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从过去的龙年看未来的中国(连载) -- diamond
兄台所言的“不和谐”,对于中国软实力的不自信,说中国为文化穷国,窃以为是尚未认识到中国真正的软实力,或者说是尚未让全世界普遍承认中国真正的软实力。这并不表示中国就没有软实力了。那么,现在中国的软实力到底有没有呢,有的,强不强呢,很强。
最近几年来,中国硬实力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那么,问题在于,这个硬实力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是和软实力拖后腿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呢,还是在某种深层软实力的支撑下发展起来的呢。如果中国的文化典章、政治制度、社会组织等等方面真的象某些人说的那样不堪,那这些硬实力又是从那里冒出来的呢?恐怕不是这样吧。
再说,什么叫软实力?新闻传媒、影视声乐、文学作品等等确实都是软实力,但仅仅是一种表面上的软实力,这种软实力表现为宣扬自己、影响别人的能力。但还有一种更深层的软实力,即坚持自己、不受别人影响的能力,也就是所谓独立思考的能力。作为一个整体来讲,中国人、中华民族、华夏文明是最具备这种软实力的,没有之一。在群众的层面,这表现为讨论政治的广泛和热情,在领导层面,这表现为自力更生、自主奋斗的国家意志。所以,即便是在中国最缺乏自信的八十年代末期,当俄罗斯被忽悠分裂的时候,中国却能挺过来,还能走到今天,这其中体现的是真正的软实力。
当然,如今“独立思考”这几个字有些被公知和精英们用滥了,变成了他们自我标榜外加贬低别人的工具。实际上他们中的很多人自身才是最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有的是青春期逆反式思考、以为和别人不一样就叫独立,也有的是人云亦云地追逐“新潮流”、以为和某些人一样了就叫独立,还有的是先把屁股坐到别人身上、然后反过来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进行思考,更有的是“端谁的碗,跟着谁喊”,就不去说他们了。
即便是在社科、文娱等表层的软实力方面,中国也并非一无是处。楼下的河友也都指出了,动漫、影视方面正在赶上,孔子学院开到了全世界。此外,图书出口也在慢慢做起来。
总之,中国的软实力不是没有,而是还没有被公认而已,也算是某种韬光养晦吧,不用着急,慢慢来吧。或许让别人都蒙在鼓里才更好呢,就让那些自以为是的人们抱着他们的“普世价值”去做美梦好了,咱们闷头猛跑就对了,呵呵。
快舟一号的成功验证了我对DF41A的判断,壮哉!中国航天人!
C.飞腾之力
与汽车、船舶、航空中的情况一样,航天发动机是决定航天水平的核心因素之一。中国航天虽然起步很早、起点不低,也取得了很多引人注目的成就,但是受限于中国的整体工业水平和财政投入强度,在发动机方面只能遵循物尽其用的原则,尽可能发掘现有装备的潜力,对先进的技术方案采取技术跟踪和预研的办法,只能保证自己不掉队,无力展开大规模的研制和试验,所以长久以来中国的航天发动机水平是落后于少数几个先进国家或国家集团的。不过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根本的改变,借助于日益上升的工业和经济实力,以及持续加大的资金投入,中国的航天发动机也正在逐渐赶上先进水平。
这种火箭发动机的亮点包括:燃料环保而且廉价,推力巨大,可靠性高,可重复使用。对最后一点不必感到奇怪,虽然火箭发动机真正工作只有一次,但是这一次工作必须是绝对可靠的。对于不可重复使用的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来说,由于无法通过试车来来测试其最终质量,因此只能从源头把关,对每一个元件和每一步装配的都提出了极其严格的质量要求,才能保证其可靠性。众所周知,火箭发动机的零件众多、装配复杂,可靠性每提高任何一点,都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这样一来无疑大大推高了火箭发动机的制造成本。所以,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的成本高、可长期贮存随时发射,适合用在机动发射、紧急补射等军事用途。对于商业和科研目的的航天发射来说,出于成本和可靠性的综合考虑,可重复使用、可事前验证的液体燃料发动机是最佳选择。某些国家为了搭车发展军用运载火箭技术,采用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进行民用航天发射,这不叫技术先进,也不是创新思维,而是另有所图。
YF-100采用了高压补燃循环技术,中国因此成为继俄罗斯之后第二个掌握这种技术的国家。其技术特点是先进行富氧燃烧,然后将生成的燃气引入燃烧室进行完全燃烧,所以又叫富氧预燃分级燃烧循环技术,可以提高燃料的利用率,从而提高发射的有效载荷。对火箭发动机来说,其推力中的很大一部分要用于克服自身的重量,剩下的才是给有效载荷加速的,所以和原有的75吨发动机相比,这种发动机的推力虽然只加大了60%,但其运载能力却增加为原来的3倍,可以用于发射构成空间站的重型构件,或者更重、更大的卫星。
必须指出的是,在2012年中的这次点火试验并非一次研制过程中的试验,而是最终的验收。这型发动机是从2000年立项开始,先后进行过上百次的试车和数万秒的点火。参与本次点火试验的发动机此前已通过了点火测试、颠簸运输和三年的储存,在本次点火中又经历了600秒的极限工况测试,证明这种发动机具备有极高的可靠性。这标志着该型火箭发动机已经完成了研制,正式进入了实用阶段,随着这种发动机投入使用,中国在航天发动机领域一举超过日本,达到和俄美欧接近的水平。此外,中国还在研制220吨级的氢氧发动机,以及更大的、用于载人登月的60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后者的推力已经接近于阿波罗登月中使用的、海平面推力700吨的美国F-1火箭发动机。
和上百吨推力的巨型火箭发动机相比,电推火箭发动机的推力实在是小得可怜,只有前者的亿分之一。不过千万不要小看这种发动机,其巨大的比冲(消耗单位燃料所产生的推力)和极长的工作寿命都是那些基于化学燃料的火箭发动机所无法比拟的,特别适用于卫星的姿态控制、轨道维持和深空探测等应用。
航天器在太空工作,经常需要进行姿态调整、位置保持、轨道维持、变更轨道和加速减速等操作,这都离不开火箭发动机。航天器的寿命取决于火箭发动机的工作时间,或者说,取决于发动机所余燃料的多少。一旦发动机的燃料耗尽,航天器的生命也就到头了。所以,卫星的使用寿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通常航天发射采用的火箭发动机都是基于化学燃料的,优点是推力巨大,缺点是必须携带大量的燃料,因为推进所需的能量是以化学能的形式贮藏在燃料里的。电推进火箭发动机则不然,携带的所谓燃料其实是一种工作介质,本身并不发生燃烧,而是利用电能将燃料加速喷出,从反冲中获得推力。由于电能可以从太阳能电池板、核电池等途径获得,几乎是无穷无尽的,不受化学燃料的密度的限制。所以,和化学火箭发动机相比,电推进发动机可以用更少的燃料获得更大的推动能力,用专业指标来衡量就是更大的比冲,大约10倍于化学发动机。因此,采用电推进发动机的卫星拥有更长的使用寿命、更轻的发射重量和更大的工作载荷。
过去中国的卫星一直受制于燃料重量问题,由于其大部分重量不得不用于携带燃料,只能少带工作仪器,而且发射成本高昂、寿命十分有限。采用电推进发动机之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以通讯卫星为例,可以节省80%以上的卫星燃料,把基本重量从过去的4.8吨减少到1.8吨,节省出来的重量可以用于携带更多的转发器,同时拥有更长的使用寿命和更低的发射费用,经济效益十分巨大。
在深空探测领域,电推进系统更是必不可少、甚至是目前唯一可行的推进方式。电推进系统的缺点是推力小,在时间跨度以年为单位计算的深空探测活动中,这一点可以用长时间加速的办法加以弥补。此时电推进系统重量轻、燃料少、可长时间工作的优点就显得十分突出了,航天器可以搭载更多的探测仪器、去往更遥远的星际。未来中国还将进行对火星、木星和小行星带等进行探测,此次试验成功的电推进系统将会用于我们的首个小行星探测航天器。
由此纵观中国航天的发展里程,恰如中国工业的一个缩影,从一无所有之中起步,在艰难困苦中坚持,经过长期不懈地追赶,曾经遥不可及的差距被一步一步地缩小,最终接近了世界之颠,现在甚至已经能够隐约看到超越的曙光了。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曾母暗沙离其他国家还是近了些。火箭发射是有燃料箱一类剩余物的。你火箭嗖一下打上去剩余物甩到哪家都要招埋怨呐。这要不小心一下子砸到花花草草的更麻烦。
送花 关闭
送花成功。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1通宝=16铢
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15。本帖花:1
好文章啊!
就是煤制油,神华的宁东项目,投资550亿元。
当然大家都知道,我还是忍不住要挑明了。
重化工、石油化工都事关国家命脉,确实值得一写。不过一来是了解得较少,二来2012年对中国的化工业来说实在不顺,PX项目被搞得声名狼藉,就先放下了。
每周爬山都经过图中那地方,原来不知道是做啥的,搞明白了呀
2013年9月24日,在中国新闻社举办的“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从现在走势看,今年外贸进出口规模有可能超过美国,首次位居全球第一,我国占全球贸易的比重也将提高,上半年占比为11.54%,同比提高0.27各百分点。其中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国产业特别是工业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了竞争力和在国际市场的综合实力。
http://headlines.yahoo.co.jp/hl?a=20130926-00000030-xinhua-cn
日本的H1和H2火箭,核心发动机也是用液体燃料的, 只有印度的火箭,地面级核心发动机使用的是固体燃料,当然我不认为印度是另有所图,而是印度还不能生产可靠的大推力液体燃料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