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新中国粮食生产(1949-2013) -- 老老狐狸

共:💬316 🌺3471 🌵3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家园 需要分析这个5000亿斤是一年中哪个时间点的数据

如果是年末、年初的数据还有可能,如果说常年能够有5000亿斤存粮,可能性不大。

粮食有保质期,国家储备粮一般是三年以内的,时间长了就陈化了。1998年之前,中国的存粮设施和手段都很落后,主要简易粮囤和露天摊晒,粮食保质期比较短。朱镕基当总理之后,通过国债搞了大量储粮设施,粮食入库前进行烘干,标准化库房可以控温控湿,储粮能力和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按照70年代的储粮水平,是不太可能长期储粮的,所以你说的每年存一点儿的办法不太可能。

家园 解释一下为何我猜76年库存在1000亿斤上下

第一,我不知道我国在前30年粮食库存管理的策略,没看到介绍有关方面的文章,所以只是猜。

第二,粮食库存管理的核心,是库存量是多少。按道理,有关部门应该有个预设基准,如果库存低于这个基准,以后注意补库存,多了,反之。这个基准,以我通过50年代的数据来看,似乎是根据粮食征购量来预设的,粮食征购量又是根据城镇人口数量和以前农村返销量的经验值设定的。

第三,当时一年的粮食征购量就是千亿斤多一点,所以我猜,在1976年,我国的粮食库存可能在1000亿斤上下。

家园 每年农村征购数量8、900亿斤,不等于国家只拿到这点粮

净进口是一个渠道,以超购价从农民手里超购一部分余粮,还有国有农场、兵团等交粮。

你少算了好几个渠道。

比如北大荒:1952年97师首次整建制改组为农建二师,1956年拥有444台大型收割机,全年28.58万吨粮食产量;1976年,5894台收割机,收获的已是229.42万吨粮食。

家园 不只是征购,还有超购、国有农场上交等
家园 对,这应当是一个期末数,正好秋粮入库的高点。
家园 你说的对,我前面说的“粮食征购量”不准确。

你说的对,我前面说的“粮食征购量”不准确。

应该是“粮食收购量”,此数据包括粮食征购,粮食超购,从其他粮食生产单位的收购量,包括了所有国家掌握的国内粮食。

“粮食收购量”的数量是在年鉴上公布的,而且也是比较准确的,这是粮食部掌握的数据,比农业部掌握的的粮食产量的数据要准、

家园 好多年了,本来不该揭人之短

大概是1999或者2000年,在天津参加中国沿海地区可持续农业研讨会。袁隆平,陆良絮等院士到会,科学家要回答一个问题:21世纪,中国人由谁养活?会上看到一篇发言资料,作者是北京农业大学江树人。他说,中国的粮食产量随着化肥使用量增加会增加。他引用的数字说,当时中国人均使用化肥22公斤,美国人均使用化肥75公斤,随着中国人均化肥使用量达到美国人均水平,哈哈,中国不愁没饭吃。"哈哈"是我加的,数字可能有出入。

家园 那时候储备大是不错,城里人吃的尽是好几年的陈粮,问题是

陈粮也不够吃的,我在“湖广熟天下足”的洞庭湖区,74、5年的时候居民还配给了很多干薯片代替大米,很难下咽,所以印象很深

家园 供应量卡得太紧了,储备是有必要的,但改善生活也很重要,

76年人均消费量居然比55年还低,过分了。

家园 还有进出口贸易

国际市场上大米价格比小麦高,出口大米进口小麦,等于增加了粮食。

家园 化肥的过量使用主要是造成了土壤结构的不可逆损害

进而导致土壤肥力退化。还有一个严重问题就是目前我国施用的化肥的利用率太低,这加剧了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的环境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一直是治理难点。

我认为化肥的发展方向还是提高其利用效率。关键问题在于降低成本,缓释肥料一直无法推广就是因为成本太高

家园 最崇拜的科学家之一。

低调踏实刻苦,科研工作者的楷模

家园 袁隆平至今不是科学院院士,也永远不会是了
家园 对,总理当家不易。
家园 学点哲学的确可以使人做事情少犯错误,做研究少走弯路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