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有一种骗局叫做方舟子--揭穿方舟子的伪装 -- 思想的行者

共:💬607 🌺946 🌵5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1
下页 末页
家园 你还知道谈毒性不谈剂量都是耍流氓阿

可惜的是大豆油是天天吃的一样东西。不出意外,大豆油的用量不会低。这比每天和一点点的豆奶不会少。

似乎你也认为转基因大豆油是安全的了。那么下一个安全的会是什么呢?

家园 我说的是转基因大豆油相对于转基因蛋白质安全,不是说

转基因大豆油安全。

你能够区分相对安全和安全之间的区别吗?

家园 啊哈,有进步

教主回我的贴,莫非是解除了对我的屏蔽?

不好意思我回帖晚了,从上周五忙到现在,要养家糊口啊。。。。

言归正传,用2011年的报告来推翻2008,09年认为肖氏手术无效的观点,是非常有力的!

但是有两个限制条件:

1.我们谈的是美国NIH的试验,所以必须是NIH认可的报告,千万不要给出肖传国自己在国内的报告。

2.我强调的是一年之后手术无效,所以2011年的报告,必须是超过一年的观察结果,如果有5年(从06年起算),更好。而不是11年发表的一年观察报告。

如果能够满足这两个限制条件,不妨把报告亮亮嘛,这样挺肖才给力啊!

家园 2011年昧国泌尿外科学会报告肖氏手术的的良好结果

Tuesday, May 17, 2011 8:00 AM-10:00 AM

  Urodynamics/Incontinence/Female Urology: Neurogenic Voiding Dysfunction

  Moderated Poster

  Source of Funding: Ministrelli Program for Urology Research and Education (MPURE)

  1502: THREE-YEAR CLINICAL OUTCOMES WITH LUMBAR TO SACRAL NERVE REROUTING IN SPINA BIFIDA

  Kenneth Peters,Kevin Feber, Benjamin Girdler, William Nantau, Evan Kass, Jose Gonzalez, Gary Trock ,Ananias Diokno,Royal Oak, MI

  INTRODUCTION AND OBJECTIVES: The concept of restoring bladder and bowel function inspina bifida by the creation of a skin-CNS-bladder reflex arc by an intradural lumbar to sacral motor root microanastomosis was introduced by Xiao. We report our three-year experience with the novel procedure.

  METHODS: Nine patients (3 males, 6 females) with median age of 8 (range 6 to 37) years enrolled in this 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 approved protocol. After extensive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lumbar to sacral nerve rerouting was performed using 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 Postoperative evaluation included follow-up questionnaires,urodynamic testing (UDT), voiding diaries, renal function studies and bowel assessment.

RESULTS: Of the 9 patients, 5 patients had defect closure within 24 hours of birth, 3 had intrauterine closure and 1 had no prior surgery. Mean operative time was 183 (range 127-278) minutes. No intra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ccurred. One patient developed permanent foot drop and 8 had transient lower extremity weakness. By 12 months, 7 of 9 had a documented cutaneous to bladder reflex. At 3 years, 2 patients did not return for follow-up and were considered non-responders. Seven patients returned for 36-month evaluation. On UDT, maximum cystometric capacity improved from mean 210 cc to 293 cc. At baseline 4/7 had neurogenic detrusor overactivity (NDO); at 36 months 1/7 had NDO. Median compliance improved from 12.2 ml/H20 to 28.4 ml/H2O and 3 with a baseline compliance of less than 10 had normalization (7 to 34.3, 9.4 to 21.2, and 8.3 to 28.4). At baseline, 2/7 were able to void with an average void of 23 cc. At 36 months, 6/7 no longer required catheterization and 6/7 reported mean voided volume of 156cc on voiding diaries. Uroflow demonstrated a mean voided volume of 248 cc with a 93 cc post void residual and a voiding efficiency of 73%. All 6 patients were voiding >59% of their bladder capacity. 5 of 7 require some valsalva to void. 6/7 subjects had persistent stress incontinence with 1 subject dry, 3 with occasional leak, 3 frequent leaks. At baseline, 3/7 considered their bowels normal and 1/7 were continent of stool. At 36-months 6/7 considered bowels normal and 4/7 continent of stool. Antimuscarinics were stopped in all subjects except the 1 with persistent NDO. Renal ultrasounds and serum creatinines remained stable. No long-term complications were identified and 6/7 would undergo the procedure again.

CONCLUSIONS:

  Lumbar to sacral nerve rerouting can improve bladder and bowel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neurogenic bladder associated with spina bifida.

中文翻译

美国泌尿外科学会(AUA)报告美国肖氏手术三年结果

  Tuesday, May 17, 2011 华盛顿 D.C

  背景和目标:通过显微神经手术吻合腰-骶神经运动支,从而建立皮肤-中枢-膀胱反射弧来重建先天脊柱裂脊膜膨出病人膀胱和肠道功能的理论和手术是肖传国发明的。我们应用此创新手术已3年,现报告结果。

  方法:这项为期3年的临床研究计划共收治9位病人(3男6女)平均年龄8岁(6-37岁)。本计划得到伦理委员会批准。经过详尽的术前检查和评估后,为每个病人在神经电生理监控下施行了腰-骶神经通路重建手术(即肖氏反射弧手术---译者注)。术后评估包括随访问卷,尿流动力学测定,排尿日记,肾功能研究和大肠功能评估。

  结果:9个病人中,5个曾在出生后24小时内做过脊膜膨出修补手术,3个则在胎儿期用内窥镜作了子宫内脊髓膜膨出修补术,仅一人无手术史。手术平均时间为183分钟(127-278分钟),无任何术中并发症。术后有一个病人发生左足下垂,8个病人出现暂时性小腿肌肉力量减弱(均在6个月左右恢复至术前肌力—译者注:见术后一年报告J.Urol,Peters)。在术后12个月,9个病人中有7个经检测证实已建立皮肤-膀胱反射弧(即肖氏反射弧-译者注)在进行术后第3年随访时,有2位病人没能回访,暂列为失随访。其余7位病人术后3年结果如下:尿流动力学检查证实:膀胱平均容量从210毫升增加到293毫升。7个病人中术前有4个是高反射膀胱,现仅一位还有高反射。平均膀胱顺应性从术前12.2 ml/H2O改善为28.4 ml/H2O,其中3位术前顺应性低于10者(表示逼尿肌基本无功能-译者注)术后变成正常(从7到34.3, 从9.4到21.2, 从8.3到28.4)。 7个病人中,术前仅2人能排出平均23毫升尿,现6人已完全不需导尿管自行排尿,6个病人自己记录每次可排出平均156毫升尿,但尿流率测定证实每次平均排出高达248毫升,残余尿93毫升,有效排尿率为73% 所有6个病人都能排空至少超过59%的膀胱容量。7个病人中,5个需借助些许腹压排尿;7个病人中一个已无尿失禁,6个仍有压力性尿失禁(即打喷嚏或剧烈咳嗽时滴尿,因为尿道括约肌还较弱所致-译者注):其中3个仅偶有滴尿,3个较易滴尿。7个病人中,3个在术前认为自己肠道功能正常,一个没有大便失禁。在术后3年随访时,6个报告肠道功能已正常,4个已无大便失禁。除一位还有高反射膀胱的病人外,其余所有病人都不再需要服用抗胆碱能药物。肾脏B超检查和血肌酐均正常。所有病人均无长期并发症。7个病人中有6个很高兴自己作了本手术。

  结论:腰-骶神经改道重建手术(即肖氏反射弧手术-译者注)能够改善先天性脊柱裂脊膜膨出并发神经性膀胱病人的大小便功能。

也就是说即便是到了2011年的时候,人们报告的依然是对肖氏手术非常好的实验结果,所以你以为肖氏手术无效才在2010年停止接受病人的看法是错误的。

外链出处

家园 建议先读书,请搞清楚癌症的概念再发表意见

知道癌细胞的最大特点吗?这是一群获得永生永远不会死亡的细胞,就是因为他们获得永生的权利(可以一直分裂下去),使得癌变后的细胞再不会自然消亡。癌细胞疯狂增多消耗大量营养导致患者营养不良才死亡的。一个人原先是胖子,患了癌症后半年一年之内差不多就该皮包骨头了(所谓的脱相)。

关于癌细胞可以一直分裂这个问题,请搜索“端粒酶”。

正常细胞就象正常的人类,有生老病死的轮回,细胞通过分裂和凋亡等来维持这个群体的数量在一个稳定的水平。并且,一个人的某个(或某类)细胞可分裂多少次首先是由遗传决定的,染色体端粒的长度是决定细胞可以分裂多少次的重要因素,当细胞不能再分裂的时候,他们所在的器官就难以维持下去了,这就是我理解的所谓衰老。

癌细胞就象是得道的神仙,就象阎王的生死簿上勾掉名字的人。他们不会凋亡(不会死),可以一直分裂形成更多的癌细胞,这样,这些神仙群体数量迅速扩大,而且这些神仙需要他人供养,好吃的都要优先供给神仙,当神仙实在太多了的时候,他们所在的社会就崩溃了。

家园 十年前遗传所专家尝试将耐盐基因转到水稻中

这样,盐碱地就可以种植水稻了。据说在盐碱地种植的水稻比普通水田种植的,更好吃。

现在蔬菜也在搞海水灌溉的研究,如果海水能应用于陆生植物,中国能增加多少可应用的土地?

反对转基因的同志一定要多读书,需要更开阔的视野。这样即便反对转基因也能说到点子上。

家园 很多生物含过敏源,可引起人类的过敏反应

很多动物、植物含引起人类过敏反应的物质。不少人对小麦过敏,部分人对黄豆过敏。这种过敏与转基因没有直接关系。早在转基因技术发明出来之前,就有大量的人类对各种食物过敏的记载了。

另外,农药、化肥(尤其叶面肥中的某些成分)残留也会引起过敏。

有些人对这类物质过敏,有些人对另外的一些物质过敏,相同一个人在不同生理状态下多过敏源的敏感程度也不一样,与人的体质相关。

人可以对各种物质过敏,阳光、空气、会、食物。比较奇特的是一个白人老太太对醋过敏,到中国的时候那个郁闷,因为中国菜好吃,但很多要加醋的。

家园 如果有机食品是用养殖动物粪便替换化肥,尽量避免吧
家园 转基因在过敏问题上是很搞笑的

挺转的人士往往拿出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作为转基因无害的证据。他们觉得这两个组织的话就是公理。。。

不过他们忘了这两个组织对转基因引起的过敏问题也专门出过报告,推荐过如下标准呢

Evaluation of Allergenicity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Report of a Joint FAO/WHO Expert Consultation on Allergenicity of Foods Derived from Biotechnology

22 - 25 January 2001

Cross-reactivity between the expressed protein and a known allergen (as can be found in the protein databases) has to be considered when there is:

1) more than 35 % identity in the amino acid sequence of the expressed protein (i.e. without the leader sequence, if any), using a window of 80 amino acids and a suitable gap penalty (using Clustal-type alignment programs or equivalent alignment programs)

or:

2) identity of 6 contiguous amino acids.

第一条说的是,为了避免转基因蛋白引起的过敏,一个蛋白如果跟已知过敏原整体序列上有超过35%的类似,就不要转。第二条说的是局部的问题,就是转基因蛋白只要有一个局部有连续6个以上的氨基酸序列和已知的过敏原相同,也不要转。比如已知过敏原是ABCDEFGGGGGGGGGGFFFFFFFKKKKKKKKKKKKK,那么如果打算转入基因含有ABCDEF和BCDEFG,都是不行的。这两条具体实现过程是,已知过敏原专门有个数据库,要转的基因需要跟这个库里的蛋白进行对比,这活好办,计算机就搞定了。

但是,目前转基因行业根本不理睬这个推荐标准,他们用的标准是连续8个相同而不是6个,据说8个的标准是欧盟早年定下的。为啥要这么干呢,因为搞转基因的说,搞过敏的太保守,按照他们定下的连续6个相同的标准导致都没啥基因可转啦。据说对于某植物(好像是玉米,记不得了),全部基因跟已知过敏原做对比的话,连续6个相同的概率高达80%,就是说只有剩下的20%的基因可以转,人家费了半天劲发现一个能赚大钱的基因,结果只有1/5的概率能转,这个太令人沮丧了。而连续8个相同呢,从数学上考虑到有20种氨基酸,连续8个相同的概率只有6个相同的1/400,不可转的就是80%/400=0.2%,几乎个个可转。所以人家搞转基因的就给增加到8个。很显然,做出这个决定的背后不是科学而是利益。。。

另外搞过敏的科学家的保守之处还在于,他们一再强调,即使这样,我们也只能找到那些和已知的过敏原类似的潜在危险蛋白,可是,万一有未知的过敏原呢,呵呵。。。

通宝推:陈王奋起,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感谢提醒!

另外,你之前写的几个关于转基因的帖子,能否另起一楼?这么好的帖子,埋在那么下面的地方,实在太可惜了。

家园 癌细胞是很强大,但是有时免疫系统更强大

虽然癌细胞是很强大,但是有的时候人体免疫系统更强大。

你说的这一句话

一个人原先是胖子,患了癌症后半年一年之内差不多就该皮包骨头了(所谓的脱相)

无法认同,从早期癌症到晚期癌症,应该不是都这么快的,有的癌症甚至会自愈,据认为癌症自愈的比例达到5%。

癌症的发展应该是癌细胞与免疫系统不断的争斗,最终击败人体的免疫系统,最后由看不出症状的早期癌症转变为有一定症状的中期癌症(这时免疫系统已经开始抵挡不住了)然后发展到晚期,免疫系统开始溃败。

对于癌细胞严重的依赖于转基因毒素的癌症来说,停止吃转基因,癌细胞的力量大减,这个时候癌细胞不敌免疫系统,我认为这个在逻辑上是很合理的。

家园 不吃有机食品不等于吃转基因啊

你自说自话的本领真是非凡.

家园 可以关注吴炬先生对BT的相关研究的介绍

人们怀疑转基因导致更多的过敏,其中一个原因是BT蛋白导致肠通透性增加,因而导致更大分子的物质可以进入人体血液中。

以下是吴炬先生在科学网上发表的关于BT对人体的毒性研究的一些介绍

Bt毒素的毒理学理论:

在谈Bt对哺乳动物有没有害之前,先了解下Bt毒素对所谓“目标生物”的作用机理是什么。我先直译一下这段“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 bacteria produce insecticidal Cry and Cyt proteins used in the biological control of different insect pests.... The 3d-Cry toxins are pore-forming toxins that induce cell death by forming ionic pores into the membrane of the midgut epithelial cells in their target insect. The initial steps in the mode of action include ingestion of the protoxin, activation by midgut proteases to produce the toxin fragment and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 primary cadherin receptor. The interaction of the monomeric CrylA toxin with the cadherin receptor promotes an extra proteolytic cleavage, where helix alpha-1 of domain I is eliminated and the toxin oligomerization is induced, forming a structure of 250 kDa. The oligomeric structure binds to a secondary receptor, aminopeptidase N or alkaline phosphatase. The secondary receptor drives the toxin into detergent resistant membrane microdomains formingpores that cause osmotic shock, burst of the midgut cells and insect death. Regarding to Cyt toxins, these proteins have a synergistic effect on the toxicity of some Cry toxins. Cyt proteins are also proteolytic activated in the midgut lumen of their target, they bind to some phospholipids present in the mosquito midgut cells.”[9]

Bt细菌产生杀虫Cry和Cyt蛋白,用于不同害虫的生物防治。...3d-Cry毒素是成孔蛋白,可以通过在目标昆虫的中肠上皮细胞膜上形成离子孔道导致细胞死亡。作用形式的开始步骤包括摄入毒素前体,由中肠蛋白酶激活成毒素,并与初级钙黏蛋白(cadherin)受体反应。单体的Cry1A毒素与钙黏蛋白受体作用,促进进一步蛋白水解,蛋白域I的阿尔法螺旋消失,毒素形成寡聚体结构,大约250 kDa。寡聚体结合第二个受体,氨肽酶N(APN)或者碱性磷酸酶。第二受体将毒素导入耐去垢剂膜微区,形成孔道,造成渗透压shock(这还真难找个合适的中文词),涨破中肠细胞导致昆虫死亡。就Cyt毒素而言,这些蛋白对某些Cry毒素有协同效应。Cyt蛋白在目标中肠腔中也有蛋白水解活性,它们可以与蚊子中肠细胞的一些磷脂结合。

补充:1. 需要说明的是在对昆虫的毒理学研究中,发现Bt蛋白受体Bt-R1、BtR175等,均来自昆虫,属于钙黏蛋白样受体(Cadherin-like receptor)。而哺乳动物中大量存在不同类型的钙黏蛋白,未知是否能够参与Bt蛋白的细胞毒性功能,这方面的研究报告很少。

2. 在Cry蛋白的毒性作用中,最关键的并不是Cry蛋白与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囊泡(BBMV)的结合,而是结合钙黏蛋白样受体后,促进了Mg2+依赖的信号途径,从而使得细胞死亡。非特异性地,如Cry1Ab蛋白寡聚体与脂筏结合不能产生细胞毒性[10]。

3. 关于Cry蛋白对目标生物肠道细胞的毒理学研究并不完善,发现钙黏蛋白样受体及氨基肽酶N(APN1)受体都是近些年的工作。并且不同Cry蛋白,比如Cry1Ab与Cry1Ac,尽管序列相似度很高,但却可能通过不同机制作用目标昆虫的中肠细胞[11],不同受体对不同Cry蛋白的亲和力不同。

4. 到现在为止我仅仅看到一篇报道涉及Cry蛋白对哺乳动物小肠上皮细胞的实验,说Bt蛋白不影响小肠上皮细胞的膜完整性[12]。这篇杂志影响因子不到1。但也就在这个实验中,证实了Cry蛋白可以与牛、猪的BBMV的结合。看看数据,与昆虫肠道的BBMV结合量差别很大吗?(图二)

图二([12])

综上,在已看到的资料中,Cry蛋白一定会与哺乳动物小肠细胞接触,但是毒理学研究却呈现不同的理论。一是受体-信号理论,即Cry蛋白结合受体后,由受体导致Mg2+依赖的信号途径,激活胞内凋亡信号,从而杀伤细胞;二是成孔蛋白理论,即Cry蛋白本身,由受体促进水解,成熟蛋白寡聚,在细胞膜上形成孔道,造成渗透压shock。也就是说,对于Bt蛋白,即使对于目标昆虫的作用机理,目前也呈现完全不同的解释。我真的觉得很悲哀,怎么能这些毒理学内容都没有研究透,就敢拿给人吃呢?这就好象我们常说食盐吃多了也有毒性一样,可是食盐的毒理学理论清晰,造成电解质平衡的破坏可以通过相应的方法防治,而Bt蛋白呢?完全不同的作用方式,就意味着根本没有相应的解毒方法。最好的方法只能是远离,接触越少越好。

一片乱象——转基因作物的不确定性

据其科学网名片,其研究方向是

生命科学 -> 生物物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膜生物化学与膜生物物理学

家园 你可以了解以下抗旱抗盐和抗逆性的转基因研究的困难

以下来自中国山仑院士的科学网博客对抗旱抗盐和抗逆性的转基因的介绍

从原理上看,通过转基因途径培育抗旱节水新品种大有希望,但实际上困难很多。这既是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也是一个难点。据报道,全世界已有数百个干旱响应基因被分离出来,并获得相当数量的转基因植株,但长期停留在实验阶段。经历多年努力,美国孟山都公司于2012年推出第一例商业用抗旱转基因玉米(CSP B Corn),中等干旱条件下平均增产6%,因未显示出其明显优越性,推行并不理想。我国近年在河北、山西、山东、陕西、甘肃等地用常规技术培育出一批小麦、谷子等抗旱性较强的新品种,并得到推广应用。2005年在罗马召开的第二届世界干旱大会的总结中曾指出“基因组研究信息如此之多,但这信息在缺水条件下的田间应用又如此之少”;2013年在澳大利亚召开的第四届世界干旱大会的通告中再次呼吁,应重视植物抗旱性分子研究与田间应用之间的衔接,为消除它们之间的巨大缺口,应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协调配合。学术界早已明确,植物抗旱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特性,不但是多基因控制的,而且是通过不同途径实现的,加之当前抗旱转基因研究又多限于机理尚不十分清晰。且与高产性状存在一定矛盾的耐旱性范畴,即通过基因工程能控制的抗旱性状仅是一小部分,而且其表达效果严格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故难度很大。有学者指出:“不论是抗旱还是抗盐,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真正的转基因抗逆农作物还没有出现,特别是很抗逆的作物,目前还停留在人们的想象中。

外链出处

山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家园 哇,很有进步嘛

这个应该是教主能找到的唯一一个正面的报告了,可惜不够完美呀。

两个疑问:

1. 引以为豪的反射弧去哪里了?就是说那个捎捎大腿就可以控制小便的技术去哪里了?

2. 怎么还是Peters?能否找第二个人,或者第二个机构验证一下?问题在于NIH资金申请、报告、疗效、甚至来中国国内代表Beaumont医院考察的人,都是他。我不禁要问:how old are you? 怎么老是你?只有他一个人有正面的报告,涉及利益,还是很可疑的。

不好意思,虽然有进步,但这个报告还是要打回重写!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