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从长江流域的“双抢”说开去(一) -- 外俗内正
在长江流域农村长大的朋友,应该对“双抢”非常熟悉。
所谓的“双抢”,顾名思义,即抢收早稻,抢种晚稻。在初中没有认真学过地理,或者没有亲自下过田的人,一般会认为早稻之后种中稻,中稻之后再种晚稻。事实上,在长江流域,一块田种了早稻之后,只能种晚稻,晚稻收割后,一般种植油菜;来年,再种植中稻,然后栽油菜,等油菜收割后,再种植早稻……如此循环往复。当然,一些地方将油菜换成了冬小麦,流程还是一样的。
从气候上来说,七月中下旬,雨带北移至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被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气温非常高,天旱少雨,正适合收割稻谷。千百年来,长江流域的农民总结经验,根据水稻的成熟周期,安排早稻正好在这几天成熟,便于收割。当然,一旦气候不正常,雨带早到、迟到,乃至徘徊在长江流域,必然会影响稻谷的产量。
“双抢”的“抢”,非常传神,形象地展示了农民与天搏斗的大无畏精神,另一方面,也形象地描述了这段时间无以复加的劳累。
在上个世纪,一般而言,“双抢”的流程是这样的:首先,动员一切所能动员的劳力,拿着一把简单的镰刀,将稻子割掉;然后,由壮劳力将稻子捆成一大捆,挑到大路上装车;接着,将稻子运到打谷场摊开,任由阳光暴晒;到了正午阳光正猛烈时,赶着牛拉着石磙进行脱粒;最后,将秸秆收到一边,将稻谷用风车吹掉废渣,装入口袋,放入仓库。
上面是收割,紧接着,还要种。种之前,起码得耕地、放水、施肥,然后再插秧……
所有的流程必须在半个月内完成,可以想象,对于两名壮劳力,种了五六亩水田,这段时间的劳动强度该是有多大!
在我的记忆中,“双抢”期间,大人都是三四点钟起床,晚上忙到将近十二点。中午最热的时候,也不能躲避太阳,必须劳动。
这是在上世纪,最近几年,“双抢”已经有了变化,下面我一一道来。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补充,或者指出我的错误,我们一起留下农业时代的最深刻的记忆。
您的年龄对农业学大寨应该不陌生,
我们那儿应该很早就不种双季稻了,产量可能高一些,但米质比单季稻差得多,生活好了,不爱吃。
我们那儿学校,一般放两个“忙假”,每个半个月,春季忙假,主要就是双抢期间学生回去帮助家长;秋季忙假,服务于秋收秋种。
我只看了部分区域
我的年龄比64小多了,记事时就已经分田到户了
显而易见,牛在“双抢”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拉车、耕地、拉石磙脱粒,都离不开牛。因此,那时家家户户都有一头牛,每日耗费大量的精力照顾牛。一旦到了“双抢”时,牛的待遇直线提高,吃得是精饲料,不像往常一般,一捆草就打发了。
现在,牛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在长江流域的农村,手扶拖拉机式的耕机已经非常普遍,随处可见。手扶拖拉机装上犁铧,就可以耕地,装上石磙,就可以带着石磙飞奔,装上拖箱,就可以拉几吨货,效率非牛可比。
至于插秧机,现在还非常少见。插秧基本上靠手工劳作。
总之,随着农用小机械的普遍应用,农业生产中的重体力劳动已经少了很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一般而言,手扶拖拉机式的耕机的价格在两千元左右。查询淘宝,发现耕机的样式非常多,价格从一千多元到四千元的都有。
考虑到现在螺纹钢的价格都要将近两千元,这种农用小机械的价格非常便宜。
不用问,政府对农用小机械补贴的力度非常大。
对农业进行补贴,是世界上各政府的通常做法,中国政府也不例外。只是,补贴的方式有所不同。
现阶段,我国的粮食价格已经高于国际市场价格,通过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的办法来补贴农业显然不可行。于是,压低化肥、农用小机械价格就成了补贴的方式之一。
这种方式的优势非常明显:一则,刺激农民购买农用小机械,提高劳动生产率;二则,做大农用小机械的市场范围,带动整个农机行业的发展和壮大。
此外,投入大量资金兴修水利、整治道路、农田改造,也是补贴的方式之一。
并且,在我老家,还有更直接的补贴方式:不管田地用来干什么,即便抛荒,一亩地也每年补贴五十元。五十元聊胜于无,只是表明了政府支持农业生产的态度。
当然,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对农业的补贴还是太少,我估计,往后会继续加大农业补贴的力度,至少应该达到这样的目标:农民仅通过种地,能达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生活质量。
限于我国非常有限的土地资源,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单靠农业补贴显然不可能。所以,最根本的解决办法还是将农业劳动力转移至工业、服务业中去。
至于现阶段如何加强农业补贴的力度,刺激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我还真想不到比目前更好的补贴方式。仅从这点看,治理一个国家真的非常困难,很多时候只能寻求平衡,而且政策还需要不断地根据情况变化。
汉水流域是麦稻连种或者油菜/水稻连种,我印象中到湖南南部才是早晚稻连种
我在苏南农村长大,没见过种三季稻,双季稻为什么要抢,就是时间本身卡得很紧,记得清明节前后育秧,10月底收割。生长期才200多天,除上2后,每季才100多天。再分成三季,很难有足够长的生长期,收成好不了。
记得中学学农知课中介绍,好象有某个纬度线,在这个纬度线下可以种三季稻,大概是湖南南部到两广地区。
我们那儿是三熟:双季稻+小麦,但改开后,水稻基本上改成单季了,现在更不一样,有些改成鱼塘或经济作物,有次回家,我老家(父亲出生地)在原来稻田上改种了几百亩葡萄,一方面收获葡萄,更重要的是变成休闲农庄,也不知能否转型成功。另外,我们那儿基本上不种地了,基本农田都承包给外地人。
或者其他经济作物。双抢种双季稻太累人,消耗的人力,肥料巨大,得不偿失。现在农村劳动力金贵。不合算。种麦子就省力多了。
至于三季稻更不用说,米质非常差,甚至笑话喂猪猪都原意吃
这边只有三熟,三季稻在海南等南方才有。
这是文革时期,以粮为纲,江南还试验过四季稻,但那实在是弄不下去了。江南的三季稻生长期不足,稻米质量不好,改开前就大多改回双季稻了。
真正的三季水稻在海南,湖南广东等地曾经试种过
老家农村里小轿车是多了,农用车却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