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经》中的植物 -- 桥上

共:💬207 🌺83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谢谢
家园 谢谢谢谢

您是一位很细心的人.感谢.

家园 呵呵,细心可不敢当,这不把顺序打错了

其他错也难免,望兄台看到后指出,先谢了。

家园 草06 野有死麕、静女:茅、菅(上)

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高亨先生注:麕(jūn军),兽名,又名麞。死麕是吉士行猎打死的。白茅,一种草,洁白柔滑,古人常用它包裹肉类。樸樕(pú sù速),一种丛木。裞(shuì税),拴在腰带上的佩巾,有小刀玉佩等拴在一起,碰着就有声响。尨(máng忙),长毛狗。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31)《召南野有死麕》)

“白茅”在当时的人来说是非常洁净的东西,所以诗人才会以“白茅纯束”形容“有女如玉”。而上面的“白茅包之”,以及《易大过初六》中提到的“藉用白茅”(《周易古经今注》 高亨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卷二》 ( p 203 )),都是取“白茅”的洁净。

由于“白茅”的洁净,古人还不单用它来包肉,也用来包土。古代有一个词叫“茅土”,特指在分封仪式上用白茅包着赐给受封者的那包土,那包土象征分封的土地,所谓“功成自合分茅土”(唐-胡曾《咏史诗铜柱》),所谓“茅土加名数,山河誓始终。”(唐-杜甫《投赠哥舒开府二十韵》)。

不过我估计这里的“白茅”倒未必真的单指现代的Imperata cylindrica (Linn.) Beauv.——白茅这种植物,可能是泛指大体上差不多,看上去比较干净的茅草,当时的人常常就地取材用这种茅草作包装材料。当然要是包土,一定得用精心挑选的“纯束”。

白茅的嫩芽叫“荑”,也很有名,就是“手如柔荑”(《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82)《卫风硕人》)的“荑”,还有一首《诗》也提到过这个“荑”: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高亨先生注:荑(tí),初生的白茅嫩芽。炜(wěi伟),红而发亮。怿(yì益),喜也。洵(xún旬),真也。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59)《邶风静女》)

这里的“荑”是“美人”送给这位诗人的,所以他觉得特别美。

关于“荑”是什么,“柔荑”到底长什么样,驿寄梅花河友有很好的解释(见:《配的茅草的嫩芽选图觉得不对,你再核对一下》《仔细看看百度荑的释义有点意思》),他是亲自吃过这个“荑”的,美中不足的就是还没上图。

还有茅草的花,“荼”,《诗》云:“出其闉阇,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24)《郑风出其东门》)。茅草的花可以非常壮观,前面已经介绍过,见《草05 蒹葭、行苇:蒹、葭、苇(下)》

茅是一大类植物,非常常见,但茅草不是芳草,也不好看,所以屈老夫子有云:“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離騷》)。

古人用茅草(或者其它类似的草秆)来盖覆屋顶,这种屋顶还有一个名称叫做“茨”。《诗经》中有句“昼尔于茅”(《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99)《豳风七月》),应该就是指割取茅草准备用在屋顶上。《诗经》中还有句“君子至止,福禄如茨”(《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33)《小雅甫田之什瞻彼洛矣》),则是用屋顶茅草要累积多层而且不断加厚才能起到防雨作用比喻福和禄的不断积累。

用茅草作为屋顶防水材料最初当然是伟大发明,古人归在了尧帝头上:“尧帝成茨罢,殷汤祭雨旋。”(唐-李峤《茅》);而且到了春秋时期,为了显示简朴,庙堂也还是茅顶的,所谓“清庙茅屋”(《桓二年传》(p 0086)(02020201))(009)。

但到了后世,用“茅”字则都是形容房子简陋的了,例如:

如能树桃李,为我结茅茨。(唐-李白《赠闾丘处士》)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唐-杜甫《佳人》),

游子无根株,茅斋付秋草。(唐-杜甫《奉赠射洪李四丈(明甫)》),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唐-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唐-温庭筠《商山早行》),

茅舍半欹风雨横,荒径晚,乱榛菅。(北宋-叶梦得《江城子(登小吴台小饮)》),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南宋-辛弃疾《清平乐》)。

————————————————————

茅草这一大类植物还可包括与之长得很像的“菅”:

白华菅兮,白茅束兮。之子之远,俾我独兮。

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天步艰难,之子不犹。

高亨先生注:华,花。菅,茅属,开白花。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60)《小雅鱼藻之什白华》)

东门之池,可以沤菅。

高亨先生注:菅(jiān肩),禾本科植物,秆高近三米,开白花。沤之使柔,可以织席编筐。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79)《陈风东门之池》)

如高亨先生所言,菅还是古代的一种编织材料。不过菅虽能编织各种东西,但一般都比较粗陋,例如“菅屦”(《春秋左传注襄十七年传》(p 1033)(09170701))(102),就是指粗陋的草鞋,“菅(jiān)、蒯(kuǎi)”,则是与“丝、麻”相对,泛指粗陋的编织材料(《春秋左传注成九年传》(p 0845)(08091002))(068)。还有成语“草菅人命”(cǎo jiān rén mìng),也是以菅为微贱之物。

————————————————————

另外,关于《左传》中提到的那种有名的在“王祭”时用来“缩酒”的“苞茅”,杨伯峻先生云:《管子轻重篇》所谓“江、淮之间,一茅三脊,名曰菁茅”者是也。(《春秋左传注僖四年传注》(p 0288)(05040101))(039)。《诗经》中有“苞有三蘖”,高亨先生注:“苞,丛生之草。蘖,斩伐草木后萌出的新芽。”(《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529)《商颂长发》),我估计也可能是指的这种植物。

如此,则我觉得这个“苞茅”恐怕并非茅一类植物中的Hyparhenia bracteata (Humb. et Bonpl. ex. Wiild.) Stapf——苞茅(产于广东和广西;生于海拔600—1200米的山坡草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其实我倒不是觉得这种苞茅生得太靠南,因为“苞茅”在当时本来就是比较稀见的植物。但是据我所见,禾本科植物的秆(culm)“常为圆筒形,或稍扁”(《中国植物志》),似乎没有呈现“三脊(我理解就是秆上有三条棱)”这种形态的。

我大概搜索了一下,发现莎草科(CYPERACEAE)的植物“大多数具有三稜形的稈”(《中国植物志》),而其它方面的形态则与禾本科植物有点类似。

莎草科(Cyperaceae)薹草属(Carex)中有Carex breviculmis R. var. breviculmis——青绿薹草,又名青菅。——生于山坡草地、路边、山谷沟边,海拔470-2300米。菅、茅或可互训,我估计这“青菅”说不定就是“一茅三脊,名曰菁茅”的“苞茅”: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不过青菅“产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云南”,分布太广了,也有点不符合“苞茅”的特点,要么也许“苞茅”是薹草属某种生于神农架的今日稀见的植物。

莎草科中另有藨草属(Scirpus Linn.),裴駰集解引《汉书音义》:“苞,藨(biāo)也。”《礼记曲礼下》:“苞屦……不入公门。”郑玄注:“苞,藨也。”如此,则“苞茅”也很可能是藨草属的某种较稀见的植物,好比:

Scirpus chuanus Tang et Wang——曲氏藨草。——稈疏丛生,稍粗壮,高66-76厘米,三稜形,槽明显。产于江苏(南京栖霞山);生长于浅水中。

Scirpus mattfeldianus Kukenth.——三稜稈藨草。稈密丛生,细长,坚挺,高20-100厘米,明显三稜形。产于浙江、贵州、广东;生长于森林边缘湿地。

下面是以上两种藨草的形态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还有Scirpus rosthornii Diels——百球藨草。稈粗壮,高70-100厘米,坚硬,三稜形、有节,节间长,具稈生叶。产于浙江、湖北、福建、广东、四川及云南;生长于海拔600-2400米林中、林缘、山坡、山脚、路旁、湿地、溪边及沼泽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通宝推:何求,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草06 野有死麕、静女:茅、菅(下)

茅和芦苇一样,也是禾本科的,包括菅在内,其实不止一个属,更有很多种,长得都差不多。下面是《中国植物志》中关于这一类植物(较常见的九属十四种)的一些介绍,以及相应的《中国植物图像库》中的一些图片:

白茅属(Imperata Cyrillo):多年生草本,具发达多节的长根状茎。秆直立,常不分枝。我国有4种。其中较常见的两种为:

Imperata cylindrica (Linn.) Beauv.——白茅(本草经集注)。——产于辽宁、河北、山西、山东、陕西、新疆等北方地区;生于低山带平原河岸草地、沙质草甸、荒漠与海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Imperata koenigii (Retz.) Beauv.——丝茅(本草纲目),又称:茅针(图经本草),茅根(植物名汇),白茅根(本草经集注),丝毛草根(中药志)。——产于山东、河南、陕西、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等地,为南部各省草地的优势植物: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香茅属(Cymbopogon Spreng.),多年生草本。我国约有20余种,其中常见的一种为Cymbopogon goeringii (Steud.) A. Campus.——橘草(江苏植物名录)。——产于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海南、福建、台湾、湖北、湖南;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丘陵山坡草地、荒野和平原路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龙爪茅属(Dactyloctenium Willd.):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秆直立或匍匐,多少压扁,无毛,节间长或有时1短1长交替。我国1种,即Dactyloctenium aegyptium (L.) Beauv.——龙爪茅(岭南科学期刊)。——产华东、华南、及中南各省区;多生于山坡或草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野青茅属(Deyeuxia Clarion):高大或细弱的多年生草本,具紧缩或开展的圆锥花序;我国约有43种,15变种。其中较常见的两种为:

Deyeuxia arundinacea (Linn.) Beauv.——野青茅(植物学大辞典)。其原变种为Deyeuxia arundinacea (Linn.) Beauv. var. arundinacea——野青茅。——产东北、华北、华中及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诸省区。生于山坡草地、林缘、灌丛、山谷溪旁,河滩草丛,海拔360—4200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Deyeuxia langstorffii (Link) Kunth——大叶章(大兴安岭植物群落)。——产东北、华北、陕西(太白山)、新疆(阿勒泰、布尔津)、四川、湖北(巴东)。生于海拔700—3600米的山坡草地、林下、沟谷潮湿草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黄茅属(Heteropogon Pers):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秆粗壮,丛生。我国现知3种。其中较常见的一种为Heteropogon contortus (Linn.) Beauv. ex Roem.——黄茅(植物名实图考),又称地筋。——产于河南、陕西、甘肃、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省区;生于海拔400—2300米的山坡草地,尤以干热草坡特甚: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茅香属(Hierochloe R. Br.):多年生有香气的草本植物。我国有4种1变种,产西南部至东北部。其中较常见的一种为Hierochloe odorata (Linn.) Beauv.——茅香(植物学大辞典)。其原变种为Hierochloe odorata (Linn.) Beauv. var. odorata——茅香。——产内蒙古、甘肃、新疆、青海、陕西、山西、河北、山东、云南等省区。常生于海拔850—3750米的阴坡、河漫滩或湿润草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羊茅属(Festuca L.):多年生草本,密丛或疏丛。我国有56种。本属多数种类为优良的牧草。其中较常见的两种为:

Festuca extremiorientalis Ohwi——远东羊茅(种子植物名称)。——产华北、东北、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西部。生于海拔900—2800米的林下、山谷、河边草丛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Festuca rubra L.——紫羊茅(种子植物名录)。其原亚种为Festuca rubra L. Subsp. rubra——紫羊茅。——产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新疆、青海以及西南、华中大部分地区。生于海拔600—4500米的山坡草地、高山草甸、河滩、路旁、灌丛、林下等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针茅属(Stipa Linn.):多年生密丛草本。本属约有200种,分布于全世界温带地区,在干旱草原区尤多。我国有23种6变种,主产西部。本属多数种类在抽穗前和落果以后是草原地区的优良牧草。有些种类的秆,可作造纸原料。不同种及其地理分布还可作为草原分类的依据。对宜垦地也有一定指示作用。其中较常见的两种为:

Stipa bungeana Trin.——长芒草(禾本科图说)。——主产我国西部,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向东延伸到江苏、安徽。常生于海拔500—4000米的石质山坡,黄土丘陵,河谷阶地或路旁。返青早,是草原或森林草原地区夏季草场主要牧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Stipa grandis P. Smirn.——大针茅(禾本科图说)。——产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陕西、山西、河北。多生于广阔、平坦的波状高原上。

大针茅是亚洲中部草原亚区最具代表性的建群植物之一,大针茅草原是我国草原地带极为重要的一类天然草场,不但适于放牧,还是干草原地带的重要割草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菅属(Themeda Forssk.):多年生或一年生草本。秆粗壮或纤细,近圆形,实心、坚硬,左右压扁或具棱,无毛或被毛。本属30余种,分布于亚洲或非洲的温暖地区,大洋洲亦有分布,我国有13种,主产西南和华南地区,其中黄背草Th. jponica (Willd.) Tanaka分布几遍全国。以下是黄背草和菅的简介和图片:

Themeda villosa (Poir.) A. Campus——菅(植物名实图考)。——产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省区;生于海拔300—2500米的山坡灌丛、草地或林缘向阳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Themeda jponica (Willd.) Tanaka——黄背草(植物华名录)。——我国除新疆、青海、内蒙古等省区以外几均有分布;生于海拔80—2700米的干燥山坡、草地、路旁、林缘等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草07 楚茨、墙有茨:茨

楚茨

楚楚者茨,言抽其棘,自昔何为?我蓺黍稷。我黍与与,我稷翼翼。我仓既盈,我庾维億。以为酒食,以享以祀,以妥以侑,以介景福。

……

高亨先生注:楚楚,植物丛生貌。茨,蒺藜,草本植物,茎有硬毛,平卧地面,夏季开黄色小花,果实有刺。言,犹爰也,于是。抽,除也。棘,刺也。除其棘即铲去蒺藜。蓺(yì),种也。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21)《小雅谷风之什楚茨》)

这里诗人是在说他要清除带刺的“茨”,好种庄稼。由此可见,茨是一种恶草,所以要“茨草秽堂阶,扫截不得生。”(西晋《晋鼙舞歌五首之明君篇》),所以白居易老先生要抱怨“但见棘与茨,罗生遍场圃。”(《夏旱》)。

提到这个“茨”的还有一首《诗》:

墙有茨

墙有茨,不可埽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墙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详也。所可详也,言之长也。

墙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读也。所可读也,言之辱也。

高亨先生注:中冓,中,宫内。冓(gòu),借为垢,污垢。埽,同扫(掃)。襄,通攘,除去。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65)《鄘风墙有茨》)

这首诗里是说“茨”长到了夯土墙上,拍不得扫不得,用以比喻有些事是说不出口的。

据《汉语大字典》,茨(cí):蒺藜。蒺藜科。一年生草本。茎平卧,有毛。果皮有尖刺。种子入药。

现在叫“蒺藜”的有两种不同的植物,一种是禾本科(Gramineae)蒺藜草属(Cenchrus)的Cenchrus echinatus L.——蒺藜草(禾本科图说),但蒺藜草不属于“蒺藜科”,似乎它的“茎”也不是“平卧,有毛”,不太像能长到墙上“不可埽”的“茨”,见下面的图(以下的图片均出自《中国植物图像库》,一些简介则大多摘自《中国植物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另一类叫“蒺藜”的植物就是蒺藜科(ZYGOPHYLLACEAE)的那些植物了。蒺藜科植物在我国有6属,主要生于西北干旱区的沙漠、戈壁和低山。以下4属就是如此:白刺属(Nitraria L.)、骆驼蓬属(Peganum L.)、霸王属(Sarcozygium Bunge)、驼蹄瓣属(Zygophyllum L.)。

另外还有个四合木属(Tetraena Maxim.),下面只有一个种:Tetraena mongolica Maxim.——四合木(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又称油柴(内蒙古乌海)。由于四合木青鲜时即易燃烧,烧时出油,当地群众称之为油柴。因此常被大量樵采,破坏严重。该种为残遗种,现已被列为国家保护植物。

如此,我怀疑四合木的分布原来可能比现在广得多,只不过被砍光了。下面是一张四合木的图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从以上提到的分布和形态看,蒺藜科(Zygophyllaceae)中的这五个属都不是“茨”,而除这五属外,蒺藜科中就还剩一个蒺藜属(Tribulus),而蒺藜属(Tribulus L.)中常见的只有一个种,就是Tribulus terrester L.——蒺藜(药材名),又称白蒺藜(山东、云南),这就是“茎平卧,有毛”的“茨”的真身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草08 溱洧:蕑、勺药(上)

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高亨先生注:士,男子的通称。蕑(jiān),蘭(兰)也。勺药,香草名。且(cú),借为徂,往也。洵,真也。訏(xū虚),大也。将,当作相,传写而误,上章可证。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26)《郑风溱洧》)

诗人为我们展示了美丽的场景:在溱水与洧水交汇之处,青年男女手持香草,互相交换……

下面是两张溱(zhēn)洧(wěi)交汇处的图片(截自网上),以及那里的GoogleEarth卫星影像(交汇处在图中中部偏下,从右上来的是溱水,从左下来的是洧水,二水迎头相撞)。据说二水过去水量要大得多: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诗中提到了两种香草,一种是“勺药”,另一种则是“蕑”。

————————————————————

下面我们先说“勺药”:

这首诗中的“勺药”无疑就是现在各地人工栽培观赏的美丽芍药;而且是根药用,称“白芍”的芍药;还是一直和牡丹作对的芍药;也就是毛茛科(Ranunculaceae)芍药属(Paeonia)芍药组(Sect. Paeonia)的Paeonia lactiflora Pall.——芍药(神农本草经):

繁丝蹙金蕊,高焰当炉火。翦刻彤云片,开张赤霞裹。烟轻琉璃叶,风亚珊瑚朵。(唐-元稹《红芍药》,蹙音c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仙禁生红药,微芳不自持。(唐-张九龄《苏侍郎紫薇庭各赋一物得芍药》):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温柔一同女,红笑笑不休。月娥双双下,楚艳枝枝浮。(唐-孟郊《看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芍药花开菩萨面,棕闾叶散野人头。(唐-王璘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北宋-秦观《春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芍药花初吐,菖蒲叶正齐。(唐-许景先《阳春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浩态狂香昔未逢,红灯烁烁绿盘笼。(唐-韩愈《芍药(元和中知制诰寓直禁中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钗葶抽碧股,粉蕊扑黄丝。(唐-白居易《草词毕遇芍药初开因咏小谢红药当阶翻诗…偶成十六韵》):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两三丛烂熳,十二叶参差。(唐-白居易《草词毕遇芍药初开因咏小谢红药当阶翻诗…偶成十六韵》):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丝头开万朵,玉叶衬繁枝。(南宋-曹勋《临江仙(赏芍药)》):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芍药梢头,红红白白,一种几千般。(北宋-陈师道《少年游》):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孤根若可用,非直爱华滋。(唐-张九龄《苏侍郎紫薇庭各赋一物得芍药》):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毛茛科(Ranunculaceae)芍药属(Paeonia)里还有一个牡丹组(Sect. Moutan),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芍药的对头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牡丹(神农本草经)。

牡丹可能由产我国陕西延安一带的矮牡丹(P. suffruticosa var. spontanea)引种而来。根皮供药用,称“丹皮”: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牡丹组(Sect. Moutan)植物和芍药组(Sect. Paeonia)植物的区别是:

牡丹组:灌木或亚灌木;花盘发达,革质或肉质,包裹心皮达1/3以上。

芍药组:多年生草本;花盘不发达,肉质,仅包裹心皮基部。

看来这个区别不仔细看是看不出来的,古人眼里的芍药说不定也包括当时的牡丹,当然二者都不象今天这么艳丽,那是经过多年人工选择的结果。

————————————————————

然后我们来说“蕑”:

《汉语大字典》蕑:《诗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蕑。”(陂音bēi)毛传:“蕑,兰也。”郑玄笺:“蕑,当作莲。莲,芙蕖实也。”陈乔枞《韩诗遗说考》:“……蕑本训兰,又以声近假借为莲字。兰与莲,皆泽中之香草也。”

繆啓愉先生有云:“蘭(兰),非指蘭科的蘭花,古所称“蘭”,指菊科的蘭草、泽蘭,而蘭花,古称蕙、燕草。”(《齐民要术校释》第二版 贾思勰 原著 繆啓愉 校释 (p 818))。

因此,《诗》中的“蕑”应当就是菊科(Compositae)泽兰属(Eupatorium)的Eupatorium fortunei Turcz.——佩兰(种子植物名称)。屈原曾反复咏唱,“綠葉兮紫莖”的,应该也是这个佩兰: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离骚》)

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离骚》)

時曖曖其將罷兮,結幽蘭而延佇。(《离骚》)

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离骚》)

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离骚》)

白玉兮為鎮,疏石蘭兮為芳。(《九歌湘夫人》)

秋蘭兮麋蕪,羅生兮堂下。(《九歌少司命》)

秋蘭兮青青,綠葉兮紫莖。(《九歌少司命》)

被石蘭兮帶杜衡,折芳馨兮遺所思:(《九歌山鬼》)

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九歌礼魂》)

故荼薺不同畝兮,蘭茞幽而獨芳。(《九章悲回风》,茞音chén)

以下是摘自《中国植物志》的关于佩兰及其同属几种植物的一些介绍以及来自《中国植物图像库》的这些植物的图片:

佩兰又称兰草(植物名实图考)。此种名称较多,北方和江苏通称佩兰,江西、湖北、湖南、贵州通称兰草,北方亦称香草;江苏有时又称八月白,失力草,湖北有时叫做铁脚升麻、称杆升麻。

全株及花揉之有香味,似薰衣草。湖南长沙西汉初年马王堆古墓中曾发现有该种植物保存完好的瘦果及碎叶残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光风摇动兰英紫,淑气依迟柳色青。(唐-崔日用《奉和圣制春日幸望春宫应制》):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露晓红兰重,云晴碧树高。(唐-许浑《晓发天井关寄李师晦》):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映庭含浅色,凝露泫浮光。(唐-李世民《芳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稍抽兰叶紫,微吐杏花红。(唐-柳道伦《赋得春风扇微和》):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兰芽纡嫩紫,梨颊抹生红。(唐-王周《自和》,纡音yū,弯曲):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绿玉丛中紫玉条,幽花疏淡更香饶,不将朱粉污高标。(南宋-向子諲《浣溪沙(宝林山间见兰)》,諲音yīn):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柳色浮新翠,兰心带浅红。(南朝-梁-朱超《奉和登百花亭怀荆楚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夏老兰犹茂,秋深柳尚繁。(唐-骆宾王《送吴七游蜀》):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菊科(Compositae)泽兰属(Eupatorium)中另外两个比较常见的种为:

Eupatorium japonicum Thunb.——白头婆(长沙),又称泽兰。其原变种为Eupatorium japonicum Thunb. var. japonicum——白头婆。此种也有许多地方名,福建、湖南名孩儿菊,河南叫六月霜,江西叫六月雪、白花莲、麻杆消,湖北称麻婆娘。

——泽兰是一个分布广变异大的种。

本种全草药用,性凉,消热消炎: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Eupatorium lindleyanum DC.——林泽兰(中国药用植物志),又称尖佩兰。其原变种为Eupatorium lindleyanum DC. var. lindleyanum——林泽兰。此种也有许多名称,贵州、江西叫白鼓钉,贵州叫升麻或土升麻、路边升麻、称杆升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草08 溱洧:蕑、勺药(下)

下面是其它一些后世以“兰”称的常见植物,共四科九属十三种,其中多数是兰科的(六属九种),样子和佩兰都不相同,但都很美,也大都有清香:

菊科(Compositae)马兰属(Kalimeris)下的四种:

Kalimeris indica (L.) Sch.-Bip.——马兰(本草纲目),又称:马兰头(救荒本草),鸡儿肠(误用名),田边菊、路边菊、鱼鳅串、蓑衣莲。其原变种为Kalimeris indica (L.) Sch.-Bip. var. indica——Aster indicus L.——马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Kalimeris integrifolia Turcz. ex DC.——全叶马兰,又称全叶鸡儿肠(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Kalimeris lautureana (Debx.) Kitam.——山马兰,又称山鸡儿肠(东北植物检索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Kalimeris shimadai (Kitam.) Kitam.——毡毛马兰,又称岛田鸡儿肠(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百合科(Liliaceae)铃兰属(Convallaria)的Convallaria majabs L.——铃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金粟兰科(Chloranthaceae)金粟兰属(Chloranthus)下的三种:

Chloranthus fortunei (A. Gray) Solms-Laub.——丝穗金粟兰,又称:水晶花,四大金刚、四大天王(湖南),四块瓦、四子莲(广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hloranthus multistachys Pei——多穗金粟兰,又称:四块瓦(陕西),大四块瓦(广西),四大天王,白毛七: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hloranthus serratus (Thunb.) Roem. et Schult.——及已(本草别录,植物名实图考),又称:獐耳细辛、四叶细辛、四大王、四叶金(福建),四叶箭、四大天王(湖南),四大金刚(广西),四叶对,四块瓦: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兰科(Orchidaceae)无柱兰属(Amitostigma)的Amitostigma gracile (Bl.) Schltr.——无柱兰(植物分类学报),又称:细葶无柱兰(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浙江植物志、福建植物志),小雏兰(台湾植物志),合欢山兰(台湾兰科植物彩色图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兰科(Orchidaceae)白及属(Bletilla)下的两种:

Bletilla ochracea Schltr.——花白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猗猗秋兰,植彼中阿。有馥其芳,有黄其葩。虽曰幽深,厥美弥嘉。(东汉-张衡《怨诗秋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Bletilla striata (Thunb. ex A. Murray) Rchb. f.——白及(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辞典):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兰科(Orchidaceae)兰属(Cymbidium)下的两种:

Cymbidium faberi Rolfe——蕙兰。其原变种为Cymbidium faberi Rolfe var. faberi——蕙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ymbidium goeringii (Rchb. f.) Rchb. f.——春兰。其原变种为Cymbidium goeringii (Rchb. f.) Rchb. f. var. goeringii——春兰,另有变种为Cymbidium goeringii (Rchb. f.) Rchb. f. var. serratum (Schltr.) Y. S. Wu et S. C. Chen——线叶春兰(植物分类学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兰科(Orchidaceae)火烧兰属(Epipactis)的Epipactis helleborine (L.) Crantz——火烧兰(新拟),又称:小花火烧兰(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兰科(Orchidaceae)玉凤花属(Habenaria)下的两种:

Habenaria dentata (Sw.) Schltr.——鹅毛玉凤花(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又称:白凤兰(台湾植物志、台湾兰科植物),齿玉凤兰(台湾兰科植物彩色图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Habenaria linearifolia Maxim.——线叶十字兰(浙江植物志),又称线叶玉凤花(江苏植物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兰科(Orchidaceae)舌唇兰属(Platanthera)的Platanthera hologlottis Maxim.——密花舌唇兰(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草09 防有鹊巢:鷊

防有鹊巢

防有鹊巢,邛有旨苕。谁侜予美?心焉忉忉!

中唐有甓,邛有旨鷊。谁侜予美?心焉惕惕!

高亨先生注:防,借为枋,木名,或说即檀树,或说即白榆树。邛(qióng穷),土丘。旨,味美也。苕(tiáo条),草名,豆类,可以生吃,又名苕饶。唐,借为塘,池塘。甓,借为,鷉(pì tī辟梯)的简称,水鸟名,一种野鸭子。鷊(yì),毛传:“鷊,绶草也。”《玉篇》引诗鷊作虉。《尔雅释草》:“虉,绶。”郭注:“小草有杂色似绶。”借为虉(yì,同),草名,又名绶草,开杂色花。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63)《陈风防有鹊巢》)

上面这首《诗》提到两种好吃的草,一种是“苕”,属于豆类,另一种就是“鷊”——绶草,据下面的图片,好吃的应该是绶草的根(以下绶草的图片都来自《中国植物图像库》):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当时生产力低下,人们的食谱中包括很多野草,但很快,绶草就退出了古人的食谱,改当观赏植物了。

绶草名称中所谓绶,应该是指编结而成的丝绳,系挂各种佩饰都用得上,下面截自网上的图片中就有一些系挂现代佩玉的丝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当然这些丝绳和我们现在常见的佩勋章的扁平的绶带不大一样,不过我想古人的绶应该更近似上面这种佩玉的丝绳。从下面这张图片中绶草的花盘结而上的形态,亦可反证此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以下是兰科(Orchidaceae)绶草属(Spiranthes)Spiranthes sinensis (Pers.) Ames——绶草(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辞典)的另外一些图片。本种植物分布甚广,其植物的大小、叶形、花的颜色和花茎上部被毛的有无等,常因其分布地区的不同有较大的变化,这就是为何古人称其“五色作绶文”吧。

所谓五色绶文,古代的绶往往是彩色的,但大都有一个主色,我见到用于描述的绶的颜色就有紫、朱、红、赤、蓝、绿、青、黑、墨、金、银、铜、黄、银青,也有称彩绶的。但下面的图片似没有充分反映出绶草花的色彩缤纷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迎风采旄转,照日绶花开。(唐-陈子良《春晚看群公朝还人为八韵》):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草10 东门之墠、采绿:茹藘、绿、蓝

东门之墠

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

高亨先生注:茹藘(lǘ),即茜草,其根可以作绛红色染料。墠(shàn善),平地也。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21)《郑风东门之墠》)

采绿

终朝采绿,不盈一匊。予发曲局,薄言归沐。

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五日为期,六日不詹。

之子于狩,言韔其弓。之子于钓,言纶之绳。

其钓维何?维鲂及鱮。维鲂及鱮,薄言观者。

高亨先生注:绿,借为菉(lù),草名,可以染黄。蓝,草名,即靛(diàn)草,可以染青。匊,古掬字。襜(chān搀),系在衣服前面的围裙。韔(chàng唱),把弓装入弓袋。鲂、鱮(xù序),均是鱼名。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56)《小雅鱼藻之什采绿》)

《诗经》中还有《郑风出其东门》也唱到“缟衣茹藘,聊可与娱”(《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24)),但高亨先生以为“茹藘,疑当作藘茹,传写误倒”。

上面两首诗中咏唱到了三种可以作染料的草:“茹藘”、“绿”、“蓝”,分别可染出绛、黄、蓝等颜色。

下面就是“茹藘”染的各种绛色,图片出自《染色植物-----茜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绿”染的黄色我没有找到,也许是使用这种草的染色方法比较麻烦。

“蓝”染的蓝色和瓷器“青花”的蓝色差不太多,也可算是中国人最常用的一种颜色了,见截自网上的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那三种草的一些图片,大多出自《中国植物图像库》,还有一些介绍,植物部分多摘自《中国植物志》:

————————————————————

“茹藘”——茜草染出的绛色也属红色的一类,随各方面条件的变化实际染出来会有时深有时浅,色调也不完全一样,要染得较深并不容易,据黄荣华先生:

《尚书禹贡》记载荆州产“玄纁”。玄是黑色,纁是用茜草多次侵染而成的红色。(《古代楚国丝织品的主要颜色初探》

作为染料来源的“茹藘”可包括茜草科(Rubiaceae)茜草属(Rubia)的几个种,最常见的是Rubia cordifolia Linn.——茜草(汉官仪),最后那两张图片中就是用来染色的茜草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诗》中的“绿”应该就是禾本科(Gramineae)荩草属(Arthraxon)的Arthraxon hispidus (Thunb.) Makino——荩草(本草经),又称绿竹(唐本草)。其原变种为Arthraxon hispidus var. hispidus——荩草。另有较常见的变种Arthraxon hispidus var. centrasiaticus (Grisb.) Honda——中亚荩草(禾本科植物图说)和Arthraxon hispidus var. cryptatherus (Hack.) Honda——匿芒荩草(禾本科植物图说)。

宋-唐慎微《政和证类本草草部藎草》云:“此草叶似竹而细薄,茎亦圆小,生平泽溪涧之侧。荆、襄人煮以染黄,色极鲜好,……”。

又据黄荣华先生:“(荩草)可直接染丝得鲜艳黄色,在古代采用最多的还是以胆矾(铜盐)媒染得到绿色,青矾媒染得暗绿色,明矾或草木灰媒染得鲜艳黄色。荩草是秦以前染绿色的主要植物染料,但自明代以后,较少见用荩草染色。”(《植物染料及其分类》

而据孙云嵩先生:“(荩草)……霜降前割全草作染料。……与灰汁、铝盐、锡盐媒染得黄色,用于丝毛织物染色。”(《黄色植物染料及染色》)。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至于“藍”,我们都常常听到:

青,取之於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杂曲歌辞忆江南》)

这两句名言说的都是这个“藍”。

还有:

《说文》:“藍,染青草也。”

《礼记月令》:“(仲夏之月)令民毋刈(yì)蓝以染。”郑玄注:“为伤长气也,此月蓝始可别。”

唐-李益《杂曲》:“蓝叶郁重重,蓝花若榴色。”

唐-李贺《河阳歌》:“染罗衣,秋蓝难著色。”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序》引《仲长子》:“斯何异蓼中之虫,而不知蓝之甘乎?”

这些“蓝”,以及《诗》中的“蓝”,应都是指蓼科(Polygonaceae)蓼属(Polygonum)的Polygonum tinctorium Ait.——蓼蓝(植物名实图考)。

——我国南北各省区有栽培或为半野生状态。叶供药用,清热解毒;《汉语大字典》云:藍,“蓼(liǎo)蓝。蓼科。一年生草本。叶形似蓼而味不辛。干后变成暗蓝色,可加工成靛青,作染料。”前面《草04 小毖:蓼》中曾经提到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以下三张图取自网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现在还有种蓼蓝用于染色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虽然多半不是《诗》中的“蓝”,但在我国南方,还有另一种性质类似的“蓝”,爵床科(Acanthaceae)板蓝属(Baphicacanthus)的Baphicacanthus cusia (Nees) Bremek.——板蓝(海南植物志),又称马蓝(古籍,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台湾植物志)。

——本种的叶含蓝靛染料,在合成染料发明以前,我国中部、南部和西南部都栽培利用。因适应性强,现在上述地区多已还归野生。

根、叶入药,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效,可预防流脑、流感,治中暑、腮腺炎、肿毒、毒蛇咬伤、菌痢、急性肠炎、咽喉炎、口腔炎、扁桃体炎、肝炎、丹毒,就是现在流行的板蓝根的来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草11 鹿鸣:芩

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傚。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高亨先生注:苹,《大戴礼夏小正传》:“苹也者,马帚也。”马帚今名扫帚草,草本,形似小树。蒿,蒿之一种,又名青蒿,有香味。芩(qín),草名。周行(háng杭),周国的大道,用来比喻周朝的制度礼义。恌(tiāo),与佻同。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17)《小雅鹿鸣之什鹿鸣》)

有推测这里的“芩”就是黄芩属的某种植物,而且与上面的“苹”与“蒿”相似,都是有香味的植物,特别是黄芩,香味浓烈,又称香水香草。

又据《左传》,《鹿鸣》是欢迎客人唱的歌,“《鹿鸣》,君所以嘉寡君也”(《襄四年传》(p 0933)(09040302))(091),诗人迎来了嘉宾,所以连呦呦鸣叫的鹿都有香草吃了。

而据《汉语大字典》,芩(qín):《说文》:“芩,艸也。”草名。禾本科,湿处野生。《诗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芩。”孔颖达疏引陆璣曰:“茎如钗股,叶如竹,蔓生。”《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越王从尝粪恶之后,遂病,口臭。范蠡乃令左右皆食芩草,以乱其气。”

这里陆璣所言的“茎如钗股,叶如竹,蔓生”在形态上与黄芩不太一样,倒有点像豆科(Leguminosae)野豌豆属(Vicia)的窄叶野豌豆,下面是窄叶野豌豆在《中国植物志》中的一些介绍(下面对植物的介绍均主要摘自《中国植物志》),以及《中国植物图像库》中窄叶野豌豆的一些图片(下面的植物图片亦多出自《中国植物图像库》),诸位可以比对:

Vicia angustifolia Linn. ex Reichard——窄叶野豌豆(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又称:苦豆子、闹豆子(新疆),紫花苕子(江苏),山豆子、铁豆秧(甘肃)。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20-50(-80)厘米。产西北、华东、华中、华南及西南各地。生于滨海至海拔3000米河滩、山沟、谷地、田边草丛。

为绿肥及牧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根据上面这些图,窄叶野豌豆的形态与陆璣所言十分相似,不过从香味的角度,我觉得也许还是以“芩”为“黄芩”较妥。

至于禾本科植物,“茎如钗股”和“叶如竹”都没问题,“竹”本身也属于禾本科。但从“蔓生”和香气方面看,我觉得禾本科植物都不太像“芩”。不过禾本科植物中有些种具横走的匍匐状根茎,说不定会被看作是“蔓生”。下面介绍三种这样的植物,诸位可以比对:

水茅属(Scolochloa)的Scolochloa festucacea Link——水茅(东北植物检索表)。

——多年生草本。具长的横走根状茎。产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四川。生于水边、沼泽地。

植株可刈割饲用,籽实为鸟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菰属(Zizania)的Zizania latifolia (Griseb.) Stapf——菰(名医别录),又称:茭儿菜(救荒野谱),茭包(群芳谱),茭笋(救荒本草)。

——多年生,具匍匐根状茎。产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甘肃、陕西、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台湾。水生或沼生。

菰的经济价值大,秆基嫩茎为真菌Ustilago edulis寄生后,粗大肥嫩,称茭瓜,是美味的蔬菜。颖果称菰米,作饭食用,有营养保健价值。全草为优良的饲料,为鱼类的越冬场所。也是固堤造陆的先锋植物。古代菰生长正常,秋季结实,称雕胡米,为六谷之一,后因黑穗菌寄生成畸形,不能开花结实,成为蔬菜利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结缕草属(Zoysia)的Zoysia japonica Steud.——结缕草(前汉书注),又称:锥子草(东北植物志),延地青(浙江宁波土名)。

——多年生草本。具横走根茎,须根细弱。产东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台湾;生于平原、山坡或海滨草地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再下面就是唇形科(Labiatae)黄芩属(Scutellaria)中的三种比较常见的黄芩了,这三种黄芩都有香味,不过虽说也能算是“茎如钗股,叶如竹”,但可说不上是“蔓生”,所以这三种黄芩的形态与陆璣所言也有些差距。另外,这三种黄芩都能入药,但虽然这三种黄芩长得像,药性却不太一样: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黄芩,又称香水水草(内蒙古商都)。

——产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甘肃,陕西,山西,山东,四川等地,江苏有栽培;生于向阳草坡地、休荒地上,海拔60-1300(1700-2000)米。

根茎为清凉性解热消炎药,对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肠炎等均有功效,少量服用有苦补健胃的作用。据国外近年来研究,黄芩制剂、黄芩酊可治疗植物性神经的动脉硬化性高血压,以及神经系统的机能障碍,可消除高血压的头痛、失眠、心部苦闷等症,外用有抗生作用,如对白喉杆菌、伤寒菌、霍乱、溶血链球菌A型,葡萄球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止效用(见《东北药用植物志》)。

又据载根对防治棉铃虫、梨象鼻虫、天幕毛虫、苹果巢虫均有效(见《中国农药志》)。此外茎秆可提制芳香油,亦可代茶用而称为芩茶。据分析黄芩主要有两种黄芩碱素的衍生物,即汉黄芩素(Woogonin,C16H12O5)及黄芩甙(baicalin,C21H18O11):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Scutellaria barbata D. Don——半枝莲(江苏省植物药材志),又称:赶山鞭(四川成都),瘦黄芩(四川普格),牙刷草(江苏苏州),田基草(江苏宜兴),水黄芩(江苏南京),狭叶韩信草(广州植物志)。

——产河北,山东,陕西南部,河南,江苏,浙江,台湾,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生于水田边、溪边或湿润草地上,海拔2000米以下。

民间用全草煎水服,治妇女病,以代益母草(江苏省植物药材志),热天生痱子可用全草泡水洗。此外亦用于治各种炎症(肝炎、阑尾炎、咽喉炎、尿道炎等),咯血,尿血,胃痛,疮痈肿毒,跌打损伤,蚊虫咬伤,并试治早期癌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Scutellaria scordifolia Fisch. ex Schrank——并头黄芩(东北植物检索表),又称:头巾草(内蒙古),山麻子(山西霍县)。其原变种为Scutellaria scordifolia Fisch. ex Schrank var. scordifolia——并头黄芩。

——产内蒙古,黑龙江,河北,山西,青海等地;生于草地或湿草甸,海拔2100米以下。

山西五台民间用根茎入药,叶可代茶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草12 载驰:蝱

载驰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穉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高亨先生注:閟(bì必),闭也,指止息。陟(zhì至),登也。蝱(méng萌),一种药草,今称贝母。穉,同稚,幼稚。芃(péng蓬)芃,草木茂盛貌。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76)《鄘风载驰》)

这诗是春秋时许国一位国君夫人(许穆夫人)所作,她出身卫国,听说卫国遭了灾祸,一心想去救助,臣下不能理解她的心意,她就作了这首歌。

《左传》中记录“许穆夫人赋《载驰》”的背景如下:

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公与石祁子玦,与宁庄子矢,使守,曰:“以此赞国,择利而为之。”与夫人绣衣,曰:“听于二子!”渠孔御戎,子伯为右;黄夷前驱,孔婴齐殿。及狄人战于荧泽,卫师败绩,遂灭卫。卫侯不去其旗,是以甚败。狄人囚史华龙滑与礼孔,以逐卫人。二人曰:“我,大史也,实掌其祭。不先,国不可得也。”乃先之。至,则告守曰:“不可待也。”夜与国人出。狄入卫,遂从之,又败诸河。

初,惠公之即位也少,齐人使昭伯烝于宣姜,不可,强之。生齊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许穆夫人。文公为卫之多患也,先适齐。及败,宋桓公逆诸河,宵济。卫之遗民男女七百有三十人,益之以共、滕之民为五千人。立戴公以庐于曹。许穆夫人赋《载驰》。齐侯使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曹。归(kuì)公乘(chéng)马,祭服五称(chèn),牛、羊、豕、鸡、狗皆三百与门材。归夫人鱼轩,重锦三十两。

(《闵二年传》(p 0265)(04020501)、(p 0266)(04020502))(034)

但是以上所谓作或赋,很可能是为一首原有的民歌另填了新词。不过既然是民歌,所以经过山丘就想起可以采贝母,经过田野就唱蓬勃生长的麦苗,这些都是民歌中常见的意象,甚至可能是保留了原歌中的原词。由于乐曲的结构是现成的,使用哪个意象往往取决于当时的情境以及需要押的韵脚。

不过,这歌中所写的“蝱”只是一个假借字,据《汉语大字典》蝱:

《诗鄘风载驰》:“陟彼阿丘,言采其蝱。”毛传:“蝱,贝母也。”陈奂传疏:“《淮南氾论》引《诗》作‘言采其莔’,《毛诗》作‘蝱’,假借字。《尔雅释草》:‘莔(méng),贝母。’”

所谓贝母,大都生长在比较高的山上,古代的人们认识这种植物的途径应主要是作为药材,所以“莔”是一个比较“专业”的字,记录《载驰》的人可能想不起来了,就用当时的常用字“蝱”来代替。可能这也反映在当时贝母对一般人来说并非常见植物。

题外的话,“莔”这个字其实是比“囧”字更萌的一个字,比“囧”还多长出了几根奇怪的头发。

下面就摘抄一些《中国植物志》中对贝母属(Fritillaria L.)植物的一些介绍,并附上《中国植物图像库》中的一些图片:

贝母属约60种,主要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地区,特别是地中海区域、北美洲和亚洲中部。我国产20种和2个变种,除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江西、内蒙古、贵州(后两个省区可能有,但我们没有采到标本)外,其他省区均有分布,其中以四川(8种)和新疆(6种)种类最丰富。

药材“贝母”为本属植物的干燥鳞茎,在我国有悠久的使用历史。最早的记载当为汉代《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通常用于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有浙贝、川贝、炉贝、伊贝(生贝)和平贝之分。浙贝苦寒,多用于外感咳嗽;川贝苦甘微寒,多用于虚劳咳嗽;炉贝、伊贝、平贝通常均作川贝使用。关于药材品种的详细情况,可参考《植物分类学报》15卷2期(1977年)的“中药贝母名实考订”一文。

贝母从种子萌发到开花结果,一般要4-5年时间。以浙贝为例,通常秋季种子下土后,次年春天发出一片针状的叶,叶枯萎后地下留有一个直径3-4毫米的鳞茎;第二年从小鳞茎发出1-2片披针形的叶子,鳞茎继续膨大,直径达7-8毫米;第三年一般能长出几片更大的基生叶,少数还有主茎,地下的鳞茎多为一个,少数为两个,直径可达1.5-1.8厘米;第四年一般都有主茎并具花蕾或能开花,但不结果,地下鳞茎萎烂,重新生成两个新鳞茎;第五年则大多数都能开花结果,地下生成的两个新鳞茎都比较大,可供药用。完全长成的鳞茎,通常在次年能发出两个主茎,地上部分枯萎后旧鳞茎也逐渐萎烂,留下两个新鳞茎。这个生长周期的长短,不同的种类以及随着生长环境的变化,是有差异的。但大多数种类都大致如此。群众把只具1-2片叶子的植株叫“一片草”或“双飘带”;有茎无花的叫“树儿子”;有花而不能结果的叫“气死花”;能结果的花叫“灯笼花”,果实叫“八挂锤”。这对于判断地下鳞茎的大小,掌握采收时期,是有重要意义的。

下面是百合科(Liliaceae)贝母属(Fritillaria)中较常见的三个种,虽然其中川贝母名声最响,但从分布及生境的角度看,“言采其蝱”的“蝱”更可能是浙贝母:

川贝母“主要产西藏(南部至东部)、云南(西北部)和四川(西部),海拔3200-4200米。也见于甘肃(南部)、青海、宁夏、陕西(秦岭)和山西(南部),海拔1800-3200米。(但后几个省的标本很少,花色与形态也略有区别,很可能是新的类型,必须进一步采集、研究。)通常生于林中、灌丛下、草地或河滩、山谷等湿地或岩缝中”。

浙贝母“产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湖南。生于海拔较低的山丘荫蔽处或竹林下。”但这个种当时的分布应该会再向北一些,且当时卫国周边多竹林,正有适于这个种的生境。

还有轮叶贝母,则“产河北北部(承德、东陵)、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博克图、喜桂嘉图)。生于海拔1400-1480米的山坡上”。

Fritillaria cirrhosa D. Don——川贝母,又称卷叶贝母。

——是药材“川贝”的主要来源之一。

据赵承嘏(中国生理学杂志7:41. 1933)研究,川贝含植物碱贝母素丙(Fritimine)。但他所谓的川贝,可能包括本种以及F. unibracteata Hsiao et K. C. Hsia——暗紫贝母、F. przewalskii Maxim. ex Batal.——甘肃贝母等多种植物: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Fritillaria maximowiczii Freyn——轮叶贝母,又称一轮贝母(中药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浙贝母,本种是药材“浙贝”的来源。国内浙江宁波专区有大量栽培,其他地区如江苏、湖南、湖北和四川等地也有少量栽培。

——据赵承、朱子清、纪育丰、陆仁荣等人(中国生理学杂志s:265. 1932;Journ. Amer. Chem. Soc. 58:1306. 1936及63:2936. 1941;化学学报21:227. 1955)的研究,鳞茎含植物碱贝母素甲(Peimine)和贝母素乙(Peiminine),其他一些研究还发现多种别的生物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但另外还有天南星科(Araceae)犁头尖属(Typhonium)的Typhonium alpinum C. Y. Wu ex H. Li et al.——高山犁头尖,也称贝母(云南会泽),但估计并不是古人所称的“蝱”,形态上也不大一样:

同属天南星科(Araceae)犁头尖属(Typhonium)的常见种还有:

Typhonium divaricatum (L.) Decne.——犁头尖,又称:茨菇七、百步还原(云南思茅),金半夏(云南保山),野附子(云南楚雄),芋头七、打麻刺、小独脚莲、狗半夏、充半夏(云南),坡芋、小野芋、半夏、土半夏、生半夏、山半夏、野慈菇(广东),三角青(广东龙门),犁头七、田间半夏、芋叶半夏、山茨菇(广西),独角莲(四川、江西),耗子尾巴、鼠尾巴、白附子(四川),地金莲(湖南郴县)。

Typhonium giganteum Engl.——独角莲(北京、河北、陕西),又称:滴水参、天南星(湖北鹤峰),野芋(湖北均县),白附子(四川、湖北),禹白附、牛奶白附(河北药材名),麦夫子(河南嵩县),疔毒豆(东北),麻芋子(甘肃),芋叶半夏(广西临桂),“罗玛吉节涧”(藏族语),鸡心白附(西藏)。

Typhonium omeiense H. Li——西南犁头尖,又称:半夏、鸡包谷(四川峨眉),红南星(四川沐川),野水芋(广西融水)。

Typhonium trifoliatum Wang et Lo ex H. Li et al.——三叶犁头尖,又称:代半夏(山西代县),范半夏(山西太谷范村)。

下面是犁头尖属几种植物的图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草13 伯兮:谖草

伯兮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適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高亨先生注:朅(qiè怯),健武貌。殳(shū殊),一种兵器,长一丈多,略同后代的槊。杲(gǎo搞)杲,光明的状态。谖(xuān宣)草,同萱草,古人以为此草可以忘忧,俗名忘忧草。背,借为(bù部,同瓿(旧读pǒu)),小瓦盆。痗(mèi妹),病也。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91)《卫风伯兮》)

据《汉语大字典》萱:萱草。三国-魏-嵇康《养生论》:“合欢蠲(juān,去除)忿,萱草忘忧。”宋-洪咨夔《西江月》:“庭下宜男萱草,墙头结子榴花。”

繆啓愉先生也指出:

鹿葱:《证类本草》卷十一:“萱草,……一名鹿葱;花名宜男。”是鹿葱即百合科的萱草(Hemerocallis fulva),还有“宜男”、“忘忧”的异名。(《齐民要术校释》第二版 贾思勰 原著 繆啓愉 校释 (p 827))

《伯兮》这首《诗》是一首情歌,是女子唱给男子的,在这诗的第四章她用了“忘忧”且“宜男”的香草来起兴,也是为了表达她的爱意。

其实,“谖草”在今天还是一种常见食材,大概我们每个人都吃过,就是所谓的“黄花菜”或者“金针菜”。

据繆啓愉先生:俗名“金针菜”的植物不止一种,都是萱草属(Hemerocallis)的某些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以其漏斗状花蕾黄色,形如金针而得名。如黄花菜(H. fulva),我国东北至云南皆有分布,红萱(H. minor),原产我国北部,华北多有栽培,黄花(Hemerocallis citrina),原产我国北部,还有萱草的变种千叶萱(var. kwanso)和小萱(var. longituba)。这些种的蒸干花蕾都叫“金针菜”。萱草属植物的花有香与不香,黄花菜和红萱的花都有香气,萱草花不香。(《齐民要术校释》第二版 贾思勰 原著 繆啓愉 校释 (p 827))。

下面是摘自《中国植物志》的对萱草属的介绍:

萱草属(Hemerocallis L.),约14种,主要分布于亚洲温带至亚热带地区,少数也见于欧洲。我国有11种,有些种类被广泛栽培,供食用和观赏。著名的干菜食品金针菜(又叫黄花菜)就是本属植物,主要是H. citrina Baroni——黄花菜的花,经过蒸、晒加工制成的。大多数种类的花都可以食用(但新鲜时不宜多食)。

本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绝大多数都是2n=22,只有H. fulva (L.) L.var. kwanso Regel——重瓣萱草,2n=33。由于长期栽培,在园艺上又很容易杂交,故品种极多,可能还有一些天然杂种。从过去栽培的记载和我们的调查来看,一些种类花的大小、色泽,花被管的长短、粗细,叶的宽窄、质地以及物候期等情况,都有很大的变化幅度,在干标本上进行鉴别就更难了。这给分类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我们根据现有的材料和野外调查的结果,暂时把国产的种类划分成11种,有不少问题至今仍未能解决,只能存疑,留待以后再研究。

本属植物的根有毒,然可入药,有清热利尿,凉血止血之效。但宜慎用,以免发生事故。

下面是《中国植物图像库》中百合科(Liliaceae)萱草属(Hemerocallis)三种较常见植物的图片,每种的图片后面还附了一些《中国植物志》中对该种的介绍:

————————————————————

Hemerocallis fulva (L.) L.——萱草,又称忘忧草(东北植物检索表):

细叶犹含绿,鲜花未吐红。(唐-陈子昂《魏氏园林人赋一物得秋亭萱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庭下丛萱翠欲流。(南宋--袁去华《浣溪沙》):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萱草青垂带。(北宋-王之道《千秋岁(追和秦少游)》):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黄英开养性,绿叶正依笼。(唐-李峤《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萱草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诗经魏风》中就有记载。后来的许多植物学著作中,如《救荒本草》、《花镜》、《本草纲目》等多有记述。别名有鹿葱、川草花、忘郁、丹棘等。《花镜》中还首度记载了重瓣萱草,并指出它的花有毒,不可食用。由于长期的栽培,萱草的类型极多,如叶的宽窄、质地,花的色泽,花被管的长短,花被裂片的宽窄等变异很大,不易划分,加上各地常有栽培后逸为野生的,分布区也难于判断。

李时珍早就注意到,在不同土质上栽培的萱草,花的质地,色泽的深浅和花期的长短是有变化的。这是正确的。如果只根据少数栽培植株的某些差异来进行分类,则不甚可靠。林奈在发表本种时,曾说是杂种,后来又说来自中国。他所根据的植物可能是欧洲广泛栽培的一个品种(在欧洲虽然有野生萱草,但是从未见关于果实的记载),但究竟是否自我国引去,已无从查考。我们认为,在长期而又广泛栽培的情况下,要考虑到种以下多半系品种这个可能性,因而不宜轻率地定为种或变种。

————————————————————

Hemerocallis citrina Baroni——黄花菜,又称:金针菜,柠檬萱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产秦岭以南各省区(包括甘肃和陕西的南部,不包括云南)以及河北、山西和山东。生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坡、山谷、荒地或林缘。

黄花菜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它的花经过蒸、晒,加工成干菜,即金针菜或黄花菜,远销国内外,是很受欢迎的食品,还有健胃、利尿、消肿等功效;根可以酿酒;叶可以造纸和编织草垫;花葶干后可以做纸煤和燃料。我国栽培黄花菜有悠久的历史,主要产区有湖南、江苏、陕西、四川、甘肃等省,尤其湖南的邵东和祁东最为著名,占全国产量一半以上,其次四川的渠县,陕西的大荔等也很有名。但鲜花不宜多食,特别是花药,因含有多种生物碱,会引起腹泻等中毒现象。

黄花菜由于长期栽培,品种很多,光在湖南邵东、祁东两个县,就有几十个品种,其中主要的有“四月花”(早黄花)、“荆叶花”(白花)、“茄子花”、“茶子花”、“猛子花”、“炮筒子花”、“中秋花”(细叶子花)等。花期最早的是“四月花”,从5月份就开花,最晚的是“中秋花”,9月份还在开花。一般花期45-70天,每亩可收干花(即金针菜)150-200斤(通常干花蕾1100-1200个可晒制干花一斤),最高可达500-800斤。

据湖南、四川等产地调查,黄花菜均用无性的分兜繁殖,分兜定植五年后进入盛产期,一般可采花20-30年,最高的60年仍在开花。它每年发出4-6条近肉质的根,一层层向上生长(可以依此判断年龄),在秋季或营养不良时则发出纺锤形的肉质块根。在湖南,每年出叶2次,第一次是春季(二月中旬),这种叶在9月份即花果期结束后即枯萎,接着又发出新叶,俗称“冬苗”,为重要的贮藏营养阶段。群众说:“冬苗培育好,花多产量高。”至初霜时,“冬苗”才枯萎。但在北京地区则不见这种“冬苗”。

本种的所有品种的花,都是在午后2-8时开放,次日11时以前凋谢,2-3天脱落。一般在阴天要开得早一些,凋谢得晚一些,不同的品种也有一定变化。此外,花被管的长短,叶的宽窄、质地,蒴果的形状、大小等变化也较大。看来,有些学者据此发表一些新种是不恰当的。Stout曾记载A. N. Steward从南京紫金山采到H. thunbergii Baker,栽种于纽约植物园,我们也认为就是本种,至于他所谓华北一带产的H. thunbergii Baker则可能是H. lilioasphodelus L. emend. Hyland.——北黄花菜之误。此外,东北植物检索表等曾记载,我国东北也产H. coreana Nakai,花被管长3-4厘米,我们认为可能也是本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关于栽培技术可参考《黄花栽培技术》(邵东农业局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种花淡黄色,花被管长3-5厘米,很容易区别于国产其他种类。

————————————————————

Hemerocallis minor Mill.——小黄花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产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河北、山西、山东、陕西和甘肃(东部)。生于海拔2300米以下的草地、山坡或林下。也分布于朝鲜和苏联。

本种根较细,绳索状;花淡黄色,通常1-2朵,花被管较短,长1-2.5(-3)厘米,可以识别。本种和H. lilioasphodelus L. emend. Hyland——北黄花菜很相似,据前人记载,两种的不同主要在于花序是否分枝和花的多少,以及根的中下部是否有纺锤状膨大(北黄花菜据记载有膨大,但我们标本中不明显)。而从我们的标本看,这两种特征有交叉,尤其是根的大小变化幅度很大,不那么容易区别。M. Hotta把本种作为北黄花菜的变种,似较合理,但还有许多种类也有类似的问题。必须进行栽培和长期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暂予保留,而以花序和花的多少作为主要区别点。

————————————————————

我看了以上这些图和介绍之后的感觉是,“谖草”本身变化多端,但这些变化本身又不是很有区分度,而且植物学家们对如何根据这些变化划分种和变种还存在争议。如此,则一般人就更难分清楚了。至于古代的诗人,大概也分不了那么清楚。

家园 草14 中谷有蓷:蓷

中谷有蓷

中谷有蓷,暵其乾矣。有女仳离,嘅其嘆矣。嘅其嘆矣,遇人之艱難矣。

中谷有蓷,暵其脩矣。有女仳离,条其歗矣。条其歗矣,遇人之不淑矣。

中谷有蓷,暵其湿矣。有女仳离,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

高亨先生注:蓷(tuī推),草名,又名益母草。暵(hàn漢),仳(pǐ痞),歗,同啸。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00)《王风中谷有蓷》)

这里诗人用“蓷”这种草在太阳底下的不同形态比喻不幸女子的各种状态。

首章“暵其乾矣”以这种草在日晒下干枯比喻女子被遗弃后的憔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次章“暵其脩矣”以这种草在阳光下单条直立比喻女子被遗弃后的伶仃无依: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末章“暵其湿矣”以这种草在大太阳底下依然湿润比喻女子被遗弃后的哭泣: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以上图片以及下面的图片和简介均出自《中国植物图像库》和《中国植物志》。

但或许您会发现,其实以上并非同一种植物的图片,有的图片表现的是一种植物,有的图片中表现的则是另一种植物,花和叶的形状都不完全一样。

据《汉语大字典》蓷(tuī):益母草。又名“茺蔚”、“夏枯草”。唇形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全草和子实入药。《尔雅释草》:“萑,蓷。”郭璞注:“今茺蔚也。叶似荏,方茎,白华,华生节间,又名益母。”《诗王风中谷有蓷》:“中谷有蓷,暵其干矣。”

由此可见,这个“蓷”有好几个名称。这些名称流传到今天仍比较常见的有两个,一个是益母草,一个是夏枯草。不过,在现代植物学分类中,这两个名称指向的并不是一种植物,而是两种植物。上面图片中就既有益母草也有夏枯草。

这两种植物都比较常见,但都不是一般的野菜,而是药材。这两种药材虽然都属于唇形科,也有点相像,因此容易被混为一谈,但其实其药性还是不大一样的,要是用错了恐怕会出麻烦。当然对于诗人来说,到底是哪种植物并不重要。

益母草属于唇形科(Labiatae)野芝麻亚科(Lamioideae)野芝麻族(Lamieae)野芝麻亚族(Subtrib. Lamiinae),夏枯草属于唇形科(Labiatae)野芝麻亚科(Lamioideae)野芝麻族(Lamieae)夏枯草亚族(Subtrib. Brunellinae),二者在形态上的差异是:

野芝麻亚族(Subtrib. Lamiinae):花萼管状,钟形或由于具宽大的喉部而多少漏斗形,5-10脉,具5-10齿,稀二唇形。花冠筒藏于花萼内或伸出,上唇通常内凹,常呈盔状,稀近扁平。雄蕊4,二强,前对较长,平行上升至上唇片下;药室2,分隔,多种排列方式。草本及半灌本(属31-58)。

夏枯草亚族(Subtrib. Brunellinae):花萼二唇形,3/2式,喉部在果实成熟时由于下唇2齿向上斜伸以致合闭,上唇顶端截形,具3短齿。花冠有外伸的花冠筒及盔状的上唇。雄蕊4,二强,前对较长,平行上升至上唇片,不藏于花冠内;药室2,平行或略叉开。草本(属29)。

以上虽然说得很明确,但像我这样的马马虎虎看过去,不细加分辨的话,两种植物还是不太容易分清楚的。下面是这两种植物中较常见的五个种的图片及简介,您可以自己比对:

夏枯草属(Prunella Linn.)中的两个种:

Prunella vulgaris Linn.——夏枯草(本经),又称:麦穗夏枯草、铁线夏枯草(云南丛书,植物名实图考),麦夏枯、铁线夏枯(滇南本草),夕句、乃东(本经),燕面(别录),铁色草(本草纲目),滁州夏枯草(大明一统志,植物学大辞典),牯牛岭(亨利植物名录),丝线吊铜钟(广东),毛虫药(广西龙胜),小本蛇药草(广西融水),土枇杷(四川荣阳),金疮小草(四川青川),羊蹄尖(四川广元),古牛草(四川屏山),灯笼草(四川南川),牛低头(河南西峡、商城)。其原变种为Prunella vulgaris Linn. var. vulgaris——夏枯草。

——全株入药,据《滇南本草》记载:“味苦,微辛,性微温,入肝经,祛肝风,行经络。治口眼歪斜,止筋骨疼,舒肝气,开肝郁。治目珠夜(胀)痛,消散瘰疬(周身结核),手足周身节骨酸疼。”: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Prunella asiatica Nakai——山菠菜(山东),又称:灯笼头(江苏)。其原变种为Prunella asiatica Nakai var. asiatica——山菠菜。

——全草入药,江苏民间用作利尿,降血压,治淋病及瘰病,又可当茶饮: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益母草属(Leonurus Linn.)中的三个种:

Leonurus artemisia (Lour.) S. Y. Hu——益母草,又称:益母蒿、坤草(北方各省),野麻、九重楼、野天麻、益母花、童子益母草(江苏),铁麻干、野芝麻、溪麻、六角天麻(浙江),野故草、鸡母草、红花艾、坤草、野天麻、云母草、鸭母草(福建),红花艾、坤草、三角小胡麻、爱母草、红花益母草、臭艾(江西),益母艾、燕艾(广西),臭艾花、红花外一丹草、红艾、红花艾、艾草、地落艾、益母艾、假青麻草、大样益母草(广东),红梗玉米膏、黄木草、玉米草(河北),地母草、灯笼草、野麻(云南),森蒂(西藏藏语),益母夏枯(滇南本草)。

——产全国各地;为一杂草,生长于多种生境,尤以阳处为多。

全草入药,有效成分为益母草素(Leonurin),内服可使血管扩张而使血压下降,并有颉抗肾上腺素的作用,可治动脉硬化性和神经性的高血压,又能增加子宫运动的频度,为产后促进子宫收缩药,并对长期子宫出血而引起衰弱者有效,故广泛用于治妇女闭经、痛经、月经不调、产后出血过多、恶露不尽、产后子宫收缩不全、胎动不安、子宫脱垂及赤白带下等症。据国内报道近年来益母草用于肾炎水肿、尿血、便血、牙龈肿痛、乳腺炎、丹毒、痈肿疔疮均有效。嫩苗入药称童子益母草,功用同益母草,并有补血作用。花治贫血体弱。子称茺蔚、三角胡麻、小胡麻,尚有利尿、治眼疾之效,亦可用于治肾炎水肿及子宫脱垂。白花变型功用同益母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Leonurus pseudomacranthus Kitagawa——錾菜,又称:山玉米膏(河北),白花益母膏(山西)。

——陕西用全草入药,治产后腹痛: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Leonurus sibiricus Linn.——细叶益母草,又称:四美草、风葫芦草(内蒙古),龙串彩、红龙串彩、石麻、益母草(陕西),风车草(山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另外有一种较常见植物的花和益母草很像,也在唇形科(Labiatae),也是一种药草(但与益母草药效不同),如您有兴趣可以比对一下:

黄芩属(Scutellaria)的Scutellaria indica Linn.——韩信草(广州植物志),又称:大力草(广州),烟管草(江苏无锡),偏向花(浙江),顺经草(贵阳民间药草),调羹草、红叶犁头尖(湖南永兴),三合香(河南商城)。其原变种为Scutellaria indica Linn. var. indica——韩信草。

——据《岭南草药》载:“味辛,性平,治跌打伤,祛风,壮筋骨,治蚊伤,散血消肿,以之浸酒妙。”又《贵阳民间药草》载:“全草入药,苦、寒、无毒,有平肝消热之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还有一种草,叫夏至草

也是唇形科的。和益母草也很相似。

韩信草和益母草,夏枯草的差别略大。

白花益母草,有时候被认为是益母草的白花变种。

通宝推:桥上,
家园 芍药和牡丹的区别比较大

古人一般不会弄混,牡丹是木本的,芍药是草本的。牡丹有时候又叫木芍药。

倒是芍药的品种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类是赤芍。是野外常见的品种。芍药的栽培究竟什么时候开始的,现在好像不是很清楚。不过如果是在野外见到,赤芍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尤其北方。

通宝推:桥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