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左传》人物事略02:赵武——仁人之心 -- 桥上
后面晋景公还蹦跶得挺欢呐。
或者后面的晋景公应该是晋厉公?
有时候大脑短路,真没办法。
《昭元年经》:
夏,秦伯之弟鍼出奔晋。((p 1198)(10010004))(095)
《襄二十五年传》:
会于夷仪之岁,齐人城郏。其五月,秦、晋为成,晋-韩起如秦涖盟,秦-伯车如晋涖盟,成而不结。((p 1109)(09251601))(095)
《襄二十六年传》:
二十六年春,秦伯之弟鍼如晋修成,叔向命召行人子员。行人子朱曰:“朱也当御。”三云,叔向不应。子朱怒,曰:“班爵同,何以黜朱于朝?”抚剑从之。叔向曰:“秦、晋不和久矣。今日之事,幸而集,晋国赖之。不集,三军暴骨。子员道二国之言无私,子常易之。姦以事君者,吾所能御也。”拂衣从之。人救之。平公曰:“晋其庶乎!吾臣之所争者大。”师旷曰:“公室惧卑。臣不心竞而力争,不务德而争善,私欲已侈,能无卑乎?”((p 1111)(09260101))(095)
我的粗译:
于各家诸侯在夷仪会盟那年(公元前五四九年,鲁襄公二十四年,周灵王二十三年,齐景公元年,晋平公九年,秦景公二十八年),齐人为周王室整修了郏那里的城墙。同年五月,秦国和晋国也达成了和约。晋国的韩起前往秦国重申盟约,秦国的伯车也前往晋国重申盟约。虽然达成和约,但双方都不放心。
到我们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五四七年,周灵王二十五年,晋平公十一年,秦景公三十年)的春天,秦景公之亲弟弟“鍼”来到晋国完善两国的和约,大傅叔向让人去把行人子员找来,边上的行人子朱坐不住了,对叔向说:“朱也当御。(“朱”是当班的人。)”连着说了三次,叔向都不理他,还走开了。行人子朱急了,对叔向喊道:“班爵同,何以黜朱于朝?(我和他级别一样,为什么在朝廷上抹我的面子。)”拎着宝剑就跟了过去。
于是叔向回头告诉子朱:“秦、晋不和久矣。今日之事,幸而集,晋国赖之。不集,三军暴骨。子员道二国之言无私,子常易之。姦以事君者,吾所能御也。(秦、晋两国一直在打仗,今天这个事,要是能成功,是晋国的幸运;要是不能成功,三军将士就要准备流血牺牲。子员转达两国的意图不夹杂自己的私利,你恰巧相反。像你这种小人,我不怕你。)”说完叔向也开始挽袖子,准备动手,被人拉开了。
在场的晋平公感慨道:“晋其庶乎!吾臣之所争者大。(看来我们晋国要发达了,我的臣子们所争的都是大事。)”可一旁师旷的不以为然,说:“公室惧卑。臣不心竞而力争,不务德而争善,私欲已侈,能无卑乎?(不一定,这恐怕是公室衰落的预兆。这些臣子们竟敢公然动用武力,不肯谦让,这么明目张胆地争权夺利,公室还能不衰落吗。)”
一些补充:
“夷仪”(杨注:夷仪,据马宗琏《补注》、沈钦韩《地名补注》,当在今山东省-聊城县西十二里。或谓在河北省-邢台市西,误。#夷仪见闵二年《传》。《公羊》作“陈仪”,夷、陈古音微、真对转,相近。说详赵坦《春秋异文笺》。#夷仪本邢国地,僖元年《经》“邢迁于夷仪”是也。卫灭邢,而为卫邑。今晋迫卫分此邑以居衎。夷仪,今山东-聊城县西南十二里,互参闵二年《传》并《注》。),推测位置为:东经113.95,北纬37.17(邢台市-浆水镇)。
“郏”(杨注:郏即王城,故洛邑。),推测位置为:东经112.42,北纬34.67(洛阳-西工区为主)。
————————————————————
《昭元年传》:
秦-后子有宠于桓,如二君于景。其母曰:“弗去,惧选。”癸卯,鍼适晋,其车千乘(shèng)。书曰:“秦伯之弟鍼出奔晋。”罪秦伯也。((p 1214)(10010801))(095)
后子享晋侯,造舟于河,十里舍车,自雍及绛。归取酬币,终事八反。司马侯问焉,曰:“子之车尽于此而已乎?”对曰:“此之谓多矣。若能少此,吾何以得见?”女叔齊以告公,且曰:“秦公子必归。臣闻君子能知其过,必有令图。令图,天所赞也。”((p 1214)(10010802))(095)
后子见赵孟。赵孟曰:“吾子其曷归?”对曰:“鍼惧选于寡君,是以在此,将待嗣君。”赵孟曰:“秦君何如?”对曰:“无道。”赵孟曰:“亡乎?”对曰:“何为?一世无道,国未艾也。国于天地,有与立焉。不数世淫,弗能毙也。”赵孟曰:“夭乎?”对曰:“有焉。”赵孟曰:“其几何?”对曰:“鍼闻之,国无道而年谷和熟,天赞之也。鲜不五稔。”赵孟视荫,曰:“朝夕不相及,谁能待五?”后子出,而告人曰:“赵孟将死矣。主民,翫岁而愒日,其与几何?”((p 1215)(10010803))(094、095)
我的粗译:
秦国的后子(鍼)有宠于秦桓公,他的排场和此时的国君秦景公一样,秦国就像有两位国君,于是他母亲就告诉他说:“弗去,惧选。(你要不赶紧主动离开,只怕要被赶走了。)”癸卯那天(杨注:癸卯,二十五日。),后子逃到了晋国,而且他还带着一千乘车。
《春秋经》上写“秦伯之弟鍼出奔晋”,意为这件事是秦景公做得不好。
后子(鍼)设宴招待晋平公,他的随从在黄河上建造了浮桥,而且从雍到绛,每十里都安排了车辆。宴会上派人到后续的车辆上去取礼品,一场宴会上往返了八次。
于是晋国的司马侯(女叔齊)就问:“子之车尽于此而已乎?(大人的车都在这儿了吗?)”后子回答:“此之谓多矣。若能少此,吾何以得见?(这已经太多了,要是少,我还会来这里吗?)”
司马侯(女叔齊)把这话告诉了他的主上,最后还指出:“秦公子必归。臣闻君子能知其过,必有令图。令图,天所赞也。(这位秦国的公子肯定能回去。臣下听说,“君子”能了解自身的错误,就会有正确的打算。有了正确的打算,就会得到上天的帮助。)”
秦国的公子后子(公子鍼)进见晋国执政的中军元帅赵武(赵孟)。赵武问他:“吾子其曷归?(大人您为什么不回秦国去?)”后子回答说:“鍼惧选于寡君,是以在此,将待嗣君。”他是说:“鍼”害怕成为寡君的目标,所以在这儿等些日子,等新国君接位再回去。
赵武又问:“秦君何如?”回答:“无道。”
赵武问:“亡乎?(秦国会灭亡吗?)”回答:“何为?一世无道,国未艾也。国于天地,有与立焉。不数世淫,弗能毙也。”他的话大意是:为什么?如果只是一代国君无道,“国”不会受到太大伤害,一“国”能立于天地之间,总有些必然因素,不经过几代的摧残,是不会灭亡的。[/COLOR]
赵武问:“夭乎?(现在的秦国国君会短命吗?)”回答:“有焉。”
赵武问:“其几何?(还要多少年?)”回答:“鍼闻之,国无道而年谷和熟,天赞之也。鲜不五稔。(“鍼”听说,虽然执政者“无道”,但庄稼的收成还很好,这是因为上天眷顾此“国”。但执政者也活不过五年。)”
赵武看看了看身边的树荫,然后说:“朝夕不相及,谁能待五?(早上都管不了晚上的事,谁能等到五年呀?)”
后子(鍼)退下来以后,就对身边的人说:“赵孟将死矣。主民,翫岁而愒日,其与几何?(赵武快要死了,他是“民”的主宰,却轻忽了岁月,可无奈时日无多,他啊,还能撑多久呢?)”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弗去,惧选。”曰:
《说文》:“选,遣也。”段《注》引此《传》为证。
杨伯峻先生注“其与几何?”曰:“其几何欤之变句。”
这一段《左传》关于在黄河上架设浮桥的记载,在世界浮桥史上应该也是重要的一笔吧。
“自雍及绛”按当时的里程计当在千里左右。
后子前往晋国可算是各家族中未能登上族长大位者去其他诸侯那里寻找出路的一例,由于他没等秦景公驱赶就先离开了,所以应该与那种被驱逐出来的流亡者有个重要的区别:他自己主动离开,秦国的大夫就没有举行驱逐他、不让他回去的盟誓,将来他再回秦国就没有障碍。后子的母亲是真有政治智慧。
————————————————————
《昭元年传》:
子干奔晋,从车五乘(shèng),叔向使与秦公子同食,皆百人之饩(xì)。赵文子曰:“秦公子富。”叔向曰:“厎(zhǐ)禄以德,德钧以年,年同以尊。公子以国,不闻以富。且夫以千乘(shèng)去其国,彊(强)禦已甚。《诗》曰:‘不侮(wǔ)鳏(guān)寡,不畏彊禦。’秦、楚,匹也。”使后子与子干齿,辞曰:“鍼(qián)惧选,楚公子不获,是以皆来,亦唯命。且臣与羁(jī)齿,无乃不可乎?史佚有言曰:‘非羁,何忌?’”((p 1224)(10011303))(108、095)
我的粗译:
这一年,我们昭公元年(公元前五四一年,周景王四年,晋平公十七年,楚郏敖四年,秦景公三十六年),楚国的子干也流亡到了晋国,但是他只带了五乘车,叔向安排他与秦国的公子(后子,鍼)领取同样的俸禄,都是可供一百人吃的粮秣。赵文子(赵武)就对叔向说:“秦公子富。(秦国的公子带的人多。)”叔向告诉他:“厎禄以德,德钧以年,年同以尊。公子以国,不闻以富。且夫以千乘去其国,彊禦已甚。《诗》曰:‘不侮鳏寡,不畏彊禦。’秦、楚,匹也。(决定俸禄首先看德行,德行相同的看年岁,年岁相同的看地位,如果是公子要看他出自哪个诸侯国,但从来没听说要看他随员多不多。而且秦国的公子带了一千乘车离开他的国家,可说是非常强悍,但《诗》里说了:“不侮鳏寡,不畏彊禦。”何况秦国和楚国是相当的国家。)”
于是要让后子与子干比较年龄大小,但后子(鍼)主动提出:“鍼惧选,楚公子不获,是以皆来,亦唯命。且臣与羁齿,无乃不可乎?史佚有言曰:‘非羁,何忌?’(“鍼”在这里是害怕被赶出来,楚国的公子在这里是因为不得志跑了出来,都要听贵国的安排。不过,让臣下和新流亡来的人论年纪,是不是不妥啊?史佚说过:“不是新流亡来的人,为什么要特别照顾?”)”
《昭五年经》:
秦伯卒。((p 1261)(10050007))(095)
《昭五年传》:
秦-后子复归于秦,景公卒故也。((p 1272)(10050901))(095)
《昭六年经》:
葬秦景公。((p 1273)(10060002))(095)
《昭六年传》:
大夫如秦,葬景公,礼也。((p 1273)(10060201))(095)
我的粗译:
四年后,我们昭公五年(公元前五三七年,周景王八年,晋平公二十一年,秦景公四十年),秦景公去世,秦国的后子又回到了秦国。
下一年,我们派了大夫前往秦国为秦景公送葬,这是“礼”的要求。
一些补充:
上面《春秋经》中的“秦伯”就是指“秦景公”。
有后子母亲明智地安排,加上后子自己谨慎地表现,后子最终比他哥活得长。
说是仁,不如说是义,不如说是礼。
比如这段:
贵而忘义,富而忘礼,说的就是义和礼。赵武说是仁,看来当时的人对仁的看法是针对这些大原则的。
维护社会秩序就是仁。
弟弟虽然善攻繁体竖排无句逗大部头,但是哥哥这这这-这种读法太吓人,看来恁兄弟顶多玩个诸子集成,五经我是不敢摸啦!
桥哥!能否用东周列国志或无韵离骚的文风讲一讲春秋左传?比如:勇士从烧红的铜柱上踩过去攻城、一人为搬救兵号泣于楚庭多日、和氏献玉先被前君刖又献后君‘泪尽泣之以血’、荆轲刺秦借人头跟割草一样轻松、史伯史仲因夏乙亥‘弑君’两字被杀,南史又赶来后继------
这些增加现代人豪气、雄性,使乱臣贼子惧的内容左转等史书中有没有?有,哥就开讲。
小弟自学多年遍寻同学而不得故撂荒至今,在河中见桥上兄想套个近乎,竟是一副清人考据面孔,如何让后生小辈再爱四五书经乎?更不要说服务现世当下啦!
桥哥,你一日不改读史之法,小弟我就赖在这里不走啦!
我不是文科出身,没受过专业训练,考据也大多是抄别人的,难入兄弟您的法眼,见笑了。正好赖上您多多批评,我也不一定接受,这是无赖作风了,只好请您包涵了。另外,我的文字水平不高,没什么文采,也请您包涵了。
五经我一本也没看过。
1、小弟初中二年级辍学至今,应该是西河最低学历。一切知识技能全凭个人在实践自学中体悟,单打独斗谁也没依靠,这一点您从我言论中多从下往上看,粗线条经不起推敲应该明了。
2、来西河主要相中两点:开眼界-独到思维;明道理-据实交流。
想想我所细品过的孔孟荀、老庄列、管申商韩等古典,发现他们多以论、辩之风行文述道。
所以,我以为读左传春秋应该从中提炼出产生那些智者、雄霸的土壤、史实;
历史是由人和事组成,既然那个时代的人物是通过论辩交流,那么我们在表述历史时应该契合当时人文;更不要说那是一个奠定中华文明基础底气的华章
史记、通鉴这些写实记录与其他断代史不同之一是其贯通、全景。我们在表述左传时,是否应该延续其统一而不是提取、分割。比如,我把孔孟荀通读多遍并连贯之后,据实得出他们有:脱离、相信、唤醒民众---这一思想发展历程。这只是我的臆想,也是我读史深感周期重复之痛而不得解时,想从源头寻答案之尝试。不求别人知道,只求有益于自身。
再重复,小弟真不敢把我想法强加给桥兄,我是个不入大流的小马虾,老兄从我文章中应该看出,我自知浅薄,从不敢引经据典,我知道自己本事有多大。
老兄按您的思路继续
我不打扰您!
赵文子不容易哦
原来史佚真的存在,涨知识了。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司马迁如果能像今人一样列出参考书目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