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投票大家投票一下,看毛主席到底该为大跃进的失败负多少责任吧 -- 胡一刀
- 投票信息
单选,参与 271 / 101
A 毛主席负全部责任11/3B 毛主席负60%的责任,刘邓负20%责任,地方诸侯负20%的责任19/8C 毛主席负40%的责任,刘邓负30%责任,地方诸侯负30%的责任8/4D 毛主席负30%的责任,刘邓负40%责任,地方诸侯负30%的责任42/7E 毛主席负10%的责任,刘邓负50%责任,地方诸侯负40%的责任162/55F 毛主席没有任何责任,刘邓负55%责任,地方诸侯负45%的责任29/24
日本超过中国,是民国时代。
匈牙利地震队对发现大庆油田起了关键作用
那么,普查的过程中,哪一个环节特别重要呢?
谢学锦先生说:“第三个重要环节我认为是匈牙利地震队发现长垣构造,地质部钻探见油砂。当时,匈牙利的Etvos研究所的地震队是世界著名的。所以中国作出部署,请该所的地震队来中国做地震找油,并帮助培训中国作地震方法的技术人员。工作地点定在西部。顾功叙先生后来亲口告诉我说,1956年底时,Etvos所地震队在西部的工作已经做完,但合同期未满。顾功叙跑去找谢家荣、黄汲清、刘毅,想留这个队伍再选一地区。顾说,鉴于当时松辽平原石油地质普查已取得进展,于是谢、黄、刘决定,将匈牙利地震队调到松辽平原作石油地震工作。1957年,匈牙利地震队进入松辽平原。第二年,他们即在这一地区发现长垣背斜构造。紧接着,地质部在构造上打普查钻,见油砂!这一关键性结果,使松辽平原找油远景骤然大幅升级。从而导致后来两部在该地域集中力量钻探,最终确定出松基一、二、三井的井位。”
http://bbs.hua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67602
所以开发大庆油田时投入的物质力量不足,只能靠精神力量来弥补。
另外全民土法炼钢就是蛮干。
发现大庆,首先是高层领导的指挥功劳。因为同时期勘探的不是一两个勘探队,做赌博式的勘探。找到大油田是新中国的可以说头号任务。 李四光任地质部长,还兼任科学院副院长,可见是特别加持, 另外还有石油部长。一个新生国家设立了两个部,主要目标都是石油,开人类历史的先河。
其次,看李四光如何毛周和一众领导人做报告
“周总理后来在一次会议上谈到当时同李四光谈话的情况时说:‘地质部长很乐观,对我们说,石油地下蕴藏量很大,很有希望!我们很拥护他的意见,现在需要做工作’”[1]。这就是说这次征询活动给党和国家领导人留下了我国拥有丰富油气资源的印象。
这是李四光以地质部部长的身份向党和政府提交的在中国找大油田的担保书。
最后毛亲自定调,陈云挂帅推动全国找油:
最后再看看投入的资源(没有耐心的可以跳过去):
地质部1955年1月召开了第一次石油普查工作会议,李四光致开幕词,许杰副部长(地层古生物学家、院士)做了“关于1955年石油天然气普查工作与任务”的报告,动员地质部职工努力开展全国石油普查,提供最有希望的含油区,以便为石油部门作构造细测与打钻确定依据。会议在研究分析了已有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8个地区情况,确定先以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柴达木盆地、鄂尔多斯与六盘山、四川盆地和华北平原6个地区为重点,成立了5个石油普查大队,同时还决定由东北地质局组织力量于1955年下半年开展松辽平原,中南地质局组织力量对广西百色盆地以及西南地质局进行滇中地区地质踏勘工作[3]。
2.2物探先行
由于东部的华北和松辽两大平原普遍为第四纪所覆盖,地表地质工作困难,地质部领导采纳了苏联物探专家建议,要求物探工作做在地质工作之前,开展综合地球物理调查(重力、航空磁测工作进行全区面积性测量,直流电测深和地震工作则以大剖面的方式进行),以查明平原下的深部构造。这是由部属物探局(不是石油局,当时石油局没有配备物探力量)组织力量,按照李四光的“到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坳陷带找油”指示开展工作的。调查是从华北平原入手做试点(1955年3月成立华北平原石油普查大队或称226队,物探技术负责人为黄绪德),再东北(1955年3月成立南满物探队,后改称松辽物探队,技术负责人是王懋基,从南向北开展,1956-1957年工作进入高潮,比韩景行的地质踏勘提前半年进入工区),再渤海(1960年成立渤海综合物探大队,技术负责人为黄绪德)[4、5]。
综合大剖面工作野战性很强,涉及多种重型装备和工作组织及地方关系。还要准备大型钻机,打深孔。
李四光强调了地震勘探的重要性,为尽快提高自己的地震工作水平,地质部1956年初组织了中匈合作地震队(在鄂尔多斯地区工作),并于1957年调到东北地区开展找油工作。
这里应指出的是,石油局部署的松辽盆地地质踏勘工作(方案是石油局总工程师黄汲清提出的)是9月份开始的,比物探工作晚了约半年。当时黄汲清设计的有三条踏勘线:a.沈阳-阜新一线;阜新盆地有油苗显示,日本占领时代还打了20多口探井,最深的为1400米,物探测量也是从此开始的;b.从沈阳沿铁路两侧向北到第二松花江桥;c.从第二松花江桥沿第二松花江向东南到达吉林市的哈达湾[3]。而大庆油田则位于这一踏勘区之外在其西北方向几百公里之遥。
2.3召开第二次石油普查工作会议
1956年2月地质部召开了第二次石油普查工作会议,总结了1955年的工作,会议决定还要进一步扩大石油普查工作的规模,实现全国石油普查。决定除继续原定的6个重点地区外,再新开辟6个地区工作,6个地区是:塔里木盆地、西藏黑河、贵州、华东、内蒙古二连及海南岛,再加上松辽平原。为此组成14个石油普查大队及24个物探队、29个浅钻队等等[3]。
1956年初李四光再次指出,新华夏系是我国东部控制油气区的主导构造体系,它的沉降带是远景的含油气带[3]。
再看看关键时刻:
这种决策已经是大兵力全覆盖, 完全是淮海战役的打法了。
大庆发现前的战情(注意这个时候全国范围的大跃进开始了):
文献[7]指出:“按照重力勘探资料,1958年7月9日至11月1日,松辽石油勘探局的钻井队首先在盆地东北斜坡地区,即安达县任民镇以东14km处钻了第一口基准井———松基1井,井深1879m,钻穿了白垩系地层,到达盆地基底的古老岩层上,一无所获。同年8月6日,又在盆地东南部的隆起区即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登娄库构造打了松基2井,遇到了一套致密的下白垩系地层,仅见到了少量的油气显示……对松基3井的井位,有多种意见和争论。有人主张把松基3井定在西部泰康(现杜尔波特蒙古族自治县)附近的隆起上;也有人主张把井位定在西南部的开通地区,理由是急需了解深部地层……1958年9月,石油部和地质部参加松辽勘探的有关技术人员联合召开会议,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经过分析利弊,达成共识,同意松基3井井位定在大同镇高台子隆起上……康世恩和石油部勘探司的同志反复审查了这个方案,觉得大的方向是对的,但要定下井位,证据还不够充分,资料也不够齐全,建议进一步收集资料。为此,松辽石油勘探局从地质部长春物探大队(技术负责人是朱大绶)拿到了最新地震剖面图,经过分析对比,地震资料和电法资料一致,证实了(含油气)地质构造的存在。于是,他们于9月下旬再次向石油部呈报了松基3井井位的补充依据……10月份,松辽石油勘探局基准井研究大队队长钟其权等人,到黑龙江明水县长春物探大队驻地,了解大同镇地区新的地震成果。地震队在现场提交了大同镇高台子地区的地震构造图,图中清楚地表明高台子构造的确是一个大型隆起带上的局部圈闭。根据这一新的资料,钟其权等人对原定松基3井井位做了小的移动,定在高台子与小西屯之间,随后又到现场进行踏勘,在井位处下了木桩为据。”康世恩特别强调了第3口基准井对松辽盆地的突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指出:“重力、磁力、地震资料都是第二性的,要找出油来还要靠打井,真正看看地下是什么东西。”[7]“康世恩把松基3井的情况向余秋里作了汇报,并陪同余秋里一起到地质部副部长何长工家拜年。正月初四,何长工家洋溢着节日的气氛。一进门握手寒暄之后,何长工的妻子听说康世恩开了一夜的会,马上进厨房端出了蛋糕。康世恩对何长工说:‘现在看来松辽很有希望,我们准备在这个地区大干一场!’余秋里用手指着松辽盆地地质图做了一个斩钉截铁的手势:‘我们打算用3年的时间攻下松辽!’何长工开怀大笑:‘哈哈,看来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这样吧,4条地质综合大剖面由地质部来承担,松基3井等基准井的任务由石油部来完成。咱们携手并肩,团结一心,争取早日拿下松辽。’地质部的大力支持使我们信心百倍。”[7]
大庆的最终发现:
最后的总结: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88aae301009lum.html
登载在2005年4月29日科技日报
可见大庆的发现不是什么人的运气,不是什么人的天纵英明发现,也不是神马歪果仁的功劳,而是新中国的举国之力投入和上下一心的拼命。大跃进和发现大庆之间的关系,就是把发现大庆这样的精神向所有其他行业复制, 可以说大跃进的精气神就是大庆精气神。
58年6月提交的报告,说2~3年增加到2500万吨,不应该同时说到1959年就能达到,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吗?
所以大家的争论必须基于可靠的原文,否则大家变成盲人摸象。
超英赶美是57年提出的,所以两到三年是从57年算起,到59年正好两年。
“毛泽东将这个报告批给军委扩大会议时,改成一个十分醒目的标题《两年超过英国》,并批示:“超过英国,不是十五年,也不是七年,只需要两年到三年,两年是可能的。这里主要是钢。只要1959年达到2500万吨.我们就钢的产量上超过英国了。””
59年达到2500万吨总不会是主席自己拍脑袋想出来的吧?
大庆提供超过35%的资金,这个资料我一下子想不起来。
但重新搜索了一下:
从1949~1993年,上海市地方财政收入合计为4584.6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为4487.94亿元,预算内收入中有3612.25亿元上缴国家财政。 1976年上海财政收入占全国的16.6%,可以预计全国也不过2万亿。
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4445/node57369/index.html
再看看大庆:
都是40多年,大庆是上海的近4倍,虽然时间段和上海不完全一样,但大庆比上海贡献更大是无可争议的。
http://news.qq.com/a/20080312/002304.htm
http://news.sina.com.cn/c/2005-12-16/13128601038.shtml
都是40多年,大庆是上海的近4倍,虽然时间段和上海不完全一样,但大庆比上海贡献更大是无可争议的。
09年上海上交中央财政5221亿。
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李富春提出:“七年赶上英国,十五年赶上美国。”毛泽东在批语中改为:“七年赶上英国,再加八年或者十年赶上美国。”在“大跃进”的激励下,毛泽东显然认为用十五年的时间“赶超”太保守了。
1959年8月18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八中全会关于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决议》上批示:“完全可能在八年左右的时间内,从1958年算起实现‘十五年内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英国的口号’。
可见在正式文件中毛的设想是8年赶上英国。
1958年11月,党中央召开第一次郑州会议,毛泽东的讲话体现了由热到冷的急转弯。他说:10月钢产量720万吨,还差400万吨,真是逼死人了,脑筋里头就是钢了,农业没人抓了,现在开的支票太大了,恐怕不好。在谈到“十年规划”的钢铁指标时,毛泽东主张把时间延长一点,认为不要急着去赶超美国,强调现在只赶超英国就可以了。
在毛泽东降温努力下,急剧膨胀起来的“左”倾错误初步得到纠正和遏制,1959年的钢产量指标从原定的3000万吨降到1800万吨、1650万吨,最后降到1300万吨。1959年7月庐山会议前夕毛泽东甚至对完成1300万吨的指标都信心不足,他说:“今年钢的产量是否定1300万吨?能超过就超过,不能超过就算了。”
至于你说的批示原文, 我看不见,你不妨把他贴上来。脱离了前后文的批文没有意义。
58年6月17日,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薄一波向中共中央政治局报送的报告,汇报了一九五八年国民经济形势和一九五九年的经济发展。其中说,一九五九年我国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除电力外,都将超过英国的生产水平。
毛泽东将这个报告批给军委扩大会议时,改成一个十分醒目的标题《两年超过英国》,并批示:“超过英国,不是十五年,也不是七年,只需要两年到三年,两年是可能的。这里主要是钢。只要1959年达到2500万吨.我们就钢的产量上超过英国了。”
——毛泽东关于向军委扩大会议印发薄一波报告的批语,手稿,1958年6月22
网上最常见的就是一个政治题目,这样的具体有所本的。
开发30多年,显然是1990年后几年,和上海的1993年非常接近。这个数据是上海的2倍不到, 上海占了全国的六分之一,但上海的数据是从1949到1993, 去除1949到1960,大庆是上海的2倍几乎没有什么争议。
毛绝对不是这么轻佻的人。
对改开以来的资料,没有见到实物照片前的转述需要对照逻辑才能相信。
甚至取消。这有疑问吗? 更不要说请外国专家组建联合勘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