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对当下纷繁乱世的思考框架 -- 烤糊的卷子
然而你说的并不是正确的。
这篇文章和你想讨论的问题有些类似,建议阅读
如果你说我说的不正确,最好找些实证性的材料来说,我已经过了轻信经济学模型的年纪了
花一个。
但有些论据偏颇。例如俄罗斯的制造业。
产能=劳动人数*劳动生产率
三个和尚挑一天水最多够3人吃,300个人的水厂可供这几百万上千万人口的城市,劳动生产率能一样么。
这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还拿出来当论点,差的最多的劳动生产率就不管了,你这思考真够乱的……
中国的生产方式也是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不存在你所说的工业社会和农业社会的数量级的差距。
你以为工业化了以后劳动生产率就都差不多么,铁锹跟挖掘机是为了比喻劳动生产率的差别,还当真了开始解释……
更何况劳动者之间的能力差别极大,蓝翔毕业开挖掘机的产能比工地上的小工高多了,低端装配线上工人的效率比得了自动化生产线上的管理员?你觉得以现在国内的情况,真能嘴皮子动动就拿劳动人口数开始比么……
广大低端的劳动者才是现阶段的生产主力,而这部分并不能单靠数量能来衡量计算的,也正是这部分最危险最容易被新技术代替。富士康几十万员工,如果单纯上自动装配生产线的话,几十万人的生产效率未必拼得过。
都工业化100多年了,比较的是劳动生产率是产能,但绝对不是劳动者人数,劳动者人数要真如你想的那么重要,失业率还是个事儿么。
工业化经济体系要匹配工业化思维分析能力。劳动者数量依然重要,但早就不像其在农业社会那样处于决定地位了。
首先,工业社会第一个关键词:动力。运用由矿物能源驱动的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是工业社会最基本的特征,其物质表象是火车,汽车,飞机,发电站,电动机,传送带,拖拉机,生产流水线等等等等动力传动设备,也包括你所说的挖机等工程设备。在动力这个维度上,比较两个国家工业能力的综合指标就是所有工业生产设施的马力总和。这个指标有一个相关性非常高的公开的统计数据指标可以参考,就是工业用电量。而在工业用电量这个指标上,中国已经达到了美国的四倍。
第二个关键词:控制。这个维度才是您说的重点。同样是使用机械动力,大量使用人类进行生产控制和使用传感器机械手等自动化设备进行生产控制,前者的劳动生产率和质量管理水平要低。但是并非所有的工业门类都需要自动化控制,像电力,冶金,窑业,大型成套设备,自动化生产只占到一小块,而成衣,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也不可能用机器人代替人类,建筑业和服务业就更不用说了。真正可以大量使用机器人代替人的产业,只不过就是汽车,机械,某些电子零部件等。可能被代替的劳动力,最多不会超过总劳动力的百分之五。而且自动化水平越高的生产线,其生产灵活性就越差,需要大量时间进行生产线设计,设备订制采购,安装,调试,编程,故障诊断设备微调等等等等繁琐的过程。很可能等你可以进行规模化量产时,你所要生产的产品也已经过时了。所以你所说的富士康几十万人被机器取代,才是真的不了解工业生产呢。
第三个关键词:劳动力。作为建筑行业从业人员,我要纠正您一个说法:一个蓝翔挖机学员的价值,其实并不比工地有经验的小工价值高。挖机手的手艺是在工地里练出来的,不是在蓝翔学出来的。这个道理对其他各行各业都适用。这也蕴含着中国对美国的优势。中国的资本积累量比美国大得多得多,给中国这些原本没有什么高超能力的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新增工作机会,从没经验到有经验,从生疏到熟练,直到中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而美国寅吃牟粮,没有资本增量,只有不断老化损耗的设施(电网,水利设施,桥梁,公路等等都无钱维护更新,军事武器平台不断老化退役),那么其劳动力的劳动能力也必将随着美国的去工业化而不断退化,青黄不接。到时只怕几个美国劳动力的产出,,也比不上一个中国劳动力了。
1,能源。
拿工业用电量开始比较的前提,得知道什么叫产能过剩……产多少是一回事,能卖出去多少是另一回事。农业社会产的粮食总能消化完,而大工业生产的产品数量可以说没有上限,唯一制约上限的条件在于需求。产能过剩你还当个宝拿出来现,工业用电量提升有啥难的,为什么别人不敞开了生产才是关键。该追求管理以及效率等质量方面的东西,你还拿数量沾沾自喜,早就说过你还是处于农业思维状态还不承认,粮满仓的时代当然不用考虑生产效率,满负荷造不就完了……
2,控制
效率方面自己去看现在国内的工业机器人行业,就不科普了。你以为富士康不想上不能上机器人么?解决不了就业问题,要这种公司何用?别人都准备上工业4.0自动了,你还觉得人工手动好……
3,劳动力
手艺的确是练出来的,问题是老板欠你的花钱给你练手艺???技术工人跟普工差别很大好么……对这种最基本的东西都信口开河,还有啥好多说的
各种各样的漏洞太多,没意思不回了
其实阶级斗争的重点就是调整利益方向
将国家或集体的前进方向与国家或集体整体的利益方向相匹配,改变斗争之前的国家或集体前进方向与统治阶级利益的绑定状态。
我认为某种程度上阶级斗争和民主是一致的,只不过一个更直接一点。但是当今的民主不能解决一个问题,即大多数人的利益方向不等于国家整体的利益方向,而一旦用民主代替阶级斗争,决策的低效和利益诉求的破碎化,将使得阶级斗争所积蓄的改变社会的力量消失于无形,所以我们会看见,或许民主或者说民选政治是统治阶级最希望看到的一个政治架构。
意识形态就是工具,是组织形态的参照物。
正如宗教会有不同派别一样,即使同样的意识形态,每个国家都追求对自己有利的意识形态,继而造成不同的派别和路线的产生,而这更说明意识形态的工具属性。
你确定这是人家国家的问题而不是你们企业的管理问题?
这到底是谁的错?
把漫长运输时间换成低效管理那一切都可以讲的通了
再说日本
我想先问下你确定人家日本的产品和中国的产品是相互竞争关系么?
是互补的吧。
所以很显然你搞错了。
给你说个具体问题,你看看怎么解决。比如旋挖机上的控制板坏了,五百多万的设备停在那里趴窝,桩基做不了,压着后续部位无法施工。那东西不算易损件,碰巧仓库里也没有备件了,所在国家没有国内派出的售后服务点,你就说你怎么办吧!几十号中国人,几百黑人,一天闲下来老板亏几万,打电话骂人,你去解决吧。可别只会跟老板说这是你管理问题我还遇到过装运设备的集装箱由于黑人工作效率太低在港口压半年出不来的(光是入港后等待上岸的时间就将近一个月!)如果你是老板,你是骂这个国家操蛋还是骂自己管理不善?企业的管理所能控制的只是一个小环境,而国家所提供的是一个大环境,大环境混乱不堪,就别指望小环境能有条不紊。你所谓的良好企业管理只是个神话,具体做事根本就不是那那么回事。
日本的产品短期和中国互补,长期还是竞争。产品是表象,真正竞争的是人。和中国真正谈得上互补的只有澳大利亚俄罗斯这种资源供给国,日本现在这些制造业劳动岗位最后是要给中国工人让出来的。
还有,你的这个回复整个答非所问,你有能证明后发国家通过不设置任何贸易壁垒通过自由贸易而追上先进国家的实例吗?你所推荐的模型是这样推论的,现实中却毫无实例可循,这才是我所提出的问题。
也在非洲呆过,到处跑,也了解一点非洲的情况,从整体上看,这个100年估计也没非洲啥事,不知道这个1000年能不能有个国家出头,看起来也难。
不知道你老兄干啥工作啊,我经常在路上看到写着“夏工”的施工车,不知道这是国内的哪个公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