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关于文盲率的问题。 -- 海底飞尘终有日

共:💬111 🌺670 🌵7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关于文盲率的问题。

几个月前在图书馆听了一堂徐健顺的讲吟诵的讲座,他们在进行了几年向全国八九十岁的老人抢救吟诵过程中,摸到了古代吟诵的一些规则,也摸到了古代教育的一些规则,在现场散发《我所理解的古代教育》的资料,回来以后我在网上一搜,网上也有。

散发的资料里有几段话,我复制一下http://www.shixiu.net/dujing/sjrtdj/938.html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国古代是有三年义务教育传统的,这个时间,大概是儿童三到六岁,也就是蒙学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能调皮捣蛋,但又没有劳动能力,所以家长一般愿意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送去私塾。到了六岁左右,他能带弟弟妹妹了,能放牛了,能砍柴了,很多人家就会让孩子辍学,所以古代很多农民是受过三年左右的蒙学教育的,会背《三字经》《百家姓》和一些唐诗,但是并不是文人。上学的不只是男孩,也有女孩。古代也有女馆,专教女生的。也有专门给女孩读的蒙学书。我们采录到的吟诵调,有的先生会分男调女调,教男生是一个调,女生则是另一个调,比男调要温柔细腻。从小家碧玉到大家闺秀,都是要上学识字的。您回想一下笔记小说里的情节,是不是这样?那时候好女孩的标准是“知 书达礼”。有人要说,古代给女孩的教育都是封建的、压抑人性、侮辱人格的,这个我不想争辩,只请您亲眼看看那些女孩的蒙学书,我们再讨论吧。

综合这些情况,中国古代的文盲率大概是世界上最低的。我们总有个印象,觉得旧社会文盲率高。这是因为1950年的调查数据是80%以上的文盲率,有的地方达到90%以上。但是,1860年代,外国传教士曾在湖南一带做过调查,结果是文盲率只有60%,而且还是一般的县镇山区。在城市,文盲率会低于50%。一百年间,文盲率的飙升有两个大的原因。一个是战争,我们都知道那是怎样的一百年。另一个更重要,是教育体制的急速更替。1912年元月中华民国成立,旋即废止读经,政府只承认新学堂的学历。私塾大批消失,而新学堂却一时寻不到教师。今天全国都难觅国学教师,情况不是一样吗?只是方向相反而已。当年教育转型太急,以致于广大县镇农村,包括许多城市,新学堂一时难以建立,建立起来质量也没有保障,而私塾已经大量 消失,结果是两代中国人,大批失去了受教育机会,文盲率一下子上升了近一倍。

......

我们中央民族大学有一位关辛秋教授,她的父亲老关先生,是安徽人。我们采录过他。关先生四岁开蒙,六岁父母双亡,家庭出了变故,他一下子成了流浪儿童。就是两年的蒙学学习,很明确。他流浪流浪着,就流浪到了新四军那里。新四军收留了他。收留的那天,新四军的首长看着他问:“小鬼,认字吗?”他回答:“认得。”“认得多少?”“不知道!”首长就笑了,指着里屋说:“去,到里屋去,自己数数,认得多少字!”他就去了里屋,很认真地数自己认得多少字,半天,出来跟首长说:“三千多字。”首长很惊讶,这么个六岁的孩子认得三千多字,太好了!于是,他就做了新四军的情报员。因为他小,鬼子不注意,他可以这边看了书信,到那边背给别人听。老关先生是位老革命,解放后一直在东北工作。这个材 料很纯粹,两年的蒙学学习,就是三四千字的识字量。

三四千字,对于汉语来说,就是自由阅读线。有了这些字的基础,就可以阅读任何他想读的书。古代的儿童,是六岁就可以读任何他想读的书。我问过很多先生,小时候父母是怎样督促他学习的,像叶嘉莹先生、钱绍武先生等很多先生都说,没怎么样啊,就是父亲的书房是开放的,我可以去看任何书。看任何书有个条件,就是识字过三千。关键是他从六岁就自由阅读,他就会养成读书的习惯,爱读书。现在我们的学生,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是小学六年级毕业,识得1700字,据说还在减负,要减成1500字。到了初中毕业,甚至高中,才有自由阅读能力。

---------------------------------------------

这里有很多技术和社会资源可以推理佐证,中国宋代开始印刷术就推广,出版发达,知识极大普及,看过超星莫砺锋先生讲唐宋文学的课程,说杜甫以 读书破万卷 自诩,这在宋代已经不稀奇了,宋代出名的学者,个个破万卷。原因之一就是宋代的书比以前多得多了。

还有中国也是从宋代开始盛行起了打破家族范围的民间结社自治的乡约组织。

从这个资料可以看出一些问题,查到1950年一年的数据就当成整个历史的常态,上下嘴皮子一碰就几千年怎么怎么样,这只是一例,这样的现象不只出现在一个领域。

类似的还有把民国战乱时期几年的平均寿命也说成整个历史的常态,这也严重损害了中医的声誉。

这些都是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捏造出来的种种鬼话,现在这样的鬼话已经显出严重的恶果来了。捏造这些鬼话的人是基本臭掉了,可是这些鬼话不少还吃香着呢。

通宝推:灰灵,捣江湖,青颍路,回旋镖,none空空,伪叔叔,联储主席,
家园 这个百岁老人说

我经历过清末、北洋时期、民国、毛泽东时代、邓小平时代。五个历史时期从文化上看,最好的是民国时期。国家有民气,民众有文化,学界有国际一流学术成果,社会有言论自由,教师能教出好人才。现在说大师,都是那时候出来的。你可以一个一个查,都是。这是事实,清楚得很,不用辩论

家园 3岁到6岁受教育。

然后每人都学会3千来字......

古代中国的文盲率全世界最低......

我读书少,你别骗我啊。

家园 太夸张了,三岁到六岁,学3000字,个别人可能行,

但那一定有很高的天分(即便后来未成大事),但你不可能由此推断一般人都可以做到。密尔五岁就拉丁文溜溜的,看的都是什么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之类的,甘罗11岁就拜相了,郭沫若八九岁也能背诸子百家的一些著作了。但谁能由此推断当时的孩子们都如此吗?之所以这些事被记录了,就是因为罕见,而不是因为其常见——有几个人因一生下来就会吃奶会哭而被记录的?!

将心比心,用现实的身边的经验推断以往,一般不会有大差错的,因为人的基因决定的人的能力数千年来总体是稳定的。千万不要被所谓的学者忽悠了。

或是,就你想想你自己的经历,你现在能记起几件三岁时的事情?注意是事情,都有个过程的,不是能认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这种也算是事的事,那可能所有人都是从1岁就开始认得并记得了。

家园 关于古代中国人的年龄,

刘翠溶(台中研院院士)的一个研究(英文的),调查研究了大约是公元900-1400年间,江南一些大户人家的家谱,获得的预期寿命是约40岁;但注意,这还是这一时期中国战乱最少的地区,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衣食最富裕充足的地区,并且是大户人家。可以想见,中国历史上中国人的预期寿命在30多岁是可信的。

而且还有葛剑雄等学者的多卷本中国人口史在那呢。多看点真正有研究的书,不要听到风就是雨,就以为有新发现了。注意,如今江湖上的骗子是很多的,包括学术骗子。

至于中医,中医是有效果的,但中医也从来自己承认“值得了病,治不了命”的,凡治不了的都已经被归为命了。

家园 各种蒙学读本,就超过三千字了。

蒙学读本就是识字用的,上正式学馆时不教识字,直接指定一本书其他几章让学生读,这是徐健顺讲座里提到过的,他特别强调,字母文字和象形文字的特点决定适用教学方式的差别,字母文字不适应幼儿时期学习,象形文字就知识幼儿时期学习。正好相反。

这不是特例,是他们几年吟诵抢救工作在全国向大量八九十岁或者年纪更大的老人接触以后摸到的规律,不仅吟诵有统一普遍的规则,教育模式,也是有普遍统一的规则。

从生物学讲,石器时代感的人和现在的人智力就是一样的,只不过智力器官也是越用越发达,不用就不能发挥出来甚至会退化。

外链出处 我贴了链接全文,百度也是徐健顺讲座的视频,中华吟诵网上更多,这是我听完讲座后网上搜的。

现实的经验,他全文里也引用了很多,很多问题都是用古今对比的方式论述的:

古代文人能背过多少字?一般在几十万字到几百万字之间。大家都听说过茅盾能背《红楼梦》吧?随便打开一页,他都能背下去。能背《红楼梦》的不止他一个。《红楼梦》一百万字。这还是当玩的。真正要背过的,首推十三经。科举要考的。八股文是从十三经中随意抽取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就以此为题作文。所以十三经都是要背过的。十三经多少字?据南宋郑畊老统计,周易24207字,尚书25800字(近人黄侃除去伪古文,则17925字),毛诗39224字,周礼45806字,仪礼56115字,礼记99020字,左传196845字(孔子春秋本文18000字),公羊传(清阎若琚统计)44075字,谷梁传(清阎若琚统计)41512字,论语13700字,孝经1903字,尔雅13113字,孟子34685字,大学1753字,中庸3568字,共计641326字。

背过这64万字就可以进考场了吗?当然不行。因为你还不会写八股文呢。八股文是十三经为题,所以古代的高考复习资料叫“高头讲章”,就是把十三经的每句话都作题目,下面附上一篇典范八股文。排版的时候,题目也就是十三经正文高出八股文,所以叫高头讲章。没有这些高头讲章做底,你怎么敢进考场?一篇八股文多少字?五百字到一千多字。也就是说,要看十三经的千倍的文字。一个考生掌握的数量大概就在几亿字。其中不会都背过,但是背过的也当在百万字以上。

背过十三经,掌握高头讲章,就可以了吗?当然还是不行。明清科举虽然主考八股文,可不是不考诗词文赋,况且诗词文赋也是八股文的基础。要掌握诗词文赋,就要背过或熟读楚辞、乐府、汉魏六朝赋、古诗、唐诗、宋词、元曲、诸子百家、文选、古文观止等等一系列诗文,字数也不在几十万以下。

这样就可以了吗?当然还是不行。没有读过《史记》算什么文人?没有读过《资治通鉴》算什么文人?所以还要读史,好的也要背过。此外,天文地理、农业水利、医卜数术、拳理兵书,都要涉猎。琴棋书画、文武双全,这才能算是个文人。

所以说,古人文人能背过几十万字到几百万字,决非虚言,也非大言,而是保守估计。现在我们的学生能背过多少?我在大学教课,大一新生我总会问:能背过多少字啊?有一万字吗?下面都摇头。有五千字吗?下面还摇头。这就是我们的教育。

不过,这还不是全部情况。有位中学老师告诉我,他在班上做了个调查:你能唱多少流行歌曲?结果,大部分学生能唱一千首以上的流行歌曲。大家进了卡拉OK厅,就知道什么叫会唱歌了。中学生正在追星期,会一千首歌不算多。一千首歌的歌词有多少字?十万字左右。我们的中学生能够背过十万字以上的歌词!可见,中国人的背诵能力没有丢失,只是背错方向了。

家园 这个时期断算不上战乱少吧

唐末到五代这段时间战乱就比较频繁。

从社会阶段来说,中国是宋代开始才兴起海外贸易的,前资本主义到了海路国际市场阶段,紧随阿拉伯,第二。到这一步才算是打开业文明的通道,软件开始不低于工业文明的版本,社会状态也达到这个版本程度。

蒙古战争中,我见过有贴子就是引用葛剑雄的这本书里的资料,灭金消灭三千万人口,灭南宋消灭两千万人口。算不上战乱少。

如果说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这些,还会随社会变化而变迁。但是人的生理构造,是一直没有变化的。所以研究人体病理的医学上这个东西,不存在时间越靠后,越“现代”,生产力越发达就越先进的事情。

以我见过的资料,无论是前几年很红火的李可,他推崇的彭子益,还是有人说的他们的思想源头黄元御,都认为医学魏晋尤其是金元四家开始走上歧途,李时珍搞错了用药的剂量,仅是正常剂量的十分之一,麻烦更大了。

家园 你根本这不是回答问题

你这是王顾左右而言他。

蒙学课本上的字是每个孩子都学会的吗。小学生字典还上万字(我猜测)呢?你能由此推定中国小学生都认识上万字。或者你能用眼下电视上的中国字听写节目来推断中国目前的小学或中学生都能认那么多字?这是取样错误。

徐建顺是上帝吗?我必须相信吗?我更相信我自己的经验,我周围人的经验。

古人当然有人能背几十万字(这其实也不算很难),但那起码是秀才甚或进士,在这些人中也不是人人如此,否则也就不会被记载(记住人人如此的不会被记录,因为不必记录),那在当时中国人中有多少,一年就算这种出10-20人,那就是中国人口千万分之一,就算适龄年轻人只有其中50分之一,那也至少是20万分之一,而你拿二十万分之一选拔出来的人同今天的上大学率为50%以上的普通大学生,你觉得公道吗。

而且光能背书有什么用?不懂科学,不懂物理,化学、数学,能成什么事?能背24史能发明智能手机吗?能把卫星送上天吗?不要因为今天人不能背四书五经,就低估了今人的能力和创造力,低估了他们的文明程度。文明是要有能力背书,但绝不仅仅是背书。

显然,你是学文科的。

通宝推:樱木花道,
家园 中国经济南移在东晋,

因为长江和水网地带更多保护了江南人民!古代长江是天堑!当然不能绝对保护人们不受战乱之苦,但要少多了!

要知道,中国历代战乱都主要在中原!而不是江南。五代十国也如此。我说了两遍,刘研究的是江南大户人家。江南这一地区大户人家的人预期寿命是40,你可以推想其他地方的,穷人,预期寿命。

家园 虽说不用辩论但我还是想掺和一句

1.民国文盲率就摆在那里,我家里四个老人都是三四十年代生人,除了一位参了军在部队学了文化外,其他都是解放后才读上书的,也有几位长辈就这么被耽误了一辈子不识字;

2.这年头国际一流学术成果在中国一点也不值钱,随便找个好一点的大学问问他们王牌的几个实验室,谁手里没有几个国际一流学术成果;

3.社会言论自由是因为北洋政府国民政府根本就没有这个余力去管理,只要这帮人稍微腾出点手来就不会给底下人一点自由的,闻一多先生不就是被人打死在家门口么;

4.建国之后有60余年的科研史,头20年的确是民国时代的人才为主力,但是后40年呢?不都是建国后培养出来的人才挑大梁么?还是你认为这些成就靠一般人就能弄出来?

5.民国大师含金量普遍不高,而且多的是无用的大师(国家危亡关头能舞文弄墨有什么用),更重要的是如果问问这帮大师到底在所在领域做了什么贡献,怕是很多人就现了原形了;

6.以前还有人和我说民国如何文化昌明——“好莱坞的电影可以和世界同步看到”,我当时就回了他三句“1.好莱坞的牌子当时也就那样,看不看无所谓;2.当时的物流体系下,美国各州能不能同时看还是问题,何况在中国?估计也就上海能看到;3.即使真的同步放映,你怎么确定你是坐在里面看的而不是坐在门口要饭的?”,民国之事大抵如此。

7.每一个民国粉向我们宣传民国的好处的时候总是希望我们忘记民国时期中国正处于存亡关头,好像全中国就只有他们嘴里那几个会穿西装会吃西餐会写几本书的小资文人,而那些死于饥荒死于兵乱的普通百姓只是布景而已,是让那些小资文人可以发几句“哀民生之多艰”的道具而已。

通宝推:发了胖的罗密欧,天涯睡客,老老狐狸,删ID走人,飒勒青,strain2,乘波而来,分瓜,云中飞,端履门,北纬42度,李根,把滑,冰雪迎梅,唐家山,avalon,nanimarcus,西电鲁丁,jboyin,青木堂主,我爱我家fh,重无尽,老调重弹,天天向上A,阴霾信仰,mezhan,何求,脊梁硬,关中农民,然后203,赵沐浴,
家园 东晋不是经济南移,只是南方没有受破坏。

南方经济开始发达就是宋代开始,沿海海外贸易的兴起。

东晋只是南方没有受到战乱,一般速度的发展也超过受战乱破坏地区,并不是迅速发展。

家园 人家是挖苦反讽呢!你上当了。
家园 哈哈,直性子憋不住话

以前在老家经常听老人们谈解放前的事情,一直都很有感触。我的爷爷几年前去世,好歹在公墓有一块地,墓碑上也写满了儿孙的名字,可是他那些死在解放前的兄弟朋友们连死在哪都已经不知道了,更不要说子孙后代了,想想就让人感到悲哀。

家园 你还矫情。北方五胡十六国,人口大量南逃

注意,东晋的四大家族王谢庾桓全都是从北方南迁的。

而且,宋朝最发达,这也不等于之前江南就不发达。所谓最,本身就隐含了之前就已经开始发达了。

我不想再谈了。打住。

家园 大族的南迁不决定社会发展

决定社会发展的是知识的普及,国际市场的开拓。

印刷术的推广,知识极大普及,学习效果杰出的人概率就极大增加。海路国际市场的开拓,拉动的经济利润,产业,科技,像英国圈地运动类似的城市化,两种因素结合起来,才有前资本主义的商业资本进化成工业资本的条件。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