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关于移动医疗,医改及春雨医生 -- chuchong

共:💬134 🌺491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关于移动医疗,医改及春雨医生

    因为在做一款医疗的创业项目,近两年多以来,一直在关注医改、移动医疗的事情。国内这两天,国内一篇《论春雨医生的倒掉》文章,将移动医疗和春雨推到了风口浪尖。想就这些事情,说几个个人理解,抛砖引玉,希望能收获些不同看法。

    第一次发贴,思路可能很凌乱,还请见谅。

    国内互联网产业发展,圈了很多地,O2O是一块,社交&游戏是一块,搜索引擎(广告流量)是一块,就是所谓的BAT。从2010年开始,互联网圈就开始谈及下一个风口,并且都赌上了医疗行业。这一块体量够大,一直以来用户满意度也不高,同时应对着国内日趋老龄化的现实,国家也将医改提上了日程。

    国内医疗体质,成绩有之,问题也是多多。就从医患关系说来吧。

    2008年及2013年,卫计委统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每5年统计一次),对医疗服务价格、供给情况、满意度等很多方面进行全国性的调研统计分析,最近一次的结果是,其他方面基本朝良性方向发展,唯独医生感受到的信任度和患者满意度是下降的。

    ---------------

    调查报告:http://www.nhfpc.gov.cn/mohwsbwstjxxzx/s8211/list.shtml

    2008年以前的报告可直接看。最新2013年的报告未有全文,但在国内期刊网中已经有了总结分析性论文。

    ---------------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以上表格来自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之三-医务人员执业环境现状》

    究其原因(信任度下降的原因),以我跟各层级医生聊天沟通的结果,以及切身感受,最大的问题在于,医疗回扣已经越来越为大众所了解,这种医药领域的潜规则,严重破坏了患者对医生医疗服务的信任:医生是基于病情而给予的诊疗呢,还是基于个人回扣而给予的诊疗。我的一些医生朋友,自己也表示不信任 不熟悉医生(不同科室的)的诊疗结果,往往会去找熟人医生进行诊断确认。事实也往往是,医院医生会开一大堆基本无用的药品,反正你是搞不清楚的。但是如果你真有熟人医生,一两服药就可以了。

    (这里需要说明下,医闹是信任度的一个体现,但是医闹的主要问题往往是患者与医生的信息不对称,及患者家属本身的无理取闹,当然也有部分确实是因为医疗责任)

    对于国家医改来说,患者对医改的评价尤为重要,而患者的感受无非就是:是否比以前更容易接受医生诊疗,是否自负的看病费用降低或者略微增加,是否医院的医疗服务更贴心了。

    偏偏国内的患者还很难伺候:由于我对医生普遍不信任,我最好选择大型医院主任级医生。我的所有医疗付费,因为我看不明白搞不清楚,只有在医生描述我需要如何付费时,我才会选择付费。当然,不差钱或不是很严重的病的话,花点小钱在网上做各咨询问诊也是可以接受的。

    回到医生这一头,国内医学院近些年招生情况日趋惨淡,我认识的医生过百,聊起来,80%的人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学医。分析一下,大致原因如下:

    1、医生的收入分层很明确。按照医院级别,科室情况,医生级别,可做成一个立体图示大型学术医院骨科肿瘤科心胸外科的主任医生,是最高层。所谓人生赢家。小医院外科主治医师,最低层级(不算护士、社区医疗服务等的话)。

    想要往上爬,熬资历熬年限,发论文,拉关系,其中苦楚唯有经过才明白

    点看全图

    图来源(http://www.huxiu.com/article/115946/1.html)

    2、医生收入的合法性问题

    不拿回扣,想维持符合身份的生活质量,难。

    譬如我就认识一个国内大型三甲医院的骨科主任,国内学术界相当知名,号称从业30多年,从未收受过回扣。其前两年还跟家人一起挤在10多年前医院分配的两房里面,最近才刚换房,还是其新书刚出版的版税钱买的。

    拿回扣,不止是法律风险,也有医生本身的道义问题。

    医药反腐屡禁不止,最多就是威慑一下。医生圈中偶尔提及此事,也往往是,这个人太不小心了,或者说运气太差了。

    那么,医药回扣到底占医生收入的多少呢。我有一些直接的个体数据,但是就不提了,免得吓着大家,大家可以看下面这幅网图,算是一些普遍的:

    点看全图

    图来源(http://www.huxiu.com/article/115946/1.html)

    (未完待续)

    通宝推:shyukyo,桥上,老老狐狸,光头佬,回旋镖,盲人摸象,来路,jent,天白,地的得,石狼,辣椒,小豆豆,关中农民,陈王奋起,不远攸高,
    • 家园 转:春雨医生创始人CEO张锐对话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衫

      这样一场对话可能一时让从业者纠结与困惑,然而放下立场,首先倾听,也许将能打破医院与互联网医疗之间的玻璃门。

      11月7日下午,财新峰会健康点专场在北京丽思卡尔顿酒店如期上演,活动分别从政策、人才、投资以及商业模式四个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健康点将陆续报道每个环节的精彩瞬间。

      由于活动最后一个环节的讨论异常热烈,且这样一场跨越互联网医疗与公立医院的对话本身蕴含着犹可回味与借鉴的价值,在此健康点第一时间首先奉上此次对话的实录(部分内容有删节),希望道理能在辩论中显现。

      主持人:

      刘谦 医药作家 财新健康点专栏作家

      嘉宾:

      王衫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

      张锐 春雨医生创始人 CEO

      主持人刘谦:请问王院长,您用过春雨医生吗?

      王杉:我还需要用吗?没有。

      主持人刘谦:我想问一下,您说“我还需要用吗?”意思是……

      王杉:我要用,那我这个院长白当了,我八年副院长、十年院长,我要看哪个病,还得经过张总,是不是有点绕了弯了,用不着。

      主持人刘谦:张锐,春雨医生上面有没有非常有名的教授、院长级的专家在?

      张锐:有,还有不少。我现在准备论坛完了之后跟王院长好好谈谈,让王院长也入驻我们。

      王杉:你把我的价值只限于“给你用”,我可能还有更大的价值。我可能还可以给你出主意。

      张锐:我和王院长不是同行

      王杉:刚才主持人把我们俩分开了,其实我们一直在一个战壕里面。我是外科大夫,但是从2006年开始真的投了很多的精力在医疗信息化上,我们医院现在达到的是HIMSS7级。

      2014年美国医疗卫生信息与管理系统协会(HIMSS)大中华区执行总监刘继兰向王杉颁布证书,北大人民医院成为亚洲第二家、国内第一家通过HIMSS7级评审的医院

      张锐:医疗信息化,王院长他们做的确实很早。

      王杉:2008年大家都在提Mobile Health的时候,我就提过RealLife Medicine。去年的时候,世界顶级的十所大学的学者都在研究我们Real Life Medicine模式。张总他们做的是我提出里面的一小部分,所以我们是合作者。

      主持人刘谦:王院长如果你不是在公立医院当院长,您早已经是百亿级的富翁了。因为您的一小部分,现在已经估价很多个亿了。

      王杉:为什么我前一段时间着急跳出来对互联网医疗说几句话呢?其实是有一些担忧。我是积极支持(互联网医疗)的。IBM全球顾问我都做过四年。IBM全球就18个顾问,医疗界只有两位,一位是美国匹兹堡大学的CIO,另外一位就是我。我们是同行,别把我看成是要挡着这个事儿,其实我一直在促进(互联网医疗)。

      张锐:很荣幸王院长把我当成同行,其实咱们不是同行。我觉得互联网医疗跟传统医疗不是一回事,两者有几个出发点不一样。

      第一、传统医疗是以医院和医生为中心的,互联网医疗是以用户为中心。

      第二、传统的医疗是以利润为中心的,但互联网医疗是以控费为中心。

      第三、传统的医疗是以医疗作为整体的,无论是工作还是自己的IT系统都会往塔尖走,但是互联网医疗越来越往塔基走。尤其是春雨代表的,各位投资人说要做专业垂直,也支持做专业垂直。但是有不少客户还是要走向平民、用户、大众,我觉得这是两个不同的理解。

      王杉:IT人想替医生看病,这出了大问题

      王杉:这可是张总挑起的,有火药味了。那我就要表达我的观点了,我一直很善意的。大家听了以后,会觉得春雨是真正的公益性公立医院,张总把我们描述成为盈利性医院了。错了!

      其实现在任何IT人想替医生来看病,这一定出了大问题了。

      为什么要说这话呢?就是任何的医疗有两个基本原则:第一、医疗质量;第二、病人安全。

      中国移动医疗的商业模式现在根本还不存在,别说要买美国的模式、买美国的什么,美国的互联网医疗的商业模式也没有大家公认的成熟模式。根据中国现行的医政管理办法,所有的医务人员必须在医疗机构执业,如果不在医疗机构执业,严格讲是违法的。

      当然,任何改革在一开始的时候都是在特殊政策试点下要做的事。我想说的是,我从2005年政府项目研究出来的实景医学,但是让战略投资人来调研以后,回去说的都是商业模式。监测呼吸睡眠一晚上在医院里面可以收400块钱,如果回家以后谁去给装置设备?那个钱怎么收?去家里服务的时候,(如果出问题)到底是谁的责任?是医疗机构的责任,还是个人的责任,如果是医生个人的责任,那就是刑事责任。这里面的医疗风险责任很大。

      现在和医保相关的一系列医政、药政并没有成熟,在美国也没有成熟。去年美国在移动医疗投了41亿美金,我的形容:就是买股票。中国在去年投了7亿美金,我的观点还是:在买股票。因为商业模式根本不清晰。

      但是有一点我觉得张总做的是对的,一定是O2O模式。也就是我们说的Real Life Medicine。

      接下来是我的两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互联网医疗对于医学真的是有巨大的促进。用于大数据实时采集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乃至于患病人群的各种数据,用于探索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规的规律,将来一定会得益于此。

      第二个观点,任何新的技术改变不了医生看病人的模式。西医讲的是望触扣听,中医讲的是望闻问切,到今天为止,我们信息色彩还原还达不到(要求),现在如果说通过某种技术就不用医生面对面看病人了,那受损的一定是医疗质量、病人安全。

      张锐:我从没有要代替医生去看病

      张锐:我每次听王院长说话都是掷地有声,非常过瘾。王院长刚才说了两个观点,第一个是IT人替医生看病是不靠谱的事。但是王院长,我们真没有替医生看病。你不能说马云就是卖货的,马云没有卖货,马云建立淘宝让买家和卖家自由撮合。也不能说马化腾就是聊天的,马化腾建立微信,使我们之间有撮合。春雨包括移动医疗的很多创业者,我们提高了医患之间的沟通效率,降低了沟通成本,不一定每一次非要到医院去……

      王杉:所以,IT人员要去做改善服务。第一、服务病人,让病人感觉到医疗服务更加人性。第二、服务医生,让看病更加方便。

      IBM干什么?把美国最顶尖医疗机构医生所有的经验和曾经历史上管过的所有病历汇集起来,用类似deepblue的机器来帮助医生做适合的诊疗方案,我觉得将来对医学一定是促进的。但即使这样,也是long way to go,因为人的参数太多了。今天张锐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他的坏话了。我就说“云医院”,说什么拎包入住,告诉大家,我是外科大夫,在我的医院里面至少近20个部门在监督着行医行为,医政、药政、院内感染、控制,就连看两个病人之间洗不洗手都有人管。

      你是选了一个很好的医生,但是技术好的医生不一定给病人带来的都是治愈的效果,为什么?因为现在的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伦理综合的结果。比如说你得胃癌了,看样子没多长时间了,如果遇上一个没有很好医患沟通技巧的医生,没有很好医德的人,哪怕手术做得很漂亮,又会怎样?严格讲癌症病人很多是被吓死的。

      医院招聘医生就要有一套成熟的招聘标准和体系,入职后还要培训。招的都是北大清华的顶尖人才,即使这样还得花一大笔钱来培训他们。此外还得有约束机制。什么时候春雨医生能设计出一套和现有医院一样能保证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的保障体系,那你将来就打遍天下无敌手了。

      我也不知道谁帮你考察盯住医疗质量、病人安全。您好像签了不少诊所、医疗机构了,你怎么去管卫生质量呢?另外我还担忧您的商业模式。

      张锐:王院长可担心我了,第一个是担心我们的医疗质量无法控制。我觉得医疗质量最重要的控制不是我们控制,而是医生控制,医生签约以后,由医生来做。

      王杉:我真的认为这是个错事。

      张锐:您说的是线上还是线下?

      王杉:几百年医学的历史,为什么有医院?不是要把大家限制在一起,而是需要质量控制。

      张锐:有医院的原因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

      王杉:绝对不是这样,我都做了这么多年医院了。真的不是靠医生自己来控制医疗质量,要永远记住这个,不可能!

      张锐:您觉得什么才能控制医疗质量?

      王杉:我刚才已经讲了,医院里至少有20个部门在管着医疗质量。

      张锐:我打断一下。如果是20个部门,是不是还是人在管?那么这样,您当春雨医生的CEO是不是就可以了?

      王杉:我一定要给你建立一套体系,我刚才说了,你要把这套体系建立起来就打遍天下无敌手。

      张锐:如果您做就可以了?

      王杉:不是你这样的IT人,因为你不理解医疗是什么。

      张锐:那没关系啊,我聘您这样懂医疗的人啊。

      王杉:那我也得想想。严格来说你不是IT人,你是投资人,你雇着IT人给大家做技术服务,雇着我这样有医学背景的人给你管理医学质量。但现在你是把投资人和IT人的角色混为一谈,把医生和管理者的角色又混为一谈。医生是被管理者。医疗质量不是医生能控制的,而一定是高于医生的机构。

      我从来不反对互联网医疗。我是给张总提建议。如果你现在的身份是投资人,你就找很好的IT人,把医生病人伺候好,找一个职业的医疗管理专家,把一套系统机制建设好。但是现在这样肯定有问题。

      主持人刘谦:我觉得这样的对话特别好,过去的问题是院长和移动医疗不对话,因为院长觉得移动医疗玩的都是小儿科。移动医疗觉得院长不愿意尝试新生事物。王院长,凭我对春雨医生的了解,他们还真是像您说的这么做的。他们很希望把疑难杂症,把医疗质量控制的部分交给医生,交给懂管理的。他们做的是诊前分诊、匹配。

      王杉:刘先生,我举个例子,我今天上腹部不适,是疑难杂症,还是简单病?可能是胃癌晚期,也有可能胆囊结石,还有可能是慢性胃炎,您说误诊的责任归谁?

      张锐: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这几种可能性在医院里面是不是也要完成?

      王杉:那一定的。

      张锐:所以这不是互联网的问题,是医学的问题。您刚才给到的建议都对。您批判的并不是互联网。

      王杉:我从来没有批判,我积极推动的。我是互联网医疗中国会的13个发起人人之一。

      张锐:我也是。

      王杉:一上来我自己的定位是自家人,只不过现在互联网医疗不能再被忽悠。我今天本来想再和缓一些的,但是你既然挑起来了,我的本性就掩饰不住了,哈哈。

      王杉:三甲医院也不想做“超级吸尘器”

      主持人刘谦:北大人民医院做得再好,可能对整个医疗体制未必能解决多大问题,因为你们吸引了太多的患者,把很多不该去北大人民医院的患者也吸引过来。现在说三甲医院就像超级“吸尘器”,把很多留在社区、县医院的患者都吸过来。

      王杉:您觉得这个事儿该是谁做?我从这轮的医改方案的征求意见就很荣幸一直在参与,我们一直在建议“看病难”不是多建三甲医院,也不是多建社区医院,是要建IDS(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它在中国的医疗体系里如果选准了,我觉得有两类:第一类、全科医师诊所;第二类、专科医生诊所。

      就是把我这样医院的门诊要按照人口的分布和地域给分出去,一开始让我的大夫能够在更方便的地方给病人就诊。但是这件事只有政府能做。我们别越位,我们可以做实验,我们可以积累数据、拿出一些示范的东西。我们从2007年开始做的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其实做的就想把所谓的小病去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这都喊了很多年了,我们是具体去做这个模型的。

      我们加上张锐再怎么努力,其实现在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政府相关配套政策。春雨是一个很好的模式,实际上是处处有难题。据我所知,政策制定者都明白。但是因为医改是政府牵头的各部门一起合作的,每个部门都有自己负责的,每个部门都有自己不同的视角。等出台文件的时候,有时候确实让你感觉到有些不是那么理想。您提到的问题严格讲是政府该扮演角色,让我们跟更多的春雨、秋雨、冬雨,一起把14亿人的健康给解决。政府必须出来把我们很好地连在一起。

      三甲医院人满为患究竟是谁的责任?

      张锐:我补充几句,说点心里话,王院长刚才说的话我全部同意。可能有一点是做法不一样,王院长德高望重,在中国的医疗信息化是一个权威,也是一个领袖。在医学领域、医学管理领域都是德高望重大师级的人物。

      王杉:我要晕了。

      张锐:但是我认为像春雨这样的移动医疗的创业公司和像王院长在医疗主力军的一些机构,最大的不一样的地方不是观点不一样,而是所在位置的不一样。

      说实话任何一个创业者都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什么都没有,所以能做的一件事就在无路中找路。我们为很多政策做了很多建言,包括春雨也参与了很多国家的立法进程。出来的结果怎么样?不知道的。对于我们来说怎么办?

      对于移动医疗的创业者来说去等政策的降临,等一切风调雨顺再去做是不行的,所以只能埋头少说话、多做事,去做一些可能大家看不上的事。

      如果说春雨和人民医院是什么关系的话?我的理解是春雨是在给中国的像人民医院这样的顶级医院做底层的服务,我们想做互联网底层,也想做社区底层。在这里面政府会有一些支持,或者是有一些理解上不到位的地方。没有关系,慢慢来,发心在这儿呢。

      大医院和互联网公司的分工

      王杉:您说您做底层。我发自内心认为没有谁高谁低的。我们是在同一水平上,离开谁,都做不好的,没有地位高低,只不过大家分工不同。

      主持人刘谦:您觉得大医院和互联网医疗公司该怎么分工呢?

      王杉:回到我那两个点上,互联网公司打算促进医学的发展是一种做法。刚才谈到了非接触血糖的测定,其实跟我们合作的公司在做什么呢?生命的体征,用摄像头非接触来做。有呼吸睡眠暂停、ED、疼痛,疼痛包括自我评价评分,还有眩晕发作性疾病。就是在自然生活工作状态下收集数据进行诊断和治疗。

      关键的问题是商业模式没有形成,假如说要培育要长线投资,一定会改变将来的医学模式,就诊的模式都变了。根本不用犹豫,想长线投资就投吧,一定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用上。

      第二,做服务。最关键的是不掌握医疗资源的时候从哪儿来?春雨已经给了例子了,春雨能够找到医生。你找到医生了,核心的问题就是在医疗质量病人安全上得到进一步保障,要建立马云、李彦宏还没有想到的。我个人认为他们研究后还是认为是医保给付、服务链,因为卖产品挣不了什么大钱,渠道的建设又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我说的是大有可为,但是确实需要大家积极探索商业模式。

      主持人刘谦:我今天有点意外,我以为今天王院长会多谈医学的问题,没想到王院长更担心的是投资回报的问题。

      Q&A

      观众提问:移动医疗是都在外围打,但是医院像一个壁垒,几乎移动医疗公司都没有攻进去。而且医院的信息化是信息孤岛,大家之间信息分享的情况都不理想。作为我们国家医院信息化做得最好的一家医院,这些移动医疗公司想结合的话,您有什么建议吗?

      王杉:很简单。我们现在没有强制性的医疗信息化标准,所以导致医院里面就是孤岛。如果为了医学的目的很容易结合,但是(互联网公司)真的没有拿出什么现在已经成熟的、医院必须买的东西。你给到了医院什么,医院就必须买你的服务?

      我还是回答原始的观点,做医学,互联网移动医疗一点问题都没有;做商业,确实你要把故事在一个部分讲清楚了,讲清楚以后算起来就合适,那你就做吧。

      观众提问:我们在做视频问诊的平台,主要做医疗天猫模式,医院入驻我们平台,医院提供实体门诊安排医生排班。C端就是患者通过APP预约问诊。王院长怎么看待我们模式呢?如果是您的话,您愿意入驻吗?

      王杉:这件事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呢?现在的任何技术取代不了医生看病。我们现在一直在做,我几乎每天在做的就是跟共同体单位的医生在讨论病历。这个我肯定干,我从2007年干到现在,一分钱不收。是跟全国470多家共同体单位在讨论病历,因为坐在那端的是医生。

      不管有多远,你在那个屋子也是经过这个技术,到美国也是这个技术。第一,医学模式是改变不了医生看病人的。唯一的可能是那个病人是我的病人,我做的手术,他的情况最近看过。简单讲,今天有一些什么不舒服,我来判定他到底是没大事,还是说你赶紧来医院看。

      第二,我们现在影像诊断其实颜色的还原讲的只是分辨率,颜色还原到今天为止也没有真的有看病人的感觉。很多医生一眼看上去说两句话就知道,这是有经验的医生。

      这个模式我真的打问号,这不仅仅是您的模式,好多都这样在做,我一直不是特积极。那就等着技术的突破。

      张锐:这事跟我们关联度比较高,我跟你说一下。四年前做春雨的时候,若干人告诉我,你不靠谱。我的信心倍受打击。但我觉得,你去做你的事情去,唯一证明你做这个事情对的就是每天的数据,你有多少新增用户、多少新增医生,以及每天视频问诊量增加了多少。这个东西需要在里面慢慢调整和磨合,虽然刚开始达不到院长的要求,但是你坚持吧,也许有一天(成功)呢,谁知道?

      王杉:我补充一点,你一定要找律师。你可能看了几十几百万,但是就一例把你告了。你首先要把责任搞清楚。各种医疗质量安全措施,不是防大概率事件,是防小概率事件。大概率事件一旦发生,可能就颠覆你。我吃过亏,所以我能告诉你这个。

      张锐:刚才说法律问题。每家三甲医院都会遇到法律风险问题,但是你坚持吧,中国那么多三甲医院,每年碰到这么多法律问题,但是也没看到谁倒闭。

      观众提问:刚才王院长一直强调医疗质量的问题。但是现在在中国有相当多的人,宁愿降低质量需求,只要我能获得就可以。您怎么看?

      王杉:以牺牲质量来解决看病难,那么多医疗机构,检查一出点什么问题就要往我这儿跑,为什么?因为大家不信任。你说的这部分人,也许需要民政部门来关注吧。

      主持人刘谦:在中国的医疗体制中核心的还是公立大医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推进数字化医疗,张锐你作为一个互联网医疗公司的创始人,你对大医院像王院长这样的专家有什么期望,你希望他们做什么来对待互联网医疗?

      张锐:从今天的发言时间也可以看到,也许就是今天中国的传统医疗机构和互联网医疗所占的位置对比。中国的互联网医疗也许就只占1%,就像我今天在这个论坛上所占的发言时间一样。

      没问题,慢慢来。现在医疗互联网就去做大医院、大院长做不到的事情吧,以后未来再做一些能切入到医疗核心的事情。

      从创业者的角度来说,对于我们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赶紧把商业模式找到。从我们现在来讲也不是特别困难,今年春雨大概实收的收入大概是1.5亿,对于院长来说可能是九牛一毛,但对我来说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最重要的一个价值,是我们跟保险的合作,春雨诊所和线上医生打包在一起,我们现在在推的门诊险,不出意外的话在今年元旦你们就可以看到我们跟中国最大的保险公司之一推出门诊险。光是门诊险,明年的收入就可以做到2.5到3亿之间。移动医疗不是没有商业模式,是因为我们的无知和傲慢觉得它没有商业模式。

      春雨正在通过各种方式寻找自己的商业模式

      主持人刘谦:王院长对于同行其他三甲医院,您觉得他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去拥抱或对待互联网医疗?

      王杉:确确实实我们是真的关注互联网医疗,参与到互联网医疗里面。而且我们还希望更广的介入到互联网医疗,这是毫无疑问的。将来的合作我想是整个产业链要跟大的医院要合作,否则作为医疗服务体系只是一个局部的突破,都成不了气候。

      只是我在这儿一直在说,就是大家在投的时候要注意你自己的商业模式,以及可不可持续发展,这是非常明确的。请所有做这个行当的,先关注医疗质量和安全。谁要是先创新地把医疗的质量、病人的安全体系建立起来了,我个人觉得将来在互联网医疗里面你的市场份额就会很大。

      第二,大家如果做长线投资,做体系建设,一定要关注到里面的风险,可能某一件事就把你的创业团队和你个人给毁了。

      第三,你的商业模式一定要复制成本比较高。任何一个模式很容易复制的话,你就贬值了。

      互联网医疗,总得有人说些提醒的话吧?我就是说提醒的话的人。谢谢!

      互联网医疗与传统医疗,可以搁下争议实现握手么?

      主持人刘谦:我们经历的是这个行业里的两位巅峰人物,睿智的话语需要我们慢慢思索。医疗是个庞大的问题。也许能容纳的模式不止一种。正确的道路有很多条,慢慢去探索吧。

      • 家园

        春雨觉得自己在做伟大的事情,而我所见过的医生都对之不以为然。

        春雨是在试图改变国人的看病习惯,也试图改变医生的行医习惯。当然他可以举出其他已经改变过的例子,譬如,淘宝当年,让小商家养成网店的习惯,然后让用户养成网上购物的习惯,而且淘宝还成功了。

        但我认为医疗与消费品是截然不同的。

        消费品供给端极大丰富;而医疗资源却是短缺的

        淘宝平台通过第三方账款托管,解决了买卖双方的信任问题;医疗服务的信任却是第三方难以解决的致命难题

        消费者在网络购物,从商品选择到购物价格,获得了他们显而易见的好处;患者医疗信息的贫乏,导致他们对医疗服务的质量几乎是无法判断的,而这也是为何医疗在全球各国都属政府管制的原因之一

        我提议的移动医疗方向,必须是从技术层面切入,让医生、患者、社会协同受益。

        • 家园 您成天跟打哑谜似的

          是用一种互联网程序,能够让更多的人群共享相对贫乏的医疗资源,让新手共享专家的经验,同时还要解决互信的问题。

          猜不出来,不过如果这种东西存在的话,将可以用于终身学习类的任何一种职业。也可以用于教育,比如医学生的远程教育和模拟实习。用途会非常广。

    • 家园 非常感谢。获得很多信息。也略谈点想法

      以前目前或者将来谈论医改的,还会有很多很多。如你一样娓娓道来有详尽分析理解的却不在多数。

      这里我想谈一点你的说法,以及迄今为止我所看到的绝大多数说法中都没有提及,或者说让我很郁闷的事情:

      医学。作为科学的一门类的医学,以及作为在这门学科里的上下求索的,医生群体。

      我们都知道,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

      所以的医改都在谈论利益,分配。

      几乎没有任何人在关心:我们的医生们,在世界医学界的地位,究竟如何?又应该如何?

      医学本身是非常讲究专业训练,和专业素质,以及专业道德的。

      这在全世界都一样。之所以会有生理及医学诺奖,也是因为医学本身,可以有形而上成就,是为全人类所敬仰的。

      这里并不是说医生,医院,就不该讲利益讲分配。但是放诸世界医学界与我国医学界,不得不说,我们的医学本身,距离世界还有距离。这是我们的医生,包括临床,也包括研究,的缺憾。

      当然,我们有足够多的病例。也有足够多的问题。

      是否应该从这个点上也做点文章?

      • 家园 :)

        从某个点(医学学科)切入,链接全球该科室的医务人员,共享该学科的临床经验,是我的目标之一。

        你的很多东西都说到点子上了。医生的需求首先是合理合法的拿到应得收入。然后其最关心的就是学术层面。很多低层医生非常渴望能获得更多的培训、实践机会,学术论文不止是升职的需要,也是他们心底的渴望:提升医术的同时收获患者和同行的尊重。稍高层次的医生,特别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很多出国考察过的医生都表示:国外的临床研究层面确实高于国内,但是国外病患太少了,他们的实践经验远不如国内。但是国内却没有更好的方法来利用这些临床经验。

      • 家园 chuchong实际上是讨论工程范畴,而不是科学范畴

        医学就像其他一些科学学科一样,也分科研和工程,这篇帖子主要涉及医学工程。

    • 家园 续8--现我对有移动医疗创业的看法

      近日,广州市卫计委发出《广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挂号服务管理公众的通知》。通知全文未能查到,但综合各种新闻描述,广州对市内各医疗机构提出了“不得与社会中介机构合作开展有偿预约诊疗服务”等要求。《通知》中提出了三项具体要求,包括进一步加强挂号服务管理工作;不得与社会中介结构合作开展有偿预约诊疗服务,如有合作则要停止。

      事实上,广州卫计委自身就有公众挂号平台,从其官网即可进入该平台,并开通了微信公众号。以政府的名义直接介入医疗服务。

      无独有偶,我儿时的玩伴跟我聊天中提到,他正在做一个覆盖全省(中部某省)的项目,政府主导的关于居民医疗档案的项目。具体细节不便描述,但是我听后便知道,这其实就是很多局外创业者想做而做不了的一个项目,也是之前移动医疗的一个热点。

      动脉网(http://www.vcbeat.net)做过两个专题,一个是《解构春雨医生报告》(链接:http://www.vcbeat.net/7720.html),对于春雨的商业模式及现状做了深入分析;另外一个是《互联网医疗商业模式研究系列之在线问诊》(链接:http://www.vcbeat.net/5982.html)。两篇报告的信息量很大,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研究一下。

      我对移动医疗项目的看法,可能更加的偏向于保守:这种项目和工程,难道政府不会做么,或者政府不能做么?譬如如果卫计委牵头做一个挂号服务项目,或者做一个医患交流平台,几乎是分分钟的事情。而这种项目的商业化运作,总是把范围做得很大:全科室的医生;把给医生的收益做得很小:平均单个医生的收入,基本属于零花钱性质;对患者的体验局限在缩短沟通距离上:疗效如何?或者不涉及到疗效。当然,可能互联网的思维就是要借助资本魔力短期膨胀为巨兽,但在医疗这个领域,受政府管制如此之深,我不认为有能迅速扩张业务的机会。

      所以在移动医疗圈子,我经常听到一种说辞“……只待政策启动……我们就可以……”,大家貌似都在等待政策红利,包括阿里电商,也是如此。我也就只能呵呵了……

      事实上,从2006年9月,国家11个有关部委组成的医疗体制改革协调小组至今,医改结果仍然让人沮丧。有小调整,无大变动,这是常态。我记得五六年前,我在调研美国医械市场时常听到一个说法是:美国医疗行业的人都认为美国医疗迟早是要破产的,现在所有的改革,仅仅是延缓这个结局而无法改变这个结局……,一样的,我在行业内10多年的经历和感受,所体会到的感受就是:医改必须要进行,现有的医疗体制已经难以为继了。而执行层面,最需要的不是马上对全行业动刀,而是需要先对某个学科进行切入性改革试点,然后来徐徐推动。凡是指望近期两三年政策的红利的,必然是要失败的。

      • 家园 冒昧说一下

        或许是商业机密的缘故,前后文看下来,我实在看不出你是如何绕开价格管制来提高医生的收入的?

        如果无法提高收入,如果医疗移动应用可以降低信息费用,从而提高医疗质量,也是可取的,只是如何操作,我也看不明白。。。。。

      • 家园 del

        del

        • del
          家园 del

          del

        • del
          家园 不太明白你说什么

          如果只是为了上市、包装或者圈钱来做,我兴趣欠缺。钱很重要,但不是最主要的。

          我不做肿瘤;我不做电商;我也不会给医生股份;统一的治疗方法,这个提法有悖于医学常识。

          我在这个行业内,深知其中的问题及弊端,也期望能改变它,让它恢复医疗本该有的使命:医生以治病救人为根本,医疗以服务世人为宗旨。

          但是脱离行业现状,只是抱怨及质疑,并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譬如我们提到医生收入及灰色收入:你知道医生的合理合法收入是多少么?如果你在多年医学学习后拿这个数额,我不知道你会不会很淡定。

          我个人能力有限,没有国家层面的资源,也没有太深医疗体制内的资源,所以想以某个科室、自己理解很深的一个点来切入,尝试一种改变。这种改变,兼顾医生的个人利益及患者利益,兼顾其社会效益及产业效益。我提倡合理合法的增加医生收入,并不是我赞成直接将其灰色收入合法化:如果这样做,那就是医改的失败。

          -----------

          附:我身边一些朋友,在知晓了很多医疗的黑暗面后,会开始对医生这个群体有种敌视的态度。但其实,中国医生乃至中国医疗也有很多可取之处,河友很多在海外,关于国内外的医疗现状对比,应有更深的印象。我亦很反感国内很多谈及医疗改革的人言必称海外医生及医疗如何如何,但是,美国医疗也是弊病多多,谈及国外好的时候,总是选择性忽视其不好的地方。

          我也只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我选择合作的医生,都有着很强的使命感,希望我们能在这个新的学科建立起一系列规范,做成一套良性的系统。

          通宝推:jent,陈王奋起,
          • 家园 这些人脑子有问题

            “我身边一些朋友,在知晓了很多医疗的黑暗面后,会开始对医生这个群体有种敌视的态度”——医生没有必要为你治病,现在是政府强迫医生在笼子间替人看病。一旦放开独立行医,医生收入会飞上天。那时,拿钱也不一定能找到医生。

        • del
          家园 搞那么复杂,看不明白。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