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茗谈114》:天坪工程 -- 本嘉明
开始有草本植物产生了。因为电池板白天遮蔽过强阳光,晚上还有冷凝水作用形成一个很好的微环境。最好是把太阳能发电和温室结合,留一半光照也足够了。
关于上游用水,您说得三分之一是合理的,这是在流域内工农业自用水的情况。而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引起的矛盾也很大。如澜沧江上发电站大坝和水库的修筑,实际上影响到的主要是径流量的季节分配,一定程度上还对下游的汛期防洪有好处。但国际上反对的呼声就很高。
从西南向西北、华北调水,这是跨流域调水,并不属于您所说的范畴。就是说,即使调用水量,远低于这个数字,引起的反应,也会大很多。
另外,本身跨流域调水,即使在国内,也涉及到生态补偿和经济补偿的问题。过去谈的不多,现在国内地方上对这个问题也越来越重视了。
的问题是没土,都是沙砾或者是细细的沙子。有土的地方有些植物的,就是比较细弱,也听说近几年来青海的降水在增多。
北非一带,太阳能海水淡化温室的绿化效应。
原理
效果
到最后就只能知难而退,放弃了。
只要有了第一份水(来自藏南),哪怕水量不大,也会令投资者想到美好的前景,有第一桶就会有第二桶嘛,况且那么多水明摆在雅江里嘛。西北荒地这一块国家级的“存量资产”,就有望逐步盘活。
这其实是工程技术国力(取水,输水)和成熟的金融杠杆应用能力,加在一起的综合国力。形成“西北效应”的金融蓄水池,对国民经济有利无害。这样的综合国力,目前恐怕只有中国才有,也就是忙完了高铁,转一转身的事。
至于国内的各地方要补偿,可以处理好,毕竟西北荒地的开发,起步成本很低,中央掏得起这点补偿款。
现在全世界范围内,能确定是由水库诱发的地震,最大的大约6.1级还是6.2级,总数不到五次。绝大部分是五级以下的小地震。
大地震震中深度都在十公里以上,提高个百把米水位这点重量,对于十几公里的岩石层来说实在是微乎其微,更不要说水库傍的高山重量比那点水要重得多。
另一方面说,特大地震都是地下应力积累造成,时间越长积累越多地震就越大。如果水库提前诱发,震级肯定要比自然发生小,等于是把一个大地震分成多个小地震。
不过中国这块地方大气环流是从西往东的,东面的水汽很难送到西部,这是一。
第二,即使有办法把水汽往西送,比如利用季风。但往西有几道高岭,水汽越过高岭时因为海拔提高温度下降造成降水,水都落在岭上了。过岭后海拔降低气温提高变成干热空气,想让它降雨就很难了。新疆几个盆地都极端干旱主要是这个原因,要解决这问题就得在高岭上开口,至少得几十几百公里宽才有效,这可是天量工程。
国际河流大规模取水,必须与下游国家达成分水协议,越迟下游用水越多,多分水的困难越大。
即使炸开了,这些水汽会落在什么地方,最后会流到哪去?
好像葛优在某部王朔电影里忽悠过这个,这点子80年代挺流行滴。
估计中央军委当时手里有批存货到期,又不方便送废品站。
这样“牛车水”,效率不高。其次,是实在用不了那么多土方。
三峡工程中,开挖土方施工总量1.4亿方。而香港采购东江水,一年就要8.2亿立方米。就是说,哪怕在雅江上造一个梯级水库群,外加造防护炮楼群,加固堤岸等等吧,需土方2个亿,顶天了。而提上去2亿方的水,算神马?郭开方案是一年提走2000亿方水,4--5个黄河的径流量。
但这个提水工程里,就近开山取土方(建水库),建水管输水,都是事先列入预算的,多提的2亿方水,等于白拿。我们多花的钱,就是造数百(或上千)条爬山齿轮铁路。
香港买东江水,每方3元多港币。这2亿方水卖掉,足够回笼“爬山车”的总费用(2亿方水下泄时发电,也减少了成本)。以后不需要扒山头了,留下的爬山车,用电驱动,可以继续提水。
爬山车虽然慢吞吞,但对地貌的破坏很小,只涉及浅层地表,是现代的蚂蚁搬山,木牛流马。大批预制好到当地组装也很方便。而提水的主要手段,始终是:用水力发电,用电能驱动泵站,用抽水管提水。
一颗原子弹大约能炸出几百米直径几十米深的坑吧。
问题是下一颗炸了以后会把前面的坑填掉一大半。
除非你能一次炸掉,否则就需要把炸碎的土石运走。
更郁闷的是:炸开希玛拉雅山,水汽还被青海西藏之间的那个什么山脉挡着,绝大部分落在西藏,还是经雅鲁藏布江流到印度去了。
我要表达的就是
1.水库会诱发地震,我国有个新安江模型可以预测,以前还不错。但是是否能用在三峡上,谁也不知道。
2. 三峡诱发的地震将在哪里,那显然不是我学的能说清楚地。
3. 三峡选址肯定考虑过坝址的地质条件。。。
预报地震,世界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