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经》中的植物 -- 桥上

共:💬207 🌺83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家园 草23 谷风:葑、菲、荠、荼、苦、葽、果臝(下)

现在上面已经说了“葑”、“菲”、“葽”、“果臝”,下面还有“荠”、“荼”和“苦”,就先说“荠”。

《汉语大字典》薺(jǐ)(相应简化字即“荠”):[薺菜]十字花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花小,白色。嫩叶可食。全草入药。《玉篇艸部》:“薺,甘菜。”《宋书顾恺之传》:“松柳异质,薺荼殊性。”

不过荠还有一解现在叫蒺藜,古人常用它来比喻从远处看到的树,大诗人也未能免俗:

孟浩然:“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秋登兰山寄张五》)。

李商隐:“韩公堆上跋马时,回望秦川树如荠。”(《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

下面就是有点像远处大树的蒺藜(Tribulus terrester L.,蒺藜科(Zygophyllaceae)、蒺藜属(Tribulus)):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而另一种属于“十字花科”、被称为“甘菜”的“荠”,则现在仍然叫荠,也许因为“荠”是甜的,所以人们才忘不了这个名称吧。这种“荠”正是前面《邶风谷风》中“其甘如荠”、《大雅文王之什绵》中“堇荼如饴”的“荠”。荠也属于十字花科(Cruciferae),单有一个荠属(Capsella),其中常见的只有一个种:Capsella bursa-pastoris (L.) Medic.——荠(名医别录),又称:荠菜(通称),菱角菜(广州)。

——分布几遍全国;野生,偶有栽培。生在山坡、田边及路旁。

全草入药,有利尿、止血、清热、明目、消积功效;茎叶作蔬菜食用;种子含油20-30%,属干性油,供制油漆及肥皂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春在溪头野荠花。(南宋-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然后就剩下“荼”和“苦”了:

《汉语大字典》苦:苦菜,即荼。《诗唐风采苓》:“采苦采苦,首阳之下。”毛传:“苦,苦菜也。”孔颖达疏引陆璣曰:“苦菜生山田及泽中,得霜甜脆而美。”《礼记内则》:“濡豚包苦实蓼。”郑玄注:“苦,苦荼也。”《穆天子传》卷二:“天子於是休猎,於是食苦。”郭璞注:“苦,种名,可食。”

《汉语大字典》荼:苦菜,菊科苦苣菜属和莴苣属的植物。《尔雅释草》:“荼,苦菜。”邢昺疏:“叶似苦苣而细,断之有白汁。花黄似菊,堪食,但苦耳。”《诗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毛传:“荼,苦菜也。”

“荼”还指“茅草、芦苇之类的白花。”在前面已介绍过;但最重要的是“荼”还“同茶”,是另一种重要植物的名称;但这些应该都与前面《邶风谷风》中“谁谓荼苦”的“荼”无关。

由以上可见,“荼”和“苦”都是“苦菜”,应该是菊科(Compositae)苦苣菜属(Sonchus)的Sonchus arvensis L.——苣荬菜(植物名实图考),几遍全球分布,现在还是常有人吃的野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同一属中,还有几种常见的野菜,大概古人也会算成“苦”(“荼”)吧:

Sonchus oleraceus L.——苦苣菜,又称滇苦英菜(植物名实图考):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Sonchus lingianus Shih——南苦苣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Sonchus uliginosus M. B.——短裂苦苣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同属菊科,和苦苣属很接近的莴苣属(Lactuca)的Lactuca sativa L.——莴苣,以及Lactuca seriola Torner——野莴苣,又称银齿莴苣(秦岭植物志),也可能被古人认作“苦”(“荼”),看下面两张图,莴苣的花和叶子与前面几种苦菜是不是挺像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莴苣(Lactuca sativa L.)是常见的蔬菜,就是莴笋,变种还有生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Lactuca seriola Torner——野莴苣,又称银齿莴苣(秦岭植物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菊科中还有三种比较常见的“苦菜”,说不定也会被古人认为是“苦”(“荼”):

菊科(Compositae)乳苣属(Mulgedium)的Mulgedium tataricum (L.) DC.——乳苣,又称:蒙山莴苣、紫花山莴苣、苦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菊科(Compositae)小苦荬属(Ixeridium)的Ixeridium dentatum (Thunb.) Tzvel.——小苦荬: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菊科(Compositae)苦荬菜属(Ixeris)的Ixeris polycephala Cass.——苦荬菜,又称:多头莴苣(广州植物志),多头苦荬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以“苦菜”为名的常见野菜还有败酱科(Valerianaceae)败酱属(Patrinia)下面的三个种,好像都是厉害的草药:

Patrinia heterophylla Bunge——墓头回(植物名实图考),又称:异叶败酱(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追风箭、摆子草(河北承德)。有一个亚种为Patrinia heterophylla Bunge subsp. angustifolia (Hemsl.) H. J. Wang——窄叶败酱(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也叫:盲菜(浙江雁荡山),苦菜(江西庐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sch. ex Trev.——败酱(新拟),又称:黄花龙牙(植物名实图考),黄花苦菜(浙江西天目山),苦菜(江西、湖北),山芝麻(山东蒙山),麻鸡婆(江西新建),将军草(江苏云台山),野黄花、野芹(黑龙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Patrinia villosa (Thunb.) Juss.——攀倒甑(本草图经、植物名实图考),又称:白花败酱(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毛败酱(台湾植物志),败酱(浙江药用植物志),苦斋(福建闽西、江西遂川、四川长寿),胭脂麻(四川泸县),苦菜(浙江、江西大余、湖北),萌菜(浙江普陀、乐清),苦斋草(广东大埔)。其原亚种为Patrinia villosa (Thunb.) Juss. subsp. villosa——攀倒甑: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还有一种常见的“苦菜”是桔梗科(Campanulaceae)半边莲属(Lobelia)的Lobelia davidii Franch.——江南山梗菜,又称:苦菜、节节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草24 汾沮洳:莫、蓫、藚

汾沮洳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无度;美无度,殊异乎公路。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

彼汾一曲,言采其藚。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高亨先生注:汾,水名,在今山西中部。沮洳,水旁洼湿之地。莫,草名,可做药材,嫩叶可食,味酸。路,借为輅(lù路),车也。英,花也。藚(xù續),草名,又名泽蕮(xì,泽瀉(泻)),多生浅水中,可做药材,也可食。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42)《魏风汾沮洳》)

这首诗中诗人在每章前面提到一种植物,就是“莫”、“桑”、“藚”,和后面诗人唱到的“公路”、“公行”、“公族”押韵。“公路”、“公行”、“公族”都是周代那些国君的直属部队,也指这三支部队的首领。和三支部队的首领有点像后世的大内侍卫,应该是年轻人所向往的,所以“彼其之子”尽管“美无度”、“美如英”又“美如玉”,但还得压他们一头才算完美。

以上三种植物中有两种草,即“莫”和“藚”。

《诗经》中还有句子提到另一种与“莫”很相似的植物:

我行其野,言采其蓫。

高亨先生注:蓫(zhú逐chù),恶菜,又名羊蹄菜,似萝卜,茎赤,煮食,滑而不美,多吃令人下痢。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63)《小雅鸿雁之什我行其野》)

古人食物缺乏,虽然“蓫”不大好吃,吃多了还可能让人拉肚子,但总好过没得吃。

这里“蓫”和“莫”所对应的是蓼科(Polygonaceae)酸模属(Rumex)的几种植物,大体上是“羊蹄”对应“蓫”,其他几种“酸模”对应“莫”。但这几种植物非常相像,很易混淆。繆啓愉先生就指出:

羊蹄:蓼科,学名Rumex japonicus,多年生草本。根粗大。产于我国长江以南各地。据古籍记载,羊蹄除别名“蓫”之外,蓨、蓧、苗、荲、蓄等异名,但实际与同属相似的酸模(Rumex acetosa)和土大黄(Rumex daiwoo)有混淆。(《齐民要术校释》第二版 贾思勰 原著 繆啓愉 校释 (p 810))。

蓨:《诗义疏》认为“羊蹄”就是“蓨”,但陆《疏》没有说“一名蓨”。《本草图经》羊蹄“又有一种极相类而叶黄,味酢,名酸模”,就是郭璞注《尔雅释草》“须,蕵芜”说的“一名蓚”(今本郭注无“一名蓚”)。“蓚”同“蓨”,则认为蓨是酸模。(《齐民要术校释》第二版 贾思勰 原著 繆啓愉 校释 (p 810))。

可能在《齐民要术校释》这本书的第一版中,繆啓愉先生在这段下面还写了一段话,说到这些植物互相混淆的情况,我觉得也非常有意思,如下:

实际上,《图经本草》所说,确是酸模;《诗义疏》所写,也像酸模。相似的植物,异名往往相混,各地俗名,也有相缠,古代常有,现在亦然,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也说羊蹄“俗名土大黄”。据此,训诂家称为“蓨”的羊蹄,不能说没有和酸模纠缠的可能。

————————————————————

蓼科(Polygonaceae)酸模属(Rumex)中较常见的植物有八个种:

Rumex japonicus Houtt.——羊蹄(本草纲目):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Rumex acetosa L.——酸模(本草纲目),又称:遏蓝菜、酸溜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Rumex crispus L.——皱叶酸模(中国北部植物图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Rumex dentatus L.——齿果酸模(中国北部植物图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Rumex nepalensis Spreng.——尼泊尔酸模,又称土大黄。其原变种为Rumex nepalensis Spreng. var. nepalensis——尼泊尔酸模: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Rumex patientia L.——巴天酸模: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Rumex acetosella L.——小酸模: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Rumex chalepensis Mill.——网果酸模(中国北部植物图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下面我们再说上面《魏风汾沮洳》中提到的“藚”:

《汉语大字典》藚:药草名,即泽泻。泽泻科。多年生草本,生沼泽地。根茎入药,茎叶作饲料。《尔雅释草》:“藚,牛唇。”《说文艸部》:“藚,水舄也。”《诗魏风汾沮洳》:“彼汾一曲,言采其藚。”毛传:“藚,水舄也。”孔颖达疏引陆璣曰:“今泽舄也,其叶如车前草大,其味亦相似,徐州、广陵人食之。”

如上所述,“藚”应该即是泽泻科(Alismataceae)泽泻属(Alisma)的植物,这一属较常见的植物有两种:

Alisma orientale (Samuel.) Juz.——东方泽泻。

——块茎入药,主治肾炎水肿、肾盂肾炎、肠炎泄泻、小便不利等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东方泽泻与泽泻外部形态十分相似,但是花果较小,花柱很短,内轮花被片边缘波状,花托在果期中部呈凹形;瘦果在花托上排列不整齐等明显有别。

Alisma plantago-aquatica Linn.——泽泻(新疆植物检索表),

——本种花较大,花期较长,用于花卉观赏。过去常与A. orientale (Samuel.) Juz.——东方泽泻混杂入药,主治肾炎水肿、肾盂肾炎、肠炎泄泻、小便不利等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草25 匏有苦叶、南有嘉鱼、瓠叶:匏、瓠、瓜(上)

《诗经》中多次唱到“瓜”: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

高亨先生注:壶,借为瓠,葫芦之类。摘葫芦要弄断它的蔓,所以说断壶。叔,收拾也。苴(qū区jū),一种麻,现在称青麻。荼,苦菜。薪,动词,砍柴。樗(chū初),木名,似椿,叶臭,又名臭椿。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99)《豳风七月》)

中田有庐,疆埸有瓜。

高亨先生注:疆埸(yì易),田界也。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25)《小雅谷风之什信南山》)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

高亨先生注:敦,借为团,形容苦瓜之圆。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08)《豳风东山》)

绵绵瓜瓞。

高亨先生注:绵绵,接连不断貌。瓜,指大瓜。瓞(dié迭),小瓜。诗用瓜瓞的连绵不绝比喻周朝子孙的众多。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76)《大雅文王之什绵》)

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

高亨先生注:禾,谷子,其实为小米。役,借为颖,禾穗。穟穟,谷穗下垂貌。幪幪,庄稼茂盛貌。瓞(dié迭),小瓜。唪(běng)唪,结实累累貌。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400)《大雅生民之什生民》)

据繆啓愉先生,古代的“瓜”专指甜瓜:

古代通称甜瓜为瓜。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明白表明瓜即甜瓜。本篇的“瓜”,也指甜瓜(Cucumis melo),俗名“香瓜”。本篇别有越瓜、胡瓜、冬瓜,说明这里所谓“瓜”,不是作为瓜类的总称的。(《齐民要术校释》第二版 贾思勰 原著 繆啓愉 校释 (p 155))

下面是葫芦科(Cucurbitaceae)黄瓜属(Cucumis)的甜瓜及其变种:

Cucumis melo Linn.——甜瓜(郭秦驼种树书),又称:香瓜(滇南本草、本草纲目),哈密瓜,白兰瓜,华莱士瓜。

原变种,Cucumis melo Linn. var. melo——甜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天气清和,野有甘瓜。(西晋-张协《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变种,Cucumis melo Linn. var. conomon (Thunb.) Makino——菜瓜,也叫:越瓜(本草经集注),稍瓜(饮膳正要),白瓜(本草求原),生瓜(本经逢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古代另有一个“蓏”(luǒ)字,据《齐民要术》“瓜、瓠、果、蓏”注引《说文》:“在木曰果,在草曰蓏。”及宋-沈约注《春秋元命苞》:“木实曰果;蓏,瓜瓠之属。”(《齐民要术校释》第二版 贾思勰 原著 繆啓愉 校释 (p 092)),“蓏”一度是古时候瓜类的总称,应该包括所有今葫芦科里那些果实可供食用的植物。下面就是其中几种常见的植物:

葫芦科(Cucurbitaceae)赤瓟属(Thladiantha)的Thladiantha dubia Bunge——赤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葫芦科(Cucurbitaceae)冬瓜属(Benincasa)的Benincasa hispida (Thunb.) Cogn.——冬瓜(本草经)。其原变种为Benincasa hispida (Thunb.) Cogn. var. hispida——冬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葫芦科(Cucurbitaceae)丝瓜属(Luffa)的Luffa cylindrica (Linn.) Roem.——丝瓜(滇南本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葫芦科(Cucurbitaceae)苦瓜属(Momordica)的Momordica charantia Linn.——苦瓜(救荒本草),又称:凉瓜(广州),癞葡萄(江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以及同属葫芦科(Cucurbitaceae)苦瓜属(Momordica)的Momordica cochinchinensis (Lour.) Spreng.——木鳖子(开宝本草),又称:番木鳖(中国经济植物志),糯饭果(云南河口),老鼠拉冬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通宝推:板砖黄,
家园 草25 匏有苦叶、南有嘉鱼、瓠叶:匏、瓠、瓜(下)

最后我们说葫芦科(Cucurbitaceae)葫芦属(Lagenaria)的葫芦,在《诗经》中其实曾把葫芦与“瓜”并提,所谓:“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壶”就是葫芦。不过我感觉在古人那里,葫芦比“瓜”更重要,因为葫芦又好吃,又好用。上面的“八月断壶”和“中田有庐”都说的是好吃的葫芦,而下面《邶风匏有苦叶》中唱到的则是好用的葫芦:

匏有苦叶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

有瀰济盈,有鷕雉鸣。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

雝雝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高亨先生注:匏(páo袍),葫芦。古人渡水,常把大葫芦拴在腰间,可以不沉,俗名腰舟。《国语鲁语》:“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庄子逍遥游》:“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鶡冠子学问》:“中流失船,一壶千金。”陆注:“壶,瓠也。”这是三个证据。此采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闻一多《诗经通义》等说。苦,借为枯,干枯也。秋天葫芦长成,叶子干枯,正好做腰舟。揭(qì气),举也。鷕(wěi伟yǎo),母野鸡鸣声。雝(yōng庸)雝,雁鸣声。泮(pàn判),冰解也。卬(áng昂),我也。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45))

这首诗还出现在《左传》和《国语》中,说的是同一件事,就是某人准备渡河进军,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所以派人唱道:“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听的人听懂了,率先带兵渡过了泾河。下面是《左传》中提到此诗的段落:

夏,诸侯之大夫从晋侯伐秦,以报櫟(yuè)之役也。晋侯待于竟,使六卿帅诸侯之师以进。及泾,不济。叔向见叔孙穆子,穆子赋《匏(páo)有苦叶》,叔向退而具舟。鲁人、莒(jǔ)人先济。(《襄十四年传》(p 1008)(09140301))(100)

我在另一个帖子《春秋左传注读后03人人都歌唱的时代 上》中曾提到此事,感兴趣的可移步去看。

葫芦在那时还叫作“瓠”(hù):

南有嘉鱼

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

南有嘉鱼,烝然汕汕。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衎。

南有樛木,甘瓠纍之。君子有酒,嘉宾式燕绥之。

翩翩者鵻,烝然来思。君子有酒,嘉宾式燕又思。

高亨先生注:罩罩,《说文》作[左魚右卓][左魚右卓zhào,zhuó],当是鱼儿摆尾的状态。[左魚右卓]犹掉也,《说文》:“掉,摇也。”衎(kàn看),乐也。樛(jiū究),高木也。瓠,葫芦之属的总名。纍,系挂。鵻(zhuī追),鸽子。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37)《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南有嘉鱼》)

这首诗在第三章说到了香甜好吃的葫芦,还说到了好酒,葫芦和酒的关系可说是源远流长:

瓠叶

幡幡瓠叶,采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尝之。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献之。

有兔斯首,燔之炙之。君子有酒,酌言酢之。

有兔斯首,燔之炮之。君子有酒,酌言醻之。

高亨先生注:幡幡,犹翩翩,反覆翻动貌。瓠,冬瓜、葫芦等的总名。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64)《小雅鱼藻之什瓠叶》)

这首诗是先唱葫芦叶子,接着就唱“君子有酒”。下面这两句诗则唱到了葫芦的另一种用途,也跟酒有关:

执豕于牢,酌之用匏。

高亨先生注:酌,喝酒。匏(páo),葫芦。葫芦一破为二,作为酒器,称匏爵。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413)《大雅生民之什公刘》)

匏爵就是后来常见的瓢,而瓢当然并不是只用来舀酒,过去人家的水缸中,就经常漂着个水瓢。

虽说上面“八月断壶”的“壶”不是指酒壶,但其实葫芦是经常用来当酒壶的,当初林冲夜奔,就背着个酒葫芦。下面是那本小人书的封面(图片截自网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葫芦不仅能装酒,还能装仙丹,当初大圣偷吃的太上老君的仙丹,就是装在葫芦里的。下面是老君和他的葫芦(图片截自网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用葫芦装仙丹的还有老寿星,下面这个葫芦器上画的老寿星就也带着个大葫芦(图片截自网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我们还常听见一句话叫“悬壶济世”,说的是大夫,这里的“壶”就是葫芦,是大夫的幌子,据说里面不是装的仙酒就是装的仙丹。下面是西安大雁塔群雕之“悬壶济世”,这位大夫没把葫芦悬起来,倒学老君把它搁屁股后头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其实最初作为容器的壶就是葫芦做的,这从“壶”字最初的字形就可以看出来,下面是出自徐中舒《汉语古文字字形表》页四〇〇的“壶”字甲骨文和金文字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言归正传,上面诗中的“瓠”、“匏”、“壶”、“庐”都是指葫芦,葫芦属(Lagenaria Ser.)下面主要是一个种——Lagenaria siceraria (Molina) Standl.——葫芦(四时类要),又称瓠。有四个变种:

原变种,Lagenaria siceraria (Molina) Standl. var. siceraria——葫芦: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变种,Lagenaria siceraria (Molina) Standl. var. hispida (Thunb.) Hara——瓠子,也叫扁蒲: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变种,Lagenaria siceraria (Molina) Standl. var. microcarpa (Naud.) Hara——小葫芦: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瓠叶萦篱长,藤花绕架悬。(唐-薛光谦《任阆中下乡检田,登艾萧山北望》):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变种,Lagenaria siceraria (Molina) Standl. var. depresses (Ser.) Hara——瓠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孔子云:“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论语阳货第十七》):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诗》中还有一句是用葫芦籽形容美女牙齿的“齿如瓠犀”,高亨先生注:瓠(hù户)犀,葫芦的籽,因其洁白整齐,常以比喻女子的牙齿。(《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82)《卫风硕人》)。下面的图片就是剖开的瓠瓜(Lagenaria siceraria (Molina) Standl. var. depressa (Ser.) Hara),可以看到“瓠犀”是什么样子,古人还是比较实事求是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草26 我行其野:葍

我行其野

我行其野,蔽芾其樗。婚姻之故,言就尔居。尔不我畜,复我邦家。

我行其野,言采其蓫。婚姻之故,言就尔宿。尔不我畜,言归斯复。

我行其野,言采其葍。不思旧姻,求尔新特。成不以富,亦祗以异。

高亨先生注:蔽芾(fèi费),树叶初生貌。樗(chū初),恶木,今名臭椿。蓫(zhú逐chù),恶菜,又名羊蹄菜,似萝卜,茎赤,煮食,滑而不美,多吃令人下痢。葍(福),多年生蔓草,花相连,根白色,可蒸食。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63)《小雅鸿雁之什我行其野》)

这首诗用三种植物起兴,后面两章用的都是可以采而食之的草。在第三章,诗人采的是一种花朵非常漂亮的植物——“葍”。当然,诗人采了这个“葍”也是要吃的,并不是采了花去求婚,他采的是根:“肥田中白根长数尺,味甚甘。”这话是清代吴其濬老先生说的:

葍:是旋花科的旋花(Calystegia sepium),也叫“打碗花”,一年生缠绕草本,花淡粉红色。根状茎富含淀粉,可供食用。《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卷十确指《尔雅》的“葍、[上艹下富,fù]”是旋花。并说:“旋花,苏恭以为即旋葍,其说极确(按指苏恭的《唐本草》注:“此即生平泽旋葍也。”)。今北人仍呼为‘燕葍’,河南呼为‘葍葍苗’。肥田中白根长数尺,味甚甘。……其赤花者煮以饲猪。”“藑茅”和《诗义疏》有臭气的一种,疑都是别种,或其变种,仍不出旋花属(Calystegia)的植物。(《齐民要术校释》第二版 贾思勰 原著 繆啓愉 校释 (p 801))

据我看来,按现在《中国植物志》的分类,“葍”主要应包括旋花科(Convolvulaceae)的两个属,旋花属(Convolvulus)和打碗花属(Calystegia),下面是这两个属中常见的五种植物:旋花属(Convolvulus)的田旋花和银灰旋花以及打碗花属(Calystegia)的打碗花、毛打碗花和旋花:

Convolvulus arvensis Linn.——田旋花,又称:中国旋花、箭叶旋花(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扶田秧、扶秧苗(江苏),白花藤、面根藤(四川),三齿草藤(甘肃),小旋花(四川、甘肃),燕子草(山东),田福花(新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onvolvulus ammannii Desr.——银灰旋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alystegia hederacea Wall. ex.Roxb.——打碗花,又称:燕覆子(图考),蒲(铺)地参、盘肠参(滇南本草),兔耳草、富苗秧、傅斯劳草、兔儿苗、扶七秧子、扶秧、走丝牡丹(江苏),面根藤、钩耳藤、喇叭花、狗耳丸、狗耳苗(四川),小旋花(江苏、陕西),狗儿秧(陕西),扶苗、扶子苗(山东),旋花苦蔓(山西),老母猪草(云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alystegia dahurica (Herb.) Choisy——毛打碗花,又称:马刺楷(甘肃、青海)。其原变型为Calystegia dahurica (Herb.) Choisy f. dahurica——毛打碗花。还有著名的重瓣变型Calystegia dahurica (Herb.) Choisy f. anestia (Fernald) Hara——缠枝牡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alystegia sepium (Linn.) R. Br.——旋花(植物名实图考),又称:[shùn,上匚中炎下舛]华(舜华)(说文解字),葍藑(尔雅),旋葍(蜀本草),旋花、旋葍、筋根、续筋根、鼓子花、独肠草、美草、天剑草(本草纲目),葍子根(救荒本草),吊茄子(江西),篱天剑、饭藤子、饭豆藤、野苕(湖北),包颈草(湖南),面根藤、打碗花(贵州),狗儿弯藤(四川),打破碗花(云南)。其原变种为Calystegia sepium (Linn.) R. Br. var. sepium——旋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关于所谓旋花,由上面的图片我们就会觉得很眼熟,其实最常见的旋花就是旋花科(Convolvulaceae)牵牛属(Pharbitis)的Pharbitis nil (Linn.) Choisy——牵牛(名医别录),又称:牵牛花、喇叭花(各地通称),筋角拉子(江苏),大牵牛花(广西),勤娘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而旋花科里还有不少植物也大体符合“缠绕草本,喇叭花,根状茎富含淀粉可食”的标准,例如:

旋花科(Convolvulaceae)鱼黄草属(Merremia)的四种较常见植物:

Merremia hungaiensis (Lingelsh. et Borza) R. C. Fang——山土瓜(滇南本草,云南、四川),又称:野红苕、山萝卜(四川),野土瓜藤(贵州),滇土瓜(植物名实图考,云南),红土瓜、地瓜(云南)。其原变种为Merremia hungaiensis (Lingelsh. et Borza) R. C. Fang var. hungaiensis——山土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Merremia sibirica (Linn.) Hall. f.——北鱼黄草,又称:北茉栾藤(云南热带亚热带植物区系研究报告),西伯利亚鱼黄草(中国高等植物图鉴),钻之灵(贵州):其原变种为Merremia sibirica (Linn.) Hall. f. var. sibirica——北鱼黄草,也叫小瓠花(云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Merremia umbellata (Linn.) Hall. f.——伞花茉栾藤(广州植物志)。本种有亚种Merremia umbellata (Linn.) Hall. f. ssp. orientalis (Hall. f.) v. Ooststr.——山猪菜(海南植物志),也叫假红薯、小薯藤(广东),假红薯、假番薯、山猪菜藤(广东海南),野薯藤、土瓜藤(广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Merremia yunnanensis (Courch. et Gagn.) R. C. Fang——蓝花土瓜(云南热带亚热带植物区系研究报告)。其原变种为Merremia yunnanensis (Courch. et Gagn.) R. C. Fang var. yunnanensis——蓝花土瓜,也叫山萝卜(云南、四川):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旋花科(Convolvulaceae)番薯属(Ipomoea)的两种较常见植物:

Ipomoea aquatica Forsk.——蕹菜(南方草木状、嘉祐本草、植物名实图考),又称:空心菜(福建、广西、贵州、四川),通菜蓊、蓊菜(福建),藤藤菜(江苏、四川),通菜(广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Ipomoea batatas (Linn.) Lam.——番薯(本草纲目,福建、广东),又称:甘藷(植物名实图考),甘储、甘薯、朱薯、金薯、番薯、番茹(本草纲目拾遗),甘藷、番薯、红山药、朱薯、唐薯(农政全书等),玉枕薯(台湾府志),山芋(江苏、浙江),地瓜(辽宁、山东),山药(河北),甜薯、红薯(山西、河南),红苕(四川、贵州),白薯(北京、天津),阿鹅(云南彝语)。

——我国古代之甘薯乃系Dioscorea alata Linn.——参薯而非本种。与前面几个种不同,本种原产美洲,古人恐怕见不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草27 頍弁:茑、女萝

頍弁

有頍者弁,实维伊何?尔酒既旨,尔殽既嘉。岂伊异人?兄弟匪他。茑与女萝,施于松柏。未见君子,忧心奕奕;既见君子,庶幾说怿。

有頍者弁,实维何期?尔酒既旨,尔殽既时。岂伊异人?兄弟具来。茑与女萝,施于松上。未见君子,忧心怲怲;既见君子,庶幾有臧。

有頍者弁,实维在首。尔酒既旨,尔殽既阜。岂伊异人?兄弟甥舅。如彼雨雪,先集维霰。死丧无日,无幾相见。乐酒今夕,君子维宴。

高亨先生解题:贵族请兄弟亲戚吃饭,被请者写出这首诗,表示对贵族的依赖和爱戴。

高亨先生注:頍(kuǐ),帽顶圆圆的样子。弁,古代贵族的一种帽子,用布或革做。茑(niǎo鸟),一种攀援植物。夏秋开花,花红色或白色,实黄色,如小豆。萝,女萝,又名兔丝,攀缘植物,常缘树而生。施(yì易),蔓延。此二句以茑与女萝寄附在松柏树上,比喻兄弟亲戚攀附贵族。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39)《小雅甫田之什頍弁》)

诗人首先咏唱的是主人头上圆圆的帽子——“弁”,用这个“弁”起兴,恭维主人的丰采。而“弁”在《诗经》中曾多次被提起,可见这是当时男子风姿的一个突出部分:

《卫风淇奥》“會弁如星”高亨先生注:會,借为璯(《隋书礼仪志》引作璯),缀玉于冠缝也。弁,古代一种帽子,多以鹿皮制成,皮与皮相接处为缝,缀玉于缝就是所谓璯弁。玉是圆形,有规则地罗列着,所以说如星。(《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79))

《齐风甫田》“突而弁兮”高亨先生注:突而,突然。弁(biàn辨),一种帽子,圆顶,用布帛或革做成。士兵们戴这种帽子。(《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35))

《曹风鸤鸠》“其弁伊骐”高亨先生注:弁(biàn变),一种帽子,圆顶,布帛或革制。骐,借为綦,青黑的丝绸。贵族的弁帽是青黑绸子做的。(《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95))

《小雅甫田之什宾之初筵》“侧弁之俄”高亨先生注:弁,古代贵族的一种帽子。侧弁,歪戴着帽子。俄,倾斜。(《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43))

《周颂闵予小子之什丝衣》“载弁俅俅”高亨先生注:载,借为戴。弁,一种帽子,圆顶,革或布制。俅俅,恭顺貌。(《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504))

下面是“會弁如星”的“弁”的样子,出自《周代服饰制度研究》,而《頍弁》中“有頍者弁”的“弁”虽然也很漂亮,但不一定缀有这么多的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不过在这诗前两章的后半段,诗人又用“茑与女萝,施于松柏(松上)”来比喻自己和主人的关系,说自己就像“茑与女萝”,依附于高高的“松柏”。

“茑”和“女萝”虽然都依附于“松柏”,但这位诗人还是把二者区分开来,而这二者从植物分类的角度也隔得很远,《汉语大字典》蔦(其简化字即“茑”):\

蔦为常绿寄生小灌木;女萝即松萝,为孢子植物地衣门松萝科呈树枝状的植物体,悬垂在高山针叶林枝梢。古诗文以《诗》二者连用,常混以为一物,南朝-宋-谢灵运《悲哉行》:“松欢蔦蔓延,樛葛欣虆萦。”唐-卢鸿一《嵩山十志十首樾馆》:“紫巖隈兮青谿侧,云松烟蔦兮千古色。”\

实际上,作为“孢子植物”的“女萝”已经落在《中国植物志》以外了。

————————————————————

先说“茑”,再抄《汉语大字典》:

《汉语大字典》蔦(其简化字即“茑”):《说文》:“蔦,寄生也。从艸,鳥声。《诗》曰:‘茑与女萝。’”(niǎo)寄生木。本草家指桑寄生科桑寄生属和檞寄生属植物,前者寄生于山茶科、壳斗科等树上,后者寄生于檞、榆、桦等多种阔叶树上。枝茎可入药。宋-唐慎微《政和证类本草木部》引陶弘景《名医别录》:“桑上寄生,一名蔦。生弘农川谷桑树上,三月三日采茎叶,阴干。……生树枝间,寄根在皮节之内。叶圆青赤,厚泽易折。傍自生枝节,冬夏生,四月花白,五月实赤,大如小豆。”\

据《中国植物志》(下面的植物图片多出自《中国植物图像库》):

桑寄生科(LORANTHACEAE)植物的特点就是大多寄生于木本植物的茎或枝上,对寄主具不同程度的危害,影响生长及开花、结实,致使果树或经济树木减产或失收。一部分种类为药用植物,如桑寄生、槲寄生等为常用中药材。

桑寄生科(Loranthaceae)桑寄生属(Loranthus)中最常见的是Loranthus tanakae Franch.——北桑寄生(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又称:宜枝、枝子(陕西),杏寄生(山西)。

——枝、叶民间作桑寄生入药: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同属比较常见的还有Loranthus delavayi Van Tiegh.——椆树桑寄生(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又称椆寄生(云南植物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桑寄生科(Loranthaceae)槲寄生属(Viscum)中最常见的是Viscum coloratum (Kom.) Nakai——槲寄生(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又称:冬青(辽宁),寄生子(四川),台湾槲寄生(台湾),北寄生(中药志)。

——全株入药,即中药材槲寄生正品。本种果实的颜色,据记录:寄生于榆树的呈橙红色,若寄生于杨树和枫杨的呈淡黄色,寄生于梨树和山荆子的果呈红色或黄色。如依果的颜色作变型标准而分类,则果成熟时黄色的为Viscum coloratum f. lutescens (Makino) Kitag.;果呈橙红色的为Viscum coloratum f. rubro-aurantiacum (Makino) Kitag.,由于须待果成熟时才能鉴别,故本志不细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同属比较常见的还有另外两种:

Viscum diospyrosicolum Hayata——棱枝槲寄生(海南植物志),又称:柿寄生(广东、福建、台湾),桐木寄生(广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Viscum liquidambaricolum Hayata——枫香槲寄生(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又称:枫树寄生、螃蟹脚(广东英德),桐树寄生(四川),赤柯寄生(台湾)。

——本种枝条的节间长度和宽度,可随寄主种类稍有变化,其果实的形状和颜色亦有不同,若寄生于枫香树上的,其果椭圆状,成熟时橙红色;寄生于油桐树上的,其幼果椭圆状,成熟时呈卵球形,黄色: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关于“萝”,也是先抄《汉语大字典》:

《汉语大字典》蘿(其简化字即“萝”):《说文》:“蘿,莪也。从艸,羅声。”(luó)某些蔓生植物,如女蘿;藤蘿;蔦蘿。《玉篇艸部》:“蘿,女蘿,托松而生。”《诗小雅頍弁》:“茑与女萝,施于松柏。”毛传:“女萝,菟丝,松萝也。”《文选木华〈海赋〉》:“轻尘不飞,纤蘿不动。”李善注引《尔雅》曰:“唐蒙,女蘿。”唐-杜甫《佳人》:“侍婢卖珠回,牵蘿补茅屋。”

因此,在我看来,《诗经》中“施于松柏”的“女萝”应该就是松萝(松柏寄生)(Usnea diffracta Vain.)(不在《中国植物志》范围内),而且无论是屈原《山鬼》中“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羅”的“女羅”,还是杜甫《佳人》中“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的“萝”,应该都是这种下垂如幕的松萝。

松萝又称女萝(《诗经》),松上寄生(《纲目》),松落(《国药的药理学》),树挂(《黑龙江中药》),天棚草、雪风藤、山挂面、龙须草(《四川中药志》),天蓬草(《陕西中草药》),树胡子(林芝地区),接筋草;还有U. longissima Ach.——长松萝(蜈蚣松萝、天蓬草);都属于松萝科(Usneaceae)松萝属(Usnea Ach.)。下面的松萝图片都是截自网上,我也分不清具体属于哪个种:

谁知白云外,别有绿萝春。(唐-钱起《题温处士山居》):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幂幂女萝草,蔓衍旁松枝。含烟黄且绿,因风卷复垂。(南朝-齐-王融《咏女萝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潜颖隐九泉。女萝缘高松。(西晋-邹湛《游仙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草根未结青丝缕,萝茑犹垂绿帔巾。(唐-阎朝隐《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芳草换野色,飞萝摇春烟。(唐-李白《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作春归桃花岩贻许侍御)》):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林峦当户茑萝暗,桑柘绕村姜芋肥。(唐-薛逢《题独孤处士村居》):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和“茑与女萝”常常一起提到的还有旋花科(Convolvulaceae)菟丝子属(Cuscuta)的Cuscuta chinensis Lam.——菟丝子(本草纲目),例如李白有诗《古意》,就把女萝和兔丝子写在一起,把它们寄生的特点写得很清楚:

君为女萝草,妾作兔丝花。轻条不自引,为逐春风斜。

百丈托远松,缠绵成一家。谁言会面易,各在青山崖。

女萝发馨香,兔丝断人肠。枝枝相纠结,叶叶竞飘扬。

生子不知根,因谁共芬芳。中巢双翡翠,上宿紫鸳鸯。

若识二草心,海潮亦可量。

菟丝子又称:黄丝(北方诸省),豆寄生(江苏及北方诸省),龙须子(辽宁),豆阎王(河南),山麻子(河北),无根草(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江苏),金丝藤(山西、江西),鸡血藤、黄丝藤、无叶藤(江西),无根藤(江西、四川、贵州、云南),无娘藤(四川、贵州、云南),雷真子、禅真(四川),“朱匣琼瓦”(藏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与菟丝子长得很像的同属常见植物还有:

Cuscuta japonica Choisy——金灯藤(植物名实图考),又称:日本菟丝子(中国经济植物志,附无娘米),大菟丝子(东北、江西),菟丝子(广西、贵州、四川、湖北),无娘藤()湖北、广西、贵州、云南,金灯笼(四川、贵州),无根藤、飞来藤、无根草、山老虎、金丝藤、无头藤(浙江),红无根藤、雾水藤、红雾水藤、大粒菟丝子、金丝草(广西),黄丝藤(安徽),飞来花(云南),天蓬草、无量藤(四川)。其原变种为Cuscuta japonica Choisy var. japonica——金灯藤: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uscuta australis R. Br.——南方菟丝子,又称:女萝(江苏、广东),金线藤、飞扬藤(广东),欧洲菟丝子(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误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还有旋花科(Convolvulaceae)茑萝属(Quamoclit)的Quamoclit pennata (Desr.) Boj.——茑萝松(植物名实图考),又称:茑萝(花历百詠,植物学大辞典),锦屏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金丝线(广西)。——原产热带美洲,这已不是《诗经》时代古人所能见到的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通宝推:匆匆过,
家园 草28 芄兰:芄兰

芄兰

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芄兰之葉,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高亨先生注:芄(wán丸)兰,草名,即萝藦。多年生蔓草,可入药。支,通枝。芄兰的枝是尖头的,形似古人所佩的角锥。作者以芄兰的枝比喻她的小女婿所佩的角锥,意在形容角锥之小,以角锥之小表明小女婿身躯之小。觿(xī希),用骨制的小锥,头尖尾粗,形似牛角,俗语叫做角锥,解绳结的工具,成人所佩。童子结婚,等于成人身份,所以佩角锥。悸,因恐惧而颤动貌。此二句指童子结婚,佩带容刀火链,因不习惯,下垂的带子都在颤动。葉(叶),芄兰的叶卷曲成环,形似古人所带的扳指。韘(shè涉),即扳指,用玉或骨制成,形似环而有缺口,联以柔皮,带在右手大拇指上,射箭时用它钩弦拉弓,成人所佩。童子结婚,等于成人身份,所以佩扳指。甲,借为狎(《释文》:“甲,《韩诗》作狎。”),亲昵也。能不我狎,即尔不狎我,不懂得和我相亲昵成夫妇之好。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89)《卫风芄兰》)

下面是截自网上的一些古觿的图片,与再下面萝藦(芄兰)硬荚的图片比对,我感觉与其说觿像是芄兰的枝,不如说像是芄兰的荚,甚至古人曾在野外摘了芄兰的硬荚来当觿用也说不定,不知您是否有同感:

黄玉迎刃而解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古玉龙首觿:

[IMGA]http://images.epailive.com:81/upload/epailive/4723/5912/7590l.jpg[/IMGA]

芄兰(萝藦)的硬荚: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就是萝藦科(Asclepiadaceae)萝藦属(Metaplexis)的Metaplexis japonica (Thunb.) Makino——萝藦(唐本草),又称:芄兰(诗疏);斫合子(本草纲目拾遗);白环藤、羊婆奶、婆婆鍼落线包(河北);羊角、天浆壳、蔓藤草、奶合藤、土古藤、浆罐头、奶浆藤(华北);斑风藤(湖南);老鸹瓢(辽宁);哈喇瓢、鹤光飘(东北);洋飘飘(江苏);天将果、千层须、飞来鹤、乳浆藤、鹤瓢棵、野蕻菜、赖瓜瓢、老人瓢。

——“萝藦”中名,首次见于《唐本草》,后李时珍收载于《本草纲目》蔓草类,谓:子同叶主治““虚劳,补益精气……;持子傅金疮,生肤止血,捣叶傅肿毒:取汁傅丹毒赤肿,及蛇虫毒……”。也被吴其浚收载于《植物名实图考》。这还是又一种古人以兰称的植物: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与萝藦同属的还有分布偏南一些的Metaplexis hemsleyana Oliv.——华萝藦(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又称:萝藦藤(广西),奶浆藤(四川、贵州),奶浆草(四川),倒插花(贵州):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与萝藦同科还有一种奇怪的植物,也有萝藦之称,可以说是植物中的四不像,就是杠柳属(Periploca)的Periploca sepium Bunge——杠柳(华北),又称:北五加皮(北方通称);羊奶子(东北);山五加皮、羊角条(河南);羊奶条、羊角叶(河北、河南);臭加皮、香加皮、狭叶萝藦(四川);羊角桃(河南、山西);羊角梢、立柳、阴柳、钻墙柳、狗奶子、桃不桃柳不柳(江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通宝推:宅羊驼,
家园 草19 芣苢:芣苢——“芣苢”的另一解

游修龄先生总结前人的见解,阐释了“芣苢”的另一解,我觉得很有道理。现将游先生原发于《中国农史》2008.2(p133)的一篇全面陈述此见解的文章粘贴于此,后面则附上《中国植物志》中对相关植物的介绍和出自《中国植物图像库》的图片:

————————————————————

质疑“芣苢”即“车前”——兼论“芣苢”是“薏苡”

————————————————————

摘要:《诗经》咏芣苢一首,历代注释家都释芣苢为车前草,虽然过去半个世纪中曾有个别学者指出芣苢应是薏苡,不是车前,但影响不大,至今学者、专家及字典、词书等作车前解读。以前指出芣苢为薏苡的理由虽然正确,但嫌简略,特别是神化和文字源流方面的探讨缺乏。本文是就这一问题展开全面的陈述,希望芣苢不是车前而是薏苡的问题,有所澄清。

关键词:《诗经》;芣苢;车前;薏苡

————————————————————

《诗经周南八》芣苢(音fú yǐ),亦作芣苡(音fú yǐ),原文如下: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这首诗的结构很奇特,全诗共48字,其中“采采”重复六次12字,“芣苢”重复六次12字,发语词“薄言”(无义)也重复六次12字,“之”重复六次,共占去42字。只有“采”、“有”、“掇”、“捋”、“袺”、“襭”六字有操作意义。加上“采采”双音词,是全诗的要害,即鉴别芣苢是否车前的关键所在(详后)。

试先看今人对这诗的白话语译:

采呀采呀那个采呀采,采呀采呀那个采下来;

采呀采呀那个捡起来,采呀采呀那个缕起来;

采呀采呀那个怀里揣哟,采呀采呀那个大兜来哟。

网上有人写教案,准备给小学生上《诗经》课的,也对这诗作了语译,这里只录第一节如下:

采呀采呀,采芣苢呀,大家快些来采它;

快快来采芣苢呀,收呀快些收起它。

古籍从战国时的《诗》毛亨传首次释芣苢为车前起,历经汉魏、南北朝、隋唐一直到宋代朱熹的《诗集传》,陈陈相因,都释芣苢为车前,引文从略。现代字典词书对芣苢的解释,如新旧版《辞海》、《汉语大字典》、《新华字典》等都释芣苢为车前(文字不具引)。

又,解释《诗经》植物,给予鉴定并附有车前图片的书如陆文郁《诗草木今释》(天津人民出版社,1957年),潘富俊、吕胜由《诗经植物图鉴》(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更用图画或实物摄影图片揭示车前的植物形态。凡此,都进一步巩固了芣苢即车前的观点。

另一方面,笔者在上世纪80年代北京国际科学技术史学术讨论会上,听一位香港药物学家的报告,其中提到《诗经》咏芣苢诗,他作为车前介绍。休息时,我对他说,有人认为芣苢不是车前,应是薏苡,他不屑一顾地答说:“当然是车前。”也不问主张芣苢不是车前有哪些理由。由此可见,以芣苢为车前草,已经到了毫无讨论余地、不必怀疑而固定化的程度。所以现代各种工具书都一无例外地跟着作车前解。

虽然建国前闻一多和上世纪50年代宋湛庆两位都曾先后对古籍沿袭下来的以芣苢为车前提出质疑,并指出芣苢应是薏苡。闻一多的《诗经通义》是对《诗经》的各篇一一诠释,释芣苢不过是其中的一篇,全篇仅800余字,引古籍文献占去大部分,他个人的见解仅400来字,所以不可能展开充分的论证。

宋湛庆的《我国古老的作物——薏苡》一文重点介绍薏苡的植物学特性、分布、栽培历史等,其中首先涉及芣苢和薏苡的关系,他主张芣苢应即薏苡,但并非专文论证。因这类专业性很强的文章,阅读面窄,不为大众所知,故以芣苢为车前仍属压倒性的见解和定论。

闻一多和宋湛庆征引历代文献很详细,这里不重复摘录。因为本文所要讨论的不是这些古文献的正或误,而是针对车前的植物学形态本身,无法同采摘芣苢联系起来,一直为释车前者所误解和忽视。

先从车前的植株形态看,和采摘芣苢的诗句形容严重不能合拍。车前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片从根部生出,卵形有柄,叶片伏地而生。夏天在叶间抽出花茎,长15—30厘米,排列成长穗状花序,花后结小蓋果。

李长之的译文是忠于原诗的,对原诗中关键的掇之、捋之、袺之、襭之等动作的理解也是对的,问题是拿来形容采摘车前对不上号。车前既可以采叶作蔬食,也可以抽穗后采穗供食或药用。叶片如此低矮,伏地而生,人必须蹲下来摘叶,而诗句中形容的动作是人站着采摘的。即便专指采摘花穗,花穗也不过15—30厘米高,人也得弯下腰身采摘。薏苡就没有这些问题,薏苡株高约1—2米,和玉米、高粱近似,人可以站着采摘,诗句中的捡起来(掇之)、缕下来(捋之)、怀里揣(袺之)、大兜里放(襭之)便都顺理成章了。

更为严重的是,李长之的语译(历来注释如此)把“采采”当作动词“采摘”理解,译“采呀采呀那个采呀采”全错了,“采”果然是动词采摘之意,但这里的双音词“采采”,不是动词的重复采摘。动词采摘已经有采之、有之、掇之、捋之、袺之、襭之,何必再重复采采12次。

采在古籍中还有茂盛、众多意,故重复“采采”是作形容词用。如晋陶潜《荣木》诗:“采采荣木,结根于兹。”南朝谢灵运《缓歌行》诗:“习习和风起,采采彤云浮。”这两首诗中的“采采”都是文彩、光彩的意思。“芣苢”全诗“采采”共出现六次,是一再赞美芣苢种子(果实)外壳的光彩注目、逗人喜爱,因而妇女们一边高兴地歌唱赞叹,一边动手采摘。若是车前,则这种歌唱赞美变成无的放矢。

芣苢或薏苡的名称,现代人比较陌生,换成薏仁米(简称薏仁)就家喻户晓了。薏仁米者,薏苡果实脱壳后白色之“仁”(籽粒)也。薏仁米白如糯米,现在市场上到处有供应,除作粮食外,也还入药,薏仁米和糯米红枣煮粥,是有名的食补药膳,可治身体虚弱、易出虚汗。

薏苡是一年生或多年生禾本科植物,株高和玉米高粱相近,株型也相似。自古至今广泛分布于北方和南方,古时到处可以采集,也可以人工栽培。薏苡属共有十来个种(species),最重要的有两个种,食用的称薏苡(Coix lacryma),观赏用的称川谷(Coix agrestis)。薏苡或川谷的外表都富有光泽,很引人注目和喜爱。特别是川谷的外壳含珐琅质,富有光彩,闪闪发亮,妇女们采来制作成项圈、手镯装饰品,应用最多的是佛教僧尼用来做念佛珠。

薏苡的花器构造和稻麦的小穗不同,它是单性花,夏秋间从叶腋开出雌雄花,雄花伸出于雌花之上,外表看起来像种子的顶上有根细尾巴。这可能是取名“薏”的原因。薏的原义是指莲心,即莲子中间的绿色两片子叶称薏。薏苡是形容它的子实中间有一条细如莲心的东西,伸出上面。

但薏苡是后起的名称,见诸东汉王充的《论衡》:“禹母吞薏苡而生禹,故夏姓曰姒。卨(音xiè,契)母吞薏苡而生卨,故殷姓曰子。后稷母履大人迹而生后稷,故周姓曰姬。诗曰:不坼不副,是生后稷。”

王充所引的这三个神话传说,是解释夏姓姒、殷姓子和周姓姬的起源的。他们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不坼不副”。古人称怀孕妇女产子为“坼副”,指下身一定要开裂才能使婴儿产出。但上面三位女性的产子是不经过而生的。因为她们是吞食薏苡、燕卵、踩踏“大人迹”(通常解释为熊的足迹)而得子的。王充举这些传说的例子,接下来不是宣扬而是驳斥它们都是迷信无稽之谈。王充是个难得的朴素唯物论者,无神论者,他的目的是要大家不去相信这种胡说八道,这是我们后人应该理解并给予肯定的。但是,也要指出,王充犯了一个错误,即混淆了迷信和神话传说的界线,视两者为同一事物。迷信要取缔,神话则宜保留。家喻户晓的戏曲《白蛇传》,说白蛇化成美女和许仙结婚,青蛇化成婢女服侍夫妻俩,推演出悲欢离合,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是神话不是迷信。

古人对于男女交配受精的过程一无所知,因为女子的卵和男子的精虫都非肉眼所能看到,所以交配和怀孕时没有联系的两回事。又因母系氏族社会,女方固定,男方则经常更换,相当于一妻多夫,生下的孩子,知母不知父。人们肉眼所能看到的只是妇女的肚皮渐渐大起来,最后产下婴儿。那么这婴儿又从何而来?为了寻求答案,人们通过对周围环境事物的观察,最常见的现象是小鸟、小蛇之类都是从鸟卵、蛇卵破壳孵化出来的,对这种新生命诞生的现象,人们因非常惊讶而崇拜,产生出一种联想,即可能是某个时候,女子偶然误吞下鸟卵之类,因而怀孕,产下婴孩。这是人类图腾信仰的开始,图腾可以是植物的种子或果实,动物可以是鸟、蛇类的卵,哺乳动物则是身体的某个部分。王充所举的例子,包括了薏苡籽,燕子卵,熊足迹三类。

芣苢在《周书王会篇》作“桴苡”;“桴苡者,其实如李,食之宜子。”孔注曰:“食桴苡,即有身。”桴和芣同音,所以《王会篇》作桴苡。树木的外皮称桴,稻谷类的外壳称稃。树皮剥下来可以制作木筏,故桴亦作木筏解,也是浮的来源。稃是保护稻麦子实的壳,植物学上称之为“内颖”和“外颖”本此。《王会篇》只是以桴为声符替换芣,这是古人随便使用同音通假的习惯。其实,严格地说,应该用“莩苡”更理想,也不会因用桴表音而失去孚的重要含义。

《说文爪部》:“卵,孚也。”段玉裁注引“《通俗文》:卵化曰孚。”又,魏张揖《广雅》:“孚,生也。谓子出于卵也。”都说得很清楚,孚就是从卵里孵化出来的小鸡小鸟等小生命。孚字从爪,这爪象征鸟类孵化时身体蹲伏在“子”上,在甲骨金文中,孚字就“画”成脚爪下面一个“子”。子就是“卵”的方言,古代不少地方口语都称鸟类的蛋为子,如晋郭义恭《广志》说:“蜀名梅为橑(lǎo),大如雁子。”所谓雁子即雁蛋,现在不少地方还称“鸡蛋”、“鸡卵”为“鸡子”。

闻一多认为芣苢和胚胎同源,甚是。试加演绎:古籍“芣”亦可写作“苤”,“胚”亦可作“肧”,苢去草头后之[官去宀],上半改写成“厶”,便成“台”。故“苤苢”去草头,换从“月”(肉)旁,即从植物之幼胚,转为动物之“胚胎”。

又,桴旁之“孚”是鸟卵孵化,已如上述;“芣”是植物之“胎”,把二者联系在一起,“芣(桴)苢(苡)”即后世的“胚胎”,故“禹母吞薏苡而生禹”包含着从吞薏仁米变“胚胎”全过程的一个缩影,个中蕴藏着植物受精和人体怀孕互通的、富有浪漫的思考!

《诗经》周南篇,收集的是周国的民歌,周国在雍州(今陕西北部)岐山之阳,故名周南。周南芣苢篇民歌涉及的历史,包括夏禹(姒姓)、殷商(子姓)、后稷周(姬姓)。芣苢篇“采采芣苢”是歌颂始祖夏禹的歌。所以读《芣苢》篇首先要对它的文学浪漫性有深入的了解,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李先耕校点,中华书局,1986年)做到了这一点。方玉润要求读芣苢诗的“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真是十分精彩、道出境界的分析,遗憾的是他并不熟悉植物,仍按传统观点以芣苢为车前。在方玉润的解读下,我们可以想象,妇女们集体采集芣苢,兴高采烈地边唱边采:“多么光彩的薏苡呀!让我们掇之、捋之、袺之、襭之……”这才是芣苢诗的民谣文化精髓之所在。

若将芣苢理解为采集车前草,与上述悠久历史的民歌完全脱离,与这诗的文学性割裂,无的放矢了。古人采集的植物对象,数以千计百计,何以情有独钟,选中车前加以歌颂?这是不可理解的脱离实际。历代的注释者并不熟悉芣苢和车前植物形态的巨大差异,又不熟悉周南所咏内容和图腾信仰的复杂关系。释芣苢为车前,始自《诗经》毛亨传,毛亨传已经是五百所年以后的战国时期,发生误会可以理解。问题是,接下来的历代注释家陈陈相因,泥古不化。而现代的注释也是受历史沿袭影响,不去按现代植物学的角度,或神话图腾的角度,或文字训诂的角度,给予重新检视,综合分析,以至于以讹传讹。希望本文以上所陈观点,能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切磋交流,取得共识,则车前无辜,芣苢幸甚。

————————————————————

以上游修龄先生非常精彩的文章来自这里

————————————————————

以下是禾本科(Gramineae)薏苡属(Coix)中两个较常见的种:

Coix chinensis Tod.——薏米(药品化义),又称:苡米(本草求原),六谷米、绿谷(云南地方名),马圆薏苡(台湾植物志,按:Coix lacryma-jobi var. ma-yuen (Roman.) Stapf之“ma-yuen”为纪念马援将军,应译成“马援薏苡”),感米(千金、食治),回回米(救荒本草)。

——我国东南部常见栽培或逸生,产于辽宁、河北、河南、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区;生于温暖潮湿的十边地和山谷溪沟,海拔2000米以下较普遍。

颖果又称苡仁,味甘淡微甜,营养丰富,含碳水化合物52%-80%,蛋白质13%-17%,脂肪4%-7%,油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其中亚麻油酸占34%,并有特殊的薏仁酯;磨粉面食,为价值很高的保健食品。米仁入药有健脾、利尿、清热、镇咳之效。叶与根均作药用。秆叶为家畜的优良饲料: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oix lacryma-jobi Linn.——薏苡(原变种)(本草经),又称菩提子(本草纲目)。

——产于辽宁、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多生于湿润的屋旁、池塘、河沟、山谷、溪涧或易受涝的农田等地方,海拔200-2000米处常见,野生或栽培。分布于亚洲东南部与太平洋岛屿,世界的热带、亚热带、非洲、美洲的热湿地带均有种植或逸生。

本种为念佛穿珠用的菩提珠子,总苞坚硬,美观,按压不破,有白、灰、蓝紫等各色,有光泽而平滑,基端之孔大,易于穿线成串,工艺价值大,但颖果小,质硬,淀粉少,遇碘成蓝色,不能食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草29 苕之华:苕

苕之华

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

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

牂羊坟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鲜可以饱!

高亨先生注:苕,又名凌宵,草名,黄花,蔓生。华,花。芸,黄色深浓的样子。牂(zāng臧)羊,母羊。坟,大也。三星,星宿名,参宿、心宿、河鼓均为三颗亮星组成,此不知何指。罶(liǔ柳),读为霤(liù),屋檐。作者夜间起来,一望而见三星正照在屋檐上面。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65)《小雅鱼藻之什苕之华》)

《汉语大字典》芸(yùn):枯黄色。《集韵焮韵》:“芸,艸木落之色。”《诗小雅苕之华》:“苕之华,芸其黄矣。”

因此,所谓“黄色深浓”应该是比较接近红叶、偏向红色的“黄色深浓”。诗人描写了“苕”这种植物两种最重要的特征,深黄红色的花和青青的叶子,用这种鲜明的形象来反衬自身的窘境。下面这个“苕”就具有这样的两个鲜明特征:

《汉语大字典》苕(tiáo):凌霄花。又名紫葳。紫葳科。落叶木质藤本,借气根攀附在其他物上。花冠漏斗状钟形,大而鲜艳,桔红色,栽培供观赏,花入药,破血去瘀。《尔雅释草》:“苕,陵苕。”邵晋涵正义:“谓之陵苕,所以别于《陈凤》之旨苕也……《本草》有紫葳,《唐本》注谓之凌霄。蔓生,依大木,久延至颠。”《说文艸部》:“苕,艸也。”《诗小雅苕之华》:“苕之华,芸其黄矣。”《史记赵世家》:“美人荧荧兮,颜若苕之荣。”裴駰集解引綦毋邃曰:“陵苕之草其华紫。”晋-郭璞《游仙诗》:“翡翠戏兰苕,容色更相鲜。”

所以,《诗》中花朵“芸其黄矣”的“苕”,应该就是紫葳科(Bignoniaceae)凌霄属(Campsis)之中花朵“大而鲜艳,桔红色”的凌霄。

当然以“苕”称的植物还有几种,前面就说到过《陈风防有鹊巢》中“陵有旨苕”的“苕”。

繆啓愉先生对古籍中的几种“苕”有辨析如下:

陵苕:有二种解释:一是紫葳科的紫葳(Campsis grandiflora),落叶木质藤本,又名“凌霄”。见《名医别录》、《唐本草》注。一是唇形科的鼠尾草(Salvia japonica),多年生草本,可以染皂,又名“乌草”。

苕草,是豆科的巢菜(Vicia cracca),甘肃称“苕子”,湖北称“草藤”,广西称“肥田草”,多年生蔓性草本,茎具短柔毛,叶被黄色短柔毛,花紫色。嫩苗称“巢芽”,可作蔬菜。

苕饶:又名“翘饶”,即《尔雅?释草》的“柱夫,摇车”,是豆科的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今亦名“红花草”,又名“草子”。一二年生匍匐草本。今南方稻田多种为绿肥和饲料。嫩苗可食。

“陵苕”、“苕草”、“苕饶”三种植物,虽同有“苕”名,并非一种。

(《齐民要术校释》第二版 贾思勰 原著 繆啓愉 校释 (p 806))

下面就是《苕之华》这首诗中的“苕”:

Campsis grandiflora (Thunb.) Schum.——凌霄(图经本草),又称:紫葳(植物名实图考),苕华(神农本草经),堕胎花(云南),白狗肠(广西),搜骨风(四川),藤五加(贵州),过路蜈蚣(湖南),接骨丹(湖北),九龙下海(江西),五爪龙(江苏),上树龙(安徽)。

——攀援藤本;茎木质,表皮脱落,枯褐色,以气生根攀附于它物之上。据李时珍云“附木而上,高达数丈,故曰凌霄”。

虽然凌霄是木质藤本,但因其“攀附于它物之上”,与前面几种藤本植物相类,我还是将其归入草类,看高亨先生的注,古人大概也是将其归入“草”类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乔木粲凌苕,阴崖积幽藓。(唐-李德裕《早秋龙兴寺江亭闲眺忆龙门山居寄崔张旧从事(宜春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苍苍一雨后,苕颖如云发。(唐-刘禹锡《畬田行》):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草30 七月:薁

《七月》这首诗很长,但与“薁”有关的只有一句,就是“六月食鬱及薁”(《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99)《豳风七月》)。

繆啓愉先生云:

薁:有二音二义,曹宪注《广雅释草》“燕薁”,音“奥”。《康熙字典》“奥”引《唐韵古音》亦音奥,并说与《七月》诗的“枣”、“稻”字叶韵。又音“於六切”,念yù,通“郁”、“鬱”。今新旧《辞源》、《辞海》仅收郁音,漏收奥音。读奥音是“燕薁”、“樱薁”,即葡萄科的蘡薁(Vitis adstricta,桥案:现在《中国植物志》中葡萄属之蘡薁其拉丁名为Vitis bryoniifolia Bunge),落叶木质藤本,即《诗义疏》称为“车秧藤”者。浆果小球形,黑色。又名野葡萄、山葡萄。读郁音就是(二五)目的“鬱”,即蔷薇科的郁李。孔颖达误认为《七月》诗的“薁”就是郁李,与并列的“鬱”为同物而重沓,清王念孙《广雅疏证》、段玉裁注《说文》对此都有辨证。(《齐民要术校释》第二版 贾思勰 原著 繆啓愉 校释 (p 729))

如此,则《七月》所说的“薁”应该就是葡萄科(Vitaceae)葡萄属(Vitis L.)中当时古人常见的葡萄。虽然这些葡萄也是木质藤本,但如前面提到的理由,我还是把它们归入草类。何况“薁”字和“藤”字都以“艸(草)”字为部首,也说明古人是将它们归入草类的。

不过,这些葡萄之中并不包括我们今天常吃的葡萄:Vitis vinifera L.——葡萄(神农本草经),又称:蒲陶(汉书),草龙珠(本草纲目),赐紫樱桃(群芳谱),菩提子(亨利氏植物名录),山葫芦(山东)。

我们今天常吃的葡萄原产亚洲西部,据认为是在西汉时才经过西域引入中原的。下面是我们常吃的葡萄,比别的葡萄都大得多,也香甜得多: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不过“薁”虽不像葡萄那么好吃,但在古人那里也算是酸甜多汁而好吃的水果了。

以下就介绍可能是“薁”的葡萄科(Vitaceae)葡萄属(Vitis)中五个较常见种,并附图片。介绍摘抄自《中国植物志》,图片出自《中国植物图像库》:

Vitis amurensis Rupr.——山葡萄(东北木本植物图志),又称阿穆尔葡萄(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其原变种为V. amurensis Rupr. var. amurensis——山葡萄。

——产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山东、安徽(金寨)、浙江(天目山)。生山坡、沟谷林中或灌丛,海拔200-2100米。

是葡萄属中抗寒能力最强的种类,尤其是东北地区的群体;果生食或酿酒,酒糟可制醋和染料,种子可榨油,叶和酿酒后的酒脚可提酒石酸: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Vitis bryoniaefolia Bge.——蘡薁(尔雅),又称:野葡萄,华北葡萄(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其原变种为V. bryoniaefolia Bge. var. bryoniaefolia——蘡薁。

——产河北、陕西、山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生山谷林中、灌丛、沟边或田埂,海拔150-2500米。

全株供药用,能祛风湿、消肿痛,藤可造纸,果可酿果酒: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Vitis davidii (Roman. du Caill.) Foex.——刺葡萄(亨利氏中国植名录)。其原变种为V. davidii (Roman. du Caill.) Foex. var. davidii——刺葡萄。

——产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生山坡、沟谷林中或灌丛,海拔600-1800米。根供药用,可治筋骨伤痛: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Vitis flexuosa Thunb.——葛藟葡萄(中国果树分类学),又称:葛藟(诗经),千岁藟(植物名实图考),芜(名医别录),光叶葡萄(台湾植物志),野葡萄(河南)。

——产陕西、甘肃、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生山坡或沟谷田边、草地、灌丛或林中,海拔100-2300米。

根、茎和果实供药用,可治关节酸痛,种子可榨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Vitis heyneana Roem. & Schult——毛葡萄(中国树木分类学),又称:绒毛葡萄(植物分类学报),五角叶葡萄(中国果树分类学),野葡萄(云南师宗)。其原亚种为V. heyneana Roem. & Schult subsp. heyneana——毛葡萄。

——产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河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生山坡、沟谷灌丛、林缘或林中海拔100-3200米。

果可生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草31 葛覃、葛藟、葛屦:葛(上)

“葛”这种植物大概在《诗经》时代非常常见,所以《诗经》里有十首诗都提到“葛”,其中题目带“葛”字的就有三首,我们一首首看过来:

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汙我私,薄澣我衣。害澣害否,归宁父母。

高亨先生注曰:葛,一种藤本植物,用葛皮纤维织的布,现在还叫做葛布。覃,当读为藤,蔓也。施(yì易),延也。喈(jiē皆)喈,鸟鸣声。刈(yì义),割。濩(huò獲),煮。斁(yì译),厌恶。私,疑借为[上艹下私,sī私],白茅的穗名[上艹下私,sī私],洁白柔滑,用它洗衣可以去油垢,与皂角的作用相似。澣(huǎn缓),洗。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03)《周南葛覃》)

葛布后世仍很常见,制成葛衣、葛巾,主要是夏天穿戴。而在当时,葛是一种重要的纺织原料来源。所以《说文艸部》对葛字的解说是:“絺綌艸也。”絺(chī)是细葛布,綌(xì)是粗葛布。《左传宣八年传》也有:“冬,葬敬赢,旱,无麻,始用葛茀。”((p 0697)(07080501))(064),亦以葛为当时重要的纤维材料之一。

1972年,江苏吴县草鞋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第10层文化堆积中发现3块约公元前3400年的葛布残片,内有一块经密每厘米约10根,纬密每厘米约26~28根,用扭绞加绕环织法编织出回纹和条纹暗花的葛布,这是中国已发现的最古老的手工织花葛布实物,现藏于南京博物院。葛布的生产在周代很受重视,设有“掌葛”专门管理葛布生产。(《中国古代葛麻织物》

另外,在《王风采葛》里还有:“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据高亨先生,这里的采葛也多是为了取纤维作纺织材料。虽然《汉语大字典》“葛”字条有:“根富淀粉,供食用和入药。”

但是,作为纤维原料来源的“葛”往往不是人工栽培的,一方面“葛”之纤维与丝麻比性能上并没有很大优势,另一方面也反映“葛”不易栽培。

但另一首《诗》唱到“葛”的时候就主要不是关注它的纤维,而是用“葛藟”枝叶与本根互相缠绵的关系,比喻父母与儿子的关系:

葛藟

绵绵葛藟,在河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绵绵葛藟,在河之涘。终远兄弟,谓他人母。谓他人母,亦莫我有!

绵绵葛藟,在河之漘。终远兄弟,谓他人昆。谓他人昆,亦莫我闻!

高亨先生注曰:葛藟(lěi壘),葛藤。涘(sì似),水边。漘(chún唇),水边。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02)《王风葛藟》)

在《左传》中,就有人专门讲到“葛藟”的这个意象:

昭公将去群公子,乐(yuè)豫曰:“不可。公族,公室之枝叶也;若去之,则本根无所庇蔭(荫)矣。葛藟(lěi)犹能庇其本根,故君子以为比,况国君乎?此谚所谓‘庇焉而纵寻斧焉’者也。必不可。君其图之!亲之以德,皆股肱也,谁敢携贰?若之何去之?”不听。穆、襄之族率国人以攻公,杀公孙固、公孙郑于公宫。(《文七年传》(p 0556)(06070302))(047)

“葛藟”就是葛藤,是“葛”这种植物最突出的形象,《诗经》中还有:“南有樛木,葛藟纍之。……葛藟荒之。……葛藟萦之。”(《周南樛木》),“莫莫葛藟,施于条枚。”(《大雅文王之什旱麓》),都提到葛藟。后世提到这个形象的诗歌还有“葛藟虆於桂樹兮,鴟鴞集於木蘭。”(西汉-刘向《远逝》),“紫藤萦葛藟,绿刺罥蔷薇。”(唐-杜审言《都尉山亭》)。

而且人们在攀爬时也常会拉着葛藤“扪藤引葛度危峦”(骆宾王《杂曲歌辞从军中行路难二首》)或者“曳葛似攀樛”(骆宾王《至分陕》)。非但如此,在《周易》中也提到了葛藟,《困上六》“困于葛藟”,表明那时的人们在野外经常被葛藟牵缠。唐-柳宗元《寄韦珩》一诗中有:“阴森野葛交蔽日,悬蛇结虺如蒲萄。”也许就反映了“困于葛藟”的意境。

另外植物中另有一种葛藟葡萄,葡萄科(Vitaceae)葡萄属(Vitis),亦名葛藟,《葛藟》中“葛藟(lěi)犹能庇其本根”的意象也说不定是来自这种植物:

Vitis flexuosa Thunb.——葛藟葡萄(中国果树分类学),又称:葛藟(诗经),千岁藟(植物名实图考),芜(名医别录),光叶葡萄(台湾植物志),野葡萄(河南)。

——产陕西、甘肃、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生山坡或沟谷田边、草地、灌丛或林中,海拔100—2300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再下面就是“葛屦(jù据)”了。“葛屦”是指用葛藤编制而成的鞋,大体上就是一种草鞋,那时穿草鞋的人比现在多多了:

葛屦

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掺掺女手,可以缝裳?要之襋之,好人服之。

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维是褊心,是以为刺。

高亨先生注曰:“葛屦,用葛草编的鞋。可,读为何。”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41)《魏风葛屨》)

纠纠葛屦,可以履霜?”一句还出现在《小雅谷风之什大东》中,看来这个意象经常被当时的歌者用来起兴。

提到葛屦的还有《齐风南山》,“葛屦两止,冠緌双止。”亦可见葛屦是一种当时人常穿的鞋。

《诗经》中唱到“葛”的句子还有:

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

高亨先生注:“诞,延也,长也。节,植物茎上的节。”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53)《邶风旄丘》)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葛生蒙棘,蔹蔓于域。

高亨先生注:蔹(liǎn脸),草名,蔓生,似瓜,叶盛而细,子有黑有赤,不可食。蔓,蔓延。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60)《唐风葛生》)

这里除了“葛”还唱到了另一种植物——“蔹”,据《汉语大字典》蘞(liǎn,其简化字即蔹):

葡萄科藤本植物的泛称。以果熟时不同颜色,而有白蘞、赤蘞、乌蘞莓等名称。后作“薟”。《说文艸部》:“薟,白薟也。蘞,薟或从蘞。”《诗唐风葛生》:“葛生蒙楚,蔹蔓于野。”孔颖达疏引陆璣曰:“蘞似栝楼,叶盛而细,其子正黑如燕薁,不可食也。幽州人谓之乌服,其茎叶煮以哺牛,除热。”

我查找到了两种可能的“蔹”:

其一是葡萄科(Vitaceae)乌蔹莓属(Cayratia)的Cayratia japonica (Thunb.) Gagnep.——乌蔹莓(唐本草)五爪龙(广东),虎葛(台湾植物志)。其原变种为C. japonica (Thunb.) Gagnep. var. japonica——乌蔹莓。

——产陕西、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生山谷林中或山坡灌丛,海拔300-2500米。

全草入药,有凉血解毒、利尿消肿之功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其二是葡萄科(Vitaceae)蛇葡萄属(Ampelopsis)Ampelopsis japonica (Thunb.) Makino——白蔹(神农本草),又称:鹅抱蛋(植物名实图考),猫儿卵(本草纲目),箭猪腰(南京),五爪藤(名医别录)。

——产辽宁、吉林、河北、山西、陕西、江苏、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生山坡地边、灌丛或草地,海拔100-900米。

本种呈块状膨大的根及全草供药用,有清热解毒和消肿止痛之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另外在葡萄科(Vitaceae)蛇葡萄属(Ampelopsis)中还有三个较常见的种,也和白蔹相似:

Ampelopsis aconitifolia Bge.——乌头叶蛇葡萄(中国树木分类学),又称:马葡萄(河南),草白蔹,乌头叶白蔹,附子蛇葡萄(经济植物手册),过山龙(柞水)。其原变种为A. aconitifolia Bge. var. aconitifolia——乌头叶蛇葡萄。

——产内蒙古、河北、甘肃、陕西、山西、河南。生沟边或山坡灌丛或草地,海拔600-1800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Ampelopsis bodinieri (Levl. & Vant.) Rehd.——蓝果蛇葡萄(植物分类学报),又称:闪光蛇葡萄(经济植物手册),蛇葡萄(秦岭植物志)。

——产陕西、河南、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生山谷林中或山坡灌丛荫处,海拔200-3000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Ampelopsis heterophylla (Thunb.) Sieb. & Zucc.——异叶蛇葡萄(植物分类学报)。其原变种为Ampelopsis heterophylla (Thunb.) Sieb. & Zucc. var. heterphylla——异叶蛇葡萄。另有分布更广的两个变种:

A. heterophylla (Thunb.) Sieb. & Zucc. var. veslita Rehd.——锈毛蛇葡萄(植物分类学报)。

——产安徽、浙江、江西、河北、河南、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生山谷林中或山坡灌丛荫处,海拔50-2200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A. heterophylla (Thunb.) Sieb. & Zucc. var. hancei Planch.——光叶蛇葡萄(植物分类学报)。

——产山东、河南、江苏、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海拔50-600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葛”最重要的特征是藤蔓,但藤本植物还有很多,所以也有出错的可能,下面就是了:

紫葛蔓黄花,娟娟寒露中。(唐-王昌龄《斋心》)

窈窕垂涧萝,蒙茸黄葛花。鸳鸯怜碧水,照影舞金沙。(唐-鲍溶《山居》)

桂叶似茸含露紫,葛花如绶蘸溪黄。(唐-皮日休《奉和鲁望药名离合夏月即事三首》)

不知谁唱归春曲,落尽溪头白葛花。(唐-曹唐《小游仙诗九十八首》)

据我所见,豆科葛属的植物应该开紫花,则此处的黄葛花和白葛花说不定是忍冬(有忍冬科)的花,这种花入药称金银花。这也反映有些古人比较马虎,凡是藤蔓植物都可能以“葛”称之:

忍冬科(Caprifoliaceae)忍冬属(Lonicera)的Lonicera japonica Thunb.——忍冬(名医别录),又称:金银花(本草纲目),金银藤(江西铅山、云南楚雄),银藤(浙江临海、江苏),二色花藤(上海),二宝藤、右转藤(四川),子风藤(浙江丽水),蜜桷藤(江西铅山),鸳鸯藤(福建),老翁须(常用中草药图谱)。其原变种为Lonicera japonica Thunb. var. japonica——忍冬: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通宝推:老老狐狸,
家园 草31 葛覃、葛藟、葛屦:葛(下)

葛根能制葛粉,可以吃,据说吃了还能益寿延年,所以白居易做了一顿素斋,请一位和尚来一起吃,其中就有葛粉(《招韬光禅师》):

白屋炊香饭,荤膻不入家。滤泉澄葛粉,洗手摘藤花。

青芥除黄叶,红姜带紫芽。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

以下也是一堆好吃的,其中也有葛,不过葛在这里不是用来吃,而是用来“消酒毒”的(唐-王绩《食后》):

菜剪三秋绿,飧炊百日黄。胡麻山麨样,楚豆野麋方。

始暴松皮脯,新添杜若浆。葛花消酒毒,萸蒂发羹香。

提到“葛花”能“消酒”的还有唐-韩翃的“葛花满把能消酒,栀子同心好赠人。”(《送王少府归杭州》),但白居易老先生可不赞成“葛花”能“消酒”,他认为用葛花调的酒是有毒的,喝了以后“十人无一活”:

有木香苒苒,山头生一蕟。主人不知名,移种近轩闼。爱其有芳味,因以调麹糵。前后曾饮者,十人无一活。岂徒悔封植,兼亦误采掇。试问识药人,始知名野葛。年深已滋蔓,刀斧不可伐。何时猛风来,为我连根拔。(《有木诗八首》)。

不过白老先生说的这个“野葛”恐怕并不是“葛”,而是马钱科(Loganiaceae)钩吻属(Gelsemium)的Gelsemium elegans (Gardn. & Champ. ) Benth.——钩吻(神农本草经),又称:野葛(唐本草注),胡蔓藤(南方草本状),断肠草(梦溪笔谈),烂肠草(本草纲目),朝阳草(生草药性备要),大茶药(岭南采药集),大茶藤(中国药用植物图鉴),荷班药(岭南草药志),猪人参(广西中药志),狗向藤(广东大埔),柑毒草(福建),猪参(台湾),大茶叶(广西),文大海(云南傣语)。

——产于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省区。生海拔500-2000米山地路旁灌木丛中或潮湿肥沃的丘陵山坡疏林下。

全株有大毒,根、茎、枝、叶含有钩吻碱甲、乙、丙、丁、寅、卯、戊、辰等8种生物碱。供药用,有消肿止痛、拔毒杀虫之效;华南地区常用作中兽医草药,对猪、牛、羊有驱虫功效;亦可作农药,防治水稻螟虫: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钩吻——“野葛”的纤维也能织成葛布,李白有诗《黄葛篇》,说到用开黄花的“葛”织布制“暑服”,应该就是用的“野葛”:“黄葛生洛溪,黄花自绵幂。青烟蔓长条,缭绕几百尺。闺人费素手,采缉作絺绤。缝为绝国衣,远寄日南客。苍梧大火落,暑服莫轻掷。此物虽过时,是妾手中迹。”

其后唐-鲍溶有《采葛行》,也说到采葛制衣,但也是开黄花的“葛”,应该也是“野葛”——钩吻:“春溪几回葛花黄,黄麝引子山山香。蛮女不惜手足损,钩刀一一牵柔长。葛丝茸茸春雪体,深涧择泉清处洗。殷勤十指蚕吐丝,当窗袅袅声高机。织成一尺无一两,供进天子五月衣。……”这里还反映那时这种葛衣已成为珍稀的贡品。

但“野葛”——钩吻的分布比较靠南,似乎并不是《诗经》中唱到的“葛”。

————————————————————

下面是摘自《中国植物志》的对豆科(Leguminosae)葛属(Pueraria)及其中两个较常见种的简介,这都是开紫花的“葛”,有出自《中国植物图像库》的图片为证::

豆科葛属(LEGUMINOSAE Pueraria DC.):缠绕藤本,茎草质或基部木质。我国产八种及二变种,主要分布于西南部、中南部至东南部,长江以北少见(桥注:结合《左传》的叙述,或可见春秋时我国气候与今日的差异)。

Pueraria lobata (Willd.)Ohwi in Bull.——葛(神农本草经),又称:野葛(本草纲目),葛藤。其原变种为Pueraria lobata (Willd.)Ohwi var. lobata——葛。

——产我国南北各地,除新疆、青海及西藏外,分布及遍全国。生山地疏或密林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葛有个专门产葛粉的变种Pueraria lobata (Willd.) Ohwi var. thomsoni (Benth.) vander Maesen——粉葛(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

——产云南、四川、西藏、江西、广东、广西、海南。生于山野灌丛或疏林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另外,专产葛粉的还有另一种葛,Pueraria edulis Pampan——食用葛,又称:食用葛藤(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葛根、葛藤(云南、贵州),粉葛、甘葛(四川)。

——产广西、云南和四川等省区。生于海拔1000—3200米的山沟林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以下是另外四种其它科以葛称的植物,但估计不是春秋时古人所称的“葛”:

马钱科(Loganiaceae)蓬莱葛属(Gardneria)的Gardneria multiflora Makino in Bot.——蓬莱葛(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又称:多花蓬莱葛(广西植物名录),清香藤(江西会昌),落地烘(广西大苗山),黄河江(湖南)。

——产于秦岭、淮河以南,南岭以北。生海拔300—2100米山地密林下或山坡灌木丛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防己科(Menispermaceae)蝙蝠葛属(Menispermum)的Menispermum dauricum DC.——蝙蝠葛(通称)。

——产于东北部、北部和东部,湖北(保康)也发现过。常生于路边灌丛或疏林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伞形科(Umbelliferae)葛缕子属(Carum)的Carum carvi L.——葛缕子。

——产东北、华北,西北、西藏及四川西部。生于河滩草丛中、林下或高山草甸: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荨麻科(Urticaceae)雾水葛属(Pouzolzia)的Pouzolzia zeylannica (L.)Benn.——雾水葛(岭南采药录)。

——产云南南部和东部、广西、广东、福建、江西、浙江西部、安徽南部(黄山)、湖北、湖南、四川、甘肃南部。生于平地的草地上或田边,丘陵或低山的灌丛中或疏林中、沟边,海拔300—800米,在云南南部可达1300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除此之外,和葛长得有点像的还有桑科(Moraceae)榕属(Ficus)的Ficus sarmentosa Buch.-Ham. ex J. E. Sm.——匍茎榕(西藏植物志),其原变种为Ficus sarmentosa Buch.-Ham. ex J. E. Sm. var. sarmentosa——匍茎榕: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尤其此种有一个变种在我国分布更广,Ficus sarmentosa Buch.-Ham. ex J. E. Sm. var. in impressa (Champ.) Corner——爬藤榕(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也叫纽榕(海南)。

——藤状匍匐灌木。华东(至浙江、安徽)、华南(至广东、广西、海南)、西南(至贵州、云南)常见,北至河南、陕西、甘肃。常攀援在岩石斜坡树上或墙壁上。怀疑在古时或分布更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草32 采菽:菽

采菽

采菽采菽,筐之莒之。君子来朝,何锡予之?雖无予之,路车乘马。又何予之,玄衮及黼。

……

汎汎杨舟,绋纚维之。乐只君子,天子葵之。乐只君子,福禄膍之。优哉游哉,亦是戾矣。

高亨先生注:菽,豆也。筐,方形的盛物竹器。莒(jǔ),圆形的盛物竹器。黼(fǔ),绣有黑白相间的斧形花纹的礼服。葵,疑借为阕。《仪礼大射仪》:“乐阕。”郑注:“阕,止也。”天子阕之,言天子止之,即天子留住诸侯,不放他走。膍(pí皮),厚也。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48)《小雅鱼藻之什采菽》)

如高亨先生所注,这是歌唱一位诸侯(君子)朝见天子的歌,以采到成筐成篓的“菽”来起兴,这个起兴部分大概是原来“采菽”民歌的遗留,原来这歌所咏唱的,应该是“菽”丰收了、“菽”多么好吃吧。

下面这几句诗则咏唱到“菽”的叶子——“藿”:

皎皎白驹,食我场藿;絷之维之,以永今夕。

高亨先生注:皎皎,洁白。驹,马六尺为驹。白驹是客人所乘。絷,用绳子把马足绊上。维,把马缰绳拴上。绊马系马表示留客。永,延长。永今朝,延长到今朝,即留客多住一天。藿,豆叶。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60)《小雅鸿雁之什白驹》)

场上的豆叶,自然属于人工栽培大豆。人也有吃豆叶的,给“皎皎白驹”吃豆叶,也是一种优待吧。当然对于人来说,豆叶不是什么好吃的。三国-魏-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甘彼藜藿食,乐是蓬蒿庐。”南朝-梁-庾肩吾《南城门老》:“鹤发辞轩冕,鲐背烹葵菽。”南朝-梁-江淹《陈思王曹植赠友》:“处富不忘贫,有道在葵藿。”都说的是穷人的食物中才会有“藿”。

“藿”这种叶子还和向日葵和别的“葵”的花一样,会随着太阳的移动转变方向,古人早已观察到这种现象,成为常识,例如在唐-李世民《赋得白日半西山》中就写道:“藿叶随光转,葵心逐照倾。”

《诗》中还有一些句子唱到“菽”:

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高亨先生注:菽,豆也。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91)《小雅节南山之什小宛》)

岁聿云莫,采萧穫菽。

高亨先生注:聿,犹则也。莫,暮。萧,一种香蒿。菽,豆也。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18)《小雅谷风之什小明》)

六月食鬱及薁,七月亨葵及菽。……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高亨先生注:鬱,梨的一种。薁(yù郁),李的一种。亨,烹的本字。葵,即冬葵,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菽,豆。黍,糜子。稷,即粟,亦称谷子。黍性粘,稷性不粘。重、穋(lù陆)都是谷名,重,大概是秫,今称高粱;穋,大概是旱稻,今称稉子。禾,谷之一种。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99)《豳风七月》)

蓺之荏菽,荏菽旆旆。

高亨先生注:蓺(yì),种植也。荏菽,大豆的古名。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400)《大雅生民之什生民》)

黍稷重穋,稙稺菽麦。

高亨先生注:重,通穜(tóng童),先种后熟的农作物。穋(lù路),后种先熟的农作物。稙,早种的谷类。稺(zhì),晚种的谷类。菽,豆也。此句言早种与晚种的豆与麦。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517)《鲁颂閟宫》)

下面则是《汉语大字典》对“菽”(shú)字的解释:

豆类的总称。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孚部》:“尗,古谓之尗,汉谓之豆,今字作菽。菽者,众豆之总名。”《艺文类聚》卷八十五引杨泉《物理论》:“菽者,众豆之总名。”《诗豳风七月》:“六月食鬱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孟子尽心上》:“圣人治天下,使用菽粟如水火。”《淮南子墬形》:“北方幽晦不明……其地宜菽。”高诱注:“菽,豆也。”

大豆,《广雅释草》:“大豆,尗也。”王念孙疏证:“尗,本豆之大名也……但小豆别名为荅,而大豆仍名为菽,故菽之称专在大豆矣。”《吕氏春秋审时》:“得时之菽,长茎而短足,其美二七以为族。”也指大豆的苗。

桥案:当时“菽”已经是五谷或者六谷之一,但还有大量野生的各种“菽”,随着农业的发展,豆类品种的改良,以及“豆”字的通行,以后人们再提到“菽”就逐渐专指栽培品种大豆了。

又:上面提到“尗”字,应是“菽”的本字,后来这个字逐渐希见,竟被后造的“菽”字取代。说实在的,如果单从简化的角度考虑,我觉得简化字首先就应简化这个字。

《小雅鱼藻之什采菽》里唱“采菽采菽,筐之莒之”,这么多的“菽”恐怕是人工栽培的,但《小雅节南山之什小宛》里唱“中原有菽,庶民采之”的“菽”,多半就是野生的了。

到了春秋时期,《春秋经》所载:“冬十月,陨霜杀菽。”(《定元年经》(p 1522)(11010008))(116),以及《左传》所载:“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成十八年传》(p 0906)(08180101))(077、083),说的应都是人工栽培的大豆。

下面是《中国植物志》中豆科(Leguminosae)大豆属(Glycine)及其中大豆和[豆劳]豆的介绍摘抄,还有出自《中国植物图像库》和网上其它地方的一些相关图片。

大豆属(Glycine Willd.):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根草质或近木质,通常具根瘤;茎粗状或纤细,缠绕、攀援、匍匐或直立。约10种,分布于东半球热带、亚热带至温带地区。我国产6种。

Glycine max (Linn.) Merr.——大豆(本草经),又称:菽(诗经),黄豆(通称)。

——原产我国。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以东北最著名,亦广泛栽培于世界各地。大豆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已有五千年栽培历史,通常被认为是由Glycine soja Sieb. et Zucc.——[豆劳]豆(野大豆)驯化而来,现知约有1000个栽培品种。

大豆含脂肪约20%,蛋白质约40%,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富含营养,除供直接食用外,可作酱、酱油和各种豆制食品;茎、叶、豆粕及粗豆粉作肥料和优良的牲畜饲料。豆粕经加工制成的组织蛋白、浓缩蛋白、分离蛋白和纤维蛋白可为多种食品,如人造肉、干酪素、味精及造纸、塑胶工业、人造纤维、火药等的原料。豆油除主要供食用外,并为润滑油、油漆、肥皂、瓷釉、人造橡胶、防腐剂等重要原料。榨油后的下脚料可提出许多重要产品,如用于食品工业的磷脂以及利用豆甾醇、谷甾醇为医药工业取得廉价的甾醇激素原料。大豆在工业上用途约有500种以上。此外药用有滋补养心、祛风明目、清热利水、活血解毒等功效。

Glycine soja Sieb. et Zucc.——[豆劳]豆(救荒本草),又称:野大豆(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小落豆、小落豆秧、落豆秧(东北),山黄豆、乌豆、野黄豆(广西)。

——除新疆、青海和海南外,遍布全国。生于海拔150-2650米潮湿的田边、园边、沟旁、河岸、湖边、沼泽、草甸、沿海和岛屿向阳的矮灌木丛或芦苇丛中,稀见于沿河岸疏林下。

目前所知野大豆在我国的地理分布区域是:自内蒙古的乌盟什滩至黑龙江及吉林的春化,西北自甘肃的景泰至西南西藏东南部的察隅经云南、贵州,南至广西中部的象州、广东北部的连县延至东南台湾省。种的分布中心及分化中心显然是在我国,尤其是在东北一带。尔雅记载有“戎菽谓之荏菽”,管子载“山戎出荏菽,布之天下。”正说明栽培种可能源于“山戎”一带;山戎约居于今河北玉田县。

全株为家畜喜食的饲料,可栽作牧草、绿肥和水土保持植物。茎皮纤维可织麻袋。种子含蛋白质30-45%,油脂18-22%,供食用、制酱、酱油和豆腐等,又可榨油,油粕是优良饲料和肥料。全草还可药用,有补气血、强壮、利尿等功效,主治盗汗、肝火、目疾、黄疸、小儿疳疾。曾自茎叶中分离出一种对所有血型有凝集作用的植物血朊凝素。

————————————————————

大豆和[豆劳]豆(野大豆)非常相像,现对比如下。

大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豆劳]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大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豆劳]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大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豆劳]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大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豆劳]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大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豆劳]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大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豆劳]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两张截自网上的大豆收割的图片:

东北大豆正在收割: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巴西大豆正在收割: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草33 东门之池:麻、苴、紵、藘(上)

东门之池

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东门之池,可以沤紵。彼美淑姬,可与晤语。

东门之池,可以沤菅。彼美淑姬,可与晤言。

高亨先生注:沤麻,把麻浸入水中。麻要经过几天水泡,才能剥下麻皮。紵(zhù),《释文》:“紵字又作苧(zhù)。”麻之一种,今呼青麻。菅(jiān肩),禾本科植物,秆高近三米,开白花。沤之使柔,可以织席编筐。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79)《陈风东门之池》)

实际上,在我看来,这里的“可”字作“何”字解可能更合理,“何”字应该本来就是“可”字的孳乳字,古人将“可”字借用为“何”字并非错别字,而且《诗经》中的“可”字作“何”字解已有先例:《魏风葛屨》和《小雅谷风之什大东》中的“纠纠葛屦,可以履霜?”,《陈风衡门》中的“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都有先生将其中的“可”字作“何”字解。

要知道,诗中提到的“沤麻”、“沤紵”、“沤菅”是很脏的农活,会沤出一坑臭水,在《左传》中就记载了因为“沤菅”的臭水污染水源起争执而丢了一座城池的事情:

三月,吴伐我,子洩率,故道险,从武城。初,武城人或有因于吴竟田焉,拘鄫人之沤菅者,曰:“何故使吾水滋?”及吴师至,拘者道之以伐武城,克之。(《哀八年传》(p 1648)(12080202))(136)

至于所谓“池”,在当时一般指护城河,诗中东门外的“池”人来人往,并不是相对封闭的水坑,因此,无论从技术上讲,还是从情理上讲,都不是适合“沤麻”、“沤紵”或“沤菅”的地方。而且,如果“可”字不作“何”字解,那就是把“彼美淑姬”与“沤麻”、“沤紵”以及“沤菅”直接联系在一起,也未免太煞风景了。

反之,如果“可”字作“何”字解,则是把沤的臭烘烘的“麻”、“紵”、“菅”比喻为不够格的男子,这样诗中唱出的场景更合情理,也更顺畅,可见下面我的粗略译文:

东门外的城河啊,怎能用来沤麻呢?美丽贤惠的“姬”姓姑娘啊,谁配和她对歌呢?

东门外的城河啊,怎能用来沤紵呢?美丽贤惠的“姬”姓姑娘啊,谁配和她对语呢?

东门外的城河啊,怎能用来沤菅呢?美丽贤惠的“姬”姓姑娘啊,谁配和她对言呢?

在周代,“姬”姓是统治部族,所以他们部族的女子是美丽的象征,是异姓贵族——尤其是陈国的“妫”姓贵族——向往的对象。

《诗经》中还有很多句子提到“麻”:

丘中有麻,彼留子嗟。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05)《王风丘中有麻》)

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

高亨先生注:蓺,古藝(艺)字,种也。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33)《齐风南山》)

不绩其麻,市也婆娑。

高亨先生注:婆娑,舞貌。市,市场。(《潜夫论浮侈》引市作女,比今本《毛诗》更好。)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77)《陈风东门之枌》)

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

高亨先生注:禾,谷子,其实为小米。役,借为颖,禾穗。穟穟,谷穗下垂貌。幪幪,庄稼茂盛貌。瓞(dié迭),小瓜。唪(běng)唪,结实累累貌。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400)《大雅生民之什生民》)

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高亨先生注:茹藘,疑当作藘茹,传写误倒。藘借为纑(lú),麻也。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24)《郑风出其东门》)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

高亨先生注:苴(qū区jū),一种麻,现在称青麻。樗(chū初),木名,似椿,叶臭,又名臭椿。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99)《豳风七月》)

在《左传襄十七年传》中,就提到用“苴”作为纤维材料:

齐-晏桓子卒,晏婴麤縗斩,苴绖、带、杖,菅屦,食鬻,居倚庐,寝苫、枕草。((p 1033)(09170701))(102)

“麻”在当时不仅是纤维原料,还是食品原料,是五谷之一。但“麻子”不太好吃,所以后来逐渐“麻”就主要作为纤维原料了。

与“丝”相比,“麻”,也包括“苴”等,是常见易得的纤维原料,那时中原地区还没有栽培棉花,所以那时的“布”是指“麻”布,用“麻”制的衣服则称为“布衣”,而且常以“麻布衣”与“丝绸衣”相对,用“布衣”作为平民的代称,反映出与“丝”相比,“麻”是更加大众化的材料。

另外,用“麻”编的鞋称为“麻鞋”(杜甫《述怀一首(此已下自贼中窜归凤翔作)》:“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用“麻”搓的绳称为“麻绳”,还有装粮食的“麻袋”等等。

提到“麻”的还有另外一首诗:

《诗》曰:‘虽有丝、麻,无弃菅(jiān)、蒯(kuǎi);虽有姬、姜,无弃蕉萃(qiáo cuì);凡百君子,莫不代匮。’(《左传成九年传》(p 0845)(08091002))(068)。这一段《诗》不见于今天的《诗经》,属于“逸诗”。这里提到的“丝、麻”是纤维原料,“菅(jiān)、蒯(kuǎi)”则是编织材料,常见的编织材料还有芦苇、麦草等,更坚硬的编织材料还有荆条一类,以及竹子,总之,古代的人们主张要充分地利用各种天然资源,物尽其用,这段《诗》就反映了这种思想。

下面还有一些古人提到“麻”的例子:

冬,葬敬嬴,旱,无麻,始用葛茀。(《左传宣八年传》(p 0697)(07080501))(064)

尽借邑人之车,锲其轴,麻约而归之。(《左传定九年传》(p 1572)(11090302))(128)

季孙练冠、麻衣,跣行,伏而对曰……(《左传昭三十一年传》(p 1510)(10310201))(116)

闲持竹锡深看水,懒系麻衣出见人。(唐-皎然《春日杼山寄赠李员外纵》)

麻衣如雪一枝梅,笑掩微妆入梦来。若到越溪逢越女,红莲池里白莲开。(唐-武元衡《赠道者(一作赠送)》)

爱惜麻衣好颜色,未教朱紫污天然。(唐-齐己《寄梁先辈》)

最后的这两句诗固然难免夸张,但诗人是在借物喻人,而《中国植物志》中曾写到:苎(zhù)麻(Boehmeria nivea (L.) Gaudich.):茎皮纤维细长,强韧,洁白,有光泽。苘(qǐng)麻(Abutilon theophrasti Medicus Malv.):茎皮纤维色白,具光泽。这都是“麻衣胜雪”的基础条件。

在古代诗人抒写田园风光的时候,也常常提到“麻”,因为“麻”一直是农村的重要作物之一:

想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南朝-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五首之二》)

麻垄方结叶,瓜田已扫箨。(南朝-宋-鲍照《秋夜诗二首之二》,箨音tuò)

力难及黍稷,得种菜与麻。(唐-杜甫《喜晴(一作喜雨)》)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唐-皎然《寻陆鸿渐不遇》)

沤麻池水里,晒枣日阳中。(唐-白居易《闲坐》)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北宋-苏轼《浣溪沙》)

————————————————————

古人所称的“麻”,首先是指桑科(Moraceae)大麻属(Cannabis)的Cannabis sativa Linn.——大麻(本草经),又称:山丝苗(救荒本草),线麻(东北),胡麻、野麻(江苏),火麻(湖北、云南、四川、贵州)。

早在二世纪时,东汉崔宴即指出大麻有雌雄株的区别。分别称雄株为“枲(xǐ)”或“牡麻”;称雌株为“苴(jū)”或“子麻”。大麻有二亚种。ssp. sativa生产纤维和油,具较高而细长,稀疏分枝的茎和长而中空的节间,如锡金、不丹至我国通常栽培的大麻(火麻);ssp. indica (Lamarck) Small et Cronquist,生产大量树脂,特别是在幼叶和花序中。其植株较小,多分枝而具短而实心的节间。后者乃是生产“大麻烟”违禁品的植物,在大多数国家禁止栽培。

大麻在古代既是纤维原料,又是粮食作物、五谷(黍、稷、麻、麦、豆)之一: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汉代有谚语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与之皆黑。”(《史记三王世家》褚先生引),下面的图片就可看到麻秆直立的特性,而另外几种以“麻”称的植物也有这个特性(见更下面的图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还有好多种以“麻”称的植物,大都用为纤维材料,但也有例外。兰科(Orchidaceae)天麻属(Gastrodia)的Gastrodia elata Bl.——天麻(开宝本草),又称赤箭(神农本草经),其原变型为Gastrodia elata Bl. f. elata——天麻,也叫红天麻(产区土名),产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诸省;其变型还有Gastrodia elata Bl. f. viridis (Makino) Makino——绿天麻,产东北至西南诸省区;这是一种珍贵药材,不是纤维材料,也与古人所称的“麻”无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草33 东门之池:麻、苴、紵、藘(中)

说到用为纤维原料的其它“麻”,首先是荨(qián)麻科(URTICACEAE)的那些麻,这一科中许多种类植物的茎皮富含纤维,如苎麻属Boehmeria、水麻属Debregeasia、紫麻属nreocnide、水丝麻属Maoutia、雾水葛属Pouzolzia、蝎子草属Girardinia、荨麻属Urtica、艾麻属Laportea,锥头麻属Poikilospermum等都为重要的纤维植物。其中苎麻、青麻和红火麻是我国南方常见的栽培优良纤维植物,为纺织和工业的重要原料。

下面介绍荨麻科(URTICACEAE)中以“麻”称的常见植物。

荨麻科(Urticaceae)苎麻属(Boehmeria)的植物,在古人眼里应该都是《诗经》中“东门之池,可以沤紵”的“紵”和“缟衣茹藘,聊可与娱”的“藘”,下面是本属中较常见的五种:

Boehmeria nivea (L.) Gaudich.——苎麻(名医别录),又称:野麻(广东、贵州、湖南、湖北、安徽),野苎麻(贵州、浙江、江苏、湖北、河南、陕西、甘肃),家麻(江西),苎仔(台湾),青麻(广西、湖北),白麻(广西)。其原变种为B. nivea (L.) Gaudich.var. nivea——苎麻。

据现有史料查考,我国早在公元前14-12世纪,殷墟出土的《卜辞》中就有丝麻的像形文字。春秋中叶的《诗经》(约公元前6世纪)陈风中有“东门之池,可以沤紵(同苎)”之句。战国后期的古藉中也有记载。可见我国苎麻的栽培历史至少在三千年以上。苎麻于18世纪初先后输入到欧洲和北美,现在我国秦岭以南各省区栽培苎麻甚广。

我国苎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5-80%。主产区在江西北部、湖南北部及四川中部等地区。茎皮纤维细长,强韧,洁白,有光泽,拉力强,耐水湿,富弹力和绝缘性,可织成夏布(湖南浏阳及江西万载等地出产的夏布最为著名)、飞机的翼布、橡胶工业的衬布、电线包被、白热灯纱、渔网、制人造丝、人造棉等,与羊毛、棉花混纺可制高级衣料;短纤维可为高级纸张、火药、人造丝等的原料,又可织地毯、麻袋等。药用:根为利尿解热药,并有安胎作用;叶为止血剂,治创伤出血;根、叶并用治急性淋浊、尿道炎出血等症。嫩叶可养蚕,作饲料。种子可榨油,供制肥皂和食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Boehmeria gracilis C. H. Wright——细野麻(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又称:麦麸草、野线麻、红锦麻(陕西),红线麻(河南)。

——茎皮纤维坚韧,可作造纸、绳索、人造棉及纺织原料。全草可药用,治皮肤发痒、湿毒等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Boehmeria longispica Steud.——大叶苎麻(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又称:野线麻(安徽),山麻(山东),大蛮婆草、火麻风(四川蓬溪)。

——茎皮纤维可代麻,供纺织麻布用。叶供药用,可清热解毒、消肿,治疮疥,又可饲猪: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Boehmeria tricuspis (Hance) Makino——悬铃叶苎麻(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又称:八角麻(浙江、江西),野苎麻(江西、安徽、甘肃),方麻(浙江),龟叶麻(安徽),山麻(江西、甘肃)。

——茎皮纤维坚韧,光泽如丝,弹力和拉力都很强,可纺纱织布,也可做高级纸张;民间常用茎皮搓绳,编草鞋。根、叶药用,治外伤出血、跌打肿痛、风疹、荨麻疹等症。叶可作猪饲料。种子含脂肪油,可制肥皂及食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Boehmeria spicata (Thunb.) Thunb.——小赤麻(中国植物图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可能被古人认为“麻”、“苴”或“紵”、“藘”的还有:

荨麻科(Urticaceae)艾麻属(Laportea)中的两种:

Laportea bulbifera (Sieb. et Zucc.) Wedd.——珠芽艾麻(东北草本植物志),又称:零余子荨麻(中国植物图鉴),铁秤铊、火麻(陕西、甘肃),珠芽螫(shì)麻(秦岭植物志),顶花螫麻(湖北植物志)。其原亚种为L. bulbifera (Sieb. et Zucc.) Wedd. subsp. bulbifera——珠芽艾麻。

——韧皮纤维坚韧可供纺织用,嫩叶可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Laportea cuspidata (Wedd.) Friis——艾麻(种子植物名称),又称:蝎子草(河北、陕西太白),红火麻、红线麻、千年老鼠屎(秦岭),活麻(四川),山活麻(四川南川),麻杆七(四川叙永),蛇麻草(湖北巴东、恩施),山苎麻(湖南)。

——韧皮纤维可制绳索和代麻用,根药用,有祛风湿,解毒消肿之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以及荨麻科(Urticaceae)荨麻属(Urtica)中较常见的三种:

Urtica cannabina L.——麻叶荨麻(东北草本植物志),又称:焮(xìn)麻(种子植物名称),火麻(甘肃),哈拉海(小兴安岭),蝎子草、赤麻子(河北)。

——茎皮纤维可作纺织原料;全草入药治风湿、糖尿病、解虫咬等;瘦果含油约20%,供工业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Urtica fissa E. Pritz.——荨麻(宋益部方物志),又称:裂叶荨麻(高等植物图鉴),白蛇麻(四川南川、浙江),火麻(陕南、陇南、四川),蛇麻草、透骨风(湖北巴东),白活麻(湖北)。

——茎皮纤维可供纺织用;全草入药,有祛风除湿和止咳之效;叶和嫩枝煮后可作饲料。

本种是托叶合生类群在我国分布最广的一种,它的叶边缘变异较大,一般具数枚浅裂片,但湖北、陕西和四川的某些标本,则为掌状3半裂或深裂,有些幼小的叶还未分化成裂片,仅具粗大的牙齿。这表明,叶片的分裂似乎是一种较进化的性状;另一方面,从性状不稳定的事实也说明这群植物似乎处在分化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Urtica laetevirens Maxim.——宽叶荨麻(东北草本植物志),又称:哈拉海(东北),蝎子草、螫(shì)麻子、痒痒草(河北、山西),荨麻(陕南、陇南),虎麻草(湖北)。其原亚种为U. laetevirens Maxim. subsp. Laetevirens——宽叶荨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