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王洛勇的英文《出师表》 -- 本嘉明

共:💬145 🌺1487 🌵1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家园 伐魏就一定要年年伐吗?

妥为准备,看准时机,五年一伐,伐则必中,可以吗?

诸葛亮治蜀,蜀汉不是在伐魏,就是在伐魏的路上,完全的先军政治,根本无法与民休息,发展经济,增殖人口。从诸葛亮首次出祁山开始,整整一代蜀民,生活是毫无希望的,从少年时就看得到自己中年老年的悲惨,如果还有中年的话。

后人不断给他找理由,不断给他洗地,但如果超脱出“汉贼不两立”的大义,站在第三方客观评价,这种执拗顽固的僵化治国方式,对百姓也确实太凉薄了一点。汉室确实暂时没得救了,但如果退而求其次,把蜀汉建设好,奔了小康,留了火种,徐待天下变,不也是一种善政/仁政吗?

司马懿其实不应该叫“司马一”,而应该叫“司马二”,因为他的后半生一直是个“贰臣”;而诸葛亮,其实也可以叫“诸葛凉”,他对人对己的凉薄寡恩,清减得毫无江湖气,甚至毫无人间气味的做派,跟曹操的嬉笑怒骂比起来,跟司马懿的偷鸡摸狗比起来,书生有余,成事不足啊。

你说王洛勇能把诸葛亮怎么演?整个创作团队的思想力,都无法跳出这个呆板的形象,还能怎么发挥?

家园 从原则上退一小步

英雄就成了汉奸,比如汪精卫。

在很多时候,从原则上退一步,哪怕是一小步,事情就面目全非了。

家园 你这又太担心了

这种对 “大义”的坚持是不理性的。人类社会除了两个极端(黑和白),中间有大量灰色地带,你要善用灰色的力量。诸葛亮是法家,善用兵,而蜀兵体格较弱小,所以他必须用很多巧计(奸计?),他是精通灰色力量的,也就是托名“奇门遁甲”的那些特种作战/侦察作战/忍者行动。但是诸葛亮把自己的“人设”定得太拔高了,不近人间烟火,他在恐惧什么?恐惧如你说的,一旦松懈,腿生赘肉,就不能再振作了?他就那么脆弱?

诸葛亮当时还有个方法值得一试,我个人看,应该是用反间计,激起曹家与司马家的冲突,如果这个冲突来得早,对蜀汉是很有利的。因为曹家有个巨大软肋,就是富贵多少年了,除了曹植和曹冲,基本没有喜欢习文的,一代代都是粗人,在北京市委/中宣部这类文官系统里始终渗透不进去。而司马懿代表了士族的势力,这个势力在朝中仅仅表现为一批文官(郡县管理人),但背后的“大姓族”都是有私家武装的,等于是一个小的印度土邦,只不过哪个邦都不敢对抗中央军。曹家能抗衡士族的工具,一个是皇权法统,一个是中央军的军权。

高平陵之变,司马师阴蓄死士三千,散于民间,首都政法委和公安部居然都不知道,就是在今天的北京城里也是做不到的,我看其中大多数隐藏在近郊的私家武装里。司马懿的才能,横跨文武,带过中央军,是士族中唯一能威胁皇权的家族。只要蜀汉与东吴配合,全方位地散布谣言,收买魏国朝臣,蜀吴再配合谣言做些军政异动,证实流言,激化曹睿对司马的猜忌,而且蜀国不再伐魏,使得魏国皇室认为可以“鸟尽弓藏”了,只要司马/曹两边动手,那么不论谁胜谁败,诸葛都可以立刻伐魏:曹家赢了,司马懿必死;司马家赢了,司马懿不敢离开洛阳,前敌无人可敌诸葛亮。

从历史现实看,司马氏篡国后,士族弹冠相庆,朝政由原先的“双轨制”转型为单一的“士族分封制”,士族不再担惊受怕,打赢大家一起分肥,打输了也不会有曹家乘机杀大将,当然就有攻打蜀国和吴国的动力(此前曹家没有灭蜀之心,因为灭蜀还是只能靠司马懿,赢了放纵他坐大,输了他可能会狗急跳墙引兵叛乱)。但蜀吴被灭后,无法再对外扩张获得掠夺物,晋朝内部各山头一定会打起来。

我认为诸葛亮是动过这个脑筋的,但论人情世故,司马懿还要厉害过诸葛亮,所以司马懿把篱笆扎得很紧,诸葛亮没有机会这么离间。司马懿虽然不是纯臣,但也不是很有篡国野心的人,在有基本职业道德的前提下耍点小花招,弄到皇帝不想爱他又不能杀他,还是做得到的。

家园 老毛:当年他们也是这样打倒我的

从军事角度讲,取攻势未必就是忠于职守,取守势未必就是在敷衍塞责。

刘廙劝曹操稳定内部、避免土崩之势,面对征战三十年却不能统一的局面,要优先整理内部,不要继续采取进攻战略,而是等待十几年后整合完毕,再图进取。刘廙并不是反对统一,而是认为要根据形势采取合理的战略战术。

毛泽东以诱敌深入的运动战捕捉战机,但是每次敌人进入根据地都会烧杀抢掠,后来老蒋甚至专门强调进行烧杀抢掠,因此党内军内都对老毛产生了不满,剥夺了老毛的军权,逆转了战略,转而采取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略。但是同时他们无视了老毛提出的整合根据地经济的战略主张。后来有人提出根据地反围剿必然失败,理由就是根据地经济要走向崩溃了;但是那些人无视毛泽东早就提出利用军事胜利为经济建设争取时间的战略,顺势指责毛泽东的反围剿战略必然失败。

我们一般所了解的诸葛亮北伐战略,主要有两个,前期是隆中对,后期主要是六出祁山(史实不是六出祁山,不过一般都这样说,那就这样说吧)。六出祁山这个战略很奇怪,因为战略设计的因子都很小。其中,只有第一次北伐利用了长期蛰伏的突然性,有明显的战略设计痕迹,后来的几次北伐在战略上都比较被动,与其说是主动的战略设计,不如说是简单的闻风而动。我们可以从具体行动时间上看出端倪:第一次北伐是建兴六年春,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此次出击完全被曹真预先算计到,结果诸葛亮按照曹真的设计出兵,被打回去了。第三次北伐是次年。第三年秋天,曹真决心打一打诸葛亮,结果曹魏自己表示反对,又赶上大雨,被迫撤军。然后就是所谓的第四次北伐,第三年秋后,曹魏撤军的情况下,诸葛亮打了个反击。次年,第四年,诸葛亮主动出击。此时曹真病重,曹魏派遣司马懿来接替曹真,战场上司马懿采取故意与曹真合作的张郃相反的战略指挥方式,张郃要进则不进,张郃要退则要张郃退,结果诸葛亮成功在撤军途中击杀张郃。此战,诸葛亮以李严诈称粮尽逼迫他撤军为由废黜了李严。但是我想到一个事,就是如果司马懿没有逼迫张郃追击、送了个大人头,那么诸葛亮回去之后凭借什么去处置李严呢?此后终于休息了几年,四年后才再次出击。问题是司马懿在此期间在关中大搞屯田,极大巩固了关中。这一期间恰恰应该反复出击。然后诸葛亮就去世了。

从战略设计上来看,诸葛亮只有第一次有了较为明确的战略设计,通过战略为自己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此后的北伐,大略就是敌人预料到的报复式反击,而且建兴九年到十三年,也就是曹魏太和五年至青龙三年敌人搞起经济建设的时候,没有出兵骚扰。司马懿就是在此期间动用了大批人力去开挖灌渠。

敌人要做的不干扰,敌人知道他要做的他就去做,这肯定不高明。

家园 本大要求太高了

诸葛亮并不是共产主义者,也不像我们有这么多偏安经验可循(...)

家园 这一段时期的诸葛亮,有两个有趣处

一, 作为长期的权臣,诸葛亮非常特殊,他没有“长期执政权臣”的标配:被人主多次猜忌/打击/考验,以至于“X上X下”,甚至坐几天牢差点被拉出去枪毙。刘备对诸葛亮一直很笼络,估计常委坐一起开会时都没拿重话砸过“葛亮同志”,可以说一直惯着诸葛亮,给他创造最好的工作环境,以收买其忠心,确保自己身后,诸葛亮感激涕零不会篡位。从这个角度说,托孤时把李严与诸葛亮并列,其实私下应该对孔明交代过:以你为主,不要有顾虑。放李严在侧,不是为了制衡诸葛亮(李严之才根本压不住诸葛),只是暗示诸葛亮多多团结其他小派,听听其他人的看法,不要那么单纯,那么独来独往。

二, 诸葛亮跟曹真斗得很厉害,但与司马懿之间,似乎真有某种默契,或者说司马懿能够挠到诸葛的痒处,牵着诸葛亮的牛鼻子。“六出祁山”的后半场,蜀国不断进攻魏国,客观上是在确保司马懿的政治生命,家族安全,和手握军权。诸葛亮在战场上比较贼,但在人情世故上显得比较单纯比较轴,一旦脱离兵事,他的手段蛮可笑的,比如送司马懿女装。不知道老于世故,被曹操/曹丕/曹睿折磨得像六层老牛皮那么厚实的司马懿看到女装,心里到底是什么感慨什么滋味,有点怜悯诸葛亮是可能的。

三, 诸葛亮是纯臣,是完人,是圣徒,后世对诸葛亮吹捧的,都是体制外的读书人。如果当了几年朝廷大员的,恐怕心里是另一种看法吧。

诸葛亮的一生没有大的挫折,身后又有这样的殊荣,算是为自己的理想和爱好而死,死得其所了。但在他身后,中国文人士大夫给他堆砌了太多的荣誉,却从没有人去平视他,同情他,体谅他。他又享受不到这些虚名,他要你们这么膜拜干什么?还不如生前有个司马懿来纠结一番,人生来得充实。

中国历史上,跟诸葛亮的命运有点类似的,是自称“老亮,今亮”的左宗棠(王阳明不能算,因为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实在是半吊子,远不能跟老亮比),左宗棠之所以在官场上比较顺,是因为慈禧罩着他,用他来制衡曾国藩系,不然都死了18回了。可以说,诸葛亮和左宗棠,是中国厚黑官场史上仅有的两个奇葩------单纯的可爱的,精通本职业务却不大懂做人还能存活的奇葩物种。后来的文化人以为自己有点本事就能享受这样待遇的,都是没睡醒的。世上葛亮常有,而刘备不常有啊。

------如果能挖掘以上几个“戏眼”,《军师联盟2》就会是完全不同的面貌了。

家园 给本大加个注脚

诸葛亮无论看人的眼光还是劝人的能力都不咋滴。一个是马谡,刘备这个枭雄一眼就看出来那是个夸夸其谈的人物劝过诸葛亮,但是他还是把马谡当块宝最后不得不得挥泪斩。另一个就是夷陵之战之后诸葛亮哭到,要是法正还在定能劝阻刘备不打,问题是你诸葛亮资格比法正老的多,你也反对打吴国为啥你劝不了?可见就为人处世上,诸葛亮绝对上不上多智而近妖。

家园 我估计是出于阶级矛盾的考虑

实际上晋国灭蜀的时候,蜀的士族就没什么抵抗,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难道跟蜀国的本土士族不配合无关么?虽然打曹魏的名分是大义,但是挑动皇权(毕竟曹丕已经称帝)和士族的矛盾这种事情,蜀国又不是人民民主专政,诸葛亮就不怕后院起火?

家园 诸葛亮面临的人心环境还算不错,就是没用成

刘备刘禅在对诸葛亮的使用上都没有过分的限制,可以收诸葛亮的工作环境还是不错的。诸葛亮自己是一个忠臣,但是人物的组成是复杂的,诸葛亮身上还有其他因素存在。他同时也代表了一些势力,在自觉和不自觉的状态下,表现出了自身所处集团的共有认知。就好像出身于某个阶级的人很自然地带有阶级属性,对其他阶级的想法会有不理解和隔膜一样,诸葛亮应该也是受到本阶级或者本阶层或者所处士人集团的影响。而且,我觉得诸葛亮终其一生都没有跳出自己所处集团意识形态的限制。人是很聪明,就是大的格局上不够通透。

这个不通透在和名将的对弈中就会充分展现出来。我看诸葛亮几次北伐,看得那是抓心挠肝。军事指挥上表现出来的呆萌模样看得要人命。虽然军事理论上有很强的造诣,贵族教育基础很好,但是他显然没有理解战争。要是刘备在的时候,他能独立带兵打几次迂回就好了。

诸葛亮的一生没有大的挫折,身后又有这样的殊荣,算是为自己的理想和爱好而死,死得其所了。

这话说得很对,诸葛亮的命实在是很不错。一般人做事难得有这样的好环境。

看了诸葛亮的成长史,我算是深刻理解了一点:

家无长辈,确实对子弟成长很不利。

家园 他跳不出这个圈子

我觉得,诸葛亮最大的问题是报国之心有余、经国之格局有限。

家园 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这不是空话,是有历史凭据的。

太祖在长安,欲亲征蜀,廙上疏曰:

"圣人不以智轻俗,王者不以人废言。故能成功於千载者,必以近察远,智周於独断者,不耻於下问,亦欲博采必尽於众也。且韦弦非能言之物,而圣贤引以自匡。臣才智闇浅,愿自比於韦弦。

昔乐毅能以弱燕破大齐,而不能以轻兵定即墨者,夫自为计者虽弱必固,欲自溃者虽强必败也。自殿下起军以来,三十馀年,敌无不破,强无不服。今以海内之兵,百胜之威,而孙权负险於吴,刘备不宾於蜀。夫夷狄之臣,不当冀州之卒,权、备之籍,不比袁绍之业,然本初以亡,而二寇未捷,非闇弱於今而智武於昔也。斯自为计者,与欲自溃者异势耳。故文王伐崇,三驾不下,归而脩德,然后服之。秦为诸侯,所征必服,及兼天下,东向称帝,匹夫大呼而社稷用隳。是力毙於外,而不恤民於内也。臣恐边寇非六国之敌,而世不乏才,土崩之势,此不可不察也。

天下有重得,有重失:势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得也;势不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失也。於今之计,莫若料四方之险,择要害之处而守之,选天下之甲卒,随方面而岁更焉。殿下可高枕於广夏,潜思於治国;广农桑,事从节约,脩之旬年,则国富民安矣。"

太祖遂进前而报廙曰:

"非但君当知臣,臣亦当知君。今欲使吾坐行西伯之德,恐非其人也。"

——三国志 卷二十一 魏书二十一 王卫二刘傅传第二十一

刘廙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敌人如果容易打早就打下来了,打不下来就得换个思路;这是有历史经验的。历史上周文王遇到挫折以后,就回去富国强兵,然后就打下来了,秦朝盛极一时,结果用力过猛,筋疲力尽,就被逆推了。咱们老是扩张扩张扩张,但是到了瓶颈期、老是扩不动,这个时候就得提防形势逆转了;建议在各地设置几个要点布防,并经常轮换驻军(防止军阀化)。然后转移目标到内政上来,搞上十几年,差不多就国富民安了。”

曹操拒绝了刘廙的建议,说自己干不了“文王伐崇,三驾不下,归而脩德,然后服之”的事(不是说周文王武王两世代商从而篡位的事)。

这件事发生在曹操在长安时,就是从“(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九月,至长安”开始,期间在“(建安二十四年)三月,王自长安出斜谷,军遮要以临汉中,遂至阳平。备因险拒守”离开长安,“夏五月,引军还长安”、“冬十月,军还洛阳”,“(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阳。权击斩羽,传其首。”这个建议应该是建安二十三年九月到建安二十四年三月出兵前提出的。

事后的发展证明刘廙的建议很正确。曹操亲征之后发生的事情是,曹操自己打刘备失败了,关羽则是水淹七军、威震中夏。刘廙所说的“土崩之势”,几乎成为现实。然后曹操就死了。“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阳。权击斩羽,传其首。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

曹操失去了巩固政权的最后时机。

此后曹丕只活了六年(刘廙在曹丕称帝后的黄初二年就死了)。曹睿接手以后又干了十三年。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在曹丕死后两年。司马懿提出军屯的时候,曹操还在并允准了,但是此后曹操又拒绝了上文所说的刘廙专注内政的建议。

军屯大规模设立相关制度是曹丕时代的事。司马懿去关中搞屯田(司马懿在黄初二年做了侍中,这是刘廙死后空出来的职位),是曹睿时代的太和四年(230年),搞出点成就要到青龙元年(233年,司马懿在关中搞了五百万斛粮食支援洛阳,期间诸葛亮并没有及时骚扰,第二年诸葛亮才知道司马懿干了多大的事,出兵打过去看了看,就死了),那时候曹操死了已经十几年了。就靠在关中屯田这么一点工作,司马懿就实现了以关中一地彻底封堵蜀汉、避免牵动全局的目标。因此后来魏晋攻灭蜀吴,主要是曹丕、曹睿、司马懿等人调整战略的结果。

据说,在生命里最后这段时间里,曹操曾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这句话主要针对的是称帝问题,而不是军事内政侧重取向问题。

这样看起来,曹操主要处理了现实的军事问题,但是在国家制度建设上缺乏相应的投入。所以李世民说他“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是切中要害的。

通宝推:桥上,独草,
家园 诸葛命很好

说是“卧龙凤雏”名头如何,其实在热搜榜上应该在第二页的,不然早就被袁绍或者曹操搜罗去了,再不济吕布也会发邀请函啊。

诸葛亮在技术上还算是一匹小牛(前期的仗,都是趁对手没把主要精力放在刘备军方面,刘军才能赢的),因为人老实,从不要求加薪,跟私企老总又志同道合,最后老总死翘,让他当CEO,又管业务又管人。但诸葛亮似乎有点内向,不能充分调动所有同事的积极性。

至于业务而言,当时可以匹敌他的,曹真司马懿不说,甚至张郃如果有机会独当一面的话,也能顶住蜀军。

诸葛亮与左宗棠还有一点类似,就是比较小气,做人不豪爽,不给属下谋出路。

看得出来,诸葛亮是相当孤独的,没有密友和诤友。他喜欢马谡,视为干儿子,就是因为和马谡还谈得来,马谡在他面前没有啥客套和官话。

诸葛亮的工作环境远远好于司马懿(司马懿真的是一步不能踏错,前后受敌),但耗到最后,还是诸葛亮先把自己耗死了。人的健康,就是饮食,情绪控制,自律(强制自己锻炼)等几大要素的综合结果,司马懿能比诸葛亮活得长,就是司马懿的本事,就是诸葛亮输了。

家园 拢到一起看,诸葛亮最初并没有全国性的名声,只及荆州一隅。

诸葛亮出山时,不过就是汉末封建统治阶级中以儒家门阀势力为代表的官僚集团中的荆州集团中的一部分在错综复杂的汉末局势中推出来进行政治投机活动的棋子,这是我反复调查隆中对、以及比较诸葛亮前期后期的才能表现以及其他被公认为水准相当的历史人物以后得出的结论;

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后的活动,不过是并不出色的履行了棋子职责;

诸葛亮在入蜀以后、刘备去世前的活动,主要体现了他作为所属部分荆州士人集团代表人物的性质;

诸葛亮在刘备死后的活动,主要体现了他针对刘备和汉室的封建忠君思想以及个人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而且根据我在对汉末文学史做研究时发现的现象,汉室有强烈的打击士人集团的政治倾向,但是汉室无法驾驭汉廷,汉朝倾覆的主因就是士人集团企图彻底废黜不听话的汉室建立一个新王朝,所以诸葛亮当时的状态,往高处说就是按照从小到大接受的封建教育虚拟出来一个与现实不同的汉室、然后号召大家去恢复他,往低处说就是试图以入蜀荆州士人集团为基础实现统一。诸葛亮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政治家,他早期主要是棋子,后期主要是政治活动家,因为他甚至理解不到失去荆州之后他实际上是不能真正控制蜀中的、理解不到刘备东征有维持蜀汉内部重要支撑力量荆州集团继续强大的必要性。

诸葛亮在后世得到推崇,我了解到的情形,是当时曹魏的屯田制严重侵犯自耕农和地主利益,大量自由民失去自由;孙吴军队的私人化与经济的豪强化与曹魏比起来区别不大,而蜀汉由于统治集团是外来荆州集团,而荆州集团的老家又被端掉了,诸葛亮以军事为核心的执政方式,最终导致了蜀汉在现实中打压了豪强地主集团的客观效果,大家普遍贫困结果也就相当于共同富裕了的伪平等。这才是诸葛亮得到好评的根源。此后封建统治者出于政治正统性的需要和偏安北伐的需要,抬高诸葛亮,那就是后话了。

此外由于荆州集团在蜀汉的特殊性,诸葛亮死后上下皆有抬高诸葛亮的愿望,从而出现了为诸葛亮立庙的请求,并残酷镇压了指斥诸葛亮的敌对言论。

归根结底,都是现实的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

通宝推:二手大少,本嘉明,
家园 我对左宗棠的评价比较高,因为左宗棠愿意为大家做点实事

比如说他西定新疆,此事固然可以得到一点封赏,但是个人付出的代价是极大的,真正受益的是整个国家。湖湘子弟满天山,但是新疆如此边远,显然不能成为左宗棠争权夺利的有力臂助。

比如说他南拒法国,为此他和胡雪岩都极大透支了手中的资源,随着左宗棠战后迅速去世,胡雪岩也被李鸿章盛宣怀放大了资金链断裂的危机干掉了(李盛有意发挥影响拖延偿付胡雪岩垫付的军费)。可以说后来清朝落到被日本鬼子骑脸的地步就是李鸿章自己挖的坑。他挨那一枪都是轻的。

左宗棠号称今亮,实际上他能做实事,在近代中国全方位落后的局面下还能发挥很大作用,在多方掣肘下还能所向多捷,能力是很强的。

这个人肯干实事,肯牺牲,而且能做成,值得肯定。相比之下,同时期的曾国藩就很有意思。曾国藩打仗不行,一开始还听左宗棠的,后来不理他了,差点没死了,之后兄弟再来问战略,就说都听骆秉章左宗棠的。一般人抓住最后说这是曾国藩气量大,忽略了中间过程。其实我看这不是气量大,而是官场老手常见的借智自用。曾国藩是官场老油条,老师也是名人,学的就是权术。真要有气量他就学去了,而不是摆出宽宏的样子。这个人很狡猾,但是心思在人情世故上,不在做事上。以世故入手治事,和以实事入手治事,出发点和政治理念根本就不一样。这不是上纲上线,而是路子不同才导致出这样的细微差异。

主要是我自己就有这样很世故又很深沉的朋友。他们与其说是包容,不如说是习惯了各种坏蛋。这样其实也很好,不会愤世嫉俗,而且关键时刻能够发挥积极作用。深合人至察则无徒的道理。有的朋友知道,我因为这个脾气朋友不多,实在批得太厉害。

通宝推:梓童,惟望汉威远,知其何休,石狼,金台夕照,老惰,yoolpm,二手大少,楚庄王,吃土的蚯蚓,东海后学,卢比扬卡,水立方,盲人摸象,删ID走人,
家园 人至察则无徒,林兄说的好啊

我这人就比较小气,一般情况下通宝舍不得花。现在想想这是不对的,就是因为至察则无徒了,朋友都没几个。要学会花钱,宝推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