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从薄熙来和徐明的对话谈谈现在的官场文化 -- 汴梁牛二

共:💬157 🌺1367 🌵1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家园 这样说就是强词夺理了

原来还觉得楼主有点料到,但是说在通信行业里面H公司Z公司不一定是指华为中兴,这种说法就是强词夺理了。

好比现在网上到处是不厚、丽娟护士长这种修辞,你拿这两个发布很多的名词发半天感慨,场景也是熟悉的那几个场景,然后非说不是指双喜城的那两位,基本上就是在耍赖了。

家园 我不需要你道歉,我也不知道你为什么要道歉

博主的文章会得到很多河友的欣赏这一点是很正常的。因为中国人的传统思维还是倾向于楼主的判断的。

中国人太讲求绝对化,对对手要斩草除根,对自己人要美化成完美的圣人。

我只是希望我们这个民族走到现在,能放下这种绝对,给予一些应有的包容。

当然,原则性的错不能犯。切实有证据尽可以骂,甚至起诉。但如果没有,那么还是希望能平和一点看待这种交往。

另外博主的贴子之所以有这么多的赞许,也许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没有人想到过我写的这一点。那么当我写出来了,有人看到,想一想,或许也会觉得是这样,或者说将来我们可以更平和的看待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最后想说的是,博主的看法在传统当中是没有错,只是在我看来,应该是要跨过去的情怀了。

我不会因为现在我们能上网,就批评从前的中国不能上网是错误黑暗的。

家园 楼主做了20年企业,还不知道“圈阅”是什么意思

楼主说:在政府官员这块,对这一行当也驾轻就熟,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所谓“圈阅”。这件事画个圈表示我知道了,我不说支持,也不说反对

-------------------

这种看法太可笑了。对于同级或者下级发来的请示报告之类的,圈阅实际上表示“同意”,即这个文件“我”看过了,可以照办。 如果是上级发下来的文件,圈阅表示“已阅”,这份上级文件“我”已经读过,“我”知道了。

如果照楼主的说法,圈阅表示:不同意不反对,用 脚后跟 思考 笨想,也知道这将造成正常的办公流程被瘫痪。例如,某区县要办一件政策边缘的很复杂的事(比如说企业改制MBO吧),给市委常委们发来一份请示报告,市委常委们按照公文流转逐人都在自己名字上画圈了。这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事是可以办了;还是就这么悬在这里,存而不论了? 这不是显而易见嘛

毛泽东后期,要求所有“中发”的中央文件,必须他圈阅以后才能正式颁布。

网上搜到一篇文章:《废止圈阅如何》

---------------------------------

一直对圈阅(我说的是只画一个圈圈而连大名也懒得签上一个的行为)这个玩艺儿耿耿于怀,存有腹诽。总想这么对待神圣的文件,总是欠妥,有时,其“态度”几同儿戏。上幼儿园、小学的孩子考试交卷或平时做一份作业,都知道要一丝不苟地签上自己的大名,我们的官员面对这一份份极其重要的、人命关天的文件,甭管是宏观指导类的,还是具体举措类的,就那么漫不经心地画一个圆圈,这能代表什么?也许不是漫不经心,而是极其认真,但圆圈就是圆圈,再圆又能代表什么?自然想起了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也曾画过圆圈,也曾努力想画个圆而又圆的圆圈,但终不能救自己一条小命。阿Q是大字不识一个文盲呵!他以圈代名,情有可原,我们今日的干部、官员,起码都是大专以上的水平了吧?为什么还用这原始至极的圈阅。

  手头无资料。猜想这圈阅系自封建时代沿袭而来。上至皇帝,下至官吏,大权在握,煊赫无比,加之封建时期的固有的回避制度,于是,圈阅自然出现。你看人家几多威风,一“圈”而决大事。以上都是我的臆测,系从我们官场上的圈阅不辍联想出来的。如有不对,请予批评指正。

  圈阅,很有“权威”,很“牛”,很省事,但其弊端又显而易见。最明显的毛病,是这圈的真伪难以认定。签字有笔迹可辩,现代字迹学已予证实;盖章有章子的法律效力;按手印更是一锤定音,“基因”烙印会明确证实身份。唯有这个圈,不好说。比如,若秘书李真在书记程维高的名字上画个圈,圈阅一下,谁能看得出来?我想,即是调动最现代的侦破手段,可能也是桀犬吠日,无从下口。既然如此,既然连圆圈的真伪都无法认定,这个圈阅不废除作甚?!

  这还只是表面。更深的意义在于,这圈阅,又恰恰是干扰民主集中制,以一个人的决定取代正常的议事制度的一个“圈套”。我们党早有明文规定,重大问题要集中讨论研究,要集体议事,然后付诸表决。这种形式,可以将问题摆到桌面上来,有话公开说,有意见说在明处,并且,应当形成会议纪要,以示严肃性,以对历史负责。而圈阅恰恰有意无意地省却了这些程序,甚至将严肃的问题“戏剧化”了。有的,则是一锤定音的“圈套”:主要负责人签好主要意见,然后“请”张三李四人等相关负责人圈阅。定了的调子,有时就是定了的套子。于是,张三李四人等便照圈不误,至于阅没阅,真的不晓得。

  深圳市委组织部最近强调重大问题拍板,必须遵守《深圳市市管单位领导集体决策重大问题议事规则》,而对“个人决定、传阅会签、个别征求意见”亮起红灯。我说,这是抓民主集中制抓到了点子上,是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这也告诉人们:圈阅,此路不通。我以为,不妨总结推广。

  当然,我们反对的圈阅,是只圈不阅,只圈不示,徒有形式。客观而言,在有关文件上画个圈后,再本着对事业负责对工作负责的精神提出负责任的意见并郑重签上自己的大名的“圈阅”,当应不在废止之列。

-------------------------------------------------

这典型是“皇帝砍柴用金斧子”。 不说中央领导,就是个市委常委,每天要看的文件得有多少。每份都写上“已阅。某某某。年月日”“同意。某某某。年月日”,有这个必要吗? 古代皇帝、大臣怎么办?皇帝有司礼监秉笔太监代为拟朱批、代为批阅奏折;内阁大臣也有专门僚属做这种事。而毛泽东发明的圈阅制度,本质上是不允许秘书代为阅读、代为签字的,必须是当事人亲自阅读、亲手动笔。【除非当事人因为极特殊情况,如正患着眼疾、或者手不能动了】

通宝推:庄汀,
家园 奖励来了

送花成功。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家园 这是一种默契。说薄没有利用手中权利给徐明好处,不可能。否

则,他争天下的钱袋子从哪里来?

徐明不可能只靠这种浅层次的交往去威慑其他官员为自己挣好处。像他们这种巨商大贾,一个项目几亿几十亿,没有薄的仲裁,哪个官员会轻易给他徐明?想拿下这项目的人,又何止徐明一人而已,最后的生杀大权操之在薄。

家园 你对圈阅的理解是错的,具体请参考张爱萍回忆录,他儿子翻看

文革整张爱萍的黑材料,很多领导都是圈阅,抓捕张爱萍的直接决定人一个都没有。

最后,张胜感慨极了。

家园 证据说话,别以自己之腹度他人之心
家园 其实我认为审计比招标更好

招标不管怎么样,起先成本就高了20%-30%.老实说,一般采购人员如果尽心一点,拿个10%买的东西比招标买到的东西要好得多,而且后续服务一般都有保证.

家园 圈阅主要用于上级来文平级发文

在一个单位中,上级来文都是按条线的,也就是执行部门只是单位中的某一个部门,那么其他部门的领导如果没有圈阅制度,就看不到文件.而这些文件他们又不需要执行,只需要知道就行,所以圈阅只代表知道了.平级发文同理.

而毛的必须他圈阅才可发文的规定实际上就是收权.

家园 你说的这种"无声的支持",在大多数国家都不算腐败。
家园 在别的国家也算腐败吧

只要在任上收了钱,为人办了事,那就算腐败吧。如果官员在职的时候没有从企业拿好处,退休后到企业“发挥余热”,在有些国家那倒是不算腐败。二爷这个案子,公诉人说的很清楚:“在利国利民的同时也给实德集团带来了重大利益,这是并存的”,其实案情有些模糊的地方在于,徐明给瓜瓜海外花费报销的同时,谷氏还把自己的150万美金押在徐明那儿了,这些钱该怎么定性,确实说不太清楚。

家园 你那里看出我说无声的支持?

我可说的是,涉及必须薄这个级别才能拍板的大项目,徐明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他们两真正的利益输送在这里,徐明要的是这个。而不是楼主文中说靠进出薄府来吓唬其他官员,这都是小儿科,如果徐明只有这点企图,那就是个骗子的水平,扯虎皮当大旗,是不是小看了这个巨商大贾的智商和抱负?

另外,如果无声的支持不算腐败,社会上就不存在腐败分子了。

家园 回看到昨天的历史,伤感!
家园 这不仅是现在的官场文化

而是从古至今,贯通中外,所有官场都流行的文化,做官往上爬,这个常识没有是浪费自己与别人的时间。做生意需要打通关节,这个狐假虎威的本事没有,在江湖上怎么混。

当然,广东移动的技术部门对官场文化也能这么娴熟,看到有领导听了15分钟就决定同流合污,这才是问题。

因为技术本身与官场文化是油水不相容的,这点分不清的话,技术上能有什么进步也就可想而知了。

通宝推:唐门凤去,
家园 于是徐明终于没有活着走出监狱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