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新中国粮食生产(1949-2013) -- 老老狐狸

共:💬316 🌺3471 🌵3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家园 这个也得数据支持才成

既然杂交水稻、小麦提高了单产,那么其在总粮食中的占比得提高得比较多才对。

家园 现在看起来,好像是有这个趋势

有个说法:中国是用世界世界十五分之一的耕地和三分之一的化肥,养活五分之一的人口。

现在我们的亩均化肥用量已经大大超过欧美了!过量农药、化肥的面源污染,处理起来很麻烦。

以后恐怕是化肥品种改进,更好的复合肥?针对土壤调查,缺啥补啥?

家园 占水稻面积的39.6%,而总产量占18.5%

全国杂交稻面积1.94亿亩,占水稻面积的39.6%,而总产量占18.5%

怎么回事,面积多,反而总产量少?两个数字反过来才该被推广呀

家园 对,中国网做的这个专题,数据有明显搞错的地方

用“全国杂交稻面积1.94亿亩,占水稻面积的39.6%”做关键词在谷歌上搜了一下,好像各个引用的,都没注意到这个矛盾的数据。

直接咨询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可能会得到准确答案!

家园 玉米也有了新品种,生长期短一点,可以跟小麦套种。
家园 1950 年~ 1990 年我国农业受灾、成灾面积及粮食

我国近 40 年的粮食灾损评估

地理学报第53卷第6期(1998年11月)有篇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郑景云和兴化大学地理系黄金火合著的文章:《我国近 40 年的粮食灾损评估》

点看全图

1950 年~ 1990 年我国农业受灾、成灾面积及粮食灾损率

家园 好几种组合,也有建议用晚种早熟的小堰系列+早种晚收玉米提

高产量的。

家园 如果玉米产量也提高了,那问题就回来了

简略一点说,总粮食=玉米+(小麦+稻米)。如果人均不变,但是小麦稻米多了,个人感觉应该是馒头和米饭多了,而棒子面少了。但是如果玉米也同等提高产量,那么人均应该也同等提高。

老老狐狸告诉我们这个70年代的人均粮食变化也就1-2%/年。这个统计数据和我个人生活水平变化完全不一致。因为我感觉生活水平变化远远超过这个统计数据。70年代和80年代简直是两个时代,70时代没吃没喝勉强糊口,80年代温饱不愁。也许我特殊?但是当时大家吃饭都是粮本上供应的粮食。

家园 玉米主要变成肉了

在大米、小麦已经能基本满足人口主粮需求之后,玉米主要是做饲料,转化成动物蛋白和脂肪。

家园 包产到户无疑是原因之一

任何一个事物都是复杂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认为技术毫无疑问是第一位的,其次还有农业技术、良种、化肥、灌溉以及好的政策,比如包产。拿我回太行山区老家亲身调查的结果来说,因为包产和取消农业税,以及农业补贴,更多的地被开辟出来了(要知道山区的坡地种植有多困难);但是在实际耕种中,种子是用一年一换的种子公司的良种,化肥是成袋成袋的用,收割、运输、脱粒都有农机,唯一缺憾就是山区缺少灌溉,只能靠雨。农民每年只需要播种和收割时忙一下,平时都很闲。对比十几年前,虽然也是包产,但是没有农机,没有良种,肥料也只有农家肥,产量可以说是天壤之别。诚然,中国的粮食主产区不在这里,但增产原因孰轻孰重可见一斑。很自然的联想到广阔的各大平原在有现代技术的武装下产量会多么的恐怖。

家园 70年代末的粮食库存量,没查到正式的统计数据

网上有个说法:他逝世时,国库里留下5000亿斤粮食。

09年有个正式消息:全国范围的粮食库存清查结果表明,2009年3月末全国国有粮食企业粮食总库存4508亿斤(原粮),处于历史较高水平。

我觉得,从“4508亿斤,处于历史较高水平”这句话看,5000亿斤(2.5亿吨)虽然是概数,但不离谱。

64年产粮1.88亿吨,76年2.86亿吨,12年平均2.37亿吨,12年净进口(没算61、62、63进口)0.33亿吨粮。就算进口全部补充库存,其余2亿多吨库存,也基本上与一年的总产量相当,12年中,有丰有欠,攒着么多,不容易。

三年困难以后,对农村征粮非常注意,以避免征过头粮,要攒库存,只能适当控制供应量,控制即期消费,所以您回忆的城市供应情况是准确的,统计数据也是靠谱的。

另外,进口粮不等于好粮食,当年外汇缺,比较注意出口单价高的粮食进口单价低的粮食,这段时间,从量上看是净进口,但从贸易额看,粮食贸易是出超,总理这个家,当得不容易。

通宝推:阴霾信仰,hwd99,
家园 "国库里留下5000亿斤粮食"一看就知道不靠谱

我国60、70年代国家征购的粮食,平均一年差不多1000亿斤,征购的粮,绝大部分被城里人和返销农民吃掉,即使算上进口的,怎么攒也不可能凑够5000亿斤。

我国的粮食库存,就我所知,不属于例行公布的信息,所以我也找不到历年的数据。以温前总理在09年或10年所说的,粮食库存能占总消费量的约40%,如果76年也是这个比例,那么是2000多亿斤。不过以当时的城乡人口比例来看,要40%这么高的存储率,毫无意义(即使是现在要40%,也只能证明我国的粮食流转效率实在太低了),应该没这么高。我估计在1976年,我国的粮食库存可能在1000亿斤上下。

家园 查了一下《当代中国的粮食工作》,发现情况恰恰相反。

在文革后期,国家出现了粮食亏空。

一九七一年到一九七六年的六年中,国内粮食收支只有一年有余(一九七四年度结余41亿斤),五年亏空,余亏相抵,净亏空200多亿斤粮食。不但吃了进口粮,还挖了库存。

家园 1955年末,库存756亿斤(贸易粮)

没正式统计数据,就是麻烦,只能在资料里一个一个找。

1955年末,库存超过750亿斤(贸易粮);

60年末,库存573亿斤(贸易粮)。

贸易粮折合成原粮,还要高一些,大米是1:0.7,小麦是1:0.84,玉米是1:1。

不可能76年末库存才1000亿斤原粮,连55年的数量都不到。

有个老粮食回忆99到04:库存从历史最低的3000亿斤回升到5000亿斤。

从这个侧面上看,78年末库存5000亿斤,还真不离谱。

另外,当时国家从农村取得粮食,有三条途径:农业税(实物税)、征购(农民有义务卖给国家的)、超购(增产的粮食,62年后,这部分不属于农民必须的义务,国家购买的话,超购要加价)

家园 如果“60年末,库存573亿斤(贸易粮)”是真,

那76年还真可能没1000亿斤那么多.

要算76年的粮食库存,知道前某年的基数,然后再知道前某年到76年间,各年的粮食征购量,以及净进口量,然后减去城镇人口的消费量和返销农民的量,就可以算出76年的粮食库存量。

以你提供的“60年末,库存573亿斤(贸易粮)”,也就是不到700亿斤的存粮,之后的每年怎么平均凑600多亿斤粮食?这完全脱离当时的粮食消费紧平衡,和一年净进口300、400万吨粮食的现实。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