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关于移动医疗,医改及春雨医生 -- chuchong

共:💬134 🌺491 🌵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家园 续4--医生是医疗的核心

前文提到:医生是医疗的核心。

记得国内有位大佬史玉柱,提过一句话:“要改变消费者固有的想法,比登太阳还难;但不是不可能的。”不提史玉柱的个人争议,单就营销水平,作为一个合格的产品经理,对消费者需求的把握上面,其都非常值得学习。史玉柱做保健品,挨家挨户找老人聊天,做征途游戏,自己先做骨灰级玩家,然后与2000玩家聊天,每人至少2小时(这个说法是网上的段子,坦白说我是很怀疑这个的,这起码得聊一年,可能真实的聊天是团队行为而非个人行为)。

改变消费习惯么,譬如淘宝,算是改变了国人的购物消费习惯,为什么:淘宝给予你完善的购物体验,让实惠看得见,完爆实体店消费。从小工厂作坊,到淘宝店家,到购物者,全产业链都受益,由此引爆了淘宝品牌。(这里举淘宝的例子,只是想描述我关于“全产业链受益”的观点。其他如淘宝税收问题、假货问题了,我们还是先放下不谈)

中国现状的医疗体制,付费更多表现为个人或者家庭行为。医保的覆盖人群、覆盖范围都还不大。对于患者来说,其倾向于大医院高级别医生的诊治,这是天然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大医院的大医生也莫要高看自己的魅力了,其所以得到患者青睐,更多的因素其实是落在“大医院”身上,而非自己的“高级医生”名片上。患者本人是无法判断医生医术水平的,大医院的综合实力----先进设备、检验手段、学术水平,及医生本人的临床经验,这才使得患者趋之若鹜。

患者习惯就诊于大医院高级别医生,并在其诊断后进行医疗付费,这是现有的习惯。这个习惯里面有诸多不满意:挂号难,排队苦,就诊时间短,做一大堆检查,最后医疗费用基本都会嫌高,跟其他消费体验比起来动不动就是服务人员“微笑服务”、“您好”、“欢迎”、“再见”比起来,医疗服务体验不可谓不糟糕。

虽然很糟糕,你有看到有多少患者会选择去私立医院呢?而且与朋友谈起私立医院,一致的说法都是:医疗就应该是公立的,私人医院可以发展但永远不应该是主流。

患者处于被医生支配的角色:你的病情状况念给你听你也只能是听着,该做什么检查用什么药你是一抹黑,可能会询问你是否你有医保尽量开医保范围内的药,但是怎么控制在医生手上,医嘱上面描述的情况一般你是言听计从----你敢不听?如何消费是医生说了算,但是患者要掏腰包。

有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北京有家做移动血压计的公司,大约2004年就开始做血压计移动管理了,不过那个时候主要是通过GPRS发短信信息到服务器,后来智能机时代,开始做云端。公司总经理提到对高血压人群进行血压数据收集管理时,说这么多年,他只遇到过一位用户,两年如一日的上传血压数据到服务器。他都很惊讶,亲自去拜访了这位用户,对方告诉他,一位医院的护士推荐他这样做,护士说她会帮他监测数据的。总经理继续去拜访该护士,结果得到的答案是“有这回事么,我早都忘记了”。

正因为如此:医生才是医疗的核心。

通宝推:jent,
家园 俺知道是女主任,所以上美男记,该主任是

舞林高手,所以就有高帅舞技好的代表套近乎,成功率极高。

俺这矮挫钝就算了。当年俺要一直混下来,现在怎么也是个大去经理。我们同班一个铁姐们已经是全国总监了,一个哥们也是大区经理。当年俺可是销售全国第三,然后就推出江湖,铁盆洗脚,回头学术混教育界了,俺们总监十分不解和可惜,因为正要提拔俺做产品经理和专员呢。

俺当高级代表的时候,可以帮医生查文献,修文章,是稀缺型代表,不用上俺的美色

通宝推:老老狐狸,
家园 其实这种模式正好使用O2O,一个医生可以

有很多患者末端,这个医生也需要上端的支持,比如这位医生觉得他/她的一个患者需要一个搭桥手术,那马上就能得到医院支持,进行会诊,看看是否确实需要,还是有更好的方案。

家园 这一点确实很怪,难道是俺们的文化?

俺家属于比较异类,啥都不讲究,医生是谁都行,孩子学校一般就行,孩子上学也放养。可是周围的中国家庭很多很注意的,必须穿名牌,孩子各种活动班,吃春天然。俺看这都觉得累啊。

也可能俺这种农村出身的没法把生活过精致了,老婆生生被俺也带成了村姑型。娃弄成了傻瓜娃

家园 按照中国人对常见病得认识水平,家庭医生不需要

按照中国人的节操,家庭医生马上就什么都开处方,拖垮医保。

如果家庭医生拿不到回扣,谁愿意干?

如果家庭医生能够拿到回扣,病人还是固定的,还不得整天吵架?

家园 医疗上的020现在就做这个,不过客户端是否

接受,效果咋样,还要进一步验证。

家园 哈哈。陈王貌似是在上海,有签家庭医生么?

这种模式,现在还只是试点。

不看广告看疗效,等多两年再评价。

与这个呼应的,还有今年5月北京的居家养老服务条例。

总的来说,老龄化加剧,慢性病抬头,譬如上海地区的老龄化比例据说已经达到27%(这个应该是上海户籍人口的比例),整个长三角地区在国内尤为突出。最近10年来,慢性病发病率显著上升,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其伴随的各类并发症,开始直接影响到普通家庭人口的医疗支出。这是最近几年,医疗创业公司扎堆成立的时代背景。

家园 混腔势的家庭医生

啥也不懂, 我签他干什么?

老人可能有好处,就是慢性病到他那去开处方。但是如果他还像现在2甲医院的医生,很多药开不出,或者慢性病一次只能开3天,病人马上就要抛弃他了。如果他能够开现在三甲的药,这家伙几乎肯定会烂开药,最后超预算。

要知道,现在拥挤的三甲医院,实际上是医保的缓冲层。

家园 不只是钱的问题,是钱和疗效的问题

医保就是未雨绸缪。人们(家庭)在生了病都不愿意花钱的情况下,难道会愿意在没生病的时候花钱?

有希望治愈,一家子背上一身债把病看好了再说。这个观点我完全同意,并且很欣慰。然而,那也是问题的根源。我这里要说的是,一家子是愿意背债还是愿意背官司??

手术台就是战场,没有那个医生敢说稳赢。

你说可以治愈,全家财产投进去了,你说可以治愈然后好好的人就死了。你说会不会放过医院?

如果是患者个人财产+医保,入土为安。事情就算过去了。

如果赌上了全家的财富,结果还是不理想,会不会后悔?女婿,亲戚等不是那么亲的人会不会质疑?人多了,人心杂。

在当前对医疗价格不信任,对医疗效果不信任,对医生不信任的气氛下,会放大这种“后悔和质疑”!

扩大化了的家庭医疗共同责任体反而会耽误医疗进步。

家园 精准医疗的思路错了

从基因层面精准医疗太过超前,基因和现状表达又不是一对一,20年内无解。

生命是无价的,医疗资源永远是短缺的,不用技术手段大幅度改善疗效,任何其他IT技术都是改变抢资源的方法而已,零和游戏。

我认为真正应该着力的是慢性病,现在全世界范围内医院和药厂都不愿意向慢性病宣战。对高血压,糖尿病,气管炎和慢性乙肝这四大常见慢性病,采用精准的闭环跟踪,精确给药,从而达到大幅度缓解甚至痊愈的地步,真正能造福人类。

家园 中国每年有大量的注册医生不执业

医院紧张明显不是医生不足,而是TG的历届政府力图实现狗日的医疗市场化,限制三甲公立医院的扩大。

家园 同意。。

人还是粗糙些好,经得起磨砺。。

家园 医患关系,包不包括患者家属?

医疗的专业性,使得医生在医患关系中处于支配的地位。是的,自己的小命在医生手上捏着呢,患者当然是不敢丝毫忤逆。

如果加上患者家属呢?

患者家属会不会说:“你这二流医科大毕业的医生,你懂个屁,这是我从网上百度来的“最佳”治疗方案你给我按照这个来。”

“患者本人签字同意的原治疗方案”

“他病糊涂了”

这种情况下,患者会听亲人的还是医生的?

如果患者失去意识或者行为能力受到限制,法律和社会习俗觉得医生应该听谁的?

被认为行为能力受限的患者的?

被认为有利益关系的医生的?

还是患者“最亲最亲的”亲属的?

家园 国外家庭医生收入不高。

在加拿大,高端有收入接近百万的专科医生,政府想限制他们的收入,无从下手,只能会让轮候排队更长,但也有仅七八万的家庭医生。并非大家以为的,所有医生收入都高。

把这种制度介绍到中国去,想中国人的聪明脑子,大家都是利己优先,这种糊弄人的制度哪里行得通。

家园 医保肯定会被拖垮

三甲医院自己就在挖医保墙角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