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从薄熙来种的银杏树被拔说起——闲聊十九大人事安排 -- 林子白
安子文文革前担任过十年中组部长,是刘少奇白区党的主要干将。安黎是他的长女,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1972年,和胡耀邦长子胡德平结婚。1984年12月任厦门副市长,1986年2月去职。2005年和胡德平离婚,两人育有一子一女,长女名胡知鷙。
胡知鷙 把胡耀邦抢占的 常林钻石 带到香港, 被人偷了.
现在博物馆里的常林钻石是复制品.
胡耀邦 抢占的 常林钻石 被他的孙女带到香港, 被人偷了.
他的孙女叫 胡知鸷, 胡耀邦抢占的 常林钻石 被他这个的孙女带到香港, 2016年被人偷了.
林牧不过是道听途说装大尾巴狼。
86年12月30日,D召集赵、胡、万、胡、李、何开会,就学潮重批胡;
会后,胡写信给D:要求辞职;
87年1月4日,D召集赵、陈、万、杨、薄、王、彭等开会,出示胡的辞职信,表示要接受胡的辞职,同时安排赵、薄、杨、万、胡组成五人小组,代替常委主持日常工作(这个机制很奇怪?D公智慧?);
87年以中顾委名义召开生活会批胡;
1月16日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批准了胡的辞职。
1986年12月,一些城市闹起了学潮。上海闹得很大,不仅上街游行,而且冲击了市政府。这件事震动了邓小平。他于12月30日召集耀邦、万里、胡启立、李鹏、何东昌和我到他家里,就学潮问题讲了一篇话。他说,这次学潮不是偶然的,是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放任的结果。他点了方励之【186】、王若望的名,并且责问耀邦,他早就说过要开除王若望的党籍,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办?对处理学潮他主张采取坚决的措施平息,甚至可以采取专政的手段,没有专政手段是不行的,当然使用时要慎重。他这篇讲话实际上把学潮的责任,完全归到耀邦的身上,也是1984年以来两人对自由化问题分歧日益加深的情绪的一次爆发。
邓这次讲话的记录稿,当时就印发到一定的范围,所以很多人也就知道了。1月4日,我突然接到通知,要我到邓家里开会,我大约10点钟到达,那时陈云、万里、杨尚昆、薄一波、王震、彭真已经到了。等到齐后,邓就拿出一封信让大家传阅。这封信是耀邦写给邓小平要求辞职的信。大意是说,几年来主持工作不够谨慎,办了许多糊涂事,内事外事都有。主要讲他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软弱无力,旗帜不鲜明,所以助长了自由化思潮的泛滥,做了一些坏家伙的保护伞。鉴于错误严重,请求让他下来,清理思想,向党作出交待。
到会的人传阅这封信以后,邓就说应该同意胡的辞职,当时会上没有人表示不同意见。
邓接着说,耀邦下来以后,十三大以前,由我、薄一波、杨尚昆、万里这四个人主持常委工作。我当时建议应该有胡启立,因为胡启立当时是书记处常务书记,书记处的日常工作是他管的,邓也同意了。这就是后来由我作组长的五人小组【187】,一直到十三大以前,代替常委主持日常工作【188】。邓还提出对耀邦可作软处理,仍然保留他的政治局常委,避免国内外的震动。他还说由中顾委出面,以召开生活会议的形式,对耀邦进行批评、帮助。然后以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形式,不以全会的形式,宣布接受耀邦的辞职。我当时觉得,不召开全会,并不是担心通得过通不过,而是为了尽量减少震动,是从软处理考虑的。当然这样做是不符合组织原则的,但他的用意是要既解决问题又不引起大的震动。邓谈了以后,其他人没有发表不同意见。
生活会于1月10日以中顾委名义召开,由薄一波主持。连续开了六个上午,其中有一天是整天。到会的有中顾委常委、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人大党员副委员长、政协党员副主席、以及中央军委各大部门的首长和党中央各部的部长。邓小平、陈云没有到会,李先念在上海。邓力群在会上作了长篇发言,系统地批判了胡耀邦不听邓小平招呼,长期放任纵容资产阶级自由化。其他的发言,都按党的历来惯例,从不同方面对胡作了批评。
1月16日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以举手通过的方式批准了耀邦的辞职,并推选我代理总书记。
除政治报告以外,十三大筹备工作另一件大事就是人事安排。
早在耀邦辞职前,邓小平就指定了一个七人小组,负责提出十三大人事安排的方案。人事安排中工作量大的,也是关键的,就是几个老人的去留和新的政治局常委的组成。当时有不少人包括我在内,都主张邓仍留在常委里为好。因为邓不参加常委,在当时那么多老人还健在的情况下,常委很难具有权威性。所以我认为不管怎么样,既然邓在党内的决策地位不会改变,与其让他在常委外起这种作用,还不如在常委内起这种作用更为名正言顺。但邓坚持认为:如果陈云的中纪委第一书记、李先念的国家主席、彭真的人大委员长这种格局在十三大不改变,那就是一种倒退,就是国外所说的“保守派的胜利”。他说我们无论如何不能给人这样的印象。这是1987年3月邓同我一次谈话时说的。但要求他们退下去,邓自己就不好留在常委里。所以他提出,一个人全退,三个人半退,即“彭真全退,邓、陈、李半退”也就是说,邓退出政治局常委,仍任军委主席;陈云改任顾问委员会主任;李先念改任政协主席。一个人保留实职,两个人担任虚职。一开始的时候,陈云、李先念、彭真都没有表示接受这一方案。邓就请薄一波在几位老人中间往来穿梭,几经周折,看来当时难度还是很大的。直到7月3日,陈云同薄一波谈话时才表了态,说他的工作服从组织安排。陈云一表态,其他人也就好说了。这样,这个方案才被勉强地接受下来。
接着,邓小平同薄一波、杨尚昆还讨论了这么一个问题:即三位老人退出常委以后,他们还管不管事?重大问题的决策,他们还参加不参加?他们如何议论我不清楚,但提出一个意见:今后常委只能有一个婆婆,不能有几个婆婆。这就是说,三位老人都退了,今后只有邓可以起这种常委的婆婆的作用。这个说法很形象了,今后邓的决策地位不变,是常委之上的婆婆,其他人不能这样。但从以后的情况看,有重大问题邓还是得同陈云、李先念商量(主要是陈云)。这件事薄一波是如何向陈云、李先念疏通的,我不知道。直到1987年7月7日,邓在家里召开五人小组会议,才把老人的去留正式定下来。
就在这个会议上薄一波提出,建议我在十三届一中全会上讲几句话,宣布今后重大问题仍要向小平同志请教,由小平拍板。当薄一波讲这番话时,邓表示,国际上只要明确了他(即邓小平)仍是决策者就放心了。因为国内外都把他退还是不退,看作是中国能否稳定的条件。所以后来在十三届一中全会上,我讲了那么一段话,说重大事情还要向邓请教,请他拍板,就是因为这个会上定的决定。
十三大人事安排,既要仍然保持邓原有的作用,又不参加常委,以便其他三位老人也退下来,这个为困难的问题就是这样解决的。
这次在邓家里召开的五人小组会议上,对新的政治局常委、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人大委员长的人选也正式定下来。关于政治局常委,开始提出七个人【223】,在此次五人小组会之前一直是这个方案。后来由于各方面对万里的意见比较多,万里有时讲话不注意,得罪了些人,老人们对他意见比较多。据说在七人小组酝酿名单时,姚依林说过这么一段话:万里这个人,如果一旦有什么事,他是起哄的人,也就是说是不稳定因素。在七人小组开会时,姚依林又突然提出田纪云【224】有问题。说有人反映田安插了一个什么亲戚,而且这个亲戚有问题。于是薄一波在向五人小组的汇报会上说,七人小组不同意万里进常委,另外也提出田纪云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也没有时间再去查清楚了。在这次五人小组会上,邓听了这些意见后就说,万里、田纪云不进常委了,常委名单由七人变为五人。
在这个会上我开始觉得姚依林这个人,平时给人感觉老实忠厚,貌似公正,实际上是工于心计、搞小动作的人。像田纪云这样的事,你早不说,晚不说,正在要作决定的时候,你提出来当然会搁置起来。在十二大选举中央委员的时候也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在选举前夕,突然有人写信说某候选人有问题。临时怎么查?只好放下。待把问题查清楚,什么事也没有,但选举已经过去了。所以姚依林排斥田纪云参加常委,这一手可以达到目的。以上就是常委由原定七人改为五人的过程。
就在这次会上,确定由杨尚昆任国家主席,邓提出要万里任人大委员长。万里谦虚地说,他不懂法律。邓说,可以学嘛,还可以找人帮。这件事定下来以后,邓怕万里当委员长有些人接受不了,因为对万里的意见比较多,还专门找万里谈了次话,要他分别到一些老人家里拜访,作些自我批评,取得谅解。万里这样做了。
1987年1月那次民主生活会,史料非常缺乏,我看过的有关文章有《胡耀邦政治秘书刘崇文:耀邦和我谈下台前后》,主要讲会议前后胡耀邦的言行,偏偏没有会议经过。
《杨继绳访谈朱厚泽》,提到那次会议,也不很详尽,引用如下:
到了12月出现了全国性的学潮。耀邦还是想按照1985年处理学潮的办法,即对话、沟通、协商的办法来解决,没有成功,还引起左派不满。1987年1月,通过“生活会”这种方式把耀邦赶下了台。批评耀邦七个半天生活会,生活会后就开政治局扩大会,小平只让通过公报,不让讨论。只有陈云作了发言。我参加了这个生活会。薄一波主持,地点在中南海怀仁堂。参加会的有二三十人。有中央书记处的人,有几位老同志,还有列席中共中央常委会的人。邓小平、陈云、李先念没有参加。第一个发言是余秋里。邓力群一共讲了五六个小时。这两人是重炮。生活会开完了后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时邓小平和陈云都来了。李先念还是没有来。邓小平说:“今天的会,耀邦不便主持,我主持。会议就是通过这个公报,其它事都不谈。”邓说完后,只有宋任穷和胡乔木在文字上提了点不太重要的意见。陈云就讲了很长的话。一是讲调查研究,批评胡耀邦跑的地方太多,谈他自己的青浦调查的经验。二是讲用干部问题,他主张就地取材,到哪里就在哪里找干部。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看邓。陈云讲话时,邓一动不动,两眼平视前方,不看人。陈云讲完了,薄一波用手在邓前面挥了挥,示意陈讲完了。挥了一次,没反应。再挥一次,邓像突然醒来一样,说:“我没听见。”接着又说:“没有意见,举手通过。”通过后就散会。胡耀邦下台表面上就是这个会,至于背后还有哪些秘密,就不得而知了。
再就是吴江《十年的路——和胡耀邦相处的日子》第十九章《胡耀邦仓促下台意味着什么》,对会议经过语焉不详,劲爆点是认为赵紫阳在胡耀邦下台过程起了关键作用。
吴江的书出版以后,赵紫阳传话到海外反驳吴江的说法。林牧这篇文章中的说法,涉及到的当事人都没有反驳辟谣。迄今为止,有关那次会议的史料都是出自胡耀邦的亲朋故旧之手,而当年倒胡的一方都没有出来说话。除非将来档案解密,那次会议记录公诸于世,才能证实或者证伪林牧的说法。否则,吃瓜群众只能采信胡耀邦一方的说法了。
另外,林牧这种渣渣清客帮闲,顶级赵家人为他的瞎扯蛋文章辟谣,他配吗?
逻辑很重要,你不信亲自参会的赵,却要信道听途说的吴、林,那也没办法。
朱厚泽没参加1-4邓家的会,参加了生活会和扩大会,他不知道胡早就辞职了,很正常。朱提到余秋里、邓力群,提到了薄、邓、陈、李,可完全没提老习在生活会和扩大会上的言行。
朱10年才去世,习07年就入常了。
习第一次选举事故,导致去宁德,想有所作为,小“反腐”,得罪当地官员,直接为第二次选举事故埋下伏笔。虽经胡4挽回,但留下隐患,导致在余下的闵官时间少有作为,又间接有利于撇清远华案。
李hong忠给人的观感不好,硬贴上来不仅是脸面够坚强,还是有渊源的。主要是习母长期居住深圳,李的照顾费心尽力,而习是孝人,至少感激是有的。
我倒怀疑,那个到处询问钻石价值的电话,是有心人事后操纵出来的。
铁映入局后,红中外放惠州,这才展翅高飞。
老大几次选举都憋曲,厦门、福建,15届的中央候补委员,也是得票偏低,和大公子一起排在榜尾。
倒是有模有样,都是看表面上信息推测的。大半有问题,怕跑不了。
没有官 官 上流传小道消息,都是蒙。
太子党家族这么多,权柄各自占位。那是这么容易说得清楚的。
世子党那就更多了,不是内部人士,哪里搞得大概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