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中国历史的十字路口——三国时期(一) -- 学习要定心

共:💬516 🌺5582 🌵1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5
下页 末页
家园 这个屡屡失败的原因是

魏国的经济恢复远远超过蜀国,加上人口,土地,资源,人才的红利,使得蜀国在国力上已经不是魏的对手。差距越来越大。

诸葛亮的隆中对所说,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事实上魏国后期政治斗争不断。淮南的叛乱,魏国出动了二十万左右的兵力去平叛,算得上天下有变的规模。但是姜维趁机出兵,被邓艾等人轻松挡住。也就是蜀汉当时靠着从西川一地出兵,国力上兵力上,已经没有机会成功。

从军事造诣上来说,姜维大体上和邓艾相差不多。背后的实力却差太多。也就是说任何一次蜀汉的败仗,丢失兵力钱粮,对于蜀汉都是实打实的损失。而即使是损失很大的胜仗,蜀汉都是玩不起。而邓艾那里确是输得起的。

在舆论上说,诸葛亮的隆中对建立在人心思汉上,但是在三国分裂后,这个恢复汉室已经无法吸引人心。反而成了蜀汉的深重政治负担。

在费YI时期,就对北伐不感兴趣,说丞相(诸葛亮)都做不了的事情,我们怎么做了。所以姜维要北伐,只给最多一万的兵力去消费。费被刺杀后,姜维基本是自己带了重兵北伐,所以损失就更大。这个也许是为了保证自己的地位,但是却赌了更多的国运。

如果不北伐,可能能多活一段时间。但是魏吴实力此消彼长的势头不会变,所以能撑多久不知道。蜀国内部有刘备带来的荆州集团,刘璋带来的东州集团,还有本地的益州集团。三方矛盾重重,荆州集团本地根基不深,却是统治阶层,所以北伐打开一片新天地符合自己的利益需要。益州集团是本地人,代表了本地的地方阶级,属于地头蛇,对于破费钱粮人口去北伐很反感,对于他们来说,受魏国的统治还是蜀国的统治区别不大。而且确实魏国灭了蜀,就把荆州集团和东州集团的官吏调走到他处做官,把蜀地交给了益州地主集团的管理。所以在内部矛盾下,荆州集团是不是不北伐会有来自蜀汉内部危的机,也不是能说清楚的。

家园 姜维如此忠心蜀汉的心理动机

是什么?作为曹巍降将姜维为何如此忠心蜀汉以至于最后要挖空心思搞咋降

家园 这个不好说

可能算是知遇之恩?

毕竟姜在魏国地位不算高,而且上升有限,而且处在位置不在中原,所以对于魏国中央政府的认同感不强。到了蜀国一下子,成了重要人物吧。

家园 姜维心理定位是诸葛弟子

诸葛亮作了丞相,鞠躬尽瘁。姜维自然也要做到。

家园 隆中对的最大软肋是低估了江东孙氏的反应

在刘备集团东西两线都取得重大战果的情况下,指望从孙坚到孙权建立起来的武将谋臣集团完全无视是不可能的,但是刘备集团分给他们的利益太少,北讨曹魏又被张文远打的惨败,孙吴不转而西进除非孙权是像刘璋刘表那样的自守之主,刘备是怎么对付盟友的刘璋有切身体会。

家园 荆州的丢失恐怕是许多偶然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刘备集团对孙权集团并非没有提防,而且提防的还可能很周密。从孙氏袭取荆州进行的一系列假动作可以知道,孙权和吕蒙对荆州守备力量相当忌惮。荆州卫戍部队的指挥官麋芳、士仁一个是刘备的舅子,一个是同乡,其可靠程度应该说是很高的。他们的投降固然有刘备用人不当、关羽性格刚愎等因素,但归根结底,说是出人意料当不为过。另一方面,关羽战果很大,前线形势一片大好,胜利的前景也使他判断失误,错过了回防荆州和退向益州的时机。这两件事情彼此独立,而且均具有相当偶然性,责备诸葛亮十余年前没有算到怕是过苛了。

再者说,刘备既然能与刘璋反目,又怎会想不到孙权也会来这一手。实际哪怕是刘璋,从他挤掉刘瑁接了刘焉的位置看,也不是那全然暗弱无能之人。就算他本人确实没什么长才,众多属下劝谏之后,只要不是真正意义的低能,也应该认识到刘备的危险性了。他敢放刘备孤军入川,无非是相信刘备可在自己掌握,只不过后来事不遂人意罢了。刘备吃了孙权的亏,除了确实是关键时刻无太多余力照应外,也应该有这方面因素在里面。

家园 王莽估计就是个反例吧
家园 刘备的隆中对是要两线并行的

荆州部分的主要兵力抽调不可避免,特别是在前线陷入僵局的情况下,这时候东吴如果突然倾巢出动没办法应付,精兵都在外线,就算郡守守得住,周边的县城也守不住,更别说事关重要的前线补给了。何况曹魏为了缓解压力也会拉拢东吴,刘备集团有什么筹码能让没有额外好处的东吴保持中立呢?

家园 逍遥津以后东吴和曹魏的矛盾缓和化

东吴自己也清楚在江北自己的步骑短板很难克服,对曹魏能守不能攻,于是鲁肃甘宁曾经提出的荆州攻略再次提上日程,刘备集团对这个转变的认识明显过时,在没有做好充足准备的情况下就让关羽单方面发动北伐,最起码在拿下汉中以后应该派专使去东吴一次的。

家园 的确,东吴在荆州方向因而就有更加迫切的安全要求

可惜关羽对东吴的屡次外交试探表现得很麻木,而且对军事摩擦乐此不疲。其实直到灭亡,东吴的安全要求有个很明确的底线,即坚决防止荆州成为伐吴的前进基地。具体在当时需要两个条件,关羽以实际行动表示善意,且与曹魏对抗时不允许失败。如果关羽能站在孙权的角度,自己该怎么做是很清楚的。所以我觉得关羽的悲剧或许在相当程度上是他傲慢个性的必然。

起先美国伐朝鲜,剑指东三省,把中国推向苏联,后来苏联搞摩擦、威慑和包围,把中国推向美国,究其认识根源,都是因为傲慢自大而忽视了中国的实力和基本安全要求。今天又是这样,中俄经济文化不兼容、政治制度不兼容、历史积怨多,却因为艰难的生存发展环境而硬生生被逼到一起。从这个角度讲,当年中苏中俄领导人坚持从法律和制度上消除领土争端和军事对抗隐患,的确是远见卓识,要在两国之间再打入楔子从此非常困难。

家园 孙权为了避免自己的最坏局面而造就了隆中对的最坏局面

诸葛亮的战略设想有个最低前提条件,正如你所说,就是孙权不以刘备为敌。但是孙权也有一个基本要求,即荆州方向的绝对安全。仔细想来,这两条其实没有交集。刘备保证不从荆州伐吴,孙权大概可以相信,但刘备关羽无法保证北伐一定胜利,决不会把荆州丢给曹操,那样恐怕孙权也不敢相信。孙权的最好选择只能是强力拿回荆州,自己看守自家大门,这必然以刘备为敌,孙刘交恶是迟早的事。而孙权一旦实现他的战略企图,就不应该、也没有必要继续与刘备为敌。实际上孙权屡次向刘备求和,夷陵战胜后并不穷追猛打而是主动修好。历史上的孙刘联盟和孙刘矛盾二者表现出几乎同样的暂时性和强烈性。比较而言,孙权实现了自己利益最大化,也一定程度上照顾了刘备利益。但刘备没有掌握双方既团结又斗争关系的主动权,开始时忽视、继而更侵犯孙权的利益,所以我现在倾向于认为,破坏隆中对战略,刘备应负主要责任,关羽负次要责任。

家园 关羽的悲剧不仅仅是他的个性

也跟刘备集团没有给他明确的底线有关,对于东吴的战略安全要求可以让步到什么程度光靠一厢情愿的东和孙权是不够的,事实上当东吴把孙夫人接回去已经有破盟的危险,单刀会后的三郡之争显示了军事干涉的可能,因此在汉中平定后就应该迅速给荆州方向增派人手,而不是忙着分封五虎上将,毕竟征讨刘璋时候抽调了荆州的大批老兵入川,这个缺口不是那么容易填补的。

家园 瓜子强调的重点在于,王朝建立之后皇帝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

建立以广泛的小自耕农为根基的稳定农业社会,因为这种社会形态是维持长期统治的充分必要条件。而瓜子所说的杀功臣,除豪强等等措施,都是围绕这一战略目标而实施的前期保障计划。

何谓小自耕农?不仅仅是个体农民那么简单,还包含广泛的乡村地主阶级。他们为帝国提供绝大部分的粮食供应,财政收入和人力资源,是维持帝国日常运作的最重要阶层。

这个“小”的真正意义是,他们离散分布于全国各地,彼此没有或者很少有利益关联,难以步调一致地采取行动,最重要的是,他们缺乏军事上和经济上的独立性,必须依赖朝廷军队的保护和全国物资的支持。

跟他们截然相反的就是以唐朝节度使为代表的豪强军事集团以及东晋王谢为代表的政治世家,他们拥有独立的武装力量和自成体系的庄园经济,可以不依赖朝廷自给自足,并且在朝廷衰弱时迅速摆脱中央的控制。

而杀功臣和除豪强正是开国之君们为了避免自己的继承者会遭遇类似的难题,将所有的威胁铲除在萌芽阶段。

家园 皇朝初建,本来就是小农最好的时候

各朝建国之初,本来就是长时间战争结果,战争过程中本来就大量死人,人口压力大减,人均土地较多。原有的地主,贵族也很多家破人亡了,官员更会换掉,同时也多半失去土地财产,土地财富的集中也是最少的。

同时开国之初,皇帝,新贵,官员也相对清廉。。。

控制不住,土地兼并,那是多半中后期的事了。。。

家园 刘备的功夫不差

刘备在明代何良臣《阵纪》(武学)里面说的:“卞庄子之纷击法,王聚之起落法,刘先主(刘备)之顾应法,马明王之闪电法,马超之出手法,五家之剑有传。”

纷击法是同时攻击数个目标的剑法,!起落法是轻功加剑术、讲究个迅捷狠快!顾应法是左右呼应之意,刘备的确是有史以来善使双剑的杰出代表。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