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万里同志逝世 -- 老老狐狸
基本上是听天由命了,可惜好多资料。
特别公社大队建设比较好,县里化肥厂农机厂都可以自持了,集体经济显然要强大得多。80年代的江苏浙江乡镇企业就是70年代公社经济的发展出来的。华西村就是这样的典型例子。
从戚本禹最后的结局以及总理在处理戚本禹的态度上看出来,作为政治家,基本上是把个人关系和政治利益割裂开来,这才是高层政治的常态。
记忆中唯一一次。77年本地很正常。
从全国的层面看,应对措施是很得力的。
华英明是搞农业出身的,亲自上阵,前些年搞的水利设施也正好发挥了作用。
所以,从全国来看,78年是大灾之年,粮食反而创了新高。
不是为万公辩护,估计他也没这么想。
指出这点,是因为这个,年纪小的人可能不懂。
觉得除了路宽点广场大点,其实很多地方还不如苏南的县城,所以中国最大的县城是北京吗?
一是“要吃米,找万里”,这条是正面的。
另一条可就是不咋美了。小时候有个街坊家的姑娘,脸上不知道是胎记还是啥,半边脸完全青黑色,到十几岁家里给联系了整容医院--那年头整容还完全是以医疗为目的的,不是影响生活的不给整,估计是收费成本的问题,不到一定严重程度是排不上号的。终于那女孩去做手术去了,说是全麻,做完了要一两天才能醒过来。几天之后她回来一看,还和原来一样,半脸青黑,怎么回事?姑娘妈很气愤的逢人就诉说,原来姑娘已经上了手术台麻翻了,忽然万里老同志驾到,要拉个双眼皮,立刻所有的医疗力量都要伺候万里同志,这位麻翻的姑娘拉下了手术床,昏了两天才醒过来。医院还不错,给另约了个时间做手术,后来也做的比较成功。姑娘妈觉得自己孩子性命攸关的事情(那时候大家觉得全麻是要命的事),要给一个老头子的双眼皮让道,真是忿忿不已。估计老头子就是心血来潮作个双眼皮,根本未必知道有个女孩子为了他给光着拉下手术台,而已。
受到影响了。岂止安徽合肥一个地方而已。
六十年代初期的高中毕业生写的网文很多,成分不好的话,再好的成绩也会落榜。美其名“一个红心,两种准备”。
无底线拍马屁的,实在太多了。
至于第一条,完全就是指鹿为马,胡说八道。
雪大楼里有帖过万里,克强,曾希贤那几年安徽任上的产粮数据。
安徽粮食产量和全国同期对比:
年份 全国产量 安徽产量
万吨 增长(%) 万吨 增长(%)
1959 16968 701
1960 14385 -15.22 674.6 -3.77
1961 13650 -5.11 629 -6.76
1962 15441 13.12 670.7 6.63
1963 17000 10.1 697.7 4.03
1964 18750 10.29 812.1 16.40
1965 19453 3.75 966.6 19.02
…… …… …… …… ……
1976 28631 1684.2
1977 28273 -1.2 1500.5 -10.1
1978 30477 7.8 1482.6 -1.2
1979 33212 9 1609.6 8.6
1980 32056 -3.5 1453.9 -9.7
1980年比1976年增长 12 -13.67
60年底曾希圣在安徽开始搞包产到户,粮食减产幅度比同期全国(未搞包产到户)减产幅度大,七千人大会后,曾希圣下课,李葆华取消“责任田”,继续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进行集体经营,安徽逐渐恢复,增产幅度超过全国。
万里在安徽搞包产到户,安徽粮食减产幅度远大于全国同期,1976年安徽人均粮食产量大约370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0%以上.而到1980年,安徽人均粮食产量295公斤左右,比全国低10%,这就是安徽带头分田的业绩。
所谓“要吃米,找万里;要吃粮,赵紫阳”,我看过一篇文章,说这话是80年初胡耀邦在中央决定调赵紫阳、万里到国务院工作的会议上说的。
从常理讲,赵、万当时并没有全国性的知名度,尤其是在农民心中。而且七八到八零年安徽粮食生产很糟糕,普通老百姓怎么可能自发说出这种话来?还竞相传播?
说起来,这其实也算一种广义的政治谣言,历史就是这么改写的,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个兴趣和时间去查证原始数据的。
挺好,河水PH值还是平衡的。
现在被投草没提醒,估计漏了不少。
紫阳万里,吹的,都是为要实行的包产到户进忽悠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