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一些关于经济学和医疗系统的杂想 -- 懒厨
澳洲如果买牙医保险,一般都送洗牙,Medicare就不包牙医了。
除了试验新药,新手术,医疗的特点是不允许出错,甚至不允许试错(Trial and Error),一出事,就是人命,跟其他行业不一样,医学院只收最好的学生,是有道理的。
你看牙医,或者家庭医生,一般不用等,这个不会涉及人命,可以推断,从业人员的数目其实不会太少。
想起我二舅,当年他就是死在一个实习护士的手下,长叹一声。。。。
是已经把被抓的风险算进去了。
如果收入可以合法化的话,应该有个比较大的折扣。
国外是怎么防止医生滥用权力的?
也许可以借鉴一下?
现在负担的起,未必以后可以负担得起。
财政花在这上头,其他地方就少了,这个叫机会成本。。。
行会为了保护已从业人员的利益对于其他人来抢饭碗的事情是非常重视到了一个罔顾人命的地步当然从另外一个方面也可以解释说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举个例子,我一个朋友的太太生孩子到了医院了,护士都弄好了,马上就要生了,护士说从现在开始她就不能负责了,因为这是产科医生的活,她负责去叫医生,结果等了半小时医生不来,让我朋友的太太等一等,又等了半小时说你要hold住,我朋友的太太说当时真想骂人,其实护士也挺无辜的,她有能力但没有执照来接生,所以哪怕要生了,医生不在也要等医生来,她自己就是想帮忙都是非法的。
在枫叶国没有license干了需要license的活就惹上大麻烦了。
欧洲不了解,但是加拿大或美国的医生能读出来,可真不容易。本科四年,任何一学年的平均成绩低于A-,就会被淘汰。这个是身边的例子。我的朋友的女儿在多伦多大学读生命科学。四年后再申请医学院。再读3年。这三年过了。再去医院做3年实习医生,才能成为专科医生。我朋友的女儿实在受不了,做了三年实习医生,去做家庭医生,因为压力小点。她其实可以做专科医生,实在是受不了这个压力。所以也不完全是行会压制。的确是要求高。
表面上看这么严格的准入,又学了这么多年,但结果是什么?家庭医生?家庭医生基本上看不了什么病,就是简单的头疼脑热,稍微复杂一点的病就是开个单子去做检查,结果出来了就转专科医生。学了这么多年基本上就是了一个国内方便门诊的作用。
我在另外一个帖子里说的一个例子
举个例子,我一个朋友的太太生孩子到了医院了,护士都弄好了,马上就要生了,护士说从现在开始她就不能负责了,因为这是产科医生的活,她负责去叫医生,结果等了半小时医生不来,让我朋友的太太等一等,又等了半小时说你要hold住,我朋友的太太说当时真想骂人,生孩子能想hold就hold吗。其实护士也挺无辜的,她有能力但没有执照来接生,所以哪怕要生了,医生不在也要等医生来,她自己就是想帮忙都是非法的。这个就是行会制度的负面效果
我们也好有个比较。
这个是英联邦机构的调查报告
跟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挪威、瑞典、瑞士、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些国家比较加拿大约医生的等候时间是最长的,每千人里面医护人员的比例排倒数。这里面法,德,挪威,瑞典,瑞士的医保系统比加拿大只好不差,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情况我个人不太了解。
第三方是医疗保险。作为支付的条件,医生必须将相关的病人资料给保险公司,由保险公司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判断医生的治疗是否合适,再决定支付多少。
另外,医生在国外行医必须自己上行医保险,不然医疗相关的诉讼费用承担不起。同时,医生只有行医保险,医院才会雇佣。如果自己开诊所,没有行医保险,也是不能开业的。
据我所知加拿大和美国的行医资格标准是一样的。但是人才的流通却是单向的。很多顶级的加拿大医生去美国私立医院了。但是几乎没有美国的医生来加拿大。但是加拿大又不承认北美以外的行医资格。这是加拿大的医护人员比例一直低的原因。
不知这位兄台是否了解欧洲的行医资格是否和北美的一样难拿?4年本科,3年医学院,3年住院医生,难怪把博士叫Doctor呢。
法国和瑞典的医学院是直接从高中择优录取,学习时间5年半吧。然后实习差不多两年就可以进入实战了。要拿博士学位还要在有三年。但这个只是一个大概,每个国家对于实习的时间要求都有区别,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总的来说欧洲国家对于医学院的入学资格没有北美这么变态的严格,德国甚至接受中国的医学院的学生过去插班,但语言要能跟上。
上面说的11个发达国家里,瑞典,挪威,瑞士,新西兰都是只有几百万人的小国,但医护人员占人口比例比加拿大大不少。所以人口少不是一个理由。
加拿大的医生需要这么多年才能进入实战,但没有任何的证据表明加拿大的医生比欧洲的医生质量高,所以这些严苛的条件完全是人为设置的行业门槛是用来保护行业利益的。
医疗支出费用在加拿大是无法退税的,但是任何人(以及配偶/common-law partner和18岁以下子女)的年度医疗支出可以抵税/tax credit。
加拿大税务局一般每年税季都会公布医疗费用抵税额,只要是注册医师开立的单据,公私立一视同仁。以2012年为例,是$2019/人头,或者是3%个人净收入。
以当年最低边际税率15%来计算,假设某人/家庭年净收入$75,000来计算的话,当年应税额为$11,250。
所以该人/家庭的医疗费用冲抵额为(1)$2019,或者最高不超过(2)$2205, 二者取一。这样,实际上该人头/家庭的年所得税应该是11250-2205=9045,可以少交一些所得税而已。
实际上,在加拿大如果具有比较正式的工作的话,雇主都有医疗保险,保险公司对自雇人士都有特别的计划,除非你自己拒绝参与,一般都cover。所以这个额度就是一个摆设,对大多数人来说基本没用。
根据我现在的了解,加拿大养老金制度大致分为四个半来源
1, CDN Old Age Pension, 即‘老年金’/低保,65岁以上,家国居住满10年者均可领取,大约在650~1000/月,视居住期以及个人收入状况有政府决定具体数额。
2,CPP/QPP,Canada Pension Plan/Qubec Pension Plan, 国家/魁省退休金计划,这个是强制储蓄,根据个人年总收入额的比例由国家强制从个人每次工资中扣除,直到退休为止,扣除部分不应税。个人到达60岁就可以开始退休并从CPP/QPP领取月金,直到死亡为止,金额按照投资总额计算,非常复杂的方程,在此就不赘述。
3,RRSP, Registered Retirement Savings Plan 注册个人退休金储蓄计划,国家按照个人年总收入的一个比例,由个人将此金额存入银行的RRSP帐户,个人自己负责投资盈亏,交纳时不应税,直到退休开始可以提出此笔款项,提出的时候计入当年总收入中再行应税。
4,Pension Plan, 公司退休金计划,政府按个人年总收入制定比例,由个人和其所供职的公司以一个事前讲定的比例,如1:1=个人存1元,公司贴1元, 应属于自愿强制退休储蓄,交纳时非税,等到退休按月领取时再应税。
4.5,RSP, Retirement Savings Plan(非注册)个人退休金计划, 这个是个人税后年收入中省吃俭用下来部分,对将来的储蓄投资,理论上不应再税了。
最后,个人如果有第4.5+第4+第3+第2项的退休收入,如果总额超过当年国家规定的金额时,第1项,old age (低保)将自动取消。
至于看医生的快慢,如果你没有预约,直接闯进诊所拿当然是要等候的。大家一直诟病的急诊制度,实际上只是由于中加两国的对于急诊的认知不同而造成的,例如,您如果能够自行到达医院急诊室的话,那就谈不上是急诊啦,加拿大医院的急诊服务是专给由救护车送进医院的人准备的。
但具体到现在为止本人除了年检外,还没有机会亲身体验,不过在领导当年生孩子和后来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和医护人员接触中,似乎并没有牵涉到贫富差距带来的待遇差距。
综上所述,就是当前具有加拿大特色的社会主义医疗和养老金制度的基本构成了。
工资七万五,每月6000多,写在工资条上这样,实际上到手的可能还不到4000,你的老板在发工资之前,就预扣税了。
然后年初报税的时候,把各种发票开支填上去,然后政府才把你这部分预扣的里面的一部分退还给你,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退税。你填几千块医疗开支,回头能退回来的就很多了。穷人根本没工资,自然没有预扣,也就一毛也退不回来。
一块工资,联邦收15%最低,魁省还要收16%呢,这是最低的,高的,两个都是20%多,加起来超过一半了。
OAS,也就是你一毛钱养老金没交过,一毛钱退休计划都没存的人都能拿的。多少道貌岸然,有头有脸的“侨领”,都是老爹老妈来探亲,申请避难,然后拿这个的…………(国内那份退休金也不少拿)
这些华人老人吃相太难看了,才弄得整个社会对华人很有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