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商榷】看PAUL KRUGMAN的文章,讨论中国经济 -- 西行的风
给你2000年了也出不了思想,再来100年能解决什么问题?
改弦更张,把心中贼给杀了吧。
27亿都是禁忌词,互联网再高级又有什么意义?一个漂亮的珠宝盒子里没有珠宝,买来干嘛?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有门路有本事的就自以为得计开始往外跑,我周围的同学同事朋友这样的一大把,不过现实是残酷的,往外跑的大致分三类,第一类觉醒的早,出去个一年半载发现情况不对立马扔掉身份回国;第二类是出去后混的比较好的(都拿到PhD)千辛万苦在当地扎下根,然后开始回中国做生意或干脆被中国驻美的大小公司雇佣;第三类是在当地混的一般,想回来又不甘心,越拖条件越不利,好几个得了抑郁症,有些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有些则彻底不跟以前的朋友圈联系,玩失踪。
大家都自己对号入座吧。
PS:我自己属于第一类候补,前几年我拿到HK的单程,老婆办好CA的移民都没走,因为舍不得现在的工作和生活。
IPv6之后,中国家庭每个电热杯电灯泡都有自己的IP,那样的话禁忌词就不只是27亿这个简单了,从煮方便面的火候到关灯睡觉的时间都归方滨兴老师管。
这是常识。
你最后一句自己加了最好的注解:
用心想想,这是为什么?这不是凶险之地,还能是什么。有条件的父母为什么都拼了命的把孩子向美国送,这是能用教育问题说明的么。
狗粮,误区,这都是convenient的说法,当鸵鸟的是不愿意面对现实的,富二官二的父母们也是可以用狗粮,误区就可以概括的么。
贪官捞了钱,逃遁海外,对他们而言,国内当然是凶险之地,海外华人绝大多数并不属于这一类。守法中产很多想移民,多半是对现实不满,可是世界上哪里有天堂之地?
另外,“国内的孩子以后到美国适应环境比美国孩子到国内适应环境要容易”并非价值判断。在全球化的今日,以后会有更多的中国人到美国,也会有更多的美国人到中国,就此论事。
"《印度时代报》7月6日(2008年)报道,一项关于印度教育的报告称最印度目前有3亿人不认识自己的名字,属于绝对的文盲。这个数目相当于美国人口数,是印度总人口数的34%。"
"http://bombay.mofcom.gov.cn/aarticle/jmxw/200807/20080705666897.html"
这里的"绝对文盲标准"是不认识自己的名字. 当然,原始报告的可信性我没有考证.
近两年以来,每当想起或谈起国内的经济和政治状况就觉得特别郁闷,有时甚至非常气愤。中国现在的社会可以说十分不公平,甚至可以说是畸形;国家,公众极其缺乏道德和理智。执政党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丧失了执政的合法性。在今后几年内,一场经济和社会风波恐怕不可避免。
Born here, live here, fight if in need and die here.
每个人的看法实际上是他自身经历的折射。你的分类如此偏离实际,只因你的经历远不够丰富,统计上怎么说的?sample bias.
有用的信息从来都不是免费的。如果免费,那多半这信息无用。比如说我在下面啰嗦的那些,我当然自认为诚恳全面,但实际上是对兄台的决定无太大益处。
我们知道产品只有在交换过程中才能准确衡量价值,人才这个产品也一样。所以我建议兄台把这个交易过程走两遍 ,中美各走一遍,这样对回国这个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在中美各走一遍有助于衡量产品流动性,产品流动性越好,则bid ask spread越小。反应到人才上,也就是你想改变(比如回国了再出来)的代价越小。
当然这样做是有代价的,尤其把中国的流程走一遍,费时费力不说,还有可能得罪人。不过么,如果对方那么容易被得罪,那地方不去也罢。
我本人于2005,2010年走了两遍,准备明后年再走一遍。
但是后工业化社会总是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