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老外的口碑名校和华人圈追捧的好学校有什么差别 -- forger
因为追星和大众传播的低成本,最卖座的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几亿分之一拿到总收入中很大部分。但是有无可能艺术表现本身成为一种需求?还有辐射效应,这个想不出该怎么说清楚,但总还是有的。
还有一个问题,大科学家据说都能搞两下艺术,比如爱因斯坦会拉琴,和其发现有因果关系么?还是仅是共同原因的结果?还是稍微有点关系?
N年前我写过一篇类似的贴,现在找不着了,照大概意思写一下:
有规律的事物,其末来走向是可以预测的、是可知的,
而人脑观察到“可预测的、可知的”的事物时,会趋向于产生“安全感”判断,这是人脑在自然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固有模式。比如人在看到圆形、直线图形时,会产生“平静、详和”的心理暗示,而在看到杂乱无章的图形时,会产生“焦躁、厌烦”的心理暗示。
艺术的作用途径,就是通过给予受众感官刺激,引发受众产生心理暗示,挑起受众自身的情绪反应,诸如喜怒哀乐等等,不同受众的生活经历不同,人脑中的反应回路不同,所能挑逗起来的情绪反应也不同。所以,表面上是艺术感动人,其实是人自已在感动自己。
不难看出,受众产生情绪反应的前提,是能从感官刺激中感受到规律,所以啊,艺术的基础,首先要体现的就是规律。你说,那些个大科学家们,他们对规律的把握感能差吗?
风格迥异的
我家楼下的补习班,就有家长开玛莎拉蒂送孩子上学的,而且家长不陪读。
我和我儿子共同目睹,这是一场非常好的励志教育。
费了那么多口水,不就是说“女儿富养”么?和领导力、创造力、非死不可、google靠边么?说实在的,如果你妞的同学、老师都是比你“阶层”高一级而你妞又聪明颜值尚可的话,未来自已成富婿翁也是可待的。但是呢,怕是你妞长大会认为“小姐的身子丫鬟的命”而最恨“爹”(出身)了。何苦呢?
海峰同学真是一针见血。
炎黄春秋爆料,66年8月恐怖的红八月,北京1770多人被红卫兵打死。
习大大的父亲,曾经亲口夸过,炎黄春秋办得好。
戚本禹爆料,万宝宝的爷爷万里,指示派出所民警给红卫兵抄家带路。
万宝宝的荣华富贵,都是家长积的功劳。老话怎么说的来着,杀人放火金腰带+窃国者侯。
就看他长居广东就知道了
从家长角度写出孩子实际受教育的过程,以及老师、孩子在学习中的互动,挺有意思的。特别是兄台总结的孩子受到的训练——看问题的视角、分析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一些好的行为习惯,看来欧美国家很好的学校确实从小就开始注意思维模式的训练,在教育理念确实先进些,教育的优质资源也比国内丰富些。这些挺客观的,兄台的观察也挺细致的。
我一直对所谓“素质教育”“快乐教育”心怀不满。就是烧钱,得系统的烧,还得在城里烧,农村有钱也没地烧。
那么,鼓吹和制定的是些做么人?
用什么模型理解这个呢? 能力发展,还是潜力开发,还是资源竞争?比如说一开始不能进行很深入思考,但有这潜力,先通过艺术活动开发出来。
或者无所谓潜力,就是能力慢慢发展起来以后,能做他用。
资源竞争,在个体层面,科学和艺术是不是存在资源(个人精神活动层面)竞争关系,想来必然存在,就看能力发展和潜力开发的正效应够不够抵消之。
我是请教,因为我的小孩都在美国gift program里面。
多谢。
人类对规律的偏好是因为人类恐惧未知,恐惧杂乱无章。艺术作品由艺术家展现出某一部分规律,而欣赏艺术的人沿着这个规律就可以找到这个艺术作品中深层次的规律结果,并与作者产生共鸣,也与其他观察到这个规律的众人产生共鸣。同时,随着人类知识水平的不断进步,同一门艺术的规律又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不同的新的艺术形式也在不断的产生。
兄台讲的那些优质幼儿园升上来的孩子有很多好习惯,特别是时间管理。这件事情我挺感兴趣的,觉得很有意思。
请教一下,是哪些具体的行为体现出了孩子们的时间管理?而幼儿园当时又是怎么做到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