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浴血腾飞的龙(之六)新的中国-沾着土气的新生 -- 史文恭

共:💬185 🌺2212 🌵6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家园 公鲨 真恶心,

水晶之夜 。希反共,日反共,蒋反共,“砥柱中流”喘息疗伤还是发展壮大后70年还有知识份子怀疑。

家园 可能因为大坝漏成了筛子吧

那帮果粉们只好来抹黑中流砥柱了

家园 当时的美国,各方面都让人敬佩

>>美国以不值一提的代价在全世界强权国家的废墟上,轻而易举地拿到了他们至今70年的世界霸权。

我觉得这句话对美国也有点不公平。且不说他们强大的物质力量,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精神也比较成熟。二战后期,美军早就把东京来来回回炸了几茬了(所以原子弹扔到广岛去了),但他们就是刻意回避不炸日本的皇宫,仍给予日本一定程度地尊严。而且美国那些少爷兵,也是相当的吃苦耐劳和不惧生死:早期一次飞行轰炸日本,中间伤亡且不说(老布什机组就他一个活了下来),光是来回就要20个小时左右,后来硫磺岛、冲绳战役那触目惊心的伤亡数字,驼峰航线损失美军共损失飞机1500架以上,牺牲优秀飞行员近3000人,损失率超过80%。,可是美国人从来没有畏惧过、退缩过,这样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敬佩吗?

>>作为一种国家行为,美国在抗战期间对中国的援助,实质是一种借刀杀人。

这句也不同意。美国人对中国抗战的帮助,在相当时间内真诚的(没说全部时间和全部是真诚的,那是不可能的),具体不想详述了。要怪只能怪常凯申太烂、太不争气。

家园 67、68混乱,掉得厉害,68年的工业总产值只相当于66

年的79.13%。

69、70连续两年以接近30%的速度增长,当然,这里面有恢复的因素。

71降到14%,72降到6.3%,73回升到9%,74年滑到73年的99.93%,75年恢复增长,增速14.86%,76年增速降到2.21%,考虑76年又是地震又是政治动荡,这增速不是不可理解。

1966-1976,11年工业总产值名义增速平均为8.03%(69-76期间12.42%),参考同期gdp平减系数计算,实际平均增速为(69-76期间13.38%)8.63%。

1979-2001(在这以后,工业总产值数据不好找了,但入世后,增速应当比前期快)期间,工业总产值名义增速平均为14.5%,参考同期gdp平减系数,实际平均增速为8.22%。

通宝推:繁华事散,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大坝决口了

不是这儿溃,就是那儿漏,好在“洪水”有限,没能完全吞没中华大地。

不过还是要实事求是的说,“大坝”和“砥柱”的责任与作用不同。大坝溃了,砥柱坚挺,不能说没有大坝,也不能说砥柱就是大坝。

家园 《金融时报》:毛时代非农业经济板块的增长率实际上相当高。

英国《金融时报》8月9日发表了题为《如果毛继续领导中国会怎样?》的文章,文章称,随着中国经济增速减慢和股市出现震荡,中国国内外均掀起了关于如何保持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作为全球最大增长引擎地位的讨论。

文章认为,唯一能够得到讨论各方均认同的观点可能就是,退回到几十年前高度集体化、权力高度集中的经济政策是一个馊主意。但是根据几名著名经济学家的研究结果,完全排除毛泽东时代经济政策的内容恐怕也不明智。

分别来自达拉斯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和巴黎政治学院的四名经济学家共同撰写了一份研究报告。该报告评估了毛时代顶峰时期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增长状况,并依次推断如果中国继续沿用这些政策,从现在到2050年之间的经济增长状况将会如何。

他们的结论是,取消私有制经济、重回计划经济的政策将使中国从现在到2050年之间的平均年GDP增长率达到介于4%到5%的水平。这些经济学家预估称,这一增长率只比中国继续市场经济改革情况下能够达到的GDP增长率低大约1个百分点。

研究报告的联合撰写人之一艾勒·奇温斯基表示:“我们的一项主要发现是,与普遍的错觉正相反,毛时代的生产力增长水平,特别是非农业经济板块的增长率实际上相当高。”

文章称,不过,这份研究报告的撰写人只是从经济因素的角度分析,并未考虑具体政策的影响及其带来的巨大社会成本。与这份研究报告的结果相反的是,这四名俄裔学者此前完成的一份题为“斯大林对俄罗斯经济发展是否必要?”的报告则认为,斯大林推行的工业化和集体化政策即使从纯经济的分析上看,也是灾难性的。

实际上,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帮助中国崛起为世界的超级大国,并成为购买力衡量指标下的第一大经济体。几乎没有人真正认为中国政府会放弃现有经济政策或采取明显的倒退举措。

通宝推:桥上,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现在人口13亿,每年死亡9百多万

当年人口算六亿吧

或者找出来此前此后每年死亡人口数就清楚了

家园 53年人口普查,54年开始出生死亡登记

54年登记死亡率1.318%,按年初年末人口算,当年死亡人数接近800万。

53年的死亡率是倒推的,1.4%,很整。52年1.7%,50年1.8%,49年2%。

按85年鉴的年初年末数和出生率死亡率计算各年出生死亡人数,到64年,要比二普人口多1548万。

换一句话,一二普期间,死亡漏报最少也是1500多万(假设完全没有出生漏报),漏报率17%。

通宝推:繁华事散,盲人摸象,
家园 请问楼主网上哪里有比较好的皮定均和其他开国将领们回忆录?
家园 不可能

可能性全く無い。

家园 嗯,找一个网盘搜素引擎,然后寻找百战战星系列。注意,

皮定均中将的传记只有一个作者写的最好,那就是用了快十年跟踪老司令员战斗踪迹后才写出的张凤雏老作家。他是福州军区培养的,深得皮定均夫人的信任。

家园 美国人那不过是新十字军的精神罢了

为什么不炸日本皇宫?你真是不惮以最大的善意推测美国人,或者就是naive?反正好多人一听到美国就发自内心的跪了,脑子立刻短路。

其实不过是因为美国已经想好了怎么利用天皇和日本了。

美国不可敬,但确实是需要重视的对手

家园 前30年成就巨大,但代价也巨大

从现在公布的资料来看,1950--1978年预算内基本建设支出约6000亿元,基本和工农剪刀差下面向农民征收的“价格暗税”相等,这种体制机制并不具有可持续性。

简而言之,回不去了。未来的路,还得靠我们自己来走。

家园 关于所谓的的剪刀差,老田有篇文章,很有意思

毛时代投资能力提升得非常快,对比国民党政权时期“经济情况最好的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七年间,政府财政总支出72.59亿元,其中用作‘建设费’的仅仅1.75亿元,每年平均还不足2000万元”,与低下的投资形成过程相关,“旧中国自一八四〇年鸦片战争到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的百余年中,累计建成的工业固定资产价值总共不超过人民币124亿元”。这个缓慢的资本形成过程,在毛时代戛然而止,“‘一五’计划时期完成基本建设投资588.47亿元,实现新增固定资产492.18亿元,……五年新增固定资产相当于新中国成立时接收的固定资产的4倍”。这说明,中国社会可转化为工业投资的潜在经济剩余数量很高,但是,前毛泽东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因素妨碍了投资的形成过程。问题在于,学术界未能恰当揭示前毛泽东时代投资形成的“障碍因素”,因此把眼光转向毛时代是如何“提高”了攫取全社会经济剩余的能力,结果在经济史解释中间形成两种很“权威”的想象力:第一种想象力是关于扩大“剪刀差”的设想,第二种想象力则是集中于扭曲价格体系从而有利于投资形成,这两种想象力都不符合历史的实际。在毛时代的开始阶段,整个社会的潜在经济剩余就数量而言,支持投资的能力与旧社会差距不大,而投资能力提升,首要的原因在于破除了旧社会各种不利于投资形成的障碍,其次才是财政和行政提取能力的提升。也就是说,因“破除障碍”这个消极因素的消失而获得的能力是第一位的,因“提取能力”这个积极因素的上升则是第二位的,因为学术界遮蔽了投资能力上升的第一位原因,仅仅从第二位原因出发建立解释体系,必然会过度夸大“积极因素”。

把毛时代工业投资能力提升,与政府剥夺农民的力度联系起来做因果解释,这是扩大剪刀差思想的要点。所谓“剪刀差”,就是工业品定的价格越来越高,农业品的价格越来越低,政府通过这个扩大的差价来提升投资能力。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是中国人民大学老教授严瑞珍,她的看法是中国的工业化投资百分之百来源于剪刀差:

从1953年到1985年全国预算内的固定资产投资共7678亿元,平均每年240亿元左右,大体相当于每年的剪刀差绝对额。可以说,30多年来国家工业化的投资主要是通过剪刀差取得的,是剪刀差奠定了中国工业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说到底,扩大剪刀差要通过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变动来体现。有一个叶先生系统地研究了毛时代工农业产品的比价关系变动,清楚地显示剪刀差的说法并没有根据:“从1952年到1977年,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了72.4%,而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上升0.1%。”这位叶先生明明知道不存在扩大剪刀差的问题,但他觉得不够,一定要加上自己的概念创新来证明剪刀差存在。他说农业劳动生产力提高得慢,工业的则提高得快,要从这个创新的角度寻找存在剪刀差的依据:“同期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61.5%,而农业劳动生产率只提高了24.8%。在剔除了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之后,从等价交换的角度考察,剪刀差扩大了20%左右。”叶先生的剪刀差概念已经完全有别于剪刀差概念的内涵,他把自己的研究强行纳入剪刀差概念框架进行界定,早已越出剪刀差概念原有的内涵和外延,已经构成“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他的比值剪刀差概念如果成立的话,显然已经是说针对不同的工农业生产率提高速度如何更合理地确定比价,而完全不涉及工农业产品比价实际上在扩大的这个“剪刀差”概念的标准内涵。之所以出现这种“对着事实说假话”的问题,其背后的逻辑在于:学者在进行研究的时候就先念地设定了要在剪刀差框架之内,找出毛时代工业投资能力扩张的奥秘,而不愿意扩展自己的视野,在剪刀差之外去寻找新的因果链接,因此,就会出现这种完全无视逻辑的怪事。

下面是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详细数据,在每一个时期的工农业产品定价趋势都是:农产品的价格是愈趋上升的,农产品跟工业品的交换比价是愈趋缩小的,没有执行过扩大剪刀差的政策。“以一九五〇年为100,一九五二年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为121.6,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9.7,工农业品综合比价指数为90.2(以农产品收购指数为100),交换比价缩小了9.8%。……一五期间,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提高了20.2%,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上升了2.2%,……一九六五年与一九五七年相比,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了28.5%,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上升5.6%,……一九七六年同一九六五年相比,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提高了11.6%,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总指数降低了7.3%。”

老田:毛泽东时代的资本与劳动

通宝推:hwd99,桥上,tanhuan,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前三十年的主要问题应当还是:

积累先于生活;国防重于民生;基础工业重于消费产业;外部强行封闭。

这些,在69-72,基本上开始转型了。本穷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载人飞船“曙光号”下马和“四三计划”的启动。

当然,本穷这离经叛道的看法这和改开后官方的叙史模式格格不入。

所以,从经济来看,对外开放起始点应至少前推到197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