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31事件再次群死群伤,新疆反恐将进入新阶段 -- 陈经
这个帖子提到的事情,和前面提过的呆鹅老蔡的案例,最后都有评估的。评估结果就是,让多数人在现在参与再分配博弈不可行。然后就是帖子里提的用信息圈把人与人之间的关联度降低。其他么,网络就是个更多倾向宣泄情绪的空间了。
不过到大数据时代,这类评估会越来越细化与量化分析。所以我说信息同步已经没有必要。比如,已经能做到对一个人保存在服务器中的关键词比例看到一个人的真实倾向性。加上现在的网络金融的消费记录,以及基于人社部在推进的社区一体化信息化以及医保社保全国联网。随着指纹锁的普及,未来做到点对点的信息采集与评估已经可以自动在后台做。我举例。去年我在茶馆提及类似的数据服务,大致是这样去年阿里做到了过去我们都以为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把合法药品所有代码输入数据库并能做到实时检索。这个代码总量是350万亿条。2012年这样的数据总量做到随机检索,速度是30分钟,去年采用新算法后在10月前后是28秒,预计现在可以更快捷。
有人愿意在网络上做这做那,最终都可以根据量化分析来锁定。我对于这样时代到来,量化分析初步是推论为三年。现在看,骨干网今年就能实现。对于这样的事实,我相信我提及的那些人既不会相信也不会在意,一样会生活在自己的信息圈子里我行我素自娱自乐。这本来就是策略的一部分了。
无关对错,只是一种又一种模型的尝试。最终会用哪种,就像谁说过的那样,鞋子合脚不合脚总要自己穿过才知道。
中国对中东的石油份额采购已经超过了美国
我的方法论也是在不断试错中纠正的,过去几年错的比较大的帖子一个是奥巴马当选那次,一个就是越南劳工成本比国内高的那次。
很多事,有的时候基于什么作为自己的判断基础是一个问题。我这里举在2012年发生过的一个例子为题。大致时间就是老蔡把呆鹅那事翻出来后,西西河一个AJ开头的人跟随着发言大致内容就是我说的什么都不靠谱。我当时在西西河写了一个帖子回复他,帖子其实是给其他人看的,这个其他人是个小圈子。帖子,大体是委婉的提醒AJ他说我可以写任何帖子内容来和他较量。因为这个帖子之前他提过天主教的话题。我特地说如果我不行我会请教教会的朋友,他的老师是那个退休教皇的同班同学。因为此前我已因说他自负而激怒了他,他的回复是在我意料中。而这他的回复,也的确给小圈子的人看,看的人之一就是那个刚才我提到的人。为什么,这个帖子和老蔡的话题扯到一次。那是因为老蔡提到的呆鹅帖子里,当年关键的当事人就是和我这个朋友打赌的人。我承认我自己当时的做法有点小小的恶作剧,因为我知道AJ的反应,他也的确在后面的回复说的大意是我又在一如既往的胡说八道,我应该把这个谁的朋友的老师改我自己的老师云云。我当时那么做不过是小圈子里提到了人性本能的猜疑,这是后面我们做结论的关键。同时,当时我们也的确和教会的话题就一篇文章起过不小的讨论。说来也巧,那次这aj争执的前几天,恰好经济学人有篇文章称研究表明基督教教会早期文献现实基督有可能有爱人(这里的爱人文章中暗示的就是耶稣有妻子),这篇文章叫中文译名叫故园风雨路,有兴趣的人可以在经济学人国内爱好者网站上找到。
不过最后我这个关于故园风雨路的文章没有拿来为难aj ,因为这类没有定论的话题本来就存在争议,且教会的真实想法也没有公开披露过。小圈子里的观点拿出来为难人,这个我自己反省是我执了。
每个人有自己的世界,打破别人的世界而不能帮他们重新建立,必受反噬,那是我们那次评估这些事情的结论之一。所以才下决心支持,为了抓住这次技术革命的时间节奏,把不愿意跟随的人用信息壁垒屏蔽开。当然这样做有很多问题,那又是后话了。暂时不知道务虚系列最后部分要不要讨论此类话题。到时候估计又是要以信息公开的程度来决定了。
慢慢来。
感谢。
别的不多说了,请你直接的,正面地回复我这个回帖
重复一遍,请直接正面回复-----我指责葡萄网友你说的什么都不靠谱,那些指责都是直接的,正面的.都是把你的自己大作拷贝一段,然后指点你,你出了什么错,错在哪里.
当然,如果你不愿意回复的话,这也是你的自由.不过,请你在以后的大作里面,不要提到我的ID.
觉得很奇怪,你为什么要坚持不懈地说天主教和欧洲的历史呢?为什么要坚持不懈地戏说天主教和欧洲的历史呢?
做大数据的,做智慧城市的,比他说的多的多了。葡萄只能是个边缘(听听嗯嗯啊啊)的人员。
搞毛的高深,其实都是说烂了的东西。无法让人相信。
搞的我这些知道一毛二点的都不得不指出来。装个毛蛋!
的 (...), 欢迎对号入座
可惜撩 永远只能躲在屏幕后面
可惜撩 所有事情都是一知半解
可惜撩 40岁的人了还在做这种事
"当年呆鹅那事" 精彩 让围观群众看了热闹. 佩服某人还有勇气常识翻案, 是所谓的无耻近乎勇么?
修改 -
SRY, 看了你ID, 老警察. 那还要求某人"正面回答问题"?
[URL=]http://www.mirror.co.uk/news/technology-science/science/brain-bottle-grown-stem-cell-2234567#ixzz2vrhDfOhK [/URL]
Follow us: @DailyMirror on Twitter | DailyMirror on Facebook
后面奥地利科学家还说了,他们对用实验室培育的大脑取代人脑表示悲观,而且那压根就不是他们的目标。
你在标题里讲生物计算机是不合适的,就是误读。
----能透露一下哪里可以找到这样的分析文字吗?还是说都是内参级别的?至少在生物计算机问题上我已经给出了根据来源。你可以吗?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