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经》中的植物 -- 桥上
《诗经》是春秋时的教材,那时的教材有六种,号称《六经》,就是《诗》、《书》、《易》、《礼》、《乐》、《春秋》:
《书》是《尚书》,是上古帝王的文告之类的总集,用其做教材有点相当于近代的政治课;《易》是《周易》,或者还包括现已失传的其他卜筮书(《连山》、《归藏》等),用为教材所教的除了卜筮之类外,说不定能在某种程度上起到数学课的作用,甚至还包括二进制呢;而《礼》这种教材所教的是礼仪课,后来的《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就是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还有《乐》,音乐课教材,今天已经失传了;至于《春秋》,则是时政课的教材,还包括教辅材料《左传》。
那么《诗经》这种教材教的是什么呢?孔子云:“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第十七》)。所以这个教材是全方位的:首先这个教材教的也是某种音乐课,因为所有的诗都是歌词,当然这就同时是语文课;然后是历史课、礼仪课、政治课……;最后,还是自然课,要认识各种“鸟兽草木”。而自然课是孔老夫子的长项。
《诗经》中唱到的“鸟兽草木”,其名称在漫长的岁月和广大的地域之中,难免会出现变迁,但历代都有人整理总结。
战国以后,首先出现了辞海性质的《尔雅》,为这部书作注的郭璞写道:“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识於鸟兽草木之名者,莫近於《尔雅》。”([东晋]郭璞《尔雅注序》)。
很快,就出现了《本草》,虽然是药书,但搜罗了大量有关“鸟兽草木”的信息,比《尔雅》更专门了,成为关于“鸟兽草木”等等的百科全书。
以后《本草》经过历代的修正和增益,一直接续了对“鸟兽草木”的认识,至今仍是动植物志的重要参考。
还有各种农书,如《齐民要术》,也记录了当时的人们对各种动植物的认识。
我曾说到多识草木鸟兽之名,就在此大致梳理一遍《诗经》中出现的草木,以为纪念。以下是一些草木的图以及《诗经》中一些提到草木鸟兽等的诗句: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25)《郑风野有蔓草》,漙音tuán)
湛湛露斯,在彼丰草。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41)《小雅南有嘉鱼之什湛露》)
踧踧周道,鞫为茂草。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93)《小雅节南山之什小弁》,踧音dí,鞫音jū)
有芃者狐,率彼幽草。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67)《小雅鱼藻之什何草不黄》,芃音péng)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54)《唐风绸缪》)
瞻彼中林,侯薪侯蒸。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74)《小雅节南山之什正月》)
南有樛木,葛藟纍之。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06)《周南樛木》,樛音jiū,藟音lěi,纍音léi)
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南有樛木,甘瓠累之。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37)《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南有嘉鱼》,瓠音hù,累音léi)
裳裳者华,其叶湑兮。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34)《小雅甫田之什裳裳者华》,湑音xǔ)
皇皇者华,于彼原隰。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20)《小雅鹿鸣之什皇皇者华》,隰音xí)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30)《小雅鹿鸣之什出车》,喈音jiē)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24)《小雅鹿鸣之什伐木》,丁音zhēng)
————————————————————
附,一些与植物有关的网站:
《植物分类专区》,可搜索植物的中文名或拉丁学名。
《中国种子植物科属电子小词典》,列出了植物的科名,从科名进到科的介绍。
《中国植物名称数据库》,检索植物的拉丁学名、中文名称、英文名称到《中国植物名称数据库》各相应网页。
《中国植物志》,检索植物的科名、属名、拉丁学名、科属种中文名到相应的《中国植物志》网页,网页上还有到相应PDF页面的链接。
我对植物是外行,有关植物的介绍主要抄自《中国植物志》,当然还有可能抄错。
图片绝大多数来自与《中国植物志》链接的《中国植物图像库》,那里还有很多鉴定了种属的植物图片,如感兴趣诸位可自去查看。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01)《周南雎鸠》)
这诗是《诗经》的第一首,其中第一章大家肯定都听见过。这诗里的“草”是“荇菜”。
荇(xìng)又作莕(xìng),《说文》:“莕,菨(jiē)餘也。从艸,杏聲。荇,莕或從行,同。”《尔雅释草》:“莕,接余。”《玉篇艸部》:“菨,莕菨,水草。丛生水中,叶圆,在茎端,长短随水深浅。江东食之。”(《汉语大字典》)
至于“荇菜”为什么叫“菜”,草可采而食者谓之菜,故高亨先生注曰:“荇(xìng杏)菜,一种水草,可食。”而“窈窕淑女”采撷(xié)的应该是“荇菜”的叶子和梗,就是要回去吃的。我本来觉得“荇菜”是吃叶子,但唐人有诗“荷梗白玉香,荇菜青丝脆”(唐彦谦《夏日访友》),这样看来,吃的至少也包括梗。
这首诗是典型民歌“兴”的风格,从一个常见的典型事物,引到当时所要表达的意思。当然用同样的“兴”也可引出不同的意思。这样一来,“兴”的部分往往成为一首民歌的主体,而后面的内容则是可以依当时情境而改变的。现在有些民歌就是用其开头的“兴”作为名字,好比《白马调》。而这首诗《关雎》也是用“关(guān)关雎(jū)鸠”这个“兴”作为名字的。
古人所说的“荇”,应该包含所有与之有类似形态的植物,盖古人不可能如我们今日区分种属那么精确,文献和现实中大量同种异名和异种同名的现象也反映区分起来并不简单。
我觉得上面那首诗中的“荇菜”应该包括龙胆科(Gentianaceae)莕菜属(Nymphoides)的几种植物,首先是Nymphoides peltatum (Gmel.) O. Kuntze——莕菜(唐本草),又称:金莲子(本草)、莲叶荇菜(中国北部植物图志)、莲叶莕菜(东北植物检索表)。其次比较常见的还有Nymphoides indica (L.)O.Kuntze——金银莲花(草花谱),又称:白花莕菜、印度荇菜(中国北部植物图志)。《中国植物志》中有一段对荇菜的介绍,很有意思,转抄如下:
我们观察了活的植物(北京)。见到的是长花柱的花。花金黄色,花冠裂片中央的部分质稍厚,不透明,卵状矩圆形,边缘部分为宽膜质(或称翅),透明,具细的条裂齿,顶端深陷;冠筒喉部具5束与雄蕊互生的白色长柔毛;雌蕊稍高于雄蕊,花柱短,柱头并不扩大,雄蕊基部有少数长柔毛,花丝长约1毫米,花药长约2毫米。花冠裂片在花蕾中呈镊合状排列,开放时处于水平状态,雌雄蕊均全部外露。在我们观察期间,一种小型的蜜蜂不断来回于花间采蜜。当蜜蜂的头部伸入花冠基部时,它的背部则处于雌蕊和雄蕊之间,正好将花粉擦在背上。当它换一个位置或到另一朵花上采蜜时,背上的花粉无疑会落到柱头上。据此可以想见,雌雄蕊异长的花,在虫媒传粉的情况下,并不能完全中止同一朵花内-或同一个植株上不同花之间的自花传粉。(《中国植物志荇菜》)
中国古代也有大量的诗歌写到“荇菜”的风姿,可见这种植物一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例如:
春菰芽露碧。水荇叶连青。(西晋-张载《泛湖诗》)
跃鱼翻藻荇,愁鹭睡葭芦。(唐-温庭筠《病中书怀呈友人》)
这两句是说“荇菜”是水生植物,跟茭白、芦苇还有水藻之类的长在一起,《中国植物志》的说法是:“多年生水生草本。”
红莲摇弱荇,丹藤绕新竹。(南朝-齐-谢朓《出下馆》)
这是说“荇菜”与荷花生长在一起,但长得比荷花小。
长堤柳色翠,夹岸荇花黄。(隋-李巨仁《赋得方塘含白水诗》)
“荇菜”花朵的颜色是黄色的,而且样子与荷花不同(下面的图都取自《中国植物图像库》):
林花著雨燕脂落,水荇牵风翠带长。(唐-杜甫《曲江对雨》)
这是说“荇菜”有长而柔弱的茎:
水荇参差动绿波。一池蛇影噤群蛙。(南宋-辛弃疾《鹧鸪天(睡起即事)》)
波光水影,在青蛙眼里却有不同的含义:
江南孟春天,荇叶大如钱。(唐-鲍防《状江南孟春》)
这是形容“荇菜”的叶子浮在水面,只有铜钱那么大。《中国植物志》说“叶片飘浮,近革质,圆形或卵圆形,直径1.5-8厘米”:
荷衰欲黄荇犹绿,鱼乐自跃鸥不惊。(唐-白居易《秋日与张宾客舒著作同游龙门醉中狂歌凡二百三十八字》)
这是说“荇菜”与荷花的生长周期不同。
江客渔歌冲白荇,野禽人语映红蕉。(唐-陆龟蒙《奉和袭美吴中言怀寄南海二同年》)
这里说“白荇”,也许说的是“白花荇菜”:
鱼藻
鱼在在藻,有颁(fén)其首。王在在镐(hào),岂(kǎi)乐饮酒。
鱼在在藻,有莘(shēn)其尾。王在在镐,饮酒乐岂。
鱼在在藻,依于其蒲。王在在镐,有那(nuó)其居。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47)《小雅鱼藻之什鱼藻》)
这首诗说的是一种水草——“藻”,它们生长在水中,鱼儿在其间嬉戏。
《诗经》中讲到“藻”的诗句还有:
思乐泮水,薄采其藻。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513)《鲁颂泮水》)
这是说当时鲁国的人急急忙忙地在“泮(pàn)水”之中“采其藻”,那么采了“藻”回去干什么呢?下面就是答案:
采蘋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齊季女。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19)《召南采蘋》)
这里除了“藻”,还说到了另一种水草“蘋(pín)”,而采了“蘋”和“藻”则是用于祭祀的:一群美丽的少女从南涧采来了“蘋”,从行潦采来了“藻”,准备在“宗室”献给祖先。她们中最美丽的一位——季兰,将会代替先妣(bǐ),接受献祭。她将要扮演的,是姜嫄?是大姜?是太任?还是太姒?我们不得而知。
而关于“齊”(简化字对应“齐”),高亨先生有注:“齊,借为齋(斋),古人在祭祀前,不喝酒,不吃荤(葱蒜等),以示对鬼神恭敬,这叫做齋。”
祭祀用“蘋”和“藻”这些水草,我们难免会想到菲薄这个词,但古人有古人的想法,他们认为这是“俭”,而只有“俭”,才更加突出“敬”的意味。下面这三段《左传》几乎就是为这首诗作注解的:
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zī)食不鑿(凿),昭其俭也。(《春秋左传注桓二年传》(p 0086)(02020201))(009)。
苟有明信,涧、谿、沼、沚(zhǐ)之毛,蘋(pín)、蘩(fán)、蕰(yùn)藻(zǎo)之菜,筐、筥(jǔ)、锜(qí)、釜之器,潢、汙(wū)、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风》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苇》、《泂(jiǒng)酌》,昭忠信也。”(《春秋左传注隐三年传》(p 0027)(01030302))(010)。
济泽之阿,行潦之蘋、藻,置诸宗室,季兰尸之,敬也。(《春秋左传注襄二十八年传》(p 1151)(09281201))(094、098)。
但是,“蘋”和“藻”到底是哪些植物,我觉得还是比较复杂的。
先说“蘋”:我本来以为“萍”是“蘋”的简化字,其实不然,“蘋”的简化字是“苹”。虽然一些古人认为“蘋”和“萍”都是浮萍,至少是两种非常接近的植物。但也有一些古人认为二者是不同的植物,在有些诗歌里两者同时出现就是明证,例如:
苹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浅。(南朝-宋-谢灵运《从斤竹涧越岭溪行诗》)
池渎乱苹萍。园楥美花草。(南朝-宋-鲍照《在江陵叹年伤老诗》)
蘋萍戏春渚,霜霰绕寒池。(唐-陈子昂《鸳鸯篇》)。
但是唐-李峤的《萍》这首诗在描写“萍”的风姿时,却把“蘋”拉了进来:“青蘋含吹转,紫蒂带波流。”可见这两种植物又是非常相似的,所以在很多古人眼中的“萍”恐怕也包括“蘋”。
至于“藻”,也有好多种,但是不少古人(还有我这样的今人)往往也都将其归为一种了。
经过查找,我觉得常见的“蘋”、“萍”和“藻”大约可以包括十多种植物:
“蘋”(在简化字里是苹)三种,都属于蕨纲(FILICOPSIDA):
苹目(MARSILEALES)苹科(MARSILEACEAE)下面苹属(Marsilea L.)的“苹”。
槐叶苹目(SALVINIALES)下面槐叶苹科(SALVINIACAE)槐叶苹属(Salviniacae Adans.)的“槐叶苹”和满江红科(AZOLLACEAE)满江红属(Azollaceae Lam.)的“满江红”。
“萍”四种,都属于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天南星目(ARALES)浮萍科(LEMNACEAE):
紫萍属(Spirodela Schleid)的“紫萍”,浮萍属(Lemna L.)的“品藻”、“浮萍”,以及芜萍属(Wolffia Hork.)的“萍”。
“藻”十种,都属于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分属四个不同的目:
沼生目(HELOBIAE)下面茨藻科(NAJADACEAE)茨藻属(Najas Linn.)的“大茨藻”、“草茨藻”和水鳖科(HYDROCHARITACEAE)黒藻属(Hydrila Rich.)的“黒藻”。\\n毛茛目(RANALES)金鱼藻科(CERATOPHYLLACEAE)金鱼藻属(Ceratophyllaceae L.)的“金鱼藻”。
桃金娘目(MYRTIFLORAE)下面小二仙草科(HALORAGIACEAE)狐尾藻属(Myriophyllum L.)的“穗状狐尾藻”、“狐尾藻”和杉叶藻科(HIPPURIDACEAE)杉叶藻属(Hippuris L.)的“杉叶藻”。
管状花目(TUBIFLORAE)狸藻科(UTRICULARIA)狸藻属(Utricularia L.)的“狸藻”、“南方狸藻”和“黄花狸藻”。
下面的简介和图片主要来自《中国植物志》和《中国植物图像库》。
————————————————————
七种“蘋”和“萍”:
Marsilea quadrifolia L.——苹(中国主要植物图说),又称:田字草、破铜钱、四叶菜、叶合草(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Salvinia natans (L.) All.——槐叶苹(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蕨类植物门):
Azollaceae imbricate Nakai.——满江红(中国蕨类植物志),又称红苹。其原变种为Azollaceae imbricate Nakai. var. imbricate——满江红,也叫红苹:
Spirodela polyrrhiza (L.) Schleid——紫萍(本草纲目),又称:水萍(神农本草经),浮瓜叶、氽(tǔn)头薀草、浮漂草(上海),萍、田萍(福建、甘肃),水萍草(浙江杭州),浮萍(各地),紫背浮萍。——常与Lemna minor——浮萍形成覆盖水面的漂浮植物群落:
Lemna trisulca L.——品藻(事物绀(gàn)珠)。——悬浮于水面附近,常聚成堆团或层片(桥:如此堆积,则难免有沉于水中的部分,且茎叶纵横交错,古人也许就是因此称之为“藻”的吧):
Lemna minor L.——浮萍(本草纲目),又称:青萍(天津、湖南、江西、广西),田萍(天津、福建),浮萍草(天津、江西),水浮萍、水萍草(江西)。——常与Spirodela polyrrhiza——紫萍混生,形成密布水面的漂浮群落,由于本种繁殖快,有如李时珍所云“一叶经宿即生数叶”,通常在群落中占绝对优势:
Wolffia ahizza (L.) Wimmer——芜萍,又称:萍沙(云南昆明),无根萍、微萍(广州植物志)。——漂浮水面或悬浮,细小如沙,为世界上最小的种子植物,在肥力较高的水域中能迅速繁殖,生长最盛时,每1平方米水面,可有植物体100万个;状似一片绿色细沙。唐-温庭筠《相和歌辞张静婉采莲曲》“鸂鶒(xī chì)胶胶塘水满,绿萍如粟莲茎短”的“绿萍如粟”应该说的就是这个芜萍:
以上这七种“蘋”和“萍”广布全国各地,形态都很相似,如南朝-齐-刘绘《咏萍诗》所描绘的:
可怜池内萍。氛氲紫复青。巧随浪开合。能逐水低平。微根无所缀。细叶讵须茎。漂泊终难测。留连如有情。
也就是说这些“蘋”或“萍”都是漂浮在水中生长的。不过虽然都漂浮在水中,它们的出处却大不相同,前面三种“蘋”是蕨类植物,后面四种“萍”则是单子叶植物。但就像鸟和蝙蝠,虽然采用的路径不同,但都长出了翅膀一样,这些“蘋”和“萍”虽然DNA可能也有很大的差别,但也是通过不同的路径具备了相似的漂浮在水中生长的本领,也就都有类似的名字。
由于这类植物遍布于水面、到处漂浮、随风荡漾、天外风来萍先知这样的特点,历代的诗人们就发明出了“蘋风”或“萍风”这个词,把“蘋”、“萍”和风联系在一起,用于形容水上的风景:
桂月先秋冷,蘋风向晚清。(唐-李隆基《同玉真公主过大哥山池》)
引领望江遥滴酒,白蘋风起水生文。(唐-王睿《相和歌辞祠神歌迎神》)
白芷汀寒立鹭鸶,蘋风轻翦浪花时。(唐-和凝《杂歌谣辞渔父歌》)
一夜清风蘋末起,露珠翻尽满池荷。(唐-王涯《秋思二首》)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唐-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象县,柳州县名)》)
清风水蘋叶,白露木兰枝。(唐-白居易《江楼早秋》)
澄霁晚流阔,微风吹绿蘋。(唐-李颀《寄镜湖朱处士》)
浮萍寄清水。随风东西流。(魏-曹植《浮萍篇(蒲生行)》)
风翻乍青紫。浪起时疏密。本欲叹无根。还惊能有实。(南朝-梁-庾肩吾《赋得池萍诗》)
萍皱风来后,荷喧雨到时。(唐-温庭筠《卢氏池上遇雨赠同游者》)
萍末起微风,山外一川烟雨。(宋-米友仁《宴桃源》)
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苹。(南朝-梁-江淹《咏美人春游诗》)
青苹昨夜秋风起。无限个、露莲相倚。(北宋-晏殊《凤衔杯》)
十里横塘过雨,荷香细、苹末风清。(北宋-晁元礼《满庭芳》)
而且这些“蘋”和“萍”还是五彩缤纷的:
菉蘋齊葉兮,白芷生。(战国-屈原《招魂》)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作韦应物诗))
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唐-李白《琴曲歌辞蔡氏五弄渌水曲》)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唐-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名园当翠巘,野棹没青蘋。(唐-杜甫《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王契,字佐卿,京兆人)》)
紫浮萍泛泛,碧亚竹修修。(唐-白居易《府西池北新葺水斋,即事招宾,偶题十六韵》)
————————————————————
下面再看那十种“藻”:
Najas marina Linn.——大茨藻(华东水生维管束植物)。其原变种为Najas marina Linn. var. marina——大茨藻:
Najas gramina Del.——草茨藻(华东水生维管束植物)。其原变种为Najas gramina Del. var. gramina——草茨藻:
Hydrila verticillata (Linn.f.) Royle——黒藻(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又称水王孙。其原变种为Hydrila verticillata (Linn.f.) Royle var. verticillata——黒藻,还有一个常见变种Hydrilla verticillata (Linn. f.) Rovle var. roxburghii Casp.——罗氏轮叶黑藻:
Ceratophyllaceae demersum L.——金鱼藻,又称:细草、软草(四川),灯笼丝(广西):
Myriophyllum spicatum L.——穗状狐尾藻(东北植物检索表),又称:泥茜(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聚藻、金鱼藻(台湾植物志)。其原变种为:Myriophyllum spicatum L. var. spicatum——穗状狐尾藻:
Myriophyllum veiticilatum L.——狐尾藻(东北植物检索表),又称轮叶狐尾藻(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Hippuris vulgaris L.——杉叶藻(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其原变种为:Najas vulgaris L. var. vulgaris——杉叶藻:
Utricularia vulgaris L.——狸藻,又称闸草(北京):
Utricularia australis R.——南方狸藻(植物研究),又称:鱼刺草(安徽),狗尾巴草(江西):
Utricularia aurea Lour.——黄花狸藻(广州植物志),又称:狸藻(华东水生维管束植物),黄花挖耳草(台湾植物志),水上一枝黄花(广西),金鱼茜(广东):
这十种“藻”都广布全国,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茎叶都可沉于水中,由于这一类植物的茎叶会在水中形成繁复的花纹,所以后世把文章的华彩称为“文藻”,又把古式建筑中心部位天花板向上凸起、装饰富丽的部分称为“藻井”。而且人们看到美丽的花纹,往往就会想起这些“藻”,苏东坡(《记承天寺夜遊》)就是如此:“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泽陂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傷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彼泽之陂,有蒲与蕑。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悁悁。
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高亨先生注:蒲,蒲草。荷,荷花。蕑(jiān肩),郑笺:“蕑当作莲。”莲与荷是一物,诗文换字以协韵。菡萏(hàn dàn憾旦),荷花的别称。(陂音bēi,悁音yuān)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87)《陈风泽陂》)
这首诗里是用蒲草和荷花来比喻美人。可见在那时人的眼中蒲草和荷花就已经是美丽的风景了。
“蒲与荷”都是水生草本,所以《诗经》中会一起提到。后来的诗人也是如此,他们写蒲的时候就会提到“间厕秋菡萏”(南朝-齐-谢脁《咏蒲诗》),而他们写荷的时候也会提到“初蒲正离离”(唐-白居易《草堂前新开一池,养鱼种荷,日有幽趣》),或者他们也会把这两种植物写在一起,例如:蒲新节尚短,荷小盖犹低。(唐-刘洎《安德山池宴集》);菡萏红涂粉,菰蒲绿泼油。(唐-白居易《想东游五十韵》);还有:池中春蒲叶如带,紫菱成角莲子大。(唐-孟郊《临池曲》)。
下面是浙江-嘉兴蒲与荷生长在一起的两张照片,截自网上:
————————————————————
在蒲与荷之中,荷无疑是主角,《诗经》中还有另有一首诗歌咏唱到荷花: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17)《郑风山有扶苏》)
而关于荷花的荷、莲、菡萏、芙蓉、芙蕖、蕑等各种不同的称呼,《汉语大字典》分辨如下:
《说文》:“荷,芙蕖叶。”
《说文》:“莲,芙蕖之实也。”
《尔雅释草》:“荷,芙蕖;……其华菡萏。”
[芙蓉] 也作“芙蕖”,荷花的别名。
蕑本训兰,又以声近假借为莲字。
《诗郑风溱洧》“士与女,方秉蕑兮”的“蕑”就指的是“蘭(兰)”。
“荷”虽然千变万化,但是其实只有一个种,睡莲科(Nymphaeaceae)莲属(Nelumbo)的Nelumbo nucifera Gaertn. Fruct. et Semin.——莲,另有睡莲科(Nymphaeaceae)睡莲属(Nymphaea)的三个种:Nymphaea tetragona Georgi——睡莲、Nymphaea alba L.——白睡莲和Nymphaea stellata Willd.——蓝睡莲,也和莲很像,但这些睡莲没有莲蓬、莲子和藕。下面是莲和睡莲这两种植物图形的对比以及三种睡莲的几张图片,以下图片大都出自《中国植物图像库》:
Nymphaea alba L.——白睡莲:
Nymphaea stellata Willd.——延药睡莲,又称蓝睡莲(经济植物手册、海南植物志):
Nymphaea tetragona Georgi——睡莲:
至于莲,莲的最大特点首先就是美丽,而且是超凡脱俗的美,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所谓“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唐-李商隐《赠荷花》),所以屈夫子要“製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离骚》)。
还有莲叶上的露珠,也很美丽,“一夜轻风蘋末起,露珠翻尽满池荷”(唐-王涯《琴曲歌辞蔡氏五弄秋思二首》),“盈盈荷上露,灼灼如明珠”(西晋-陆云《芙蓉诗》)。
再就是莲花有独特的清香,“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唐-白居易《六月三日夜闻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杜馥熏梅雨,荷香送麦秋”(唐-崔翘《郑郎中山亭》),“荷香带风远,莲影向根生。”(南朝-梁-吴均《采莲曲》),“风来香气远,日落盖阴移。”(唐-李峤《荷》),“菡萏香连十顷陂”(唐-皇甫松《采莲子二首》),周夫子云:“香远益清。”
莲还可以长得非常高大,所谓“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东晋《杂曲歌辞西洲曲》)。南宋词人姜夔写过一首《念奴娇》,词且不论,但词前面的解题写得非常有意思,摘抄如下:
古城野水,乔木参天,予与二三友日荡舟其间,薄荷花而饮,意象幽闲,不类人境。秋水且涸,荷叶出地寻丈,因列坐其下。上下见日,清风徐来,绿云自动,间于疏处窥见游人画船,亦一乐也。
由于莲这么引人注目,加上后世佛教的影响,所以还有很多种植物以莲或者荷作为名称,例如由于叶子像莲座而命名的瓦莲和石莲,由于花像莲花而命名的金莲花、银莲花,或者以花色和美丽类似而命名的木芙蓉,等等:
Sinocrassula indica (Decne.) Berger——瓦莲:
Lobelia chinensis Lour.——半边莲:
Hibiscus mutabilis Linn.——木芙蓉:
Zantedeschia aethiopica (L.) Spreng.——马蹄莲:
Anemone cathayensis Kitag.——银莲花:
Trollius chinensis Bunge——金莲花:
还有观音座莲、抱树莲、无叶莲、雪片莲、葱莲、地涌金莲、莲子草、罂粟莲花、铁线莲、毛茛(jiàn)莲花、锡兰莲、木莲、莲桂、莲叶桐、瓦莲、旱金莲、昂天莲、金莲木、蒴(shuò)莲、西番莲、七瓣莲、眼树莲、胡黄莲、穿心莲、荷莲豆草、山荷叶、荷青花、马蹄荷、红花荷、半枫荷、木荷、圆籽荷、芙蓉菊……
下面是《中国植物志》中关于莲的一些介绍以及《中国植物图像库》中一些莲的图片:
Nelumbo nucifera Gaertn. Fruct. et Semin.——莲(本草纲目),又称:莲花(本草纲目),芙蕖(尔雅),芙蓉(古今注),菡萏(诗经),荷花(通称)。
根状茎(藕)作蔬菜或提制淀粉(藕粉);种子供食用。叶、叶柄、花托、花、雄蕊、果实、种子及根状茎均作药用;藕及莲子为营养品,叶(荷叶)及叶柄(荷梗)煎水喝可清暑热,藕节、荷叶、荷梗、莲房、雄蕊及莲子都富有鞣质,作收敛止血药。叶为茶的代用品,又作包装材料:
晚荷犹卷绿。疏莲久落红。(南朝-梁-徐怦《夏日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古辞江南》):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南唐-李璟《摊破浣溪沙(一名山花子)》):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东晋《杂曲歌辞西洲曲》):
荷叶罩芙蓉,圆青映嫩红。(唐-曹修古《池上》):
————————————————————
关于“蒲”,就稍微有点复杂,我感觉,至少有两类植物是所谓“蒲”,但是隔的有点远,而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有长长的叶子,所谓“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唐-白居易《春题湖上》)。下面是那两类之中五种比较常见的“蒲”的图片,来自《中国植物图像库》。
首先是香蒲科(Typhaceae)香蒲属(Typha)下面的三个种:
Typha orientais Presl.——香蒲,又称东方香蒲:
蒲芽出水参差碧。(北宋-谢逸《菩萨蛮》)
Typha latifolia Linn.——宽叶香蒲(东北植物检索表):
Typha angustifolia Linn.——水烛,又称:蒲草、水蜡烛、狭叶香蒲:
然后还有天南星科(Araceae)菖蒲属(Acorus)下面的两个种:
Acorus calamus L.——菖蒲(神农本草经),又称:臭蒲(唐本草注),泥菖蒲(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香蒲(上海、浙江、福建),野菖蒲(浙江),臭菖蒲(上海),溪菖蒲、野枇杷、石菖蒲、山菖蒲、水剑草、凌水挡、十香和(福建),白菖蒲(各地),水菖蒲(滇南本草),剑叶菖蒲、大叶菖蒲、土菖蒲(四川),家菖蒲(云南曲靖),剑菖蒲、大菖蒲(湖北),臭草(北方各省)。其原变种为Acorus calamus L. var. calamus——菖蒲:
初篁苞绿箨(tuò),新蒲含紫茸。(南朝-宋-谢灵运《於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诗》):
青蒲衔紫茸。长叶复从风。(南朝-陈《清商曲辞拔蒲(二曲之一)》):
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石菖蒲(各地通称),又称:九节菖蒲(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紫耳、薄菖蒲、石蜈蚣、岩菖蒲、臭菖(广东),“骨首”(云南彝族语),“格密亲”(傣族语),野韭菜、水蜈蚣、香草(云南玉溪),菖蒲(各地),夜晚香(四川金城山),水菖蒲(四川彭水、文兴),回手香、随手香(四川峨嵋),山艾(四川石柱),小石菖蒲(四川合川):
也以“蒲”称的植物还有:非水生植物、但叶子与香蒲和菖蒲相似、叶子的用途也有点类似的蒲葵(Livistona chinensis (Jacq.) R. Br.),以及和“蒲”长得有点像但应该不会混淆的蒲苇(Cortaderia selloana (Schult.) Aschers. et Graebn.)和野长蒲(Thoracostachyum pandanophyllum (F. V. Muell.) Domin),至于海菖蒲(Enhalus acoroides (Linn. f.) Steud.),则恐怕还不在中原古人的视野内。下面是蒲葵的两张图片,亦出自《中国植物图像库》:
《诗经》中也还有一些别的诗句提到“蒲”:
鱼在在藻,依于其蒲。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47)《小雅鱼藻之什鱼藻》)
扬之水,不流束蒲。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99)《王风扬之水》)
其蔌维何?维笋及蒲。
高亨先生注:蔌(sù速),蔬菜。蒲,水生植物,嫩蒲可食。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457)《大雅荡之什韩奕》)
当时的人经常吃各种野生植物的嫩根嫩茎嫩芽嫩叶,“蒲”也在其中。如杨伯峻先生曾就《左传僖三十年传》中之“饗有昌歜”注曰:“昌歜之歜,据《释文》,不音触,而音蚕上声(cǎn)。王引之《述闻》谓当作 [左鼀右欠](鼀音cù),传写致误,或然。昌歜即《周礼天官醢人》、《仪礼公食大夫礼》之“昌本”。盖以昌蒲根,切之四寸,腌以为菜,古人又谓昌蒲菹。《吕氏春秋遇合篇》、《韩非子难四篇》及《太平御览》九九九引《说苑》,俱谓文王好食昌蒲菹(《说苑》作昌本菹)。”((p 0482)(05300401))。
由于“蒲”叶子长而宽的特点,人们用蒲叶来包粽子,还经常用蒲叶编织成蒲包、蒲团、蒲席之类的日常用具。尤其是蒲席,《诗经》中就曾提到:“下莞上簟,乃安斯寝。”(《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64)《小雅鸿雁之什斯干》),高亨先生注:“莞(guān关),蒲草,此指蒲草席。簟(diàn店),竹席。”李白诗中也曾提到蒲席:“此草最可珍,何必贵龙须。织作玉床席,欣承清夜娱。”(《鲁东门观刈蒲》)
甚至有用蒲叶来编成帆的,《汉语大字典》引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舟船之盛,尽于江西,编蒲为帆,大者或数十幅。”唐-陆龟蒙《种蒲》诗则云:“杜若溪边手自移,旋抽烟剑碧参差。何时织得孤帆去,悬向秋风访所思。”下面是陆俨少 甲辰(1964年)作 渚暝蒲帆 立轴的图片,截自网上:
小毖
予其惩而毖后患,莫予荓蜂,自求辛螫。肇允彼桃虫,拚飞维鸟。未堪家多难,予又集于蓼。
高亨先生注:辛螫(zhē遮shì蜇?蟄?),毒虫刺人。此二句言:我不要去打蜂,自己招致蜂子的刺螫。桃虫,鸟名,极小,又名鹪鹩。拚(fān翻),通翻,上下飞翔。蓼(liǎo),水草名,高二三尺,茎有节,秋天开红白花,根茎叶均有辣味。(荓音píng)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500)《周颂闵予小子之什小毖》)
据高亨先生,这是“周成王所作的悔过告庙的诗”,看来是以“集于”有辣味的“蓼”比喻周成王自己当时的尴尬处境(错怪了周公)。
这种有辣味的“蓼”应该是Polygonum hydropiper L.——水蓼(本草纲目),又称辣蓼(通称)。这种“蓼”曾经是古人的调味品,那时我们的古人还没引入辣椒,这种“蓼”就像今天的辣椒一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食材。关于“蓼”作为调味品,《果壳网》李立群先生有一篇《食蓼》,写得很漂亮。
另外这种“蓼”还有一点很特别,就是它的枝叶上有一种特别的小虫,后来曾称为“蓼虫”,可能和这种植物有共生关系,老在“蓼”的周边活动,有诗为证:“蓼虫不知辛,去来勿与谘。”(三国-魏-王粲《七哀诗三首之三》),“蓼虫避葵堇(jǐn),习苦不言非。”(南朝-宋-鲍照《代放歌行》)。当时人以己度虫,总觉得这种虫子有点奇怪,为什么有香甜的别的草不去,偏要在这种辣兮兮的草上爬来爬去(周成王认为这很难受)。
这种“蓼”以及与之类似的其他“蓼”还是当时的常见杂草,《诗经》里唱到锄草的时候,就以“蓼”和“荼”作为杂草的代表:
其镈斯赵,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
高亨先生注:镈,锄也。赵(趙),读为削,锋利。薅(hāo蒿),除草。荼,草名。蓼,草名。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502)《周颂闵予小子之什良耜》)
其他“蓼”之中有一种也见于《诗经》:
山有桥松,隰有游龙。
高亨先生注:桥,通乔,高也。游,游动。龙,借为茏,水草名,即水荭。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17)《郑风山有扶苏》)
这个“水荭”应该就是Polygonum orientale L.——红蓼(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又称:荭草(名医别录)、东方蓼、狗尾巴花。
常见的还有好几种“蓼”,都属于蓼目(Polygonales)蓼科(Polygonaceae)蓼属(Polygonum),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开红花,但这种红并非正红、鲜红或粉红,而是一种特别的红,稍带点蓝,这说不定和“蓼”的家族中包括那种“蓝”(Polygonum tinctorium Ait.——蓼蓝)有关系,蓼蓝除了叶可供药用,清热解毒外,其主要用途是加工制成靛青,作蓝色染料(以下图片均出自《中国植物图像库》):
下面是《中国植物志》中对蓼科、蓼属以及蓼属中一些常见植物介绍的摘抄,并附了一些相应图片:
蓼科(POLYGONACEAE):
约50属,1150种,世界性分布,但主产于北温带,少数分布于热带,我国有13属,235种,37变种,产于全国各地。本科有多种经济植物,大黄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何首乌是沿用已久的中药,拳参、草血竭、赤胫散、金荞麦是民间常用的中草药,荞麦、苦荞麦是粮食作物,蓼蓝可作染料,有些种类是蜜源、观赏植物。
蓼亚科(Subfam. POLYGONOIDEAE)蓼族(Trib. POLYGONEAE)蓼属(Polygonum L.):
约230种,广布于全世界,主要分布于北温带。我国有113种26变种,南北各省(区)均有。有些学者曾将本属分为11个独立的属,但因彼此间的区别不明显,有些学者仍主张归为1属,《中国植物志》中除将荞麦属Fagopyrum、金线草属Antenoron、虎杖属Reynoutria、蔓蓼属Fallopia(何首乌属)作为独立的属外,其他各属仍归并为1属。
Polygonum aviculare L.——萹蓄(神农本草经,植物名实图考),又称:扁竹、竹叶草。其原变种为Polygonum aviculare L. var. aviculare——萹蓄。——产全国各地。生田边路、沟边湿地,海拔10-4200米。北温带广泛分布。全草供药用,有通经利尿、清热解毒功效:
Polygonum plebeium R. Br.——习见蓼(中国北部植物图志),又称铁马齿苋。——除西藏外,分布几遍全国。生田边、路旁、水边湿地,海拔30-2200米:
Polygonum bungeanum Turcz.——柳叶刺蓼。——产东北、华北、甘肃、山东及江苏。生山谷草地、田边、路旁湿地,海拔50-1700米:
Polygonum dissitiflorum Hemsl——稀花蓼。——产东北、河北、山西、华东、华中、陕西、甘肃、四川及贵州。生河边湿地、山谷草丛,海拔140-1500米:
Polygonum maackianum Regel——长戟叶蓼(种子植物名称)。——产东北、华北、陕西、华东、华中、华南、四川、云南、贵州。生山谷水边、山坡湿地,海拔70-1600米:
Polygonum muricatum Meisn.——小蓼花(植物名实图考)。——产吉林、黑龙江、陕西、华东、华中、华南、四川、贵州和云南。生山谷水边、田边湿地,海拔50-3300米:
Polygonum perfoliatum L.——杠板归(万病回春),又称:刺犁头(植物名实图考)、贯叶蓼。——产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生田边、路旁、山谷湿地,海拔80-2300米:
Polygonum senticosum (Meisn.) Franch. et Sav.——刺蓼(中国北部植物图志),又称廊茵(植物学大辞典)。——产东北、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台湾、福建、广东、广西、贵州和云南。生山坡、山谷及林下,海拔120-1500米:
Polygonum sieboldii Meisn.——箭叶蓼(中国北部植物图志),又称雀翘(名医别录)。——产东北、华北、陕西、甘肃、华东、华中、四川、贵州、云南。生于山谷、沟旁、水边,海拔90-2200米。全草供药用,有清热解毒,止痒功效:
Polygonum thunbergii Sieb. et Zucc.——戟叶蓼(东北草本植物志),又称水麻(植物名实图考)。——产东北、华北、陕西、甘肃、华东、华中、华南及四川、贵州、云南。生山谷湿地、山坡草丛,海拔90-2400米:
Polygonum amphibium L.——两栖蓼(中国北部植物图志)。——产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和西南。生湖泊边缘的浅水中、沟边及田边湿地,海拔50-3700米:
城带晚莎绿,池边秋蓼红。(唐-杜牧《吴宫词二首之二》):
Polygonum hydropiper L.——水蓼(本草纲目),又称辣蓼(通称)。——分布于我国南北各省区。生河滩、水沟边、山谷湿地,海拔50-3500米。全草入药,消肿解毒、利尿、止痢。古代为常用调味剂:
水蓼冷花红蔟蔟,江蓠湿叶碧萋萋。(唐-白居易《杂曲歌辞竹枝》):
Polygonum japonicum Meisn.——蚕茧草(本草拾遗),又称蚕茧蓼。其原变种为Polygonum japonicum Meisn. var. japonicum——蚕茧草。——产山东、河南、陕西、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及西藏。生路边湿地、水边及山谷草地,海拔20-1700米。全草供药用,散寒、活血、止痢。
Polygonum lapathifolium L.——酸模叶蓼(中国北部植物图志),又称大马蓼。其原变种为Polygonum lapathifolium L. var. lapathifolium——广布于我国南北各省区。生田边、路旁、水边、荒地或沟边湿地,海拔30-3900米:
风翻荷叶一向白,雨湿蓼花千穗红。(唐-温庭筠《溪上行》):
岸沙平欲尽,垂蓼入船窗。(唐-钱起《江行无题一百首之十四(一作钱珝诗)》):
Polygonum longisetum De Br.——长鬃蓼(中国北部植物图志),又称马蓼。其原变种为Polygonum longisetum De Br. var. longisetum——长鬃蓼。——产东北、华北、陕西、甘肃、华东、华中、华南、四川、贵州和云南。生山谷水边、河边草地,海拔30-3000米:
家在荒陂长似秋,蓼花芹叶水虫幽。(唐-陆龟蒙《寄周恽》):
Polygonum orientale L.——红蓼(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又称:荭草(名医别录),东方蓼,狗尾巴花。——除西藏外,广布于全国各地,野生或栽培。生沟边湿地、村边路旁,海拔30-2700米。果实入药,名“水红花子”,有活血、止痛、消积、利尿功效:
暮天新雁起汀洲,红蓼花开水国愁。(唐-罗邺《雁二首之一》):
绵绵红蓼水,飏飏白鹭鹚。(唐-元稹《和乐天秋题曲江》):
犹念悲秋更分赐,夹溪红蓼映风蒲。(唐-杜牧《歙州卢中丞见惠名酝》):
Polygonum persicaria L.——春蓼,又称桃叶蓼。其原变种为Polygonum persicaria L. var. persicaria——春蓼。——产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广西、四川及贵州。沟边湿地,海拔80-1800米:
Polygonum viscosum Buch.-Ham. ex D. Don——香蓼(植物学大辞典),又称粘毛蓼。——产东北、陕西、华东、华中、华南、四川、云南、贵州。生路旁湿地、沟边草丛,海拔30-1900米:
在我这个马马虎虎的人看来,这些各种各样的“蓼”都长得差不太多,《诗经》中“以薅荼蓼”的“蓼”究竟是哪种,也很难说。但这些“蓼”都属于同一个属,应该说同一属的植物本来就应该长得差不太多吧。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xī)。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蒹音jiān,葭音jiā,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68)《秦风蒹葭》)
这首诗展现了非常美的画面,经过读者的想象就更有了超越现实的美。下面是几张图,截自网上,我是想寻找能反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意境的图片,但都不太理想:
下面这首《诗》和上面那《诗》也有些关系:
行苇
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方苞方体,维叶泥泥。
戚戚兄弟,莫远具尔。或肆之筵,或授之几。
肆筵设席,授几有缉御。或献或酢,洗爵奠斝(jiǎ)。
醓醢(tǎn hǎi)以荐,或燔(fán)或炙(zhì)。嘉肴脾臄(jué),或歌或咢(è)。
敦弓既坚,四鍭(hóu)既钧,舍矢既均,序宾以贤。
敦弓既句,既挟四鍭。四鍭如树,序宾以不侮。
曾孙维主,酒醴维醹(rú)。酌以大斗,以祈黄耇(gǒu)。
黄耇台(tái)背,以引以翼。寿考维祺,以介景福。
高亨先生注:敦(tuán团),丛聚貌。行,道也。此句写道旁生着丛丛苇子。方,甫,始。苞,茂也。体,长成形体。泥,借为苨(nǐ),苨苨,叶茂盛貌。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405)《大雅生民之什行苇》)
这里诗人是在用路旁刚刚长起来的丛丛芦苇比喻自家“筵席”上一群群各行其事的自己兄弟,有这么一大群兄弟,他打心底里往外高兴。
有关系的还有下面几句《诗》:
彼茁者葭,壹发五豝,于嗟乎驺虞!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33)《召南驺虞》,豝音bā,驺音zōu)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高亨先生注:一苇,一个苇叶,比喻小船,犹言一叶扁舟。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90)《卫风河广》)
我记得达摩祖师有“一苇渡江”的神迹,看来有“山寨”的嫌疑。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高亨先生注:萑(huán环),当借为刓(wán完),割也,指割苇子。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99)《豳风七月》)
萑苇淠(pèi)淠。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93)《小雅节南山之什小弁》)
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qiè)。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82)《卫风硕人》)
大车槛槛,毳衣如菼。
高亨先生注:菼(tǎn坦),初生的芦荻。如菼言衣是嫩绿色,指女子所穿。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04)《王风大车》)
以上的《诗》中虽然提到了很多植物的名称,但其实只是荻和芦苇两种植物,高亨先生云:“蒹,草名,又名荻。葭,芦也。”
芦苇和荻这两种植物一般都是长在浅水中和湿地上的,当时在中原及沿海一带的平原上,有很多的湖泊,更有很多湿地,其中长满了荻和芦苇一类植物,就是所谓“萑苻(huán fú)之泽”。
下面是《中国植物志》中关于芦苇和荻的一些介绍以及《中国植物图像库》中一些芦苇和荻的图片,芦苇和荻都属于禾本目禾本科:
禾本目GRAMINALES(或用互换目名:POALES):本目只含禾本科一科。
禾本科GRAMINAAE(POACEAE):本科已知约有700属,近10000种,我国各省区都有其分布,除引种的外来种类不计外,国产200余属,1500种以上。
————————————————————
芦苇属(Phragmites Adans.):多年生,具发达根状茎的苇状沼生草本。我国有3种,最常见的是芦苇,是唯一的世界种:
Phragmites australis (Cav.) Trin. ex Steud——芦苇(台湾植物名录),又称:芦、苇、葭(均见名医别录),蒹(诗经.秦风)。其原变种为Phragmites australis (Cav.) Trin. ex Steud var. australis——芦苇:
由于芦苇的分布较广,各地的苇群往往有不同的变异及特征,《中国植物志》采用植物分类学中常用的平行检索表区分了这些变异现象如下:
1 秆低矮细小,密具分枝,呈丛生状。旱生。牧用芦苇。——(2)
1 秆苇状高大或中等,稀在1米以下,单一,不具分枝,连片成群落。湿生。造纸原料。——(3)
2 横走根状茎发达,位于土壤深层,最深达3米以下。坚立根状茎细长。地上茎节间短缩;叶片狭小质厚,顶端尖刺状。——沙漠苇群
2 横走根状茎不发达,较细瘦,分布于浅层。坚立根状茎较短。地上茎节间较伸长,叶片狭长,质地薄顶端长渐尖,稀具尖刺。——山原苇群
3 横走根状茎不发达,简短,位于土表10厘米左右。坚立根状茎多次分枝,形成地上茎多而密,秆较细矮。高1.5-2米,粗4-5毫米,节间长11-17厘米,地表常年积水。——(4)
3 横走根状茎发达,位于土壤中等深度,30-60厘米或1米以下土层中。坚立根状茎具1-2次分枝,形成地上茎疏密均匀,杆通常苇状粗壮。——(5)
4 小穗含6-7花,第一花有时两性,长11-12毫米,秆具15-16节,早熟性。——早熟苇群
4 小穗含4-5花,长13-16毫米,第一外稃均不孕;秆具(15-)19-22节,中熟性。——沼泽苇群
5 地表无水。横走根状茎粗壮发达,一般位于深1米左右土层中或随地下水位深浅不同而异。——(6)
5 地表季节性积水。横走根状茎粗壮,伸长,大多位于土壤深约50厘米左右的土层中。——(9)
6 淡水水质,土壤不含盐碱,植株高4-5米,东部半湿润区。——凤凰苇群
6 咸水或淡水,上壤含盐碱。植株高0.5-2(-2.5-3)米。西部干旱区。——(7)
7 华北盐碱滩。芦苇生长依靠自然降雨,当盐分在0.2%以下,亩达700公斤,株高2-2.5米,盐分重、产量株高迅速减少。——天镇苇群
7 青海、甘肃盐碱超时区,芦苇生长依靠地下水,植株高0.5-1(-2.5)米。——(8)
8 生湖盆草甸、洪积平原、地下水源1-3米,淡水水质,植高2米,小穗长14毫米,第一颖长5-5.5毫米,河西地区。——河西苇群
8 高原盆地盐生草甸沼泽,咸水质,株高约1米,小穗长11毫米,第一颖长4毫米,青海柴达木。——青海苇群
9 生沿海滩涂,土壤含盐分,有夹氯水浇灌,土质较黏重,通气性差,有机质少,致使横走根状茎生长受到影响。——(10)
9 生于湖滨,淡水或轻度矿化,地表经常有水或干湿交替。横走根状茎粗壮发达,位于半米左右的土层中。——(12)
10 滨临海岸,潮水每日浇灌,含盐量高,为重盐土,氯离子含量0.35%-0.47%,植株低矮,节间短,秆壁较厚。——咸水苇群
10 轻度(或近中度)盐土,有淡水灌溉,植株高2-3米。——(11)
11 渤海海岸、辽河三角洲、含盐成分以氯离子Clˉ为主,植株高2-3米,小穗长14-16(-20)毫米。——立紫苇群
11 东海海岸、长江三角洲、含盐成分为HCO3碳酸盐,植株高达3米,小穗大,长17-18毫米。——射阳苇群
12 东部淡水湖区,海拔50米左右。——(13)
12 干旱区或高原区,水质有不同度的矿化,海拔1000-4600米。——(14)
13 南方江河区。秆高3.5-6米,粗1-1.8厘米以上,节多,可达43节。秆壁厚0.8-1.32毫米,较粗硬。小穗长12-14毫米。——芦苇群
13 温带洼地湖。秆高2.2-3米,粗6-7毫米,具25节左右,秆壁厚,0.58-0.78毫米,光滑细密。小穗较小,长10-11(-13)毫米,河北白洋淀。——白皮苇群
14 秆高1-1.5米,直径5毫米;圆锥花序紧缩成穗状,宽约3厘米,小穗小,长7-8毫米。西藏高原4600米。——班公湖苇群
14 秆高3-6(-7)米。圆锥花序大,宽10厘米左右,小穗长11-14毫米,海拔1000米左右。——(15)
15 秆高达2.5米,直径6-8毫米,约具20节,节间长20厘米左右,叶片长约35厘米,产量800-900公斤/亩。——内蒙苇群
15 秆高5-6米,直径达15毫米,约具30节,节间长30厘米左右,叶片长达60厘米,产量1000-1400公斤/亩。——博湖苇群
以上每一对互相区分的特征都编以同样的项号(即每一自然段前的阿拉伯数字),两项紧接并列,且在项末注明对应的“苇群”或应查的下一项号(即自然段后括号中的阿拉伯数字,这个数字与下面另一对并列自然段前的项号一致)。
荻属(Triarrhena Nakai),约3种,分布于中国及日本。我国有2种8变种8变型:
Triarrhena lutarioriparia L. Liu——南荻(禾本科植物资源),又称胖节荻(湖南土名)。其原变种为Triarrhena lutarioriparia L. Liu var. lutarioriparia——南荻。——多年生高大竹状草本,具十分发达的根状茎。产于我国长江中下游以南各省;生于江洲湖滩上,海拔30-40米。纤维质优、高产,能制高级文化用纸及静电复印纸。
南荻有很多变种和变型(原变种南荻的编号为1a.):
1b. 突节荻(变种)——var. elevatinodis L. Liu et P. F. Chen
1c. 岗柴(变种)——var. gongchai L. Liu
1c-1. 岗柴(原变型)——f. gongchai
1c-2. 一丈青(变型)、青岗柴、铁秆青——f. altissima L. Liu
1c-3. 垂叶青(变型)、黄柴、白岗柴——f. pendullfolia L. Liu
1c-4. 胭脂红(变型)、钢刷子、红秆岗——f. coccinea L. Liu
1c-5.铁秆柴(变型)——f. purpureorosa L. Liu
1d. 平节荻(变种)——var. planiodis L. Liu
1e. 细荻(变种)——var. humilior L. Liu
1f. 刹柴(变种)——var. shachai L. Liu
1f-1.刹柴(原变型)——f. shachai
1f-2. 青刹(变型)——f. qingsha L. Liu
1f-3. 紫刹(变型)——f. zisha L. Liu
1g. 茅荻(变种)——var. gracilior L. Liu et P. F. Chen
1h. 君山荻(变种)——var. junshanensis L. Liu
Triarrhena sacchariflora (Maxim.)Nakai——荻。——多年生,具发达被鳞片的长匍匐根状茎,节处生有粗根与幼芽。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河南、山东、甘肃及陕西等省;生于山坡草地和平原岗地、河岸湿地。优良防沙护坡植物:
————————————————————
以下则是禾本科中另外一些与苇或荻相似的植物的图片,亦出自《中国植物图像库》:
Neyraudia reynaudiana (Kunth)keng ex Hitchc.——类芦:
Arundo donax L.——芦竹:
Calamagrostis pseudophragmites (Hall. f.)Koel.——假苇拂子茅:
Thysanolaena maxima (Roxb.) Kuntze——粽叶芦:
————————————————————
尽管荻属于黍亚科(Panicoideae)高粱族(Trib. Andropogoneae),芦苇属于芦竹亚科(Arundinoideae),但荻和芦苇看上去还是很像,而且它们经常长在一起,古人也就经常把它们写在一起,不去分辨他们看见的到底是芦还是荻、是蒹(jiān)还是葭(jiā),例如: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唐-许浑《咸阳城东楼(一作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作西门)》)
风入蒹葭秋色动,雨馀杨柳暮烟凝。(唐-刘沧《秋日望西阳》)
平波不尽蒹葭远,清霜半落沙痕浅。(北宋-叶梦得《菩萨蛮(湖光亭晚集)》)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唐-杜甫《秋兴八首》)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萧萧芦荻花,郢客独辞家。(唐-许浑《送客江行》)
除了造纸、作饲料之外,芦苇还可以用来编苇席、苇帘,据说苇叶还可以包粽子,不过多半是专门的粽叶芦。另外芦苇茎长而中空,很容易截断,所以古人就用它来裁制笛子:“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还有用苇膜作笛膜的。
也可以把苇膜烧成灰,古人称之为葭灰。据说古代司天文的机构会将这些葭灰分别放在所有各个不同音高的律管中,置于密室中。古人认为,节候与不同的音高有对应关系,某一节候到了,相应律管中的葭灰就会自动飞出来,以此判断节候的变更。因此古代诗词中就常常会提到,例如:
葭律肇启隆冬,蘋藻攸陈飨祭。(唐-武则天《唐明堂乐章羽音》,蘋音pín),
金徵凝素节,玉律应清葭。(唐-李义府《和边城秋气早》,徵音zhǐ),
玄律葭灰变,青阳斗柄临。(唐-杨炯《和骞右丞省中暮望》),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唐-杜甫《小至》,琯音guǎn)。
《诗经》中提到芦苇的句子还有:
予手拮据,予所捋荼。
高亨先生注:捋(luō),用手自上而下抹取。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06)《豳风鸱鸮》,豳音bīn,鸱音chī)
出其闉阇(yīn dū),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24)《郑风出其东门》)
这两句《诗》里的“荼”是指芦苇或茅草的花,一片白色,非常壮观。于是《国语吳語》中就用“荼”来形容军阵:
萬人以為方陣,皆白裳、白旂、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王親秉鉞,載白旗以中陳而立。左軍亦如之,皆赤裳、赤旟、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右軍亦如之,皆玄裳、玄旗、黑甲、烏羽之矰,望之如墨。
后来还由此产生了成语“如火如荼”(rú huǒ rú tú)。
下面是几张截自网上的芦苇花和茅草花的图片,前四张是茅草花,后四张是芦苇花,希望能传达出那种漫天而来的感觉: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我觉得那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律,从某种意义上说,《礼》也可以是法律书,《刑》也可以是法律书,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礼则是指君子们的行为规范。这里的君子,是指贵族及贵族的后裔们,地位在庶人之上的那群人。
出礼入刑,行为逾越了礼,那就要由法律制裁了。
我自己的想当然,很可能不对。
和在音韵方面古人的感觉不同。
您是专业人士,看来这个东西得好好咬文嚼字一番,先得定义清楚界限。谢谢回复。
主要是植物名称中很多字不认识连怎么发音都不知道。无知啊。
桥上能不能在帖子里增加一些拼音注音?单个字后面注解一下就行。另外帖子里有些图片看不到。待完成整个帖子系列后考虑统一修改下吧。
看不见图的是不是没编号的头一篇(多识于……)?如是那篇,图片出于我的图床,可用右键点图标,会出来一个选择框,再用左键点最下面的“属性”,会再出来一个方框,找到地址栏,把其中的地址复制(注意要复制全),然后粘贴到你的IE的地址栏里,回车,就会显示图片,然后回到帖子,用右键点击图片的图标,出现选择框后再用左键点击“显示图片”,图片即可显示。
这是图床的问题,我也没办法,大致如有人操作后,一段时间别人都能看到。我昨晚上又操作了一遍,今天还能显示。如果运气不好,那就只好麻烦了。
我加了些拼音注音,如您还感兴趣,可再去检查一番,如有不够的,还可再添,不过要快,似乎老铁有时限,过了就不能修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