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卫青的名声 -- 林风清逸

共:💬560 🌺2019 🌵7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8
下页 末页
家园 是你把因果搞反了!卫子夫得宠,卫青才能当大将军。
家园 考虑到当时汉军的装备和训练优势,卫青并非居于劣势。

后人有评价汉军对匈奴的军事优势,西汉可以一当十,到东汉彼升此降,仍然有一比六七的优势。

这些优势体现在:铁制兵器、防护甲胄、军事纪律和兵法训练等诸多因素,所以历史上只要是汉军精锐常能数千人大财漠北数万之众。

卫青所率即是精兵,又是主力,对匈奴用兵,不但不是劣势,反而是绝对优势。

家园 夸张点,如能以一敌十,李广上一年就不会大败而回了

当时是李广自领四千精骑为先锋,后面张褰率领一万骑兵跟随,两部的间隔是一天路程,结果李广军被左贤王四万人包围,仅仅一个下午,李广的四千精骑就损失怠尽,打也没打过,跑也没跑了,几乎被全歼,第二天早上张褰率领一万骑兵才解了围,但也不敢追击,各自撤退。就是说大概一万多汉军可以对抗三、四万匈奴。但漠北决战是单于以逸待劳,而卫青是劳师袭远,刚刚穿越艰苦的戈壁大漠,所以及时是数量相当也是没有必胜的把握的。这里临战的战术运用非常关键,扬长避短非常关键,象李广那样不讲队形,前后掉队,不利用有利的武器打近战,也不注意防护,上来就和匈奴对射,怎么样都是很危险的。

家园 为了反驳而蒙住自己的眼睛很有意思吗?

我只是在描述一下事实而已。匈奴十不存一的根本原因还是天灾,而不是卫霍。五胡乱中华时匈奴的崛起,并非由于其实力超级强大,而是在于有一个杰出人物。这些难道不是事实吗?我何时历史观建筑在偶然因素之上了?我何时否认过卫霍为保卫中原人民而付出的努力和牺牲?这就是你武工队的理解水平?难道你不觉得是在自取其辱吗?

家园 还说天灾?

“苦寒之地,碰到必须死”?搞笑呢?人家本来就逐水草而居,每逢天寒南下便是

要防止北方民族南下抢掠,就是要增强武力,让他们宁可被冻死也不要被打死,还要把他们赶得远远的,让他们不能带着牛羊一季之内杀到中原,从而挂在半路上

北方民族竟能亡于天灾,根本原因就是武帝的路线发挥了作用,强大了保家卫国的力量,建立了足够的缓冲区

你说你承认卫霍,却否认了武帝为保卫中原人民所做的努力,而前者忠实执行了后者的战略,这不矛盾?

颂李冰,而诟秦王政

通宝推:任爱杰,俺本懒人,猫草,龙眼,
家园 错了

道家是强调出世而不是入世,真正强调为社会服务的反倒是儒家和墨家。

家园 卫青认识了汉武帝,得到赏识,是沾了卫子夫得宠的光

但卫青的大将军是凭自己的本事挣来的,卫子夫的皇后是沾卫青的光。

错了
家园 道家也分老庄那样的道家和张良那样的道家

道家和儒家都重视个人的修养,道家的个人修养是基于对世间万物运行规律的理解,而儒家的修养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于是,同样是修身养性,儒家的人会慢慢愿意打造维持一个和谐社会,而道家的人很容易看破凡尘,产生出世的心性

道家不一定是出世的,看明白了万物规律之后,可以隐匿山林,也可以经世济民

通宝推:盲人摸象,
家园 儒家有价值的主要就是人与人如何相处

儒家气氛浓了,大家一团和气,各遵其理,和谐有序

而如果大多数人饿肚子,再怎么儒家也和谐不起来

所以儒家就是放在面子上的,而里子,还需要别的东西来填

家园 道家入世者少

出世者多。

家园 我觉得吧,这可能是标签偏见

一个人出世隐居了,大家就会议论,为哈呀?哦,他学道啊,怪不得

一个人入世做事,大家也很少会关心这个人的哲学是什么路线,只会关心具体做的事了

出世的可能道家居多,但是道家之中还是入世的多

当然这应该是古代的情况了,古书道者多往山林。今天,儒释道都已经融进了中华文明的血液,分割不开了,平常人生活工作都有道家思想的影子

家园 霍去病演员演技非常出色,他也演过一些其他剧,不过其父亲

也是很著名的,原体育局副局长李富荣。现在的演艺圈没有很多机会给演技好但又没有很多低龄脑残粉的中青年演员,所以他已经息影了。

错了
家园 同意武工队的观点

道家和道家不一样

同样是道家经典 道德经 逍遥游 阴符经完全不是一个风格。

按班固的说法百家出自王官

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说法,儒家出于司徒之官(掌户籍和授田),道家出于史官(掌记录史事和保管档案)。墨家出于清庙之守(掌守宗庙),法家出于理官(掌刑狱)

按北大教授阎步克的观点,儒家以前主要是管教育和礼法。道家和法家走的比较近。后来渐渐就融合了(凡是带个史字的往往就是道家或者法家,比如长史,御史等等)。但是到了汉朝之后儒家和法家渐渐就融合,因为皇帝需要儒家的礼也需要法家的用,于是出现很多儒家的人兼修刑名,法家的人兼修礼教。

至于感觉道家入世者少跟道教有关,儒释道是显学,往往进则儒退的道。

错了
家园 我一直在想出世是怎么来的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事情,这肯定有原因。

道家思想里有两个很奇异的地方:

第一,道家认为世界是理性的,人只是世界的一部分,并不能依附于外物。由此而支撑了他们不趋炎附势的心态,也形成了消极遁世的心态。

第二,道家较早的几个知名人物,如老子庄子,都有回避当时政治的倾向。

这两点在一些方面有重合,但是我总觉得这两点的起因含糊不清。前者还好说,就是在追根溯源考虑世界的起源时,认识到了客观世界只是运动的表现形式(载体)。并探索到了如何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最终实现自由的目标的层面。后者一般都是以“政治黑暗”为基本前提的。乍看上去,抽身离去是一个很好的打算。但是道家思想里有非常多的政治认识,道家人物几乎都有深度参与政治的经历,甚至其中的黄老学说本身就是一种政治治理理念。比如著名的老子,本身有可能出身于诸侯,史载为周王室守藏史,而且是王子朝时期的守藏史,据说还奉王子朝的命令出使鲁国。庄子虽然长期隐居,但是楚国也曾经邀请他出仕。文子则是范蠡之师,在助越灭吴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他们仅仅是没有像儒士、剑客一样周旋于权宦门下仰人鼻息乞食于人,没有类似于孔子周游列国孟子给事魏齐的事迹,然而他们同时却有很多士可以傲王侯的事迹。

最近一段时间,我猜测道家出现这样的状态,是因为道家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中受到了很多挫折,不能扼住时代的脉搏。或者说,是道家虽然承袭推进了很多上古时代的政治理念,但却改进不够;道家这帮人太干净,但却不如儒家注意修饰形迹;又动不动就归隐,不能结党营私形成延续性;超脱低级趣味太多,不肯同流合污,虽然平时看起来好像很怂,但是实际执政时不怕得罪人、敢下手改革,所以在当时容易遇到危机。

历史上,战国时代最早开始变法的魏国李悝(编制了《法经》),魏国的国师段干木,居然都是出自老子家族。我也是刚刚查资料的时候知道,原来段干这个姓氏也是出自李姓。同时关于李悝和段干木有很多说法,有人认为这就是一个人。还有人认为李悝和李克是一个人。很混乱。这个问题资料不足,不过据现有资料,我倾向于认为老子一系衍生的李姓出自春秋末期,而不是什么商纣王时期的理/李利贞。这个理/李利贞的故事就算有原型,故事里面的商纣王也应该改成周敬王。以老子为代表道家在战国时代应该是杂糅了儒家的子夏一派,然后向法家做了转型。而且老子本人也是周景王时变法派的人物。公元前522 年,周景王下令铸造无射钟,单穆公对此表示反对。据说,是老子为这个钟写的铭文。周景王是什么人呢?周景王责问晋国使者为什么晋国不肯朝贡,晋国说他们没受过什么恩惠,所以不朝贡。周景王历数晋国所受恩惠,并指出这位使臣自己的祖先就是掌管典籍的,还能把这事儿忘了,是“数典忘祖”。这个事当故事看不大,但是放在政治上,简直就是宣战。那么这个单穆公是什么人呢?周景王极力推动改革,力图振兴王室。单穆公始终表示反对。到最后,周景王打算利用狩猎的机会除掉单穆公。结果史书记载说,狩猎当天,周景王“病”死了,死前托孤给宾孟,让他立王子朝。两天后,单穆公的同党刘献公也死了(真特么巧)。单穆公马上就立了刘献公的庶子为刘文公,在刘献公死了两天后,历史记载说是刘文公杀了周景王托孤的大臣宾孟,然后单穆公和刘文公驱逐了被托的孤王子朝。后来,周景王的几个王子打算设伏杀了单穆公刘文公这帮人,然而伏击失败,遭到反击,六个王子被杀。后来王子朝厉兵秣马,杀了回来,单穆公这些人就带着他们的周敬王逃去了刘邑。后来,晋国派使者使周,历史记载说是使者忽然发现周朝的主人已经在一年前换成了王子朝(真特么能编),于是晋国“号召”诸侯支持周敬王,送兵送钱送粮,并最终带着诸侯联军打败了王子朝,然后周敬王就到了周襄王庙里去祭祀了一回——因为周襄王也是晋国打过来拥立的——所以晋国使者到底是一年后才发现周王室变成了王子朝了,还是和王子朝没谈妥,这就很有想象空间了。周景王、老子、王子朝,明摆着是同一个政治集团的。在当时还发生了一件事,就是郑国、晋国都铸了刑鼎。其中,郑国铸刑鼎在周景王铸无射钟之前,晋国铸刑鼎,是在范氏执政时,但是做事的人是后来干掉了范氏的赵鞅。对此孔子是反对的,就和当初反对子产铸刑鼎的人一样。听其言,观其行,孔子虽然说子产的好话,但是实际上却反对子产的行动,所以我觉得孔子从言论上可以认为带有一定进步性,但是从行动上却不应该算是进步的政治家。而且我总觉得,此举很不对劲,让我觉得儒家有谄媚当道、拉大旗作虎皮的习惯。现代社会中也见识过很多这样跟名人见了一面就盛赞名人、潜台词也在盛赞自己、制造有与荣焉的氛围的人。这是一种很典型的谄媚手段。这个手段和政治站队很像,但是不太一样。政治站队也会盛赞同道,但是关键是同道,为此并不害怕会被围攻;谄媚则是即便不是同道也会盛赞,目的是沾光,为此会刻意盛赞一些民意爱慕的人,特别是死人。多说一句,虽然现在很多人对谄媚一事很敏感,拿着谄媚的大棒子到处打人,但是我觉得这些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谄媚。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老子与孔子是不同立场的。而且,孔子也盛赞过老子是条龙。但是王子朝失败时孔子已经四十多岁了,老子最晚不会晚于这个时间就是自由身了,可是孔子却明确说自己五十岁还没有读易经(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也就是说,王子朝失败了大约十年左右,孔子才有可能读到易经。这个时候喧嚣一时的范氏已经被赵鞅带兵围困了起来。所以我怀疑,老子可能与孔子有一定合作,但是核心理念却有分歧。

孔子门下的子夏一系,也不再被认为是儒家。但是子夏定居于西河一带,这本身就是老子的一个重要去向。子夏的弟子很多都是法家(李悝、吴起),甚至墨家(禽滑厘),都是反对儒家的。同时王子朝一派是被晋国击败的(晋国先传授吴国军事战术,击破楚国,托庇在楚的王子朝在混乱中被周敬王单穆公刺杀;紧接着范氏失败,晋国又扶植越国击破吴国,有意思的是,反对铸造刑鼎的孔子在这个时候又配合了晋国),很多骨干在周朝领地被周敬王屠杀,老子最终应该是对周敬王单穆公等人绝望,逃去了晋国,并且其立场十分接近于当时还未独立建国的魏氏(王子朝时代,执政晋国的范氏家主是在公元前501年去世的,王子朝是公元前505年去世的,然后范氏在公元前497年就被晋国抛弃围攻,并于前490年被彻底击败、逃出晋国)。

所以我觉得道家一派应该是一个打算在前人基础上推陈出新的学派,但是早期还不够成熟。一方面他们要改革就必须得罪人,一方面他们幻想功成身退从而避祸。这在一些方面很想现在的中国人。据说,中国人到了欧美,被认为是同时存在着政治上极度成熟和极度不成熟的矛盾性质。以前好像在河里看到别人说过。我当时分析说,前者应该指的是思想学说,后者应该指的是权术手腕。道家学派在当时应该就是这样,思想观念上已经很先进了,但是技术手段还不够扎实。看法家的一些作为,也是分化很大,一方面他们似乎特别擅长一线平推式的直线前进,对于阴谋技巧似乎并不擅长,一方面他们又似乎毫无底线。比如商鞅的一些故事,一方面他用立木为信、诈骗公子卬的手段达到目标,一方面他又用毫无变通的方式得罪太子。给我的感觉是商鞅特别信奉那些“恪尽职守阻止逃亡公子归国争夺君位、事后因为忠于职守被夺到王位的逃亡公子擢赏”的故事。

道家在当时应该还很不成熟。

通宝推:纳米小洞儿,水立方,四维立交,繁华事散,
家园 汉武大帝里的李广有点惨

演关羽的时候明明那么威严的。

我比较喜欢里面的魏其候。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