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南义沟,我饿 -- daharry
插队的一代经历过两次饥饿。一次是1960年至1962年的三年自然灾害,那时年纪还小,不记得那么清楚,饿的是糊里糊涂。另一次就是1969年到陕北插队,给饿明白了。
写插队的事,总绕不过吃这个主题。在那个年代,中国处于贫困状态,北京的食品供应当然是相对比较好的。京城里的学生体会不到真正农村的粮食供应状态。到了陕北甘泉县插队,亲历老百姓的生活,就体验到了民以食为天的道理。
北京知青的口粮,第一年的是从国库拨发的。每人每月30斤,多是玉米面。小米算是细粮(具体比例忘记了)。口粮里有白面,每月三斤,还有黑乎乎的麻籽油二两。我们每个月到县城去粮库买粮食。老乡们知道我们有这么多的粮食,羡慕极了,这都是实实在在不含麸皮的粮食啊,这种待遇是他们祖祖辈辈求之不得的。
但从第二年起,知青口粮由队里分,国家再也不管。陕北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没有像样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种地能收多少基本上是靠老天爷的恩赐。川地打粮食多点,坡地的粮食产量就低多了。川地多的村子,粮食相对充裕些。我们在的南义沟大队共有六个生产队,每个队都有川地,在甘泉县算是口粮比较好的村。
尽管如此,村里老乡们的口粮仍然相当紧。我们插队第二年以后的口粮,要从老乡们的已经非常有限的集体口粮中分。也就是说,我们11个知青的到来给这个百人左右的生产小队增加了百分之十的粮食负担。这个账,老乡们心里其实是明白的。但活在乱世的人们,看到的因言获罪的事太多了,畏惧于政治高压,没有人敢站出来计较这样的事。比起绥德地区那边的人,这里毕竟还有一口饭吃,受苦人一生受苦,能忍则忍。这件事,老乡从来不敢提。
知青们插队第一年从国家粮库买来的粮食够吃吗?当然不够。我们都是16至19岁的年轻人,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虽然粮食不如北京城的好,但我们并不挑剔,什么都吃。冬季进后沟砍柴,开春下地劳动,体力消耗大,肉蛋副食很少,热量全靠粮食补充,每个人的饭量猛增。尽管我们有计划按照自己的口粮定量安排做饭,但到了月底仍然有断粮之虑。于是就多吃稀的,少吃干的。吃稀粥多了,光撒尿。每到中午之前,肚子里咕咕叫,就盼着送午饭的人挑着担子快点出现。
不久,我和石华干了件坏事。有一天趁着歇工的时候,我俩回窑洞偷偷地烤土豆片吃,用了点麻油。没想到麻油和土豆的香味被隔壁起牛圈的婆姨们闻到。这件事传到五个女生的耳朵里,她们商量了一下,决定与我们分灶。此后11个人轮流值日做饭变成我们六个男生自己轮流做饭。分灶在知情中非常普遍,别的村有不少知青甚至演变成自己单独开火做饭。这都是粮食不足闹的。
有一次月底到了,粮食不够吃,我们六个男生决定改一日三餐为一日两餐,中午不吃饭。下午干活的时候真给饿惨了,手拿着镢头没有力气,直出虚汗。
给所有知青极大震撼的无疑是陕北要饭花子。我们进村没两天,午饭时就听见狗乱叫,接着有人在窑洞门口凄凄惨惨地说:给口饭吧。开门一看,把我们震住了。两个要饭花子站在眼前。他们蓬头垢面,破棉袄上翻起的布片在寒风中上下翻飞。一个手里拿着打狗棍防卫着身后汪汪叫的狗,另一个拿着碗看着我们,嘴里反复说着给口饭吧。我们给了他一个玉米面馍,他们千恩万谢走了。
我们几个知青都是第一次面对面遇到乞丐,又没有心里准备。我们很难理解为什么会有要饭的。我们的国家不是社会主义吗?世界上三分之二受苦人不都是在外国吗?乞丐不是旧社会才有吗?而我们看到的是活生生的事实,这是无可争辩的。我们的思想处于极度混乱中。严酷的事实是乞丐们几乎每天都来,挨家挨户讨饭。起初我们出于同情心还给他们吃的,时间长了,要饭花子已经司空见惯,而我们自己的粮食都不够吃,就少给或者不给了。乞讨是当年陕北非常普遍的现象。乞丐们大都来自“上面”(指北面榆林地区各县)。冬季时他们一路南下乞讨,希望给家里人省下些粮食。他们生活境遇之凄惨难于言喻。时间长了,我们对乞讨现象就变得麻木不仁。但由此我们对国家和社会的现状终于有了正确的认识。
上面这张照片,是1973年9月7日我在延安大桥食堂拍的。大桥食堂是一座四层楼房。第一层为饭馆,是当时延安市最“高级”的饭馆,卖一些面条包子和大路菜。我和几个知青在这里吃饭,拍到了这两个孩子。照片里的这个孩子是从绥德地区要饭走了几百里路来到延安的。大的看起来他只有八九岁,带着弟弟,他们没有家长伴随,长期在外漂泊。从他们关注的眼神里能看出他的饥饿。趁我们一不留神,大的抢走了一个包子。这包子就是他全部的世界。
很多人看过电视剧“血色浪漫”。其中有一段是钟跃民带着北京知青外出要饭。年轻一代可能对此不以为然,把它当作编剧的夸张描绘。其实,这种事情在当时的确零星发生过。我的二哥在山西插队。有一次他外出时身无分文,在饿的受不了的时候,他不得不摘下帽子去要饭。如今的人很难想象一个外交官的儿子在穷乡僻壤沿街乞讨的情景。饥饿会把人的尊严完全剥夺,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实。
根据王子冀主编的“回首黄土地”一书记载,八十年代初,有人遇到一个北京知青在延安市内的饭馆里带着全家要饭。他的名字叫周德生。由于丧失劳动能力,他没有收入。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他不得不离开村子,带着妻子和孩子们走上长期在外乞讨的艰辛道路,他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可怜又凄惨。遇上这种人,没有人不会震惊。这样的落魄北京知青尽管是个别人,但却是中国社会发展水平低下的一幅真实写照。后来,这个要饭花子在当地北京知青们的大力帮助下得到了政府的救助(当时叫落实政策),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
“黑户”是饥饿年代在陕北产生的特殊人群,他们类似当年“闯关东”的穷人。在延安地区北面的绥德地区,有许多农民由于自己的家乡土地贫瘠,粮食产量太低以致无法养家糊口。加之文革中农民从事副业和多种经营都被禁止,把他们逼入绝境。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们被迫离乡背井,一路要饭跑到延安地区的人迹罕至的深山野岭垦荒安家。所谓家,不过是一个自己挖的低矮简陋的窑洞。他们靠一身力气,在深山里偷偷开一些零星山地,种些粮食,唯一的期盼就是有口饭吃。在延安地区各县都有大量黑户存在,有的地方黑户的数量甚至超过当地村民。
南岔是南义沟人才知道的地名,那是后沟里相当深远的一片地方,离我们五队步行有五六里地的山路。南岔那里山高沟深,被原始森林覆盖。生产队种的山地离南岔最近的也有二三里地。我们砍柴时才去南岔。过了南岔才能见到个别最外沿的黑户。他们与世隔绝地生活着,我们从来没有在白天看到他们走出沟口。
就是深山里的黑户也不得安生,我们知青进山砍柴时有时偷吃人家种的东西。政府(当时叫革委会)时不时地也开展段黑户的运动。“段”字在陕北话里是驱赶的意思。公安局时常进沟抓人,搞得人心惶惶。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把可怜的黑户们又逼进更远的深山老林。
现在使用电脑的一代人中,有些人喜欢标新立异,为文革唱赞歌。我理解他们,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饥饿。
我和太太都插过队,对浪费粮食的行为每每感到痛心。有时不得不把变质的食品扔掉时,总要唠叨一句,真是造孽呀,就欠把咱们送北朝鲜再饿一回。
每次遇到返回过南义沟的插友,我都不禁要问,还有没有要饭的?他们都说,没有了。老乡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吃饱饭的问题已经解决了。从他们拍的照片上看,即便是窑洞,里面也有了沙发,瓷砖和卫星天线这样的东西。如今的 南义沟,通火车(河对面就是麻子街站),洛河对面的砂石公路早已改造成了高等级的柏油公路。纵贯全村高铁高架桥几年前就已经造好。村长自己开推土机,开通了一条通往南岔的道路,那里已经是村里的苹果种植基地。南义沟村的土质特别适于烧砖,现在村里建立了砖厂,成了可靠的摇钱树。 2013年,南义沟自己集资一千万元建造的南义沟洛河大桥建成了。
世道变了。
2008年8月8日,我在美国从NBC频道观看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当林妙可用她的稚嫩的童声唱起了“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时,我被深深地打动了。在56个儿童身着漂亮的民族服装手牵国旗出场时,我又想起了大桥食堂那两个要饭的苦命孩子。这种强烈的对比使我眼角不禁湿润。
“…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我知道这是真的,因为,因为南义沟已经不再饥饿。
(完)
没兵的南义沟链接出处
南义沟来了大明星链接出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饥饿的实质原因,不能归结于文革。文革之前就没饥饿?朝鲜没文革照样饥饿哦。康乾盛世,照样流民累骨于道而不绝。比60-62年更惨的大灾荒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应该都要联系起来看。
我看,这个原因得从多方面看,但不管怎么看,跟文革的联系不大:
1、建国后,人口大幅增多,而相应的土地开发和粮食生产能力没有提上来,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2、60-62年,天灾的因素很大,但政策错误的人祸加重了灾难。一个和尚挑水吃,二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生产队大锅饭,结果大家都出工不出力,大家都没饭吃了。
3、建国后,到80年代大家吃饱饭为止,这个阶段,大家挨饿,除了1中所提到主要原因。还有一点,就是与现在的朝鲜一样,管制太严,政策失路,没有解放农村劳动生产力,劳力想干的不让干,不想干的强迫干,粮食生产效率低下。
其次,由于为发展工业,为还外债等,对农村剥削太大,提留太高等等,都是一方面原因。其他还有很多。
综上,真的跟文革扯不上多大联系。文革只是僵化体制里一个内部动乱,往好里说是要改造国民思想,往坏里说就是上层争权夺利。这个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动乱,多少会影响到点生产,但跟挨饿的实质原因搭不上。
文革就是文革,政策问题就是政策问题。文革是老毛发动的,老毛的责任;政策问题是整个共产党的,毛周刘邓等等哪个人都有责任,特别地方各级干部——有的地方就是没挨饿,这不是人家运气好,而地方干部做得好。
听我舅舅说过一次,他们年轻时结伴出去要饭。要饭怎么苦,舅舅没说,就说了要饭过程中有趣的事了。
父亲人比较老实,舅舅脑子灵活点。到了中午饭点时,我父亲老实巴交地挨家挨户地讨,而我舅舅则有选择地挑,专往厨房里飘出香气的人家讨饭吃。
我小时候,我们那粮食产量比较高了,村里再没有人出去讨饭,反倒是经常有人到我们那讨饭,就是讨要大米。母亲过日子比较精细,碰到这种情况,都是让我去抓一把米,小人手较小,抓的米就少。
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据说那一年的预算一半给了国防,一年造的飞机和坦克相当于过去好几年的——来源是崇新岳的文革史。
农业得不到工业的反哺,没有化肥和足够的水利建设(特别是北方缺水地区),基本上按照靠天吃饭的水平,除了开荒增加的产量,本质上和49年以前没啥区别,但是人口增加了至少50%,粮食肯定不够吃。
80年代改开其实是把前三十年的积累返现给老百姓,所以80年代大家过得都不错,但到80年代末就不行了,于是来个平方事件,紧跟着就是90年代的大下岗和农业大破产。
真难以想象整个90年代居然熬过来并迎来了2000年以后的大发展。
反正我觉得最困难的10年是90年代,各种奇葩事件也集中在这段时间,甚至包括文物的大破坏,恶性刑事案件,各种冤假错案,各种人口拐卖等等等。
小时候见到的第一个要饭的老人
还有后来见过的一个领着娃的妇女
点点滴滴在心头。
杨继绳:驳“饿死三千万是谣言”——再答孙经先对《墓碑》的指责
那90年代下岗工人在菜市场地上捡烂菜叶,赊一斤排骨一家三口服毒自杀算什么呢?物质条件已经上来了啊,怎么社会主义制度下还会出这种事?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同意,但不公平的分配制度就是社会主义了吗?为什么持社会主义失败论的,往往是体制内衣食无忧的公知、党校教授之流,而升斗小民却在怀念毛主席?
不是要为文革唱赞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局限,不能只看有人挨饿,不看到正是当年勒紧裤腰带搞建设搞备战后来才能不挨饿。
----------------------------------
关于要饭,物质匮乏年代是不得已。在21世纪的发达国家又算什么呢?某国首都的街头,零度左右气温,下身围条毯子,坐在墙根乞讨的人我天天都见到。这还是福利与保障制度十分完善的社会民主主义国家。如果说这些人是好吃懒做,那圣诞节前光顾食品救济站的人也是?
Hungry Christmas: Food Bank Use Soar
In my report, Hungry Christmas, I've exposed a hug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people relying on food banks in South East England. The region - the second richest in the UK - has seen a 60%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people relying on emergency food handouts this year and the total number of those needing emergency food handouts is likely to hit 70,000 for the year April 2013- April 2014.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希望多写点。
文革时期和文革不是一回事。你对文革时期有不好的记忆,连带对“文革”反感,我可以理解。
不过从你的叙述中,以旁观者来看,却能看到文革的正面意义。
所以希望您能再多写点,把当年的经历都写出来。
同一个体制,可以挨饿,也可以富裕,政策的差别而已。
我以前看过孙景泽关于三年饥荒的文章,如果是,孙经先文章有点象孙景泽的,从对孙经先文的反驳来看,似乎又有比较大的修改。
饥饿,在中国历史上是普遍的,想想中国的饮食文化就明白了,这是被逼出来的,是广大劳苦大众不断试错,而积累的结果。
但中国历史上普遍的饥饿,主要是中下层百姓的专利,除了乱世或个人遭难,中上阶层大多是不知饥饿的。新中国人人平等,几乎所有人都跟着一起饥饿,这便是暗无天日,大逆不道了,作为“祸首”的毛,被口诛笔伐也是理所当然的。
下过乡,不但没有了解农村,反而更加强了已有的成见,看来真是如主席说的,立场不正确,知识越多越反动,再扩展一下,见闻越多越反动。
在毛的时代,粮食产量是极低的,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化肥,农药,种子也不好,但根本的原因是缺肥料。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没了肥料,你就是再有积极性,又有个屁用。
有人说,没有工业化肥,为啥不用牲畜的粪便做肥料,要知道牲畜是要吃粮食的,在粮食不够人吃的时候,用粮食来喂养牲畜是极不合算的,因此,除了用于耕种运输的牛马,农村是很少养肉食的牲畜的。
还有聪明人会问,粮食不够吃,可以用草来喂养一些家禽和牲畜呀,呵呵,遗憾的是草的也没有,俺小的时候,上山弄草取暖也是很费劲的,因为草根都几乎给人掘尽了,连草根都快没了,山上都是光秃秃的,生态的恶性循环,有点知识的想象也明白。
说当时大锅饭,所以穷,那么农村的土地开垦整修,水利道路又是怎么来的呢?现在很多人也承认,农村的水利主要是毛时代的成就,那么就要问了,既然不能吃的水利,大锅饭都干得起劲,怎么可以吃的粮食,就没了干劲了呢?
谣言哪!谣言一旦广为传播,就成了真理!
这是常识,你不懂么?每当俺耐心地给人分解的时候,对方最后大多会蹦出这么一句,还要强调几遍,我下过乡,我的几个亲戚朋友,也是农村的,或农村来的。
说实话,在现实生活中,俺也不会与人争辩,那些非毛反毛的人,在大放厥词的时候,俺也多在旁边附和。没必要为了陈芝麻旧谷的,与人争辩,况且这些大言不惭的人,多是有权有钱的人,更加得罪不得。
没有肥料,就必须要种植的稀疏,一亩地能产个贰佰来斤,就算高产了。种地其实就是忙活两季,出了播种,就是收获,你就是整体呆在地里,又有啥用。
因为无活可干,因此,解放之前的农村,到处都是懒人闲人。解放之后,毛将农民组织起来,重要的不是农业生产,而是其他的劳动,因此,不是农民在毛的时代变懒了,而是变勤劳了,变的有技术了,变得有知识了,变得更有组织性了。到了现在,中国经济的成就,主要便是被毛改造过的农民和农民工推动的。
有人会拿出小岗村做例子,小岗村一方面是历史就是个逃荒村,村民的积习难改,另一方面则是村子太小,只有一个生产小队,比如俺们村子,就有六个小队,各自拥有部分自主权,彼此之间是互相竞争的,因此,干紧十足。除了刚分土地那几年,农民的积极性都不如集体的时候,因为公社的时候,很多劳动都是无谓的,个体单干就不会费那力气。
俺母亲每次在承包田里割麦子的时候,就会叨咕——在生产队那时候经常拔麦子,力气小,根本就拨不动,最怕拔麦子了。俺开始的时候就问,为啥要拨,而不是用镰刀割呢?俺母亲答道,因为麦子中间套种玉米,怕影响玉米生长,就用拔,另外,麦根也是可以用来烧火的。其实,个体单干也经常套种玉米,却从来没见过拔麦子的。
相比建国之前,相比现在,毛时代的农民是最勤劳的,毛对人性的改造,最大的成就,就是改造了农民。
分地后,农村短暂的繁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化肥,农药,新种子的大量使用,二是上交粮食减少,三是个体种植的见缝插针的集合性生产,四是利用毛时代的水利机械成就,相对而言,积极性主要表现在家庭养殖,做小生意等经济方面,而不是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的增加,因为农村的土地很少,例如,俺村人均只有一亩二分地,需要怎样的积极性?
农村分地,家庭承包,最大作用是政治方面,分散的农民,农民工是最方便治理,最便于剥削的。如果有很多华西村,南街村,那么城市里的精英们,就要去喝西北风了。
有组织的,欺压剥削没组织的,向来统治的不二法门。
承认毛时代,并不是否认现在,毛时代是自力更生,但中国的条件太差,自力更生是不可能实现民富国强的。改革开放,是借力打力,超过三分之二的铁矿石需要进口,超过二分之一的石油需要进口,这主要是农民工的血汗换来的,如果没有恰逢全球产能大转移的时代,中国的经济成就连现在一半也难以达到。
毛的政策是立足国内的具体国情的,邓的改革开放是立足世界的大势所趋的,二者都是正确的,只是各有偏重,但相对而言,立足世界,更重于立足国内,但这不是毛的过错,而是时代不同造成的,在毛的时代,毛的作为基本并没错,在邓的时代,邓的作为大方向也没有错,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中国的高速发展,但邓的作为,是建立在毛的基础上的,因此,毛才是中国一枝独秀的根本原因,这也是其他发展中国家,不能模仿中国的根本原因所在。
说文革不好,那么怎么办?要采用苏联那种等级官僚加特务统治么?在贫穷的情况下,怎样实现政治外交突破?怎样解决社会的僵化,腐化,裂化?谁能给出更好的方案?
现在的特权,垄断,贪腐,派系,分裂又怎样解决?俺的答案是先集权,再建立制衡机制。滥好人,总是容易做的,但却成全了局部,破坏了整体,真正的好人,在人类历史上都是坏的好人。
社会主义的大锅饭,是存在的,主要存在于城市里的企业,而不是在农村。工厂没活干,就是没活干,但农村没活干,却总是能找到活干的。
先记录一下,有心情时再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