么有没有办法改变呢?在D大学让我大跌眼镜后 我决定做一下调查。当然很快我发现早有受不了了的大学教授作了调查并常年奔走呼号。(Berkeley的伍鸿熙就是这样的一个热心人, 他收集了大量资料和例证外链出处 教育爱好者可以去看看)

总的说来 我认为明显改善的希望很小。

1 中小学教师素质太弱 本身也是糟糕理科基础教育的受害者

比如伍鸿熙和他的同事调查了很多中小学数学老师,竟然罕有人能解释 类似于 “除以一个分数等于乘以它的倒数” 这类简单事实的原因!(可惜我一时找不到有多高比例教师做不到这些事的原始数据,不过绝对是骇人听闻的高)。最后 作调查的大学教授们发现 中小学数学老师在上中小学时 他们的数学老师就未能给他们解释 这些简单事实的原因。等他们长大了,逐渐见怪不怪,也能顺利做计算, 可是他们始终没有理解为什么!他们虽然上了大学 但往往是大学里学得较吃力的学生 被微积分线性代数折磨得够呛, 而且最重要的是:大学也不会教这些东西呀。

这时我就深刻感觉到了中国这套师范学校体系的重要性。

2 教材和教学标准体系有严重质量问题

看了愤怒的大学教授和一些家长的控诉后,我才了解到原来很多流行的数学教科书 内容有严重漏洞,歧义或错误。感兴趣的河友可以去看上面链接中伍鸿熙找出来的各种奇葩例子。我只半剧透一个。一些美国学生不懂分数的乘法:为啥 2/3 * 1/5=2/15? 就是不懂!甚至还专门造了一个词(fraction phobia--分数恐惧症)来描述这种不懂的恐惧。 (中国人想不通)这事儿怎麽就能这么难呢?美国的教科书害的。。。

教科书的问题其实是教学大纲和教学指导思想的产物。那么教学大纲和教学指导思想出了啥问题?大致说来美国有两派。第一派由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学专家组成 主张初等教育要实行“启发式”“探索式”教学 多从实际从动手出发 用计算器等代替传统计算教学等;第二派由大学教师和一些家长组成 主张传统教学法 强调记忆和练习 强调严格的书本知识学习。两派争执不下 矛盾公开化 在90年代曾酿成著名的“数学战争”(外链出处)。从现在的情况看 第二派在掌握教育主导权上失败了。前述的问题是在第一派的思想下产生的。

3 教育改革阻力极大

那么美国能不能回归一些传统 或者直接向中国之类的体系学习呢?不少人就是这么主张的(当然他们中的很多不说学中国 而说学新加坡之类)。但是这类改革会受到强大的教师工会阻挠。家长总是分散的,大学教授人数少 而且 外国人多 不接地气。 他们是无力和人数众多高度组织的中小学教师争权的。 更不用说 把握相当一部分话语权的教育学专家们往往是第一派。。。。。。

4 经济困难

宏观经济困难导致美国政府捉襟见肘。各利益集团都要争夺缩水的经费蛋糕。在金融军工医疗等巨人面前 公立教育是弱势。。。

5 种族因素

非洲裔和拉美裔的理科成绩弱 在好大学的理工科里所占比例极低。而他们占人口的比例在不断上升。。。

6 教育标准在全国范围内不统一

在联邦制下 地方有很大的自主权。 我询问过我的学生,感觉不同地区的学生学的课的难度 知识点 甚至顺序都会有很多不一样, 情形十分混乱。 更麻烦的是美国人迁移性大。 我听说有很多孩子在搬家后 会出现学习的课程无法衔接的麻烦。我甚至知道有的人在中学里没学过物理(连牛顿三定律都没学过)。。。

7 反智主义的干扰

有至少两类反智主义。一类基于保守宗教思想。 这类思想对知识分子没大的影响力 但有一定群众基础, 有民粹式的政治影响力。其对某些地区出身的人 有洗脑作用。比如曾有学生告诉我 他因为对上帝的信仰和家庭教育因素 长期以来对学习物理和数学有难以克服的感情排斥性。。。

另一类则以 相对主义 多元化 极端环保主义 女性主义等面貌出现 或者表现为 一些受过良好高等教育但理科学得不好的人 质疑学习理科的必要性。这些人虽不如第一种多 但往往更难缠。我可以举一例管中窥豹。纽约时报曾刊登一文外链出处鼓吹 “数学作为必修课 会阻挠我们发现和发展年轻天才”(Making mathematics mandatory prevents us from discovering and developing young talent.)并建议 大多数人不用学中学的代数了。注意,这是中学的代数:是教你用xyz代表变量 教你了解多项式 教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代数课! 他的提议固然受到了多数读者的抨击 但值得注意的是也有相当一些人支持他。。。

中国的这方面的情况要好一些。 第一类在轮子被镇压后没有什么引起我注意的迹象;第二类呢?嘿嘿 我觉得中国公知的脑残度是不输于美国的。好在他们的几乎全部注意力一直放在TG身上。。。

美国的理科基础教育质量差 是美国人自己也意识到了的一大问题 各种抱怨充斥媒体 但始终不见什么好办法。 我在做了一些调查后 也感到问题积重难返 解决希望渺茫。

待续

通宝推:梓童,廖石,punishment,为什么不可以,Leono1,上善若水,关中农民,海底鼠拨土,侯登科,黄土布衣,Trilob,滴滴涕,西电鲁丁,李根,积吉,晴空一鹤,何求,桥上,foureyes,迷惑不解,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楼主的第二点折中方案深有感触

当年我同学里有很多人理科相当优秀,每次模拟考试数理化几乎都满分,可惜不喜欢学文科,导致严重偏科,后来很多人都不得不放弃高考,去参加什么高中中专的考试,在我看来,这就是对人才的浪费。。。

家园 补充一个美国理科基础教育质量差的理由

华尔街大佬们不喜欢一般美国老百姓学会

“中学的代数:是教你用xyz代表变量 教你了解多项式 教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代数课”

呵呵,开玩笑

给楼主献花献宝,恭候您的后续文章。

家园 长老师,你写的真好

我都要看断气了,这中文真不需要英文单词间的空格帮助断字,节奏对的时候还好,这要是和你老差半拍这么一路下去,感觉噎死个人。

家园 你的确很直率,

喜欢你的条理分明,ABCD,1234

家园 说个不严谨的轶事

美国东北部的中小学,大多数在犹太人的重要节日放假;我不知道其它地区是不是也是这样。其他族裔的多少都有意见,我们这里官方的解释是这样的:中小学的老师很多是犹太裔,大家过节的时候都请假;要是学校上课的话,连临时工带课老师都找不齐,所以只好放假。所以从这儿跳跃一下,美国初等教育要想复兴,只能等着开放中国中小学教师移民。

另外,我以为,changshou兄的文章说明,美国初等教育基本面上的失败应该是已经被大多数人认可了。

还有一个"有趣"的事情,老铁应该感到更有趣。changshou兄的这个系列,应该算是这里最近最热闹的一个话题了。我网上搜了搜,却没看到什么流量大的网站转载。但也许是我没搜到。

家园 媒体对反智主义的推动不可小视

最近和孩子disney channel看的比较多,里面对学习成绩好的人描写几乎都是头发乱糟糟,戴眼睛的痴肥少男少女。

我美国同事的女儿小学是成绩很好,到了初中就不学习了。因为她要做cool kid. 美国媒体文化中没有那种成绩好又cool孩子的例子,所以很多小孩在同伴压力(peer pressure)下选择放弃学习尤其是理工科的学习来获取更大的认同。美国学校里最受欢迎的男生是橄榄球队四分卫和篮球队队长,最受欢迎的女生是拉拉队队长,其实是美国反智主义文化下的一种悲哀。

家园 我尝试着来回答你的问题吧,呵呵

海量做题是必然占用大量课余时间的吧,挤掉的时间是不是都是可以用于玩耍、打球、画画和弹琴呢?在这些活动中孩子原本可以获得更好的身心发展的,是吧?中美孩子身体发育的对比就不提了。

心理发育其实很多得益于早年的游戏或运动经验,表达与克服害羞啊、团对配合与领导啊、挫折体验啊、自我角色定位啊,等等,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教育异常重视体育和社团活动的原因,必须让孩子们在中学毕业前能够领悟自己在社会生存中能够得到的快乐和必须承受的痛苦,以及学会如何与之共存。所以,国际环境中东亚学生总是显得青涩,是跟教育时间与内容的结构分配有关的。

这些体验与成长在出了象牙塔进入社会后,当然不是不可以培养和成熟起来,但区别是直接进入实战,稍有不慎代价不小。呵呵,所以国内的办公室政治总是让人有种说不出来的别扭吧?因为玩家不管40几岁还是50几岁都多少还有些孩子气。但是,我们3千年的不间断文化积累,有着无数的案例可以激励人们对付这些负能量(古时候的农民在谷场听段“打金枝”、“赵氏孤儿”都颇能缓和一些委屈),从而又在另一个地方赋予了我们救赎,我们的社会倒并没有那么多的精神心理疾患,过激行为的比例也未必多高。

教育传统还是赋予了我们比较优势的,在过去是盛产循规蹈矩的文人,去充实精妙的儒家官僚体系,但屡屡应付不了巨变;现在是在全球化订单生产体系中,源源不断地去充实制造业大军,却很难实现自主知识体系的创立。这样的国本使得我们在分隔的世界体系里,很有机会利用地理优势创建文明优势;但是面对融合而充满变数的世界体系里,就会很吃力。

这个世界上,就只有中国与西方这两个独立的文明系统有完整的生命力,一个根植于农-官体系,一个发轫于商-工体系,当然教育传统会有很多差异。西方文明目前在政治经济上占优势而自大,而不愿去看看中国的优势,那么中国不应该自我盲目,应当主动地教育方面多多地借鉴与改革,从而在长周期因素里奠定好竞争的基础。

家园 话说我国的师范体系应来自苏联,接上回书,搬凳子等扒苏联

记得美国早年也是有师范体系的,哥伦比亚大学似乎有过师范学院。

说到扒苏联模式,我谨以为似乎该扒的是德国模式。其实苏式教育体系应该受德国影响很大,俄罗斯是个骨子里受德国影响很深的国家。呵呵,德国其实还大大影响了美国的,尤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

其实犹太人也是德国那支才有出息的,苏俄的犹太人也是从德国迁徙去的。其他几支犹太人出息都有限。

常老师的同事和师友中应该有不少德国人或德国血统人,建议该深扒的是德国体系。

难道德语相对严谨吗?那个祭司的语言。

家园 我申请转载,长寿兄已经准了

改天贴到天涯上去。

家园 美国总统约翰逊就是师范毕业的

那个时候美国好多这种师范,后来改成州立大学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