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我们都是机器人 -- 给我打钱87405

共:💬215 🌺135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家园 我觉得是因为完全相信这种感觉,被骗的次数少。
家园 脑科学的关键不在算法,而在传感器

人的全身遍布着精度极高稳定性极好的声、光、电、触觉传感器,这才是大脑起作用的关键。

我现在越来越认为大脑是某种简单机制的大规模重复。

家园 大脑确实是简单机制的大规模重复

希望这个世纪能把这个机制搞明白吧。

家园 我们都是机器人(7)

最近几天我给孩子补了补数学课,还没有很多内容没补完,今天发一个记录,供大家围观。

一、总结所学数学内容

1.孩子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不记得一年级上册的内容了”,我的回答是“把你所有能回忆出来的数学内容——知识点都写下来”。

2.孩子把总结写成这种形式:“1.加法2.减法3.乘法……”

在孩子进行不到一半时我指出这种形式的弊端——条目不显著,并建议孩子写成下面这种形式:

1.加法

2.减法

3.乘法

……

3.我根据孩子的总结,帮孩子把总结变成表格。孩子在这个年龄段还没有预见未来的能力——变成表格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扩充细节,比如加法是什么,什么情况下用加法等等——所以我帮孩子完成。

4.我仔细看了一遍孩子的总结,根据前后顺序来判断,目前阶段孩子对数学的理解主要为算术,即加减乘除,几何内容非常零散,遗漏点也有不少,其中最重要的数字为核心的数学符号完全忽略了。

二、授课内容

1.目的是让孩子能将所学知识点用数学的内在逻辑即数学的自然发展进程联系起来(此处所说自然并非历史的简单复制,因为人类在历史上也犯了不少错误)

2.第一阶段主讲内容为十进位制,从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开始。

a.我向孩子提问:“在与人交流时让你感到最痛苦的是什么?”

答:“互相之间不能正确理解对方。”

提问:“如果在两人之间接上一根线,就能让双方尽情的交流是不是非常棒的办法?”

答:“这不可能。”

提问:“我说的是假设。”

答:“那当然。”

提问:“但是现在没有这根线我们也可以交流啊,尽管不那么好,这是如何实现的呢?”

答:“因为我们会说话啊。”

提问:“那么说话是不是就相当于那根线呢?”

答:“是的。”

提问:“也就是说我们之间交流,是借助和那根线差不多的东西,即说话来完成的?”

答:“完全正确。”

我说:“恭喜你,你发现了一个秘密,语言就是人类交流的工具。”

孩子扭动了一下胳膊,做了一个鸡的造型,问:“这不是说话,为什么你也能懂呢?”

答:“这叫肢体语言。”

问:“那么数学呢?”

答:“数学也是一门语言,不过它能说的东西并不是特别多。”

问:“它说的是什么?”

答:“这个问题你自己就可以回答。”

孩子说:“数字!还有加减乘除!”

我说:“非常好。不过,你知道数字在数学里面叫什么吗?”

答:“不知道。”

我说:“符号。每个符号我们所有人都认识,而且有统一的理解,这样我们就知道彼此双方在表达什么意思了。”

孩子问:“那么语文呢?也是符号吗?”

答:“是的,比如我写一个大,你就能知道我在说什么。”

孩子若有所思。

接下来我和孩子一起比对了语文和数学这两门语言的优劣,数学力求精确,但无法表达情感,语文不精确,却几乎能把所有的事和所有的想都能表达出来,可是容易产生误解、偏见、遗漏。顺便我给孩子讲了一下计算机语言,通过《植物大战僵尸》这个游戏告诉孩子其实这是一个数学游戏,只不过是电脑把数字翻译成了图像。但这个话题并没有继续向下,我不想因此让孩子兴奋的转向游戏话题。

b.经过第一段的交流,让孩子明确了数学是一门主要用于描述数量的语言,而这个语言中最基础的内容就是符号,数字是符号当中最重要的一种。

让孩子模仿1——9自己设计一套新的数字符号。

首先孩子随心所欲的画了9个符号,但很快她就明白,用不了10分钟,她自己也记不得这些符号到底是什么意思。

接下来孩子正儿八经的谋划这件事,她想出了一个办法,用一个符号代表1,然后在表示1这个符号的旁边加一根棍代表2……

此时我对孩子说,我大概猜到你的意思了——后面一个数总是根据某个数加了一个1,可是我发现,你的3是用“2”加一根小棍,而你3中的“2”和你的2长的样子并不一样。

孩子同意我的看法,开始设计第三套数字:用一根竖线代表1,用两根竖线代表2……

还没有等我开口,她又提出,用一个三角形代表5,又经过我的提问后,把6写成了一个三角加一根竖线……这就是五进制。

进而,她又用一个圆代表10,这就是十进制——下一节我会让她明白,仅仅是十进制还不够好,十进位制才是最棒的办法。

c.为了巩固对数字符号的理解,我给孩子留了一道谜题,我谎称收到一条奇怪的短信:

床头(前)明月光,疑似(是)地上霜

光*明=上

霜*霜=上头

月*光=头明

疑*似=月床

今晚【地】点【月床】分,我在老地方等你。

请孩子帮忙搞清楚这条短信到底是什么意思。

整个十进位制这一部分内容,我主要想达成这么几个目标:

1.理解数学是语言,语言的基本元素是符号,数字是符号,如果不考虑是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懂,数字符号可以自订。顺便会讲一些密码学,这里主要是向孩子渗透事物的两面性,语言在一定环境下需要统一标准,而在另一些环境下只希望少数人能懂。

2.通过让孩子自创数字符号的形式,逐步让孩子理解十进位制的伟大——花最小的代价,即0——9的直观性被牺牲,获得最大的收益,可以写出任何一个数。

3.通过对位制的准确理解,为下一步学习多位数乘除法扫清理解上的阻碍。通过对数字是符号的理解,为下一步学习代数打好基础。

完全自创,进度比较慢,有些具体办法要临阵磨枪,因为孩子总会出奇不意的提问或者回答——上面发的是精炼版。

通宝推:人在旅途,桥上,
家园 我们都是机器人(8)

一直以来,我对学习问题的专研,分别集中在两个部分,学和习,在前面的帖子中更多的是谈如何学,然而我一直对习这个部分存在很大的疑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机械重复的练习题存在,它们的存在又对人的学习能力造成了那些致命的伤害?这个问题在我脑中盘旋,直到有一天,我在院子里闲逛时看了十分钟网球练习。

尽管我一直坚信,人生来就是爱学习的,但我也一直都很好奇,学习中最关键的机制是什么。当我看了十分钟的网球练习之后,我突然间明白,学习打网球,学的部分非常快,几乎所有人在看过之后马上就会明白只需要用球拍击球就可以打球了,更特别的是习在多数时候并不需要别人指导,自己就可以完成,打远了说明劲大了,打近了说明劲小了。人体当中相当于有一个“罗盘”,这自带的“罗盘”会告诉练习者如何调整,尽管在初期很笨拙,但只坚持下去,就会越来越好。

可是,面对抽象知识的学习时,“罗盘”在哪呢?我飞速的思考这个问题,终于找到了答案,那就是逻辑!我们对于已学的知识,把它们整理好放入记忆库,靠的就是逻辑关联,而如果没有这个逻辑,知识就是一堆乱麻,一堆碎片,好比一柜子没有整理过的物品。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富有逻辑性的,遵循自然规律、历史规律、社会规律和个人规律,那么人在学习时根本就不需要死记硬背(当然,还是有一些节点需要硬记的),顺着藤就摸到瓜了——即便有时候走错了,也能找到正确的方向。

当然,如果学和习的阶段都能如此完美,那自然很好,然而现实情况是我们所学的知识往往并不是按自然规律依次传授的,同时又有许多是人对客观世界的错误理解。譬如,一个物理学家首先是一个数学家,可是在国内初中二年级就开始学习物理,即便是最初级的物理公式也会运用到微积分知识,学生们不理解微积分那么就只能死背物理公式。然而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微积分属于大学内容(这本身就是死记硬背的产物),依这个看法,那么物理就只能在大学开课了。可事实是,从数字被发明出来的那一天起,微积分的思想就注入到数学当中去了,加法和减法,乘法和除法可以视为微积分的雏形,到了面积公式则更是提升了一个层级,一个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是完全有能力接受微积分思想的——尽管不那么严谨。实际上,微积分思想并非数学独有,人类在处理一个复杂问题时,总是将这个问题先细化,再总和。正是因为这一层层的死记硬背将人们束缚,让人们感觉学习很困难,丧失了自学的能力——如同一个没有罗盘的人迷失在知识的大森林里,只能指望着向导带领我们前进。

家园 我们都是机器人(9)

当我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之后,我终于理解我那准备上三年级的女儿为什么最擅长的只有写作文了,因为她在学校学到的大部分知识之间的关联度太低,那根关键的逻辑红线还没有闪亮登场。

这是她的问题吗?不。

一个人,如果学了1到9,会不会很自然的去想,9后面是什么呢?一个人,如果学了9*9,会不会很自然的去问,9*10是多少呢?是的,这都是一个正常人的自然追问,然而这自然追问的大部分,都被人为的切断了!知识被分割了!老师们、家长们总是在告诉学生,“这样的问题,以后我会教你的”。甚至可以夸张的说,大部分学生在经历了12年之后,学到的都是一堆零碎。为此人们要付出成倍的时间去梳理这些知识,找回那自然的感觉,将它们用逻辑的红线联系起来。然而,现实生活的压力并不会给人们太多时间去做这样的整理,有相当一部分人,就只能去从事一项所需知识面极窄的工作,并且只能依靠熟能生巧来赚取生活费用,哪里谈得上发明创造,就更不要提前期的学习经历以奖励死记硬背的方式在人们的脑海里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荒唐的是,我们中的所多人还要被贴上不会思考的标签,不是我们不会思考,而是当我们以最自然的方式进行思考时,我们的老师却说:“等我来教你!我不教你时你最好听我说!”我这并非在责备我曾经的老师和我的父母,因为他们也是受害者,而我在明白这个问题之前同样也扮演着一个迫害者的角色。

好吧,尽管我为此咆哮不已,但冷静下来也明白,这就是人类的历史,我们人类本来就很愚蠢。还是让我们回归现实。就现实角度而言,恐怕任何一个人也没有能力大规模重新编制教材,那么发现了这个问题也无可奈何,只能坐以待毙吗?不,绝不!

家园 我们都是机器人(10)

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新知。

保持学习的状态需要三大要素,其一,好奇心,譬如大部分孩子学了0—9就会自然追问9后面是什么;其二,压力。仅有好奇心是不够的,人有天然的惰性,好奇心并不能让人走得太远。此外,由于现实的种种因素,好奇心也总是被有意无意打断,譬如当孩子提问时,得到的回答可能是“以后你会学到的”。因此,适当的压力是不可或缺的。其三,奖励。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一种连一点点进步都没有的情形中,就此放弃的可能将变得极大。奖励有时以物质的形式出现,譬如发明了一张弓,可以远距离射死野兽,有时又以精神的形式出现,譬如想明白了一个道理之后手舞足蹈。尽管人们认为走得最远的人往往具备坚韧不拔精神,但毅力只是获得奖励的手段之一——有时候奖励来得不是那么快。

好奇心、压力、奖励三点构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结构,缺一不可,但在各人身上却有不同的侧重。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如果任由他们自己来决定,好奇心不是问题,长辈的奖励手段也是相对丰富的,而缺乏必要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孩子自己会去专研如何钻木取火。因此,许多情况下,孩子是被迫进行学习的。正因为如此,孩子的好奇心打了折扣,表现出来就是学习动力不足。解决的方法并不是抽走压力或者施加更大的压力,而是尽可能的保住孩子剩余的好奇心,当孩子在学习自己并不喜欢的知识时,他们偶然间提出来的问题都是极其珍贵的,身为家长和老师,既不能轻易的告之答案,也不能草率的将其打断。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家长和老师做出了种种努力,孩子身上的好奇心始终都有很大的可能不能放到“正事”上来。

在好奇心和压力都不足以支撑孩子以最大的热情来学习时,奖励就成了最重要的突破点,而最好的奖励则来自于自我。当人在练习打球时,如果落点远了,那么下次劲使小点,如果落点近了,那么下次劲使大点,人总是通过这种调整获得不同程度的奖励,以鼓舞士气,挑战下一个更高层次的目标。进行课堂学习时也是这样,上一次错了三道题,下一次错两道,进步就是最好的奖励。但显然,仅仅是这样还不够。

人学习知识的过程,更像是搭积木,原则上得按自然发展的顺序一块一块来搭,但由于现实中的种种原因,人所学到的知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乱序,这会让人在学习更高阶的知识时遇到很大的麻烦,于是不得不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将这些知识刻在脑海中,从而将自身陷入知识僵化,不能灵活应用的困境。显然,如此一来,所能得到的奖励会越来越少。另一方面,人学到的知识,最开始像一堆玩具,到后来则会有服装、用具等等,越来越多,如果不分门别类的加以整理,那么需要某个东西时就会找不到——有时候就干脆忘了曾经拥有,需要某项知识来解决问题则无法提取,而解决不了问题,自然就无法获得自我奖励。

这两个问题对人的负面影响是严重的,必须加以重视,否则人会越来越厌学,乃至发展到最后会认为学习是一种痛苦,终身不再进行主动学习。

如何来克服这两个问题呢?答案也许有很多,譬如重新编写一套合乎自然规律的教材,但基于现实,我以为,最有效的手段是总结。通过总结,理顺所学知识,用逻辑的红线将这些知识的碎片编织成网。有这样一个实验,让国际象棋高手和新手比赛背棋局,双方各看5秒后盖上棋盘进行复盘,高手的成绩远优于新手。但如果所背棋局是随机布子,那么双方的记忆力则处于同一水平。类似性质的实验进行了多次,结果都一样。这说明,专家之所以是专家,并不完全是因为专家掌握的知识要多一些,而更大程度上是因为专家能够将所学知识有效的组织起来,需要什么就提取什么,条件是什么就提取什么,而组织这些知识的工具就是“逻辑”。并且,既然是网,那么就既有横向联系,也有纵向联系,在进行总结时,就有必要有目的将不同科目的内容以恰当的方式组织到一起。曾子说,一日当三省,我们做不到,就一日一省,一省也做不到,就三日一省,还是做不到就一月一省,省总比不省的好。而仅仅是写流水账般的自省还远远不够,省的目的为了让知识变得有组织,省的手段是顺着逻辑这根藤摸到知识这个瓜。如此,知识才会有组织,知识才能内化,知识才能灵活应用。

通宝推:看树的老鼠,
家园 关于这一篇的说明

经过大量的观察和长期的思考,我对学习和教育多少有了一个较为系统的认知。虽是盲人摸象,但多少摸到一点,于是毫不客气的记录下来。这第10篇,相当于一篇总论,相对务虚的提出了我对学习和教育的主要观点。但在这里,却是一篇结语——至少暂时是这样打算。

家园 能分享一下您的书单么?

我觉得我和你应该有相近的兴趣,但不知道看什么书。能将您学习的书单分享一下么

谢谢。

家园 推荐书单很容易啊

仅供参考,欢迎讨论。

我是顺着自己的兴趣,带着解决问题的想法不断的把这些书串起来的。你不太可能和我的想法一样,所以捡有兴趣的读吧。

<Probability Theory: The Logic Of Science>

<The Elements of Statistical Learning>

<数学分析新讲>

<Linear Algebra Through Geometry>

另外一本普通的《线性代数》

普通的《概率论》

<Matplotlib tutorial>

<用mathematica作微积分实验>

<微分方程模型>

<数学的语言:化无形为可见>

牛津通识读本<数学>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with Python>

家园 我和闺女谈:人为什么活着

我媳妇一直都没有原谅我的岳父,即便他已经死了好几年。这个问题纠缠了我好几年,我想帮我媳妇把这个事理顺了,把她的心结给解了。后来我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但是我解不了,这事得靠我媳妇自己。问题的根源是什么?说出来很简单,因为我媳妇认为生活总的来说是受罪。

有一次我问我闺女,人为什么要学习?答,不学习就没有知识。问,没知识会怎么样?答,没知识就没工作,没工作就没钱,没钱就得饿死。天上不会掉馅饼。

我心里颇不是滋味。我想,这样下去,如果以后的生活比较艰辛,那么她就会复制她妈的路。

后来我找机会跟我闺女聊了一下,人为什么活着。我给她举了许多人的例子,许多是她在故事中看到的人物。我说,这个世界上,人有各种各样的活法,每个人都有权利去选择怎么活。而选择怎么活,就会决定自己如何面对世界。我现在只能告诉你,大概会有哪几种活法,各种活法大致有什么样的表现。也许你听了我的话会受影响,因为我有一定的倾向性,但最终你如何选,我不知道。

我说,粗分的话,大致就是为了生存、生活、生命活着这三种活法。生存简单说是就填饱肚子,生活简单说就是吃了红烧肉还想吃鲍鱼,生命简单说就是要像一个人那样活着,而不是机器人。

然后我又说,生命不好理解,我换一种说法,那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对整个人类社会能做出贡献的人,而这贡献不分大小,哪怕只有一点点,又或者是到死了还只走在这条路上,一点“成就”都没有。

我对我闺女说,你说你是因为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而学习的,那么言下之意就是,如果天上会掉馅饼你就不学习了。然后我问我闺女,你这个思路属于哪种活法?我闺女说,属于第二种。我说,第一种活法和第二种活法,都是为结果而活。如果结果不理想,那么人就会很郁闷,很憋屈。然后就会怨别人,怨自己,一生可能都会如此。为此有些人想了个办法,把自己的头埋在沙子里,假装看不到,这样自己就能舒服些。

我跟我闺女说,我以前也是这样活着,为生存,为生活。但是我后来发现这样不舒服,我找到了这个根源,我自己把它连根拨起,铲得干干净净。但这是我自以为铲干净了,过了许多年,我发现身上还有许多余毒,我这后半辈子都在为此抗争。我又说,如果给我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怎么选呢?我不知道,也许跟之前一模一样,也许一开始我就会选第三路。这事不能假设,就像我现在无法假设你会选哪条路一样。

我问闺女:你在幼儿园是不是玩过木头人的游戏?答,经常玩。问,为什么玩?答,这样小朋友不闹腾了啊。我说,你这个木头人,就是一个最初级的机器人,以后你可能会变成一个大号的机器人。知道为什么吗?答,不知道。我说,这个答案你是知道的,那就是总有一批“老师”想让大朋友们不闹腾。

我又说,人类当机器人的历史很长了,至少有五千年,搞不好有几万年,但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人是不想当机器人的。你看,如果人只能当个机器人,那么真正的机器人发明出来之后,还需要人干嘛。人得像人一样活着,永远不能当机器人,要为此努力。

我说,所以不当机器人,做回真正的人,就是人生最大的理想。人不能没有理想。但是,如果走上这条路,你会感到很孤独,这孤独可能会让人崩溃。但其实走条路也并不是那么的孤独,你还是能找到可以说话的人的,只不过许多人要么已经死了,要么还没有出生。我闺女好奇的问,那怎么说话啊?我说,已经死了的人,把他们的思想留在书里,你看书就是在跟他们交流,你把你的思想留在书里,你死了,后来的人出生了,他们就在跟你说话。

我问闺女:你知道人生果吃了可以长生不老吧,答,西游记里是这么说的。我问,你相信人真的长生不老吗?答,不相信。我说,可是我今天要告诉你,一个人是可以永生的,你不相信吧?那我举个例子吧,你今天学的知识,是不是已经死去的人的思考结果?而这些死去的人是不是根据更早死去的人思考的结果进行再思考?现在你发现了吗?这个地球上第一个人,一直活到了今天。

我再问我闺女,如果你一生只考虑自己吃喝玩乐的事,而且你从来不去思考这些东西怎么来的,有没有可能更好,那么你会永生吗?答,不会,早给人忘了。我说,有没有人能记住你,并不重要,你看,这个地球上的第一个人是什么样子我们并不知道,可是他就活在今天。为什么?因为能永生的人,都是为整个人类做出贡献的人。

我最后跟我闺女说:你现在是因为天上不能掉馅饼而学习,可是如果你不管天上能不能掉馅饼,你都去学习。那么你能获得什么呢?也许一开始你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就算我向你描述过许多遍,但你只要坚持下去,你最终就能发现,学习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经过学习,你变得越来越强大,你会发现你有能力去摆脱成为机器人的安排,而且不但你自己可以这样,你还可以用你的能力去帮助别人。但这并不是说你要强迫别人选第三条路,因为被强迫总的来说还是机器人。你做你自己的事,把你的思想烙在历史上,你就能帮到别人。

我看过许多孩子的理想,也跟其它家长交流过类似的话题。我以为,这里许多理想不是太具化,就是太抽象,没有接触到理想的内核,所以我以为,有必要给孩子讲清楚这个问题。

从整个人类的发展轨迹来看,可能不知道真正的目标是什么,但个人的生命有限的,是可以设定目标的。这就好比每一个人,每一天都需要解决问题,总得把问题解决掉或者朝着解决问题这个方向前进。所以,人生的理想,就是人生的目标,有了目标再采取行动,就是有的放矢。我以为,人生的目标应该立得高一些,因为我认为每一个人都有潜力成为“天才”,身为父母如果根据自己的经历人为的把这个目标降下来,在一定程度上,就有可能限制孩子的发展,因为父母总会在有意无意之间直接或者间接的和孩子谈及人生目标。

把目标定得高,会不会好高骛远?会不会因为没有结果而沮丧?这就是在设立目标之后最重要的事了。不仅为自己而活,不仅为当世而活,不仅为结果而活,这是其中一种为实现这目标的手段,这更需要向孩子讲清楚。如果这个问题讲不清楚,那么前面的目标也就没有了意义。但这还是个选择问题,所以我在此就不多说了。

如果条件允许,我永远不会跟孩子谈这个问题,我会让她自己去发现。但是,当爹的不说,当娘的会说,当娘的不说,当老师的会说,当老师的不说,书上会说,总有人会跟孩子说起这件事,这假设不成立。

我们中国人倡导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为了生活而活着。只要你努力,你就能得到你想要的生活,但是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所以人得学会自我压抑。可是人类前进的步伐是不会停下来的,怎么办?用有限的人生来对抗这无限的前进,死了之后的事就不用管了。儿孙自有儿孙福,这句话被误读得很深,本意是指个人的命运有随机性,但经过这么些年的演变,竟然成了一些人推卸责任的真理。儿孙凭空出来的?儿孙的福难道不是父辈努力的延续?

为什么不换一种想法呢?一生都在前进,从来不因为害怕“因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失去现有的东西”进行自我摧残,这难道不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真正的快乐吗?

人要学会克制,学会自我约束,不能是因为被迫、害怕、忧虑,而应该是从根本上认识到,有智慧的妥协是直面现实,以曲线前进的方式接近理想,因为这是自然的规律。一个渺小的人,服从自然的规律,还有啥不服的,还有啥胸闷的呢?

这些事我都给我闺女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通宝推:铁手,宝特勤,GWA,潮水的诺言,本嘉明,为中华之崛起,jdrlgd,大伊万,tanhuan,种种逝如流水,老光,晨翼,王小棉她妈,冬晓,海峰,无无名,huky,九如,石狼,小小少年,舒拔,来路,鹰蓝,清风居士,水过云飞,掉毛的天使,范进中举,九霄环珮,李根,何故悲秋扇,在磨刀的胖猫,四四方方,snark,红军迷,陆合,purplue,途人,特里托格内亚,比翼鸟,蜜饯,天狼星,宇卿,franky9,金台夕照,坐言起行,看树的老鼠,
家园 我深受感动

老兄,知音难觅啊。为了生命而活,为了不成为机器人而活,我一年前才意识到我剩余的生命能做好这一件事就足够了。一件事就够了,因为带着这种对生活的爱,生发出无数的可能性,我都不知道明天我会成为什么样,但我知道一定会活得比今天更痛快。之前我做事、写作、说话、做人感觉都没劲透了,因为根本不认同那个正在行动的人就是“我”。悟到了这一点之后,我这一年活得畅快淋漓。

你在国内吗?有空的时候咱们聊聊天吧。

我很佩服你把这个道理说得明明白白。应该说整篇文章我都非常喜欢。我以后还要再读几遍,才能明白其中的意思。

但是,如果走上这条路,你会感到很孤独,这孤独可能会让人崩溃。但其实走条路也并不是那么的孤独,你还是能找到可以说话的人的,只不过许多人要么已经死了,要么还没有出生。我闺女好奇的问,那怎么说话啊?我说,已经死了的人,把他们的思想留在书里,你看书就是在跟他们交流,你把你的思想留在书里,你死了,后来的人出生了,他们就在跟你说话。

引用一下这段话,因为我昨晚和老婆聊天的时候刚好也说了一句话,我说我为什么要读书。除了现实的兑换价值外,有一个情感需求在那里。沉浸在几千几万年的智识道统中,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不孤单,死而无憾。

问一个问题,你姑娘现在多大了?我看你经常这样耐心的启发她,你觉得她和别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嘛?

像这篇文章中所说的这么深刻的道理,她听了以后什么反应啊?因为你这篇文章中说理太多,不知道小孩子会不会不耐烦?

家园 这其实是一封信

信中的内容是我平时和孩子交流的总汇,实际交流过程要比这复杂,会举许多例子,把抽象具化。同时也比较零散,因为只能等合适的机会才能和孩子交流这些问题。孩子今年8岁,刚上三年级,在别人眼里是个小怪物。我个人以为,孩子是能懂的,这些问题并不艰深,而且无论哪个人,自出生之后,用不了多久就会向自己提出这个问题,人为什么活着,当然许多人提过这个问题之后一时找不到答案就不了了之了。另一个原因是,我之所以要和孩子谈这个问题,就算我不去和她谈,别人也会用各式各样的方法来和她谈,但往往不系统,碎片化,容易造成错觉。总的来说,我的观点是,思想要往大里谈,事情要往小里做。

家园 小怪物是因为你的言传身教?导致思想太独立?
家园 差不多吧

现在对她来说是一个困境,能不能走下去,看她自己的造化(又或说是命运,这个题目是真的艰深,我就不展开了),很难说以后会怎么样。她的一个“优势”就是从小就在一个小规模的“困境”里长大,我和孩子她妈分属两种人(主要是后来我自己走到另一条路上去了),有抗压的基础。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