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从文化生活角度杂谈毛泽东主义(引文) -- 龙眼
1 毛顺生没打什么大仗,谈不上“经过多年的战争洗礼”
2 毛顺生娶妻生子,在从军之前
这些基本信息,似乎拿来调侃并不合适
当时无论是国家议会,还是省议会,都是由有钱人把持,穷人多数连字都不认识,议会又怎么会通过杀富济贫的递增性遗产税呢?除非有血的教训,但血仇互杀一开端,就必然是以一方最终完败而收场。
当地政府让他邻居种,每年收成装成一袋袋的卖,叫 祖田米。
联产承包责任制么。这块田产,要论归属,还挺复杂的。按照一般的说法,太祖后来动员全家出来革命的时候,就把田分给乡亲们了。可是当毛泽民与王淑兰离婚以后,这片田很可能就留给王淑兰了。再后来,这片田被民国政府没收,交给谁租种不清楚,收入怎么分成也不知道。49年以后是合作化,这块田地归了集体。80年代以后是责任制,但是从理论上说,还是集体所有。
田都留给外人(离婚的王淑兰)了,又被没收了,按49年前三年算,毛领袖家要人没人,要田没田,算啥成份呢?
含泪宝推
毛领袖如果不是为了革命,而是按照老爹设计的模型发展,以毛大公子的聪明才智,等到高富帅的毛公子成年后一定至少能成为富甲湖南的大财主和大商人。
——————从毛顺生的时代起一直到1949年,这种人似乎还未出现过。即使后来湖南首富(朱前总理的伯父)按照当时的标准来看实际上也富得有限。为什么湖南人会读书会打仗却不会经商?实在是这个地方的自然条件和文化传统使然。
诚如此,以毛的聪明才智,会比朱前总理的伯父差吗?
包括制造肥皂的化工学校和警察学校。有兴趣看看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即可知道。这个电视剧演绎的部分较少,基本上是取材于毛的真实经历。
从毛公子放着老爹死后留给自己的家业不要,而是毁家纾难,投身革命开始,直到后来革命成功,毛担起了新中国这份大家业,期间一共经历了将近三十年。在这期间共产党人如何在血雨腥风中从失败走向成功,又如何从成功走向失败,然后又是如何从失败再走向成功,这一切的起伏跌宕很难一一表述,所以必须进行高度的概括和重点的突出。概括起来,GCD这将近三十年的革命历程,前几年主要是对付各地的大小军阀,而后来的二十几年碰到的主要对手,也是最最厉害的对手就是蒋介石。如果寻根溯源,可以这么讲,当年的GCD的兴起就是来克制中国各地的旧军阀的,而后来蒋介石和新军阀的崛起,则正是来反克GCD的。如果没有后来毛的强力介入,GCD被蒋介石绞杀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最初的GCD只是一个由新生国家-苏联出于国土防卫和革命输出而在中国组织创办的一个半学术半俱乐部性质的团体,本身的影响力十分有限。其发展壮大是从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决定与苏联合作,以政治路线换取军事援助开始的。从此,苏联在远东有了国家级政治势力的合作,而从此,孙中山先生终于真正握有了一支军事武装。从军校,到师资,到武器,到资金,全都是苏联给的。而当时国内人民倍受各地大小军阀的蹂躏和涂炭,渴望有新生的革命力量来肃清各地的军阀,所以国共合作很快就带来了大革命的高潮。
但孙先生出师未捷身先死,国民党的其他各派势力出于自己的阶级立场就不想与GCD合作了,此间摩擦不断,等北伐军打到上海,国民党就正式翻脸了,打头炮的是当地青红帮加桂系,后面坐镇的是老蒋,结果毫无准备的GCD措手不及损失惨重。再后来虽然成功举行了南昌起义,但最后还是在南下途中被打败了,只剩下了朱老总那么一点点残存的人马,与之遥相呼应的则是毛领袖的秋收起义的余部。这时共产革命陷入低潮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国内的形势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了,过去那些封建腐朽、荼毒人民的旧军阀已经在国民革命中,在北伐和二次北伐中被基本消灭了,取而代之的是思想相对开明,作风相对进步的新军阀,而他们背后都有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甚至国外列强的强力支持,搞民生和搞建设还是各自都有一套的。比如号称搞新斯巴达运动的桂系,号称支持工农的基督将军冯玉祥,还有关门搞建设的阎锡山。这些新军阀虽然也是盘踞各地的私家性质的武装,本质还是军阀,但已经能和当地的各个阶级阶层的势力打成一片了,有点军民鱼水情的味道了,总之,是进取不足,而自守有余。所以GCD再去直接啃这些硬骨头就很难了,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比如南昌起义的大部队在南下途中就是最终被广东军阀打败的,那也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后来连老蒋的军队都敢单挑,连日军都敢单挑,可见粤军非等闲之辈。
而这些新军阀却有一个共同的克星和不得不为之折腰的魁首,就是蒋介石。老蒋是个非常复杂的人物,身上集合了以下几方面的文化特点,但都是半瓶子醋的混搭:
1 - 传统的孔孟之道
2 - 阳明心学做补充
3 - 曾国藩的战略战术
4 - 上海的江湖流氓术
5 - 中外独裁文化
6 - 西方引进的新生活文化
所以,老蒋在和其他新军阀的争斗中始终有文化高度,战略高度和方法路线方面的指引。其中最厉害的一手就是收买,分化和瓦解对方。这是龙眼在过去读《李宗仁回忆录》,读《冯玉祥的前半生》,以及其他民国政客和军人回忆文章感觉到的老蒋最厉害的手段,也是这些人最为诟病和谩骂老蒋的地方。这些人都感觉老蒋没本事和他们打堂堂之阵,尽搞些下三滥的流氓手段。经常是几方合作去讨伐老蒋,本来是志在必得,信心满满,可一上前线,或还没上前线呢,或在战斗正酣的时候,后面自己的部下却稀里哗啦地倒戈了,原来是让老蒋又送钱又封官地给收买了。于是大军阀被小军阀出卖,成了光杆司令,只能狼狈逃窜,不是出国就是下野。比如那个粤军的老大就是在和老蒋的对阵中,被老蒋收买了部下,抄了老窝。而桂系的李宗仁和西北军的冯玉祥也都被老蒋这么整过好几次,输的连裤衩都没了。即便是联合起来对付老蒋,也还是没戏,所以后来这些人咒骂老蒋最凶的原因也是认为老蒋胜之不武。
但仔细分析起来,蒋介石之所以能屡屡收买新军阀成功,而对方却比较难收买蒋的黄埔嫡系,还是有很深刻的原因的。所谓军阀,就是以公器为私产,以国家军队为私人卫队的割据势力,以个人为核心,崇尚一己之私,本质上没什么认真的思想和主义,也没有什么文化底蕴。而其能笼络人心的主要手段就是金钱和官位,可问题是靠金钱则难免分赃不均,靠官位则最终害怕功高震主,都是权宜之计。而蒋的黄埔军校当初是在苏联教官和GCD的大力协助下建校的,最初比较倡导革命精神,又有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和天下为公的精神激励,所以不是随便好收买的。同时,蒋又是在上海滩混过的,知道大军阀的手下各个都想当小军阀,又有江浙财阀的支持,不差钱,所以他知道在对阵军阀时该怎么出手。
而蒋介石在后来对付GCD根据地时却是使用了另一套路线方针,很有针对性。也可见老蒋不是等闲之辈。那就是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的战略路线。大致总结起来就是首先,在对待有根基的落脚顽寇时,不能心急,不能冒进,要用层层封锁的办法先不让其发展壮大,然后逐渐剪除枝叶,晃动根基,迫使驻守的贼寇离开根据地而成为流寇,再在流寇的前后围追堵截,逐步将其剪除和消灭在沿途之上。所以,蒋是从很高的文化、路线、战略和战术层面考虑问题的,因此远远超过同时代的其他军阀,甚至也超过GCD的主要将领。但他唯一没有考虑的,而最终被他的克星抓住的就是两个字:民心。
老蒋的克星当然就是老毛。老毛论行军打仗,当然也是天才,这也是高过一般将领的,甚至也高过老蒋。后面会单写一篇文章,杂谈毛领袖是如何在四渡赤水时,在转战陕北时,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打乱老蒋的思路,从而破解曾国藩式的围剿路线的。但光靠单纯的行军打仗是不能最终战胜老蒋的,因为老蒋有很多问题是从文化和政治的高度治军和治国的,所以要战胜老蒋也必须从更高的文化和政治高度。
简而言之,毛和蒋之间的对决,就是以普通意义和传统意义的孔孟之道(老蒋路线)与大儒大法加马列毛主义(毛领袖路线)之间的正面对决。
上面讲大道理讲得太多了,下文将以两个具体而类似的案例的判决来对比二者路线的不同到底在哪里-《从两起杀妻案的不同判决谈毛为何能战胜蒋》
王阳明的心学,应该是笔误。
杀妻案,不会是张灵甫和黄克功的对比吧
中国 走 所谓 第三条道路的可能
不太同意河里面调侃、贬低老蒋能力的做法,其实蒋的水平在“军阀”里面是拔尖的。但是我的看法是,蒋 长于政治 而短于军事,也就是战略层面上看得比较准,具体战术却是很差,这和他没有从基层指挥官做起有关(他一直是做参谋-打得仗还不多他老是请假回家,后来是军校校长,然后就直升总司令了。毛太祖早期在井冈山其实是干过一线指挥的,战略战术两道都擅长)
另外,蒋是在交易所干过的,了解从现代金融业里榨钱的技巧,这使得他能够保持对各路军阀的强大的资金优势(上海的商人就那么乐意借钱给他?才不呢,蒋是软硬兼施,强取豪夺,终于把民国初年的江浙财团变成自己附庸,才获得了大量的金钱的,这里头用了大量流氓手段)。
蒋不能胜毛,在于1 长征之后TG在毛的领导下迅速调整了自己的目标,提出了全民都能接受的口号,极大的扩展了自己的影响面,抗战时期的TG得到了差不多全体抗日民众的支持-包括地主士绅
2 蒋 无视抗战之后中国经济残破的事实,到抗战开始后,中国的经济模式已经完全不同,蒋原来的筹款手段直接导致了其统治系统的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