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话商君】说秦国(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 履虎尾

共:💬60 🌺421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话商君】说秦国(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吕氏春秋察今》侃侃言曰:“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接着,《吕揽》补充了个小寓言——“刻舟求剑”,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要而言之,《吕揽》认为,并不是谁刻意要变法维新没事找事,时代前进了,社会发展了,固有的旧法令很难适应当前的新形势,因此,法令制度必须与时俱进,随着时代潮流而损益更改。

从春秋发展到战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统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弱肉强食的时代墨守成规,不改变旧的法令制度,就唯有灭亡一个下场。因此,为了发展,为了生存,各国纷纷开始了变法运动。与商鞅在秦国变法的同时,魏国有李悝,韩国有申不害,楚国有吴起,齐国有邹忌,一时之间,各国纷纷开始了变法,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变法运动时期。

对各国变法的效果做一番比较,我们总是习惯性的回答说,由于商鞅变法最为成功,因此秦国强盛了起来,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而东方六国变革不彻底,所以,最后在兼并战争中失败了。

上面的问题掩盖着下面的这个问题,即:如果把商鞅同其他变革者做一番比较的话,是不是李悝、吴起、申不害等人的能力远远不如商鞅?东方六国变革不彻底,根本原因是否在于没有招聘到最优秀的人才?换言之,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商鞅个人的能力强呢,还是由于秦国的客观条件更适宜于变革?——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成功与失败是相对的。其实,各国的变法都有一定的成效,都取得了成功。只不过,由于秦的社会客观条件最适宜新法的推行,因此我们才说,“商鞅变法最为成功”。

那么,秦国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我们认为,秦国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无比优越。这是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第一个条件。

首先,秦的地理位置优越。

秦国不像郑、鲁、周、卫一样,身处于华夏文化圈的中心区域。同时也不远离文化中心,如西域、巴蜀那般孤悬域外。秦国同当时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有一定的距离而又不是非常遥远,这使得秦国既能脱离当时纷纭的“国际”斗争,又能感受到当时的“国际”政治动向,接受中原地区的文化影响,更能不失时机的向周围扩张,有扩展空间。概括秦国的地理位置,优越就是两个字。

春秋时期产生的大国,晋在北,楚在南,齐在东,秦在西,其地理位置都不在华夏文明的中心地区,而是处在中原文明区的周边,无一例外。就连春秋后期突然出现的两朵奇葩吴国和越国,也是地处东南,不居于天下之中。相反的,中原地区原来的几个强国,如卫、郑、宋、鲁,由于缺乏扩张的空间,尽管曾经强盛一时,但一直受到各个方面的制约,无法脱颖而出,最终只能归类于二流甚至三流之列。

其次,秦国的地势险要。

秦国地处西北黄土高原,南拥秦岭,北据黄河,中间凭依着崤函之险,一条大路通向中原,进可攻,退可守,在地势上占据了有利的战略位置。进攻时大门一开,秦兵如洪水般倾泻而出;防御时关门一闭,将东方军队堵在潼关之外。险要的地理位置,使得秦国拥有了战略时机的选择权,秦国可以选择最佳时机出境作战,战争也将在别国的土地上进行。纵观春秋战国时期,秦军专一进攻,几乎从未在境内防守过,关中地区也从未遭受兵燹之灾。有句成语叫做“百二秦关”,是专门用来形容秦国地理形势的险要的。关于“百二”两字的准确定义,一直存在几个解释,但都嫌牵强,我们现在已经无法(也无必要)搞清楚其真实含义了。不过,用“百二”二字来形容秦国地势的险要,也同样是清清楚楚明白无误的,正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也。

还有,秦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经济力量强大。

秦所处的关中平原,土地肥沃,号称“天府”。《禹贡》称:“厥土惟黃壤,厥田惟上上……”土地肥沃再加以人民的勤劳,秦国的农业生产一直非常发达。鲁僖公十三年,北方大国晋国曾经发生饥馑,只好向秦国借粮。秦穆公不顾群臣的反对,慷慨应允,将大批的粮食借给晋国。《左传》云:“秦于是乎输粟于晋,自雍及绛相继,命之曰泛舟之役。”

在农业发达的基础上,秦国畜牧业也非常发达。在关中平原的周边以及天水、陇西等处,山原广阔,水草丰茂,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秦的祖先就是牧马人,秦地盛产良马,而马在古代战争的重要性则是无可替代的。

秦的手工业发达,特别是冶铁业发达。秦国很早就掌握了铁的生产技术。春秋早期的一首《秦风》唱道:“驷驖孔阜,六辔在手……”句中的“驖”字,就几乎可以肯定就是“铁”字。用铁的颜色来形容马的颜色,说明春秋早期的秦人已普遍认识铁了。据考古资料证明,秦的生产力发展很快,春秋中期便开始使用铁。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凤翔县南指挥公社(村),发现了春秋中期、早期的陵园八处,计大墓二十五座。其中一号陵园一号大墓,墓道长达300多米,其墓室长60米,宽40米,深24米,总面积五千多平方米,比殷墟武官村大墓的面积大十几倍;总土石方达八万立方米,比武官村大墓大四十余倍。墓内发现除发现六名人殉外,还发现了三把铁铲,这证明秦国在春秋中期便开始使用铁器。

关于秦的自然条件,一直被当时人们及后世人们所看重。西汉初年讨论建都大计时,有两个地点可供选择,一个是洛阳(中原),另一个是长安(关中)。刘邦的大臣多是东方人,因此大家都愿意建都洛阳,刘邦本人其实也是倾向于选择洛阳。正所谓“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也。而儒臣娄敬反对建都洛阳,提出必须把都城建在关中。娄敬认为:

西周建都洛邑,是因为洛阳是天下的地理中心,四方各地的诸侯来交纳贡物赋税,道路都是均等的。君主有德则可以在此统治天下,后代无德就容易因此灭亡。汉朝的建立,大战七十,小战四十,天下之人肝脑涂地,枯骨曝露于野。这同周朝的成康盛世是无法相比的。而关中秦地有高山被覆,黄河环绕,把都城建在那里,山东地区即使有祸乱,关中一带还是可以保全的。首都建在关中,控制着秦国的原有地区。这也就是掐住了天下的咽喉而击打它的后背啊。

刘邦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都是山东地区的人,争辩说:周朝建都在洛阳,存在了几百年,而建都关中的秦朝二世就灭亡了!(风水太糟糕不吉利啊有木有有木有)更何况,洛阳东有成皋,西有崤黾,背靠黄河,面临伊洛,也是有险可守的啊。

刘邦犹豫不决,最后去问张良。留侯曰:“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

正如贾谊《过秦上》所云:“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关键词(Tags): #吕氏春秋#百二秦关#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刘敬张良通宝推:醉寺,被明月兮佩宝璐,二宝,吹西门的雪,浣花岛主,端履门,三百米,廖石,不远攸高,迷惑不解,南寒,桥上,想学自由泳,方天化几,一介书生,Antioch,乌贼捕鱼,
家园 虎老师好

总土石方达八万平方米
土石方应该是立方米吧。

这么大工程就为了给死人挖坑……

链接出处虎老师对这种说文解字怎么看。这几天看了一些繁体字,感觉很有趣啊。

外链出处

家园 多谢指正,是“立方米”,我一时笔误了
家园 穷思变,思变则通。贵处尊,处尊则怠

秦崛起因为秦最穷,最想变,贵族都穷的叮当响,变法阻力最小。

连续剧里面秦国好像盐铁奇缺要去齐国高价买,不知是否如此,现在的陕西地区好像也没有大的铁矿。

秦孝公割地求和,丧权辱国,算是忍辱负重,至于“以窥周室、四海八荒”的心思也只能在梦中吧。这些事,是由他的曾曾曾曾孙子完成的了。

家园 是!进可攻,退可守,跟蒙古和满人下来类似,北方无后顾之忧

秦其实已经有工业化思想和实践,比如说标准化和流水线等等,保证了质量和数量

家园 挑个小错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不止一次打过防守战,晋,魏,楚都攻入秦国境内

家园 是!秦的诸侯地位也是周天子基本上没人听了时候封的

所以,秦的志向也比别的诸侯国大,别的诸侯国最多也就是想称个霸,根本上就没想过政府其它诸侯国

家园 是的是的,我一时把话说满了。多谢指正
家园 司马迁作十二年表,这十二国可以说是世界杯参赛队

因为地理原因,第一轮就被淘汰的,应该是只有郑国曹国.

鲁,陈,蔡,卫,宋,有地理劣势,但是不致命.

燕国和后来参赛的吴越,属于冷门队,但仅仅从地理来看,未必全无机会.

晋国齐国楚国,在地理因素上,比起秦,也许还略胜一筹.

所以,期待虎老师下文分解,秦国夺冠的原因.

家园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印度对西藏那么念念不忘

印度的命运系于印度洋,而只要西藏掌握在中国手里,印度就做不到在“北方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倾力于印度洋。因此对印度来说,将西藏从中国分离出来,使之成为一个将中国与印度隔绝开来的缓冲国,关系到它的国运,而绝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野心。

家园 是!而且不仅印度需要为了自己,还有别人为了阻碍中国
家园 客气,虎公春秋战国文十分精彩,让人受益匪浅,请继续
家园 看孙皓晖的《大秦帝国》

秦国一开始也是很穷的。虽然穆公时雄起过一阵,但总的来说在东方士子们的眼里依然是穷山恶水,泼妇刁民。所以,包括商鞅在内,很多人才都是在中原混不下去了,才跑到秦国去碰碰运气。

可是事情总有两方面,一穷二白才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当年五月花号的后裔们也证明了这一点。

相比秦国的崛起,其崩溃的原因更值得探讨。

期待虎尾兄的下文。

家园 秦恐怕是世界上第一个实施总体战战略的国家

就是把整个国家变成一台战争机器。可以说,在前工业时代人类这个丛林世界里,这套战略对一个文明的生存提供了最有效的保障。

这种战略其实对后世有很重大的影响,决不像教科书里说的说秦亡政息。汉武帝征匈奴,搞的也是这一套。其实到了隋唐,府兵制也是这种战略的一种变形。直到中唐杨炎推行两税法,整个文明的经济基础变了,这套战略才失去存在的土壤,同时,中国也从一个对外进攻型文明转变为一个对内守成型文明。

家园 是!而且秦连续执行了几代人,而后是“百代都行秦政法”

全世界其实都是郡县制,给你看个老帖子:

【秦始皇和长生不老】

庄冬

有几分钟时间,想起了秦始皇。我早就觉得一个人有长生不老的要求是非凡的。

普通人没有或者不敢有长生不老的要求,或者有也不会或者不敢说,当然就更不用说去朝着长生不老的方向努力了。自然也不排除有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们是丝毫没有长生不老的想法的。

其实呢,由于在秦始皇手中的资源比较多,拿出一部分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恐怕也不是什么大项目。所以嘛,也需要鼓励人,找一找也无妨大局。至于旁人如何看法,始皇帝我行我素才不操心呢。

手中的资源多了,办的事情自然也就多了。其实也用不着说秦始皇,就是一些富人们干的事情对大众来说就已经足够认为是胡闹了。跟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比较接近的就是美容和整容了。一般人手中的资源有限只能办一些比较实惠的项目,像美容和整容这样的项目恐怕是很难排到日程表上来的,就更不用说找什么长生不老的仙药啦。

其实我是不相信始皇帝对找什么长生不老的仙药抱有什么希望的。为什么呢?因为秦始皇作为始皇帝的时间总共不过十年。在短短的十年里,秦始皇做了作为始皇帝应该做的所有的奠定一个统一的中国的所有事情。这种“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办事效率而且还有效果实在是不像一个对长生不老抱有什么大希望的人的所作所为。

为始皇帝搞一个系列就是:书同文统一文字;度同制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统一金融和商业贸易);车同轨;行同伦;立郡县;建灵渠;建长城;击匈奴。

其中统一文字搞书同文的时候烧一些六国的外文书也是自然。

其中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的商业意义直至今天和可以想见永远;修建灵渠控制了珠江流域;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珠江流域和河套地区对中华民族也是千秋万代的福祉。

长城虽然作为一个国防工程终于过时了,但是长城的历史使命,也就是使用价值持续了上千年,以至于明朝还在维护这个始皇帝开始的国防项目,抗日战争还有长城抗战。直到今天的美国人都要在美国和墨西哥边境上修篱笆(只不过人家老美不叫“长城”叫“fence”)哪!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废封国立郡县,这个治理中国政治体制直至今天也将持续到可以想见的永远。其实全世界都在用各种形式的中央政府管辖下的“郡县制”。

春秋战国是五百年的战乱,在秦始皇的手里结束了,后来几千年的中国如果说还有增加了什么的话就是“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引入了佛教。

毛主席总结的《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劝君少骂秦始皇,焚书坑儒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还是非常中肯的,那时他已经80岁了。

祖龙时代的中国人的世界概念也就是那么大,始皇帝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奠定了在那个世界生存的基础。

后来,世界的概念变成了地球,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必需适应地球的生存环境。为了适应地球的生存环境,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都需要重新整合。硬件方面,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需要工业化和新的长城。软件方面就实在是太复杂了,这里包括一系列不破不立的政治运动。

这个地球的生存环境的竞争性比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更残酷了,不仅有工业技术方面的还特别突出的有文化思想方面的竞争性。因为竞争双方的利益是对立的,一个鉴别是非的简单方法是“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

焚书坑儒几千年了还需要商量而且已经在商量了。文革才几年也需要商量而且也已经在商量了。

生命有肉体的生命和历史的生命,或者叫“政治生命”,始皇帝的政治生命已经活了两千多年了,而且在可以想象的未来还将继续活下去。

所以,秦始皇长生不老。

最后说一句,秦始皇奠定了中华民族在当时的中国人的世界概念里生存的基础,毛主席奠定了中华民族在今天的世界概念里生存的基础。

通宝推:汉服骑射,说几句,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