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一些关于经济学和医疗系统的杂想 -- 懒厨
其实每种制度,有其历史,有其成因,估计也没有办法找到一种完美的制度,我希望国内的医疗制度能尽可能降低租值耗散的现象吧。。。。。
这并不是什么大数据分析。同时如你所说的电子病历存在系统和端口差异,会在数据分析产生很多问题,或者说是主要问题。
不如针对小儿脑肿瘤做一个肿瘤登记体系(cancer registry),先标准化现有诊断、治疗程序,系统全面收集病例、样本。在此基础上联合做小儿脑肿瘤较多的大医院做个多中心的研究联合体(consortium)。
我在生活中很少见到有说自己干的少拿的多的人,都是相反。
我觉得,即使解决了租值耗散问题,也只是解决了医疗系统问题的一半。换句话说,即使医生的劳动价值在医生的收入上得到了完全的体现,仍然无法遏制医生滥用权力。
所以我说换个角度,不能全以经济学的角度来观察和解决医疗系统的问题。当然,俺承认俺是在歪楼
骨科牙科吃医械回扣,院长吃基建和大型设备回扣,这都是医院里面的公开的秘密。
上海三甲医院,内科主治大夫, 年收入净60万以上,科主任100万,外科主治大夫,年收入100万以上,科主任300~1000万不等,看名气和具体科别。 胸外科,脑外科高端,普外低端。
任何改革,不能让他们合法地挣到接近的水平都不可能成功。
45分钟,在我们这个小地方差不多120,一般的公司保险报销90%,自己出10%,预约要不了一个星期,两三天就行。在大一点的城市,虽然保险只报90%但剩下的牙医就免单了,实际上就是变相的降价。
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没有本质的关系,只要把住资格标准而不是数量,放开准入条件,不会对质量造成影响的。现在就好像是计划经济,每年招多少个人,每年有多少医生进入市场都是有计划的,这个是看病难的根子。
如果现在心脑外科的医生增加50%,看病难会缓解很多。只不过医生行会忽悠老百姓说要保证质量,老百姓居然就信了。其实行会这个东西在枫叶国广泛的存在,干什么都要license,实际上就是已经从业的人员对于行业准入的把持,以及对自身收入和地位的保护而已。很多时候我看有license的人干的活还不如没有license的人。
“很多时候我看有license的人干的活还不如没有license的人。”是事实。但是关键是,好的胸脑外科医生根本上就少,胆大心细,情绪稳定,还得医者父母心。就算增加50%的名额,达标的极少。开膛破肚,人命关天的,还是从严要求吧。
我在多伦多看过急诊。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说,轮候时间太长,但是医生的医德一流,绝对值得信任。如果他的诊所有相关仪器,他会尽快安排你就诊,如果不行,一定替你安排他的同行和你接触。哎,加拿大的医疗系统主要是效率低,体制问题。
医疗开支这种非生产性支出占GDP20%。医生成为一个行会控制的行业。
但等候时间没有加拿大这么变态,原因很简单人家的医生多。难道欧洲的医生就不如加拿大的医生质量高?非要说数量多了质量就不好,我是不认同的。在某个范围内一定会有一个数量能够满足质量要求的。
能有多少人才。好不容易培养一个,还去了美国。主要是不承认北美以外的医生资格,包括欧洲。
欧洲培养的医生也不如加拿大培养的有质量?说不过去吧,事情的本质就是医生行会控制从业人员数量从而保证自己的收入和地位,至于老百姓看病难不难不是他们考虑的问题。
加拿大的医疗问题根子在这个行会上面,全民医保这条路是对的,只是医生太想着自己的收入,造成从业人员不足。
大锅饭的年代,政府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但医改后,医院都要自负盈亏,相对的,诊费却依旧管制中,所以才变成以药养医、以检养医、以械养医……的怪状。就我个人的看法,靠财政背起诊金包袱并非不现实,现在的财政绝对负担得起,问题只是政府有没有足够的魄力去承担这个责任。
牙医的门槛低,忽悠不了老百姓。
行会这种东西渗透到加拿大的各个方面,连工程师都有行会不过由于新兴产业根本不鸟这套制度所以工程师的行会没有医生行会这么牛。新兴产业里面大部分的人都没有工程师行会颁发的执照照样把东西做的很好,所以慢慢的工程师行会就不行了。
我给加拿大的医疗制度开的药方就两个,第一个是增加医生数量,第二个,门诊收费,不多5-10块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