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殷鉴之殇(三) -- ccceee

共:💬26 🌺8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上页
家园 丘吉尔很反共,但06/22德国闪击苏联当晚

丘吉尔就明确表示支持资助苏联,拉上美国一起共同对付纳粹德国。

为什么丘吉尔在苏德战争爆发后支持苏联?

从丘吉尔二战及二战以后的言行表现,也看得出,一切的主义说法都是为了自己国家民族利益服务的。

家园 这就类似打《星际争霸》

你知道对面200人口的部队推过来了,

而你空有产能,却暂时只有70人口的军队。

这时,对面又开了个中立怪。

那还有啥说的。

自己的产能在满足自己本土防御之后,全力给中立怪啊!

反正装备都是美国人的,

交换的利益也是祖上积下来的,

自己得先活着才行。

家园 刚刚粗略查了一下Nation这个词的演变

主要想了解一下德语中是如何演变的?何时比较有区分现代意义的“国家”和“民族”,或者是到现在还是根本没有明确区分。

德语中nation的含义是如何演变的?

英语中确实是不太区分。这和英国人历史形成的习惯性格有关。他们到现在本身内部还是四个Nation组成(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既代表了民族,又代表了地区。中文翻译成“自治区”?

美国也类似,50个States,直译也可以翻译成50个“自治区”?联邦政府对各州没有行政管辖权。各州除了没有独立军事外交和发行货币权外,其他州内的权利都有。

相对来说,中国文化的传统观念基本是大一统思想,和英美思想不一样。否则东周列国春秋战国时代形成的各国如果一直延续下来,也是各个“自治区”了。

另外有一个现象,从秦统一六国开始,中国古代史大致还应该分成两大部分:秦汉—南宋一段,因为这一段近1500年的历史中,各个朝代都是以原先春秋战国时代的国名来命名的,说明这段时期的人们还没有完全脱离开本乡本土观念,获胜立国的统治阶级必须用起家的国名来命名朝代。

从元朝开始,元—明—清三个朝代,都不再以春秋战国国名命名了。当然,其中元朝和清朝是游牧林猎民族入主中原,可以勉强解释成不合适用春秋战国国名(但五胡乱华和南北朝时期,非汉族政权还是几乎都用原国名啊),明朝为何也不再用了呢?

我的理解是,元朝开始的民族文化大交流和大融合更加广泛了,大多数人主动被动地都搬迁过,凝聚民心的国号以哪一个地名都不再有原先那么大号召力了。可以说,到了元朝,中国上上下下的老百姓,从夏商周及春秋战国一直延续到唐宋的本土观念才真正被打破,开始以直接奉天承运的字来命名朝代。

通宝推:陈王奋起,
家园 中文与外文互译应该谨慎

因为中国的文化概念与欧洲的不一样。中文语境下“民族”应该是外来词。

中文语境下“国家”或“家国”的概念已经包括了欧洲文化中“民族”这个概念。中文语境下的“国”从“家”演化而来,乃是封建制度的产物。“家”即是欧洲“民族”“种族”“氏族”“家族”这几个概念的等同,即华夏之人的社会组织。用西方文化概念讲解中国古代历史,”国家“是”华夏“人,华夏之外的人群是”蛮夷“。蛮夷可以加入华夏,如蒙古和满洲。

西方强加给中国主体人群“汉”的“民族”概念。现在我们都接受了这个概念,自称中国有”汉“人和56个民族。如果沿用西方概念,这56个民族都可以是国家。这对于中国具有相当的潜在危险。

家园 种族主义也好,军国主义也罢,在以国家为组织形式的前提下,只要

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为了实现资本殖民输出和竞争,最终会走向帝国主义。而极端民族主义或者军国主义一定会作为外在表现走上舞台。因为垄断资本主义造成的阶级矛盾需要对外转移,其次资本输出也需要国家意志背书。所以希特勒德国是容克垄断资本妥协的产物,资产阶级不愿意政权落到共产党手上,但阶级矛盾又因为一战到了无法调和的程度,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实质是国家福利资本主义)是折衷的唯一方案了。日本战前也一样,财阀垄断资本主义需要以军事手段拓展生存空间...以大和民族的名义。客观的说,同是帝国主义道路,至少德国人民还能享受点红利,日本人民却是吃糠咽草去支持的财阀战争。

通宝推:潜望镜,曲道自然,
家园 按英语单词理解,国家民族大概都是“nation",原因大概是

单一民族组成的国家,缺乏民族融合的历史。。。。这个,全世界只有中国独此一家。即使现在的美国,号称”合众“,但一直主张各民族保留自身文化,本质上实现不了民族融合。

在中文语境里,国家包含文化认同的各民族,是集合跟子集的关系。

家园 看了一下维基百科的解释

民族主义是双刃剑。在18-20世纪特别是刚过去不久的20世纪期间,既起到了民族觉醒、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正面作用(美国独立、法国大革命、拉美独立革命、二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等),也有引起各种冲突战争(比如两次世界大战)和解体(苏东解体)分离(当代西班牙和英国面临的分离)。

中文里的“民族主义”定义来源于1902年梁启超《新民说》中的定义:

在汉字圈的现代民族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870年代的日本,当时“民族”一语对应外语中的“民族”(nation)、“人民”(volks)、“人种”(ethnos)等多个概念且对于nationalism一词同时存在“民族主义”“国民主义”“国家主义”“国粹主义”等译法[11],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东渡日本的梁启超开始接触并第一次在汉语中引进了现代的“民族主义”的概念,他在1902年的《新民说》第一次对民族主义给出明确定义——“民族主义者何?同宗教,同习俗之人,相视如同胞,务独立自治,组织完备之政府,以谋公益而御他族是也”。

[url= https://zh.m.wikipedia.org/zh-cn/民族主義]维基百科:民族主义[/url]

其实这是大自然和社会共有的一个客观规律:当一个新的事物新的概念出现,本身就预示着新的矛盾体出现了。好的坏的都在其中。

想想:没有手机、电脑、互联网、电报电话、电气石油能源、煤炭蒸汽机等实体和概念前,人们还生活在传统的信息交通相对闭塞的社会中。虽然相对落后闭塞,也有那时的快乐、充实、忧愁和痛苦。

没有“国家”、“国”、“家”这些私有观念前,人们还生活在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中,啥都是公共共有的。虽然原始,也有那时的快乐、充实、忧愁和痛苦。

每次进步或进化带来的不光是精彩,也有新的矛盾纠纷和冲突。

家园 说得有道理,赞一个

垄断资本和集权易于演化成帝国主义,难以演化成平均主义。如果没有显现转移成外在斗争,那么内在斗争一定是激烈的。

人类社会或者说大自然世界中一直存在着这样的矛盾:在交流活动运动中,总是一步步趋向于集中、垄断;达到极致后,又趋向于分离、自由;再达到极致后,又趋向于反复。

资本是这样,权力是这样;经济是这样,宗教是这样;物质是这样,精神是这样……层层变化,层层相关,无穷尽也。或许这就是生命在于运动的本质含义吧。

家园 另外,国家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是相对对立统一的矛盾体

英语中National和International两个词本身就是矛盾体。矛盾本身就意味着对内对外都是双刃剑,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并且过犹不及,过于倾向于哪个都会造成严重后果。

家园 毫不奇怪,我们坚决反对三种势力,但是拉登撞大楼

大家还是喜闻乐见的,甚至北京高校有公开放鞭炮的。

我看珍珠港电影,日本人炸死了美国人,我开心,美国人打死了日本人,我也开心。打打打,两边我都支持。人脑子打出狗脑子来才好。

家园 英语中的演变,这篇论文讲得比较清楚

关于“民族”一词的译法

在 13 世纪的英语中,nation 一词所指乃是种族群体或血缘纽带,而不是政治群体

[1](P213-214)。16 世纪早期,nation 一词的意义在英国发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变,开始被用来指称这个国家的“人民”。“人民”(people)一词本来所指主要是社会的底层。把一个国家的人民称作 nation,意味着把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群看作一个群体。可能在 17 世纪晚期,nation 被用来指代一个国家。总之,把一个国家的人民称作 nation,与“人民主权”、共和政体的兴起与王国、帝国的衰落有密切的联系。自 18 世纪,nation 一词便有了“民族”和“国家”的双重政治含义。民族是具有共同语言和文化的人群,一个民族必须组成自己的国家[2](P61)。19 世纪,nation 被理解为具有不同语言、文化和种族的群体。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上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